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1.08MB ,
资源ID:171103      下载积分:6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711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全册))为本站会员(争先)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全册)

1、部编版九年级下历史全册期末复习提纲部编版九年级下历史全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第 1 1 课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课标】知道玻利瓦尔领导的反殖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等史实,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和艰 巨性。 一、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胜利) 1.背景: 长期处于 西班牙 和 葡萄牙 残酷的殖民统治之下。 受 美国独立战争和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 领导人: 玻利瓦尔 和 圣马丁(南美的“解放者”)。 3. 概况: 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

2、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 4. 胜因: 具有反侵略的正义性。 拉美人民协同作战,南北夹击。 玻利瓦尔、圣马丁的卓越领导。 西班牙和葡萄牙力量衰落。 5. 意义: 赶走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独立国家,基本形成今天拉丁美洲国家分布格局。 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推动了拉丁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6.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南北地区联合作战。 二、印度民族起义【19 世纪中期(18571859)】(失败) 1.原因: 英 国的殖民统治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2.领导人:封建王公(杰出代表

3、: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主力:印度土兵 3.意义: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人民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是 19 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4.败因: 起义没有席卷全国。 起义中心有 3 个,没有形成统一领导。 英国的强大。 第第 2 2 课课 俄国的改革俄国的改革 【课标】知道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法令,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15 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彼得一世营建新首都圣彼得堡。 彼得一世改革和俄国 1861 年改革相同点: 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影响:都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和军

4、事实力,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进步。 第第 3 3 课课 美国内战美国内战-南北战争(南北战争(1861186118651865 年)年) 【课标】知道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原因: 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导火线:林肯当选为总统。 2.领导人: 林肯 3.美国内战的首要目标:维护国家统一。 4.爆发:1861 年 4 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 5.战争初期:由于南方蓄谋已久和早有军事准备,北方一再失利。 6.转折点:1862 年,联邦政府审时度势,颁布 宅地法 和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

5、从 1863 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 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作用: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7.结果:1865 年北方胜利。 8.林肯在历史上的贡献: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 9.影响: 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性质)(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黑人奴隶制) 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 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0.胜因: 北方为维护国家统一,具有正义性。 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激起了人民和黑人的参战热情。 林肯的正确领导。 北方在人口、军队人数、工业力

6、量等方面超过南方。 第第 4 4 课课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于 18681868 年)年) 【课标】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原因: 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政治前提:武装倒幕的成功。 2.目的: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3.主要内容: 政治上: 废藩置县(实质是消除封建割据),实现中央集权。 军事上:实行 征兵制 ,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 “殖产兴业”的号召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最能反映明治维新的资产阶级

7、 性质,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社会生活:提倡 “文明开化” ,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日本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文化和生 活方式。 迁都:1869 年,日本政府迁都东京。 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改革。 5.影响: 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行 列。 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 道路。 6.启示: 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要符合国情;改革是强国之路;对外开放,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科教兴国 近代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两种方式:资产阶级革命

8、(英法美)和资产阶级改革(俄日)。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 5 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标】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原因: 1.政治前提: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2.经济基础:19 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3.理论条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4.市场条件:市场的扩大。 二、开始时间: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三、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四、成就: 1.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

9、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前提:英国科学家 法拉第 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代表人物:爱迪生 成就: 爱迪生 发明耐用的 白炽灯泡 、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他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 座火力发电站。其他发明:发电机、发动机、电焊机、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 时代特征:人类社会进入 “电气时代” 。 电力的优点:更加强劲;清洁环保;传递速度快;能远距离输送;控制方便。 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另一重大成就: 内燃机:(德国) 1876 年, 奥托 制造出煤气内燃机; 1883 年, 戴姆勒 研制出汽油内燃机; 迪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交通工具: (德国)19

10、 世纪 80 年代,本茨制造出第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美国)1913 年,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汽车价格大大下降,开始成为大 众化交通工具。(美国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 (美国)1903 年,莱特兄弟试飞飞机成功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19 世纪 6080 年代,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成本更低、性能更好。 (瑞典)1867 年, 诺贝尔 发明现代炸药和无烟炸药,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美国)1869 年, 海厄特 发明 赛璐珞 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法国

11、)1884 年, 夏尔多内 发明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小结:新动力:电动机、内燃机 新能源:电力、石油(电灯的发明给世界带来了光明) 新通讯:有线电话、无线电报(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新交通:汽车、飞机(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 五、影响: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 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増

12、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六、特点: 1.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突出特点) 2.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发起国:美国和德国) 3.有些国家的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4.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的形成过程: 1.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 3.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第 6 6 课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标】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社会进步: 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的增

13、长。 工业革命促进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工业革命推动了大众教育的普及。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流动,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贫富分化加剧: 在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国家出现了许多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第第 7 7 课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近代科学与文化 【课标】通过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和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科学和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 用。 一、科学家: 1.牛顿:(英国) 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成就: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 、微积分、光学分析。 1687 年出版科学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14、科。 2.达尔文(英国):著有 物种起源 提出“进化论”观点,打破了神创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3.近代科学发展的原因: 思想的自由。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个人的努力。 二、文学家: 1.巴尔扎克(法国):19 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再现法国 19 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 2.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 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战争 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三、艺术家: 1.贝多芬(德国):1804 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第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 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

15、成熟。 2.梵高(荷兰): 向日葵(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夜间的咖啡馆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 8 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71918.11) 【课标】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 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一、两大军事集团: 1.目的: 夺取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背景: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列强之间的竞争与争夺酝酿着战争。 19 世纪后半期,法德、俄奥、英德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3.形成: 三国同盟:德国、奥

16、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4.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5.影响: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世界大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爆发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导火线:1914 年 6 月 28 日,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2、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在一战爆发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3、进程: 开始:1914 年 7 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德国和俄、法、英等国很快参战。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

17、规模:最初集中在欧洲战场(主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 洲和太平洋地区。 主要战役:1916 年“凡尔登战役”。因交战双方(德、法)损失近百万人,该战役有“绞肉机”、“地 狱”、“屠场”之称。 美国、中国、巴西在 1917 年加入协约国作战(美国参战的目的:参与瓜分世界);1917 年俄国爆发十月 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结束:1918 年 11 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4、性质: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5、影响: 这场战争历时 4 年多(时间长),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 30 多个(

18、范围广),交战国在战争中使用了许多新式武 器装备,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第 9 9 课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列宁与十月革命 【课标】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二月革命:1917 年 3 月,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性质: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 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 1.原因: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

19、矛盾尖锐。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二月革命没有解决俄国的社会矛盾,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公开镇压革命群众。 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2.时间:1917 年 11 月 6 日 地点:彼得格勒 领导人:列宁 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3.结果: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4.建立政权:1917 年 11 月 7 日,召开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建立苏维埃政权;通过和平法令;成立 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5. 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影响):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推动了

20、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由空想到科学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由理论到实践1871 年巴黎公社的成立; 由理想到现实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第第 1010 课课 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课标】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一、巴黎和会 1.时间、地点:1919 年 1 月6 月、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2.目的: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3.操纵者(巴黎和会三巨头)法国总理 克里孟梭 、英国首相 劳合

21、乔治 、美国总统 威尔逊 4.中心议题:处置德国。 5.主要内容: A.签署凡尔赛和约(针对德国)的主要内容:(美国和中国没有签字) B.同其他战败国签订一系列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 C.决定建立 国际联盟(美国没有加入)。 6.影响: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形成了凡尔赛体系。 7.对中国问题的处理及影响: 处理方式:无视中国是战胜国,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 启示:弱国无外交。 影响:引发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结果,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地点:19211922 年,美国华盛顿 2.与会国家:9 个 (美英法日意荷

22、比葡中) 操纵国:美国 3.中心议题:中国问题 4.原因: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矛盾重重,美日矛盾最为尖锐。 5.目的:遏制日本的扩张,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6.结果:签订了九国公约。(内容: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 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 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实质)。获益最大的是美国;受限制最 厉害的是日本;受害最重的是中国。 7.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这 两个会议的基础之

23、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被称为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实质:是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评价: 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维护战后相对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这一体系是极不稳固的。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第 1111 课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课标】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一、新经济政策(1921 年开始,列宁) 1.原因: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

24、济; 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2.主要内容: 3.特点: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 4.影响: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迅速缓解了危机, 巩固了工农联盟, 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成立:1922 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俄国名称变迁: 沙俄:15471917 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 苏俄:19171922 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 1922 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 苏联:19221991 年,指的是 1922 年 12 月,

25、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 年苏联解 体。 俄罗斯:1991现今 2.开始时间和领导人:1926 年,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过程及成果:19281937 年,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4.评价: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 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原因:1927 年到 1928 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6、2.开始时间:20 世纪 30 年代。 3.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4.内容:实行集体农庄。 5.影响: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原因: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2.形成标志:1936 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新宪法的作用:宣告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标志着苏联模 式的形成) 3.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 4.评价 积极: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工业强国; 为苏联军民

27、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 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国家机构内部腐败滋生,形成了严重的个人崇拜。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随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5.启示: 国家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 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 要重视

28、民生问题; 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第第 1212 课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标】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了解印度和土耳其人民争取 民族独立斗争的不同特点。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和平合法的手段争取民族独立) 1. 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印度过度压榨; 19181919 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目的:争取自治。 3.领导人:甘地(“圣雄”“印度国父”)。 4.过程: 1920 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 校

29、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后因 1922 年发生的农民焚烧警察局事件停止; 1930 年, 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 所以又称 “文明不服从运动” 。 甘 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等要求。遭到拒绝后,甘地选择以反对食盐专 卖为突破口,带领 80 名拥护者步行 3 周到达海边,自取海水制盐。 5.结果: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6.性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 7.意义: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 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

30、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战争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战争结束 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2.过程: 和平斗争:1918 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完全独立的要求。 武装斗争:1919 年,埃及各大城市出现了和平示威游行和武装起义。 结果:1922 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3.影响:华夫托运动为埃及的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背景:1917 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该宪法并未得到执行,墨西哥经济、社会 发展

31、缓慢。 2.目的: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施行。 3.主要内容: 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发展教 育等。 4.影响:体现了 1917 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第 1313 课课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 【课标】知道经济大危机,了解罗斯福“新政”,理解国家干预政策对西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大危机(19291933) 1.繁荣:1924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和“繁荣”。(原因:凡尔赛华

32、盛顿体系的建立) 2.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根本原因) 出现生产过剩。 出现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 3.开始:1929 年 10 月,美国股票突然爆跌。(金融业) 4.表现:工业产量下降、贸易额锐减、物价暴涨、股市崩溃、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 价格猛跌。 5.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二、罗斯福新政(1933 年) 1.目的: 直接: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根本: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手段/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主要内容: 4.影

33、响: 积极: 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 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美 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因此,无法根除经济危机。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三次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第 14 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课标】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发动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一、意、德、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 二、绥靖政策:大国为维护自身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弱小国

34、家利益换取法西斯妥协的政策。1938 年慕 尼黑协议,将这一政策推向顶峰。 第第 1515 课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39.91945.91945.9) 【课标】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 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一、爆发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在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德、意、日法西斯上台,步步侵略。 西方大国采取绥靖政策。 德、日对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 二、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 VS 反法西斯联盟 三、主要战场:亚洲战场(中国抗

35、日战争)、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 四、主要进程: 1.全面爆发:1939 年 9 月 1 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 2.扩大欧洲西线战场:1940 年 4 月起,德国先后攻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地。后轰炸 英国,但遭到英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迫使希特勒放弃了进攻英国的计划(不列颠之战)。 3.进一步扩大苏德战场形成:1941 年 6 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10 月,苏联军民赢得了莫斯科保 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1941 年,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次日,美、英对日宣战, 德、意也对美宣战

36、。日本向东南亚等地区发动了进攻。 5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背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步走向联合。 建立:1942 年,美、英、苏、中等 26 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 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 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意义: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 6.战争形势的转折: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德军投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苏军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阿拉

37、曼战役:1942,轴心国集团失败,以英国为首的盟军获得胜利,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 中途岛战役:1942,日军失败,再也无力在太平洋地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7.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 年 6 月 6 日,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 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8.重要会议: 三、战争结束 1.结束标志: 欧洲:1943 年 9 月,意大利投降。1945 年 5 月 8 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欧洲战事结束标志) 亚洲: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38、标 志) 2.影响: 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 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 3.性质: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4.胜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各国军民英勇奋战。 召开多次国际会议,协调行动。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根本原因) 5.启示: 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加强国际合作。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第第 1616 课课 冷战冷战 【课标】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

39、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一、 冷战的发生 1.含义:指二战后的 40 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实质是 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较量。 2.原因: 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妄图称霸世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壮大,阻碍了美 国称霸世界。(美国为什么要发动冷战) 美苏军事力量相对均衡,谁也不敢贸然发动战争;战后世界要求和平,反对用战争方式解决争端。(为 什么用冷战的方式) 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3.信号:1946 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4.美国冷战政策/表现: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0、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正 式开始。) 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 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 战政策的重要步骤。) 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二、德国分裂 背景:1948 年 6 月,“柏林危机”爆发 结果:成立东德(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占区)和西德(即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美英法占领区) 影响: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北约:1949 年,美、英、法等 12 个在华盛顿成立了

4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 时的布鲁塞尔。北大西洋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 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华约:1955 年,苏联同东欧 7 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华沙条约规 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 影响: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北约、华约)的全面冷战对峙,二战后的新的世界格局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把美苏冷战推向高潮。 四、冷战冲突 1.20 世纪 50 年代,朝鲜战争 2.20 世纪 60 年代,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 3.

42、70 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 4.80 年代,美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五、两极格局、冷战、美苏争霸结束的标志:1991 年底,苏联解体。 六、冷战的意义:使世界分为两大阵营,形成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以美苏 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七、冷战的教训:冷战只能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抗既不利于双方利益,也不利于世界和平。因 此要加强国际合作。 八、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第第 1717 课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标】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43、,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 的新特点。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 经济恢复:20 世纪 50 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战前水平。 战后繁荣:20 世纪 5070 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发展原因: 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走向联合: 目的: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 过程: 20 世纪 50 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 年,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1967 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共体; 1993 年,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盟。 特点:一体化程度

44、越来越高,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 性质: 欧共体性质:区域性的经济组织。 欧盟的性质:区域性的政治经济组织(欧盟将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影响: 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促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美国经济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90 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三、日本的崛起 1.原因: 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 冷战开始后,美国积极扶持日本; 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单。 日

45、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 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2.表现:1968 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 日本的国际地位提升;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 关注和不安。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2.过程: 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养老、失业保险制度; 1948 年,英国建成“福利国家”; 法国、德国成为“福利国家”;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 3.评价: 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积极意义:有利于缓和阶级

46、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局限性: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第第 1818 课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标】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增多:如南斯拉夫、民主德国、波兰、古巴、中国、朝鲜、越南等。 2.经互会的建立:1949 年,苏联与一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经 互会”的作用:克服了东欧国家战后经济困难,也将各成员国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3.苏联模式的推广: 苏联通过经互会将东欧各成员国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47、; 斯大林取消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4.中苏互助:1950 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 潮。 二、苏联的改革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原因: 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 各国改革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表现: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2.苏联解体: 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错误路线。(直接原因) 1991 年八一九事件后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西方的和平演变。 结果:1991 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3.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 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 第第 1919 课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课标】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 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一、面临共同问题: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