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46.01KB ,
资源ID:170276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702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东省肇庆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为本站会员(理想)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东省肇庆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1、0 0 绝密绝密启用前启用前 肇庆市肇庆市 20202020- -20212021 学年第一学期末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学年第一学期末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语文 20212021.1 1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改动,用橡皮擦干

2、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在本试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2424 分)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 I I(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与比较具体的劳动教育措施。中国传统劳动教育渗透于 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礼仪制度、学校教育、家训家风等途径实现,使人民在“日用而不知”的状态 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劳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可

3、以为当今的劳动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传统社会保留着耕读结合的优良传统,普通人家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之余也读书学习。在历代私 学教育中,一直有不间断的耕读结合的教育传统。清代张履祥认为,把农耕与读书结合起来,专心勤于农 桑劳作,不仅能供给国家的赋税徭役,满足家庭日常所需,还能杜绝不法行为。人们在农闲时间读书,可 以明白事理、修身立世。耕读结合不仅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加强了对人民的劳动教育,稳定 了社会秩序。 如今,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耕读结合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太可能,但其理念值得发扬。如让学生在 学习之余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树立尊重劳动、尊重他人的思想观念,在

4、劳动过程中 实现德育的目的。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门机构推行劳动教育,但中华民族却能够形成勤劳的优良传统,一个重要原因是 有一套劳动教育的规范和制度。 礼记等记载了一些劳动教育的规范。例如, 内则有言:“凡内外, 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制度,养成了一 种生活习惯。 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关于劳动教育的制度设计,教育部门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制定关 于劳动教育的具体方案,让学生劳动教育有法可依、有例可循。通过明确劳动教育规范,动员全社会力量 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使劳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在全社会普及。 在劳动教育推广方面,身体力行的劳动示范远

5、比理论说教更有效。我国古代有许多劳动教育的典范人 物,如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非常重视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 颜氏家训治家有云:“夫风化者,自上而 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要想推行教化,就需要典范 人物自上而下率先垂范。想让子女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家长必须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劳动。清代曾国 藩也是劳动教育的典范。他虽然军务繁忙,但仍然利用空闲时间带领子女参加劳动。 如今,我们也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评选劳动模范人物并大力宣传这些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在全社 会形成示范效应,带动群众积极参加劳动。 中国古代劳动教育能够深入人心,与各种不同类型的教材分不开。中国古

6、代的家训、诗歌中有很多关 于劳动教育的内容, 三字经 弟子规 千字文这些著名的蒙学读物,也有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内容。例 如, 三字经有“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弟子规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 正”, 千字文有“治本于农,务兹稼稿。做载南亩,我艺黍稷”。这些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记忆,普及 性强,易被学生接受并长期诵读。 如今,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古代的做法,选取古代文献中一些富有劳动教育意义的内容,结合当今时代 特征和劳动教育的目的,编写成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图文并茂的劳动教育读本,进行宣传推广,实现劳 动教育大众化的目的。 (摘编自崔海亮我国传统劳动教育的现代启示 ) 1. 下列关

7、于我国传统劳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自古就有耕读结合的传统,它能满足家庭日常所需,并彻底消灭社会上的不法行为。 B. 中华民族能够形成勤劳的优良传统,是因为礼记所载的劳动教育规范推行了劳动教育。 C. 颜之推等人认为家长的劳动示范作用很大,所以特别重视家长在劳动方面给子女做榜样。 D. 著名蒙学读物三字经 弟子规 颜氏家训等的广泛传播,使劳动观念能够深入人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是总分结构,分的部分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劳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B. 文章引用张履祥的说法,论证了劳动教育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

8、的观点。 C. 文章为强化家长应在劳动方面以身作则的观点,举了曾国藩带领子女劳动的事例。 D. 文章主体部分的各个层次,均是先论述古代再着眼于当今,彰显了关注现实的立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劳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对今天的劳动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应该全面继承。 B.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使之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有增强其体质、改变其观念之功。 C. 制定明确的劳动教育规范,动员全社会力量,对于普及劳动教育理念而言必不可少。 D. 弟子规等能使劳动教育理念普及开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内容简明,便于记诵。 【答案】1. C 2. B 3. A (二)现代文阅读(

9、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海湖青海湖 王保忠 原以为,如同那些司空见惯了的,青海湖也不过是或绿或蓝的一碗水,及至遇见,面对了,凝视了, 湖边走过了,湖心泛舟了,才知道想象被颠覆只是瞬间的事。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发生了,传说中的一见 钟情。而我们语词的仓库,贫穷得只剩了唯一的“啊”,甚至连这个叹词都卡在了声道。 就是这样,青海湖的美,远高于我们的表达。 就是这样,她给我们的震撼,早超出了心灵的边际。 伸出双手,试着拥抱这一片汪洋、蔚蓝。 我是在追着黄河走的路上,蓦地记起青海湖的, 但直到快接近时, 这湖在我头脑里仍是一碗

10、水的概念。 仅有的一点儿印象,也只是从前抽过几支这个牌子的香烟,早已淡淡随风而逝了。之所以决定来看一看, 是因为这湖与那河有一丝久远的牵扯。成形前的湖,本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后来,其东南侧隆起了日月山, 河道被阻,并由东而西倒流,形成了这片湖海。那倒流的一段,便是如今的倒淌河。 至此,青海湖彻底封闭起来,再没有了与别的河海亲近的机会,成了高原的一口井,内陆的一只孤独 的眼睛。 昨天的行旅中,我已匆匆拜访了著名的日月山。4000 米以上的海拔,非常低的气温,硬硬的风撕扯着 披在日月二亭身上的经幡,并将不期而至的细雨变成了铁片似的雪花,使得游客惊慌失措,东奔西跑。古 称赤岭的日月山,是内地入藏的必经

11、之道,也是大唐王朝和吐蕃的分界线。据说文成公主奉父王唐太宗之 命,进藏和亲路过此处,看到岭的东西判若两个世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但想到重任在身,便将随身带 的据说可以看见家乡景色的“日月宝镜”扔在了前面的小山上,然后擦干泪水,毅然西行。后人便将赤岭 称作日月山。 有人说,倒淌河是文成公主的泪水汇成的。 也有人说,公主的日月宝镜滚落到山下,便化作了青海湖。 然而,青海湖的“神性”并不仅仅限于此,多少年来,她早是环湖民族心目中的神海、圣海。每年, 他们都会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海”仪式,祈愿天人合一,海湖不息,蔚蓝如初。 我从南山那边转过来时, 远远就看见了湖的一角, 以为是空灵的天宇落到了地上,心

12、里先生出了惊讶。 止住步,随一些游人攀向路边的山包,居然有高原反应,但适应后,视线还是急迫地扑了过去。刚刚,青 海湖想必是经历了一场骤雨,湖的上空,我们的头顶上,黑压压漫着浓厚的云,可以用刀子一块一块割下 来的那种。 天边却散出光亮来,并渐渐上升、扩展。 黑云下,是澄澈如镜的青海湖。 从南山的坡上盘下,走走停停,路两边追着我们的油菜花,一直镶到了湖边。这是人类的画品,而湖 则是大自然的杰作,前者金黄,后者蔚蓝,黄亮得早已让我们的视觉疲劳,蔚蓝则如铜号让我们的听觉振 奋。而之前在山包上看到的浓厚黑云,早已退去,退出一个赤子般的蓝天。受过洗礼的天和湖,如此新鲜, 忧若初见。湖的北边、东边,站着深蓝

13、的山,很近,其实却很远。西边更远处,是无边无际的海,无边无 际的湖。 在她的浩瀚前,你感到自己的卑微;在她的澄澈前,你感到自己的污浊;在她的纯粹前,你感到自己 的芜杂。 我们为什么如此热爱青海湖?倘若,是厌倦和嫌弃了拥堵、嘈杂和污浊的城市,就该明白:我们在寻 找清洁的同时,也带来了尾气和污浊, 多少年之后, 这一片湖还会纯粹如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之时吗? 如果不是,那么将来,我们又从哪里去寻找一片蔚蓝的依靠? 现在,且让我们找个地方坐下来,接受那一排排从远山推过来的白色波浪的抚摸或敲打吧。这也许很 有必要。 抚摸或敲打之后,那个被卡在声道的叹词可能就会吐出来。 然后,我们该做的事是,放弃拥抱

14、,默默离开。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文章中两次提到青海湖仅仅是小小的“一碗水”,运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了后面对青海 湖的美的描写和赞叹。 B. 文章叙述文成公主入藏的事,从传说的角度解说了青海湖的来历,表现了青海湖的“神性”,也使文章 带有了较浓的文化气息。 C. “成了高原的一口井,内陆的一只孤独的眼睛”一句中,“井”的比喻突出了青海湖的深邃,“眼睛” 的比喻则突出了它的明亮。 D. “在她的浩瀚前”引起的一段,将人和青海湖作对比,旨在强调人的卑微、污浊、芜杂,这是作者面对 青海湖自惭形秽的原因。 5. 请简要赏析文

15、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要求:第句从句式角度,第句从修辞角度。 6. 请阐释结尾段的含义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4. D 5. 句运用倒装句式,强调“一见钟情”发生的突然性,表现了青海湖给作者带来的巨大 震撼。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青海湖清澈而明亮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6. 含义:表层意思是,旅程结束了,人也应该离开了。深层意思是,在领受了城市的拥堵、嘈杂、污浊之 后,我们对青海湖的热爱方式,只能是远离,让她保持住自己的纯粹和圣洁。 作用:凸显保护环境,勿破坏青海湖的主旨,同时感情陡转,引发读者对发展工业文明与保护自然环境 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与前文“试着拥抱这一片汪洋、蔚蓝”相照应

16、,结构完整。 (意思对即可。 )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4646 分)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 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 ,与知府 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碰,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 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 至其巅。古时登山, 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17、世皆谓 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登泰山记 ) 7. 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以:在。 B. 越长城之限 限:界限。 C. 复循西谷,遂 至其巅 遂:于是。 D. 苍山负雪,明烛 天南 烛:蜡烛。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在文中指的是清朝的京城北京。 B. 丁未,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是纪月。 C. 知府,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府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

18、府比县高一级。 D. 郦道元,北魏时人,地理学家,其所写水经注是地理学巨著。 9.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望”字领起了全句,由“望”字可知后面所描绘的景象基本上是远景。 B. “晚日照城郭”虽然仅仅是一般性描述,却能引发读者对其美景的想象。 C. “画”这个喻体不是具体的画作,所以很难让读者感受汶水、祖徕之美。 D. “若带”比喻十分生动地表现出了停留在半山腰的云的形象特点。 10.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冒着风雪,在冰滑的山路上登泰山,足见其对泰山景观的喜爱之情。 B. “其级七千有余”的介绍,借写山路石阶之多,暗示出

19、攀登泰山的艰难。 C. 作者详细交代了自己的行程:既有到泰安前的路线,又有登泰山的经过。 D. 文段既描述今日泰山,又补叙古代相关知识,古今结合,文化气息很浓。 【答案】7. D 8. B 9. C 10. A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亭记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 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

20、麦于岐山之阳 ,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 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忙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 亭适 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 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 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 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 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福;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 三日,伊谁之

21、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雨麦于岐山之阳 泰山之阳 ,汶水西流 B. 乙卯乃 雨 以衾拥覆,久而乃 和 C. 而吾亭适 成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D. 以属 客而告之 举匏樽以相属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B.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C. 无麦无禾

22、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D.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揭示了为喜雨亭命名的依据:有了喜事,就以之为事物命名是古已有之的惯例。作者用周公、 汉武、叔孙的例子进行了论证。 B. 文章第三段借问答表现得雨之欢乐:作者以“不雨”会怎样问客,客则答将要发生严重饥荒、出现很多 盗贼,这就反衬了有雨的好处。 C. 文章末段运用对比突出了下雨的意义:苍天下珍珠,寒者不能把它们当衣服;苍天下美玉,饥者不能把 它们当食物

23、;只有下雨才有作用。 D. 本文多处运用排比句,如“周公得禾”等三句,“官吏相与庆于庭”等三句,排比句运用增强了语言 的韵律美和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2)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答案】11. C 12. B 13. B 14. (1)他们喜事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但)他们表示不忘的意思则是相同的。 (2) (此后)不久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琵琶行的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弟走从军阿姨死,

24、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15. 下列对这几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弟走”两句,一写亲人离散,一写容颜渐衰,写出了琵琶女生活遭遇的变化。 B. “门前冷落鞍马稀”描述了琵琶女的境况:色衰后,再也没有人来听其弹奏。 C. “重利轻别离”揭示了商人的价值观念,这决定了琵琶女必定时常独守空船。 D. 琵琶女梦见“少年事”,不禁联想到当今的情况,今昔的对比让她伤心落泪。 16. 这几句诗表达了琵琶女怎样的思想感情?“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25、? 【答案】15. B 16. 感情:琵琶女由昔日繁华热闹的生活坠入冷清生活的悲切,以及容颜变衰的感伤。 作用:这句诗描绘了琵琶女在独守空船时所见到的明月高悬、江水寒凉的凄清画面,它以哀景衬哀情,渲 染出悲凉的气氛,强化了琵琶女的伤感之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1 小题,小题,6 6 分)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_,_”的原因是心思浮躁,这就与蚯蚓的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心思专一形成了鲜明对比。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两句,描述了他乘小船悠悠然越过浩瀚江面的情景, 表现了游赤壁的快乐。 (3)辛弃疾的永

26、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一句以比喻修辞写出了刘裕北伐的气势如 虹,而“_”一句写的则是刘义隆草草北伐的失败结局。 【答案】 (1). 蟹六跪而二螯 (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 纵一苇之所如 (4). 凌万顷之茫 然 (5). 气吞万里如虎 (6). 赢得仓皇北顾 三、语言文字运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20 分)分) 阅读下面乡土中国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不可能。人类生儿育女, 。一块地上只需几 代人的繁殖,人口就会到达( )点。过剩的人口自然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行( )新地。可是 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

27、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生存的土地了,又形成一个 小小的家族殖民地; ,也就在各式各样的命运下被淘汰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 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 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土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孤立和 隔膜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把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作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 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如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 其说是为了增加

28、效率, 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 。 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 ( ) 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 )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 想到那里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饱和 开辟 充分 聚集 B. 饱和 耕种 充沛 集中 C. 临界 耕种 充分 集中 D. 临界 开辟 充沛 聚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并不是孤立和隔膜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B.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把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作为单位的。

29、C. 并不是孤立和隔膜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把住在一处的集团作为单位的。 D.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的红烛化用“蜡炬”这一古典意象,赋予它新的含义。 B. 汉语中的词语并非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家族”且成系统的。 C. 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D. 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曾引起许许多多人情感的共鸣。 21.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22. 根据语境,分

30、析以下两个比喻句表现了中国乡村人口什么特点。 (1)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2)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 【答案】18. A 19. D 20. B 21. 人口会越来越多找不到土地的女人出来帮帮忙罢了 22. (1)句子以“老根”比喻人们的老家、祖宗所在地,这个比喻表现了中国乡村人口安土重迁的特点。 (2)句子以“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比喻宣泄出外的人,凸显其开拓性与漂泊性。 四、写作(四、写作(6060 分)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一款神奇的作业灯登场了。它有两个摄像头,一个紧盯着孩子的作业本,另一个可以盯着孩子 的面部表情。这样,在做作业的时候,如果

31、孩子把“鸟”写成“乌”,家长哪怕在千里之外,仍能大喝一 声。孩子若想愣神儿,没门儿;想揉揉眼睛玩玩笔,一句“集中注意力”保准会扔过来。 可以理解,这款产品能给一些因为工作和生活远离孩子的家长提供慧眼,实现远程陪伴。不过,这真 的可以让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学习吗?类似的监管工具频频亮相,引起了同学们的议论。有人认为确实能达 到良好效果;有人认为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人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封信给那些使用监管工具的家长,谈谈你的看法。落款一 律用“明华”。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32、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范文】 抛弃监管,严于自律抛弃监管,严于自律 尊敬的叔叔阿姨: 你们好! 我看到你们为了更好地监管孩子的学习,特意买了这款神奇的作业灯,以便严格监管,提高孩子的注 意力。这款灯确实可以为你们提供慧眼,可以让你们时时看到孩子的学习情况。然而,这样做真的能让孩 子全神贯注吗?真的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孩子吗?我认为不然。其实,抛弃严格监管,让孩子严于自律更 重要。 自律,换而言之,就是严于律己。它是与监督相对立,更强调自我约束和自觉规范的一种意识。自律, 就是要在思想,品德,行为上从严要求自己。古人云:君子责己,小人责人。从古至今都把能否严于律

33、己 当作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下的标准。因此,孩子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时候情况下都做到自律。 要想让孩子做到自律,首先需要家长和孩子理解监督和自律的关系。监督意指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施 加于自身的规责和看管。而自律则是主观的,能动的适应。它们均能达到约束行为的目的,自然都是必要 的。但想较之下,自律显得更为重要和积极。就作用而言,监督也是为了使孩子更好的自律。要真正做到 自律,并不容易,它是自己与自己的约定和承诺。还需要做到很多。 先之,要让孩子从自身严格要求。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越自律,越有 话语权,身体和人生都是如此。越是自律的人越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

34、以才不会把时间和精力白 白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而是真的把碎片化时间都利用起来成长自己。 孩子们的学习也是如此,与其家长严格监督,不如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让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 习上,而不是放在应付家长的“监督”上。 自律需要坚持,好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自律。网红爷爷沈华健身 26 年,体格健壮,完全不像一个近 百岁的老人。沈老每天的作息时间非常规律,从不超过晚上十点睡觉,早晨四点多就起床活动身体,每天 下午到健身房报到。正是持之以恒,严格自律才有了如今的百岁老人。试想,你们能时时监督孩子吗,如 果不能,怎么保证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再看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他从 30 岁开始写作,至今已快有 4

35、0 个年头,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经典又 高产。他写作有个习惯,每天只写 4000 字,400 字一页的纸,每天写到 10 页就停下来。另外,他每天都会 拿出一个小时出来跑步,雷打不动。正是这种高度自律,让他有精力能够持续产出优秀的作品出来。 而商业大佬们的自律性更是可怕, 李嘉诚那么成功的人士, 依旧坚持每天晚饭后看英文电视, 不仅看, 还跟着大声说出来,怕自己落伍;每天临睡前坚持看书阅读。 很多时候,不是优秀才自律,而是你自律了,才会变得优秀。而那些自律的人,往往连老天爷都不忍 心辜负他们。 因此,尊敬的叔叔阿姨,请扔掉神奇的作业灯,抛弃监管,让孩子学会自律吧,越自律,认知能力越 强;越自律,越优秀! 此致 敬礼 明华 X 年 X 月 X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