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887.19KB ,
资源ID:168534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6853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年上海初三物理一模汇编13:数据表格(含答案))为本站会员(理想)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年上海初三物理一模汇编13:数据表格(含答案)

1、 1 / 15 2021 上海各区一模汇编:数据表格上海各区一模汇编:数据表格 1、 (2021 奉贤一模)为了探究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某小组同学用甲、乙两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做实验, 得到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甲 乙 体积 (厘米 3) 质量 (克) 体积 (厘米 3) 质量 (克) 1 10.0 5.0 10.0 10.0 2 20.0 10.0 20.0 20.0 3 30.0 15.0 30.0 30.0 4 40.0 20.0 40.0 40.0 请在图 11(a)所示的方格纸中,用图线把甲物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情况表示出来。 实验中分别多次改变两种物质的质量,其目的是_ (5)

2、 _。 根据甲物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线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 (6) _。 分析图像可知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_ (7) _;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 积的比值_(8) _ (以上两空选填“相同”或“不同”)。 如图 11(b)所示是另一小组同学用丙物质做实验时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的图像,可见丙物质的密度为_ (9) _千克/米 3。 2 / 15 2、 (2021 金山一模)某小组同学用如图 18 所示装置,研究物体受到大小相等的向上拉力 F 拉时,它对水平 面的压力 F 大小的变化情况。他们将重力不同的物块甲(G 甲)和物块乙(G乙)分别置于台秤中央,用大 小为 10 牛的向上拉力

3、 F拉作用于物块,并改变拉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将 、压力 F(F 的大小等于台秤 的示数)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中。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3 与 10(或 4 与 11 或 6 与 12)数据中,F 和 G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 论是:不同物体受到大小相等的向上拉力 F拉时,当 相同时,F 和 G (5) (选填“有关”或“无关”) ; 分析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G甲= (6) 牛,G乙= (7) 牛; 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当物体重力 G 相同时,F 和 存在一定关系。请在表二实验序号 14 中填入相应 的实验数据。 (8)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7 或 813 的数

4、据中 F 与 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知初步结论是 (9) 。 3、 (2021 普陀一模)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小李和小敏做了下列实验。 首先选用两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在两根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薄膜,然后倒入适量的水,橡皮膜从原来 的 A 位置下凸至 B 位置,如图 10(a) (b)所示。由此可知: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与液体重力_(1)。 (均 选填“有关”或“无关”) 接着用图 10(c)所示的实验装置(用隔板将玻璃容器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中有一小孔用橡皮膜封闭) 表一 甲物块(G甲) 实验 序号 拉力与水 平方向的 夹角 (度) 压力 F(牛) 1 10 13.3 2

5、 30 10.0 3 60 6.3 4 90 5.0 5 120 6.3 6 135 7.9 7 150 10.0 表二 乙物块(G乙) 实验 序号 拉力与水 平方向的 夹角 (度) 压力 F(牛) 8 15 17.4 9 45 12.9 10 60 11.3 11 90 10.0 12 135 12.9 13 140 13.6 14 165 (8) F拉 图 18 (a) (b) A B 隔板 橡皮膜 (c) (d) 图 10 图 11 3 / 15 继续实验。当在左右两个容器内倒入不同深度的水,出现了图 10(d)所示的现象,根据现象可得的初步结 论是:_(2)。 小敏设想用图 10 (c

6、) 所示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你认为小敏的设想可行吗?若可行, 请写出实验操作步骤,若不可行则写出理由。_(3)。 为进一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定量关系,他们将图 10(a)装水的玻璃管插入水槽中, 如图 11 所示, 当观察到橡皮膜平, 说明橡皮膜受到槽内水向上的压强_(4)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管内水柱对它向下的压强。用 G 表示管内水柱所受的重力,h 表示橡皮膜在水下的深度,S 表示管口面积, 表示水的密度,根据压强公式 pF/S 导出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_(5) 4、 (2021 浦东一模)为了研究圆柱体浸入水中时,水对柱形容器底部的压强

7、情况,某小组 同学将两个体积相同、底面积不同的实心金属圆柱体分别逐步浸入同一柱形容器的水中, 如图 10 所示。他们设法测得柱体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 h 和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 水,并计 算柱体浸入前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差 p水,相关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实验中容器 内的水均未溢出) 表一 圆柱体甲 表二 圆柱体乙 实验序号 h/米 p水/帕 p水/帕 实验序号 h/米 p水/帕 p水/帕 1 0 1960 6 0 1960 2 0.05 2240 280 7 0.05 2275 315 3 0.10 2520 560 8 0.10 2590 630 4 0.15 2800 840 9 0

8、.15 2905 945 5 0.20 2968 1008 10 0.20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2 与 3 与 4 或 6 与 7 与 8 与 9 中 p水与 h 的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同一圆柱体浸入同一柱形容器的水中时, (26)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27)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不同圆柱体浸入同一柱形容 器的水中时,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 h 相同,圆柱体的底面积不同,p水不同。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2 与 3 与 4 或 7 与 8 与 9 中 p水与 h 的倍数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同一圆 柱体浸入同一柱形容器的水中时, (28)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5

9、 中 p 水与 h 的数据并不符合上述结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 h 图 10 4 / 15 (29) 。 请推理说明实验序号 10 中 p水的大小。 (30) 5、 (2021 黄浦一模)某小组同学用图 9 所示装置,研究圆柱体在水中下降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 F 和水 对容器底部压力变化量 F 水的变化情况。他们使圆柱体在水中缓慢下降,将水面到圆柱下表面的距离 h、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经计算得到的水对容器底部压力变化量 F水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比较(图 9)实验序号 1、2、3 与 4 数据中 F 和 h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圆柱体在 浸入水的过程中,_。 分析比较

10、实验序号 1、2、3 与 4 数据中 F水和 h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圆柱体在浸 入水的过程中,_。 实验中圆柱体重力为_牛,高度为_米。 6、 (2021 虹口一模)为了研究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情况,某 小组同学选用高度相同底面积 S不同的圆柱体A 和B 先后放入同一柱形容器中进行 实验,如图 13 所示。他们设法使圆柱体逐步浸入水中,记录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 h 及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F,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中容器内水均未溢出) 。 圆柱体 A (底面积 SA) 实验 序号 h (米) F (牛) 圆柱体 B (底面积 SB) 实验 序号 h

11、 (米) F (牛) 1 0.05 85 7 0.05 86 2 0.10 90 8 0.10 92 3 0.20 100 9 0.15 98 4 0.30 110 10 0.35 122 5 0.40 118 11 0.42 126 B 图 13 h A B 5 / 15 6 0.60 118 12 0.50 126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 与 7 或 2 与 8 数据中 F 和 S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圆柱体 浸入水的过程中,_(3)。 小明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 与 4 或 7、8、9 与 10 数据中 F 和 h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 结论是:同一圆

12、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_(4)。 小华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5 与6 或11 与12 的数据,发现小明的结论存在问题,他们交流后认为这是由于物体 浸没而造成的。分析表中数据,可确定物体 A(或 B)的高度范围为_(5)。 7、 (2021 静安一模)小明同学研究圆柱体在某种液体中下降的过程中,圆柱体上、下表 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 F1和 F2与圆柱体下表面浸没在液体中深度 h 的关系,如图 12 所 示。 小明使高为 0.2 米的实心圆柱体在液体中缓慢下降, 测量出圆柱体下表面到液面的深 度 h、利用仪器测出圆柱体上、下表面处液体的压强,利用公式求得圆柱体上、下表面受 到液体的压力 F1和 F2,进

13、一步计算圆柱体下表面与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 F,记录 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 h (米) F1 (牛) F2 (牛) F (牛) 1 0.18 (8) 18.0 2 0.20 (9) 20.0 3 0.22 2.0 22.0 20.0 4 0.24 4.0 24.0 20.0 5 0.26 6.0 26.0 20.0 填写空格 (8) 和 (9)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数据中, F2与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0)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3与4与5数据中,F与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1) 。 如果进一步研究圆柱体浸没在液体中,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

14、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实验方案 中应该控制不变的的物理量为: (12) (选填“圆柱体下表面在液体中的深度”或“液体密度”) 。 图 12 h 6 / 15 8、 (2021 青浦一模)盛有液体的圆柱形容器置于水平桌面,若在容器中放入一金属块后(金属块浸没在液 体中) ,则容器底部及水平桌面受到的压强均会增大。为了研究放入金属块前、后,圆柱形容器底部受到液 体压强的增加量p液以及水平桌面受到压强的增加量p桌面与金属块的哪些因 素有关, 某同学选用了质量相等、 体积不同的 A、 B、 C 金属块 (VAVBVC) 及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 D、E、F 金属块(mDmEmF) ,分别按图 13(a)

15、 (b)进行实验,并测得每一次实验中的p 液、p桌面,其实验数据记录在表 一中。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6 数据中的p 液、p桌面变化情况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a)_(12) (b)_(13) 根据表一信息,请你在表二中选择一金属块放入图 13(a)中(均能浸没在液体中) ,使得容器底部受 到液体压强的增加量p液及水平桌面受到压强的增加量p桌面均最大,应选择的金属块是_(14),理 由是_(15)。 9、 (2021 崇明一模)小红做“小球放入水中静止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p 水及 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强增加量p 容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她选取了体积相同、密度不 同的若干小球

16、放入水中(水深大于小球直径,且水不溢出) ,如图 11 所示,测出水对容 金属块 密度 体积 甲 3V 乙 2 3V 丙 3 2V 实验 序号 放入的 金属块 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强增加量 p 液(帕) 水平桌面所受压强增加量 p 桌面(帕) 1 A 50 200 2 B 100 200 3 C 150 200 4 D 100 200 5 E 100 250 6 F 100 300 表二 (a) 图 13 (b) 表一 图 11 7 / 15 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p 水及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强增加量 p 容,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表 中 实验序号 1 2 3 4 5 33 ( 10/)千克 米 球 0.2

17、 0.6 0.8 1.0 1.2 p 水(帕) 98 294 392 490 490 p 容(帕) 98 294 392 490 588 试完成下列问题: 水的密度大小是 3 /千克 米; 分析实验序号 1、2、3 中的数据,可知小球放入水中静止时,小球处于 (选填“漂浮”、“悬浮” 或“下沉”)状态; 分析比较表中实验序号 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浸入水中体积相同的小球,当球与水的 大小满足 球水关系时, p 水与球无关; 分 析 比 较 表 中p 容 与球的 数 据 及 相 关 条 件 可 知 : 浸 入 水 中 的 小 球 , 当 小 球 体 积 相 同 时, ; 分析比较表中实验序号

18、1、2、3、4 中p 水与 p 容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知:浸入水中体积相同的小 球, 10、 (2021 长宁一模)为了探究柱体 A 逐渐浸入柱形容器内的水中时(水没有溢出) ,弹簧测 力计示数 F 的变化情况。现有底面积为 100 厘米 2的薄壁柱形容器,容器内装有深度为 20 厘 米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实心柱体 A 高 H 为 20 厘米。如图 15 所示,小明将柱体 A 通过细 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从柱体 A 接触水面开始,将液面到柱体下表面的距离 h、相应的弹簧 测力计示数 F、物体重力 G 与 F 的差值 F 记录在表一中。 (不计细线的重力) 图 15 A h 8 / 15 分

19、析比较实验序号 18 中 F 与 h 的变化关系可得: 同一柱体逐渐浸入柱形容器内的水中, 当 h 小于 H 时, (13)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8 中 F 与 h 的变化关系可得: 同一柱体逐渐浸入柱形容器内的水中, (14) 。 柱体 A 的重力为 (15) 牛,实验序号 6 的实验时,A 下表面所受液体压力为 (16) 牛。 小红同学想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实验,她预设的数据如表二所示,小明看了以后认为这两次实 验无法进行。 你认为小明的观点是 (17) 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理由是 (18) 。 11、 (2021 徐汇一模)小徐和小汇在学习“浮力”时,根据生活经验,

20、对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猜想并进行了研究。 根据鸡蛋在水中沉底、在盐水中漂浮的现象,他们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 (11) 有关。 根据游泳时的感觉, 他们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 以及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用力传感器将一长方体金属块悬挂在空量筒中,如图 18 所 示,然后逐次向容器中注入液体 A,测出金属块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即金属块浸入液 体的深度 h,计算出金属块浸入液体的体积 V 和金属块受到的浮力 F,把实验数据记录 在表一中。为了进一步探究,他们还换用了液体 B 重复实验,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 二中。 (液体 A、B 密度分别为 A、

21、B,AB) 表一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h(cm) 0 2 4 6 8 10 12 14 F(N) 8 7 6 5 4 3 2 1 F(N) 0 1 2 3 4 5 6 7 力传感器 图 18 表二 实验序号 9 10 h(cm) 18 20 F(N) F(N) 9 / 15 (a)小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 的 F 和 V、h 的的数据后,得出初步结论:同一物体浸入同一液 体中,F 与 V 成正比,而且 F 与 h 成正比。 小徐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 的数据,认为小汇的结论存在问题,请写出小徐观点的依据 (13) 。 (b)请补全实验序号 8 中的数据。 (1

22、4) 、 (15) 。 (c) 他们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 得出结论: 同一物体浸入不同液体中, (16) 。 3他们交流后,认为上述得出的结论还不够完善,需要增加一次实验进行论证,下列方案中你建议采用 方案 (17) 。 A. 仍用上述金属块,浸入密度不同的液体 C 中,重复实验 B. 仍用上述金属块,增加金属块浸入液体 A 或 B 中的深度进行实验 C. 换用其他物质(如其他材质的金属块) ,仍在液体 A 或 B 中进行实验 12、 (2021 杨浦一模)某小组同学用图 18 所示装置,研究实心物块漂浮在水面上,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及 台秤的示数变化情况。他们选用了不同密度、不同体积的

23、物块浸入水中,待物体静止后。利用仪器测出了 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 以及台秤的示数 F,并把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表二: 将金属块浸入液体 B 中 实验 序号 浸入的深度 h(厘米) 浸入的体积 V(厘米 3) 浮力 F(牛) 5 2.0 12 0.10 6 6.0 36 0.30 7 10.0 60 0.50 8 15.0 (14) (15) 表一: 将金属块浸入液体 A 中 实验 序号 浸入的深度 h(厘米) 浸入的体积 V(厘米 3) 浮力 F(牛) 1 2.0 12 0.12 2 6.0 36 0.36 3 10.0 60 0.60 4 15.0 60 0.60 实验 序号 物块的密度

24、(千克/米 3) 物块的体积 V( 10-4米 3) 水对容器 底部的压强 p(帕) 台秤的示数 F(牛) 1 0.4103 3.0 2600 4.6 2 0.4103 4.0 2800 5.0 3 0.6103 1.0 2300 4.0 4 0.6103 2.0 2600 4.6 5 0.6103 3.0 2900 5.2 6 0.6103 4.5 3000 5.4 7 0.8103 2.0 2800 5.0 8 0.8103 3.0 3000 5.4 9 0.8103 5.0 3000 5.4 10 0.8103 5.5 3000 5.4 图 18 0 2 4 6 8 10 12 14 1

25、6 18 20 22 10 / 15 观察实验序号 1 与 2(或 3 与 4 与 5 与 6 或 7 与 8)中 p 与 V 的数据,可得初步结论:同种材料制成的 实心物块漂浮在同一容器的水中, (5) 。 观察实验序号 1 与 5 与 8(或 4 与 7)中 F 与 的数据,可得初步结论:实心物块漂浮在在同一容器的 水中, (6) 。 进一步分析实验序号 1 与 4(或 2 与 7)中 与 V 的数据,可知:当 (7) 相同时,F 相同,p 也相同。 小明发现实验序号 9 与 10 的数据,发现不符合上述结论,请判断可能存在得原因,并用学过的物理知 识写出推导过程。 (8) 若选用密度为

26、0.7 103千克/米 3、体积为 3 10-4米3的物块放入上述容器中,可推断:p 为(9)帕,F 为(10)牛。 13、 (2021 松江一模)某小组同学研究当圆柱体浸入水中时,容器底部受到水压力的增加量和圆柱体所受浮 力大小的变化情况。实验选用由上、下两个横截面积不同的圆柱形构成的容器,如图 16 所示。实验时将重 为 8.0 牛的圆柱体缓慢浸入水中,将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 h、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容器底部受到水 的压力 F2记录在下表中,并计算出相应的浮力 F浮和水对容器底部压力的增加量 F水。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27 数据中 F 水与 h 的变化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圆

27、柱体浸入水的过 实验 序号 h (厘米) F1 (牛) F2 (牛) F浮 (牛) F水 (牛) 1 0 8.0 12.0 0 0 2 0.5 7.8 12.2 0.2 0.2 3 1.0 7.6 12.4 0.4 0.4 4 1.5 7.4 12.6 0.6 0.6 5 2.0 7.2 13.0 0.8 1.0 6 2.5 7.0 13.7 1.0 1.7 7 3.0 6.8 14.4 1.2 2.4 8 3.5 6.6 15.1 1.4 3.1 9 4.0 6.6 15.1 1.4 3.1 图 16 h 压力传感器 11 / 15 程中, (13)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27 数据中 F

28、浮与 h 的变化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 中, (14) 。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8 和 9 数据发现,F水、F浮不再随 h 的变化而变化,其原因是 (15) 。 该组同学分析实验序号 24 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在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 F水与 F浮大小相等。 但实验序号 59 数据与上述结论不符,其原因是 (16) 。 请根据实验数据推断:组成容器的上、下两部分圆柱形的横截面积之比为 (17) 。 14、 (2021 宝山一模)甲、乙两位同学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 验时,考虑到气体的形变比固体更容易观察,于是将规格相同的注射器前端的管口 密封并固定放置

29、,如图 10(a) ,在其活塞上放置数量不等的相同重物进行实验,如 图 10(b) ,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一中。 12 / 15 请将实验序号 4“活塞下降距离(格)”栏填写完整: (1) ; 实验中,压力作用效果是通过 (2) 来反映的; 乙同学增加注射器数量的目的是为了 (3) ; 探究本实验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 (4) 。 15、(2021 嘉定一模)某组同学在学习完串联电路的特点后,继续用图 11 所示的电路研究串联电路中电阻 的作用。实验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已知 R1的阻值为 10 欧,R2分别为 5 欧、10 欧、20 欧、30 欧和 40 欧 的电阻。 他们先将 R1与 5 欧的电阻接

30、入电路,闭合开关 S,观察到 V1表无示数,V2表有示数。若电路中仅有 一处故障,且只发生在电阻 R1、R2上,为了进一步检测出具体的故障,他们用另一个完好的 10 欧电阻替换 R1,写出闭合开关 S 后观察到的电表示数及相对应的故障: (1) 。 排除故障后,他们重新实验,实验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上表中。 序号 R1() R2() V1表(V) V2表(V) 1 10 5 4 2 2 10 10 3 3 3 10 20 2 4 4 10 30 1.5 4.5 5 10 40 1.2 4.8 图 11 R1 S V2 V1 R2 13 / 15 (a)分析比较上表中 (2)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

31、出的初步结论是:串联电路中,在电源 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随着另一电阻值的增大而减小。 (b) 分析比较上表中第二列、 第三列与第五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串联电路中, 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电阻不变, (3) 。 16、 (2021 闵行一模)通常情况下,金属导体的阻值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利用电阻的这种特点可以制成 测量范围大的电阻温度计,其工作原理如图 10 所示。若电流表的量程为 025 毫安,电源电压为 3 伏且不变,R2为滑动变阻器,金属探头的阻值 为 R1。当 t0时,R1的阻值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下表所示: 温度 t() 0 10 20 3

32、0 40 60 80 . R1阻值(欧) 100 104 108 112 116 124 132 . 分析表中金属导体的阻值 R1与温度 t 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 t0时, (7) 。 进一步分析该金属导体阻值变化量R1与温度变化量t 之间的关系, 可得出的结论是: (8) 。 若把金属探头 R1放入 0环境中, 闭合开关 S, 调节滑动变阻器 R2的滑片, 使电流表指针恰好满偏, 求此时滑动变阻器 R2接入电路的阻值。 参考答案 1、图略。寻求普遍规律;同种物质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相同;不同;3 103。 2、有关;15;20。17.4F 随 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 (090

33、,F 随 的增大而减小;90 180 ,F 随 的增大而增大) 3、无关。同种液体,深度大的液体内部压强大。 可行,左右两容器内倒入相同深度的不同液体,观察橡皮膜凸出情况。 等于;pF/SG/SShg/Shg。 4、p水随 h 的增大而增大;2 与 7、或 3 与 8、或 4 与 9; p水与 h 成正比。圆柱体甲已浸没在液体中。 由 2 与 7 或 3 与 8 或 4 与 9 知:h 相同时,p水甲p水乙 金属探头 R2 S R1 图 10 14 / 15 根据 p水=水gh水得 h水甲h水乙 由于是同一容器,底面积相等,由 V水=S容h水得 V水甲V水乙 h 相同时,V甲浸V乙浸,由 V浸

34、=S柱h浸得 S甲h乙柱 由序号 5 知,当 h=0.2 米时甲浸没,序号 10 中乙也浸没 序号 5 和 10 中的 V水相等、h水相等 由 p水=水gh水得 p水相等 序号 10 中 p水为 2968 帕。 5、h 越大,F 越小;F 与 h 成正比;8.0;0.45。 6、h 相同,S 越大,F 越大。h 越大,F 越大。0.350.40 米。 7、0;0。当圆柱体浸入同一液体中时,F2与 h 成正比。 当圆柱体浸没同一液体中时,F 与 h 无关。 圆柱体下表面在液体中的深度。 8、(a)Dp 液随着放入并浸没金属块体积的增大而增大,且与金属块的质量无关。 (b)Dp 桌面随着放入并浸没

35、金属块质量的增大而增大,且与金属块的体积无关。 乙。需要物体的体积和质量均最大。 9、1 103千克/米 3。漂浮。4 与 5。 p容与 球成正比。当 球水时,p水p容。 10、h 越大,F 越小;当 h 小于 H 时,F 与 h 成正比;8;5; 正确。 根据结论可知: 当 h16cm 时, F0, 此时 h 一定小于容器中水的深度 (水原来深度为 20 厘米) , A 已漂浮,所以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浸入水中,h 最大为 16cm,所以无法进行实验。(答案合理均可) 11、液体的密度。 (a)3 和 4;3 和 4 两次实验数据表明当物体浸没后,F 与 h 无关。 (b)60;0.50。(

36、c)V 相同时,液体密度大,F 大。 A。 12、V 越大,p 越大。V 相同, 越大,F 越大。 与 V 的乘积。 根据液体压强公式 p水=水gh水,当容器中液体溢出时,h水不再变化,p 不变。 根据 F=G总=G液+G容+G物-G溢, G液+G容不变,F浮=G物,F浮=液V排g,G溢=液V溢g, 15 / 15 G物-G溢=F浮-G溢=液V上升g, 当容器中液体溢出时,V上升不再变化,F 不变。 3000;5.4。 13、F水随 h 增大而增大。F浮与 h 成正比。物体已经浸没在水中。 液面已上升入容器上半部分圆柱形中。2:7。 14、4;活塞下降距离;探增大受力面积;控制变量法。 15、V1表有示数,(V2表有示数,)R1短路;V1表无示数,(V2表有示数,)R2断路。 第二列、第三列与第四列。 另一个电阻增大,其两端的电压也增大。 16、R1随 t 的升高而增大; 当 t0时,R1与t 成正比(或 t0时,R1与t 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由表可知,t=0时,R1=100 欧 R=U/I=3 伏/0.025 安=120 欧 R2=RR1=120 欧100 欧=20 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