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57.16KB ,
资源ID:166939      下载积分:6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669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为本站会员(理想)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提纲

1、一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农耕技术的进步 (一)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取代刀耕火种,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二)农具的更新: 1、汉代:曲柄锄、大镰、耧车。 2、东汉:二牛抬杠到一牛挽犁。 3、唐代:曲辕犁。 (三)水利设施 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 2、灌溉工具:略。 二、土地及赋税制度 (一)土地制度 1、商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 (1)土地私有的三种形式:封建国家所有(均田制) 、封建地主所有(主要) 、自耕农所有。 (2)土地私有带来的社会问题:土地兼并;自耕农破

2、产,影响国家税收及社会稳定。 (二)赋税制度 征收赋税是封建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的主要方式,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手 段。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小农经济为主,精耕细作;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 男耕女织的方式; 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 (尤其注意前三个) 二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一、古代手工业的主要形态 生产目的 产品流向 特点 家庭手工业 满足小家庭的生 活需要 自产自销,少量 产品流入市场 自给自足,汉代 田庄是其特殊形 式 私(民)营手工 业 满足市场流通的 需要 产品面向市场 民间私人组织生 产 官营手

3、工业 满足皇室和政府 的需要 产品不在市场流 通 政府组织生产, 技艺高超,但具 有封闭性,管理 严苛。 二、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一)纺织业 1、汉代:丝织品沿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 。 “素纱禅衣”是典型代表。 2、元代:黄道婆改进纺织工艺;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3、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二)冶金业 1、汉代: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 2、南北朝:灌钢法。 3、北宋:用煤做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三)陶瓷业 1、东汉:墓葬中出土青瓷器。 2、唐代:南青背白。 3、宋代:五大名窑;海上丝绸之路。 4、清代:粉彩瓷。 请老师们提示学生:成就类容易在选择题中出现,一

4、定将朝代和成就对应。 三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市”的发展 1、秦汉:对商品交易的场所有严格的管理,实行“市坊分离”制度。 2、南北朝:出现民间集市草市。 3、唐代: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繁盛。 4、宋代: “市”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管;出现纸币 交子。 从原因上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共同促进商业经济的进步;从发展的特点上看, “市” 的功能逐渐增多,分布逐渐向南方倾斜,政府对商业的管理逐渐放松。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重农抑商” 1、重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发展,限制私营手工业、商业及商人的发展。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

5、、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 3、表现: (1)重农:轻徭薄赋、兴修水利、限制人口流动 (2)抑商:歧视商人、发展官营商业、重税 4、影响: (1)积极性:明清之前,有利于保证农业的发展,稳定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2)消极性:抑制了经济的活力,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时期,政府禁止中国人私自赴海外经商,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贸易的政策。 注: (1)并不是绝对禁止海外贸易; (2)禁止的是民间的对外贸易; (3)允许官方的小范围 的对外贸易,如朝贡贸易、广东十三行。 2、影响:使中国丧失了通过海外贸易推动经济发展机会,使中国落后于同时期的世界潮流

6、, 导致中国在十九世纪时以极端保守和落后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三、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产生时间、地区、行业: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丝织业。 2、发展:到清代,手工业工场的经营更加成熟,行业也有所拓展。 3、发展状态:缓慢。 4、缓慢原因: (注意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的方法) (1)政策因素:封建政府重农抑商,征收重税等 (2)经济因素: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3)市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国内市场狭小;闭关锁国的政策是海外市场丧失 (4)资金因素:地主、商人多把钱用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5)观念因素:传统的重农观念的影响。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

7、曲折发展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注意时间注意时间)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二)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缓慢解体,新经济成分出现。 二、新经济成分的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一)外资企业: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 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二)洋务企业: (参阅课本 31 页知识链接) 1、背景:面临内忧外患。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2、时期:19 世纪 6

8、090 年代。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 3、活动: (1)前期兴办军事工业( “自强” ) (2)后期兴办民用工业( “求富” ) 4、洋务运动创办的工业: (1)军用工业:安庆内械所(第一家官办)江南制造总局(国内规 模最大) (2)民用工业: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采煤矿) 、轮船招商局 5、影响: (1)顺应了近代化的历史趋势,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2)引进了西方机器和先进技术,培养了科技人员; (3)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4)加速了封建经济的解体,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6、失败根本原因:没有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 三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本

9、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历程: ) 1、兴起产生: (1)时间:19 世纪 60、70 年代前后; (2)地点:广州、天津、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生产; (3)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 (4)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新的阶级力量产生。 2、初步发展: (1)时间:甲午战争以后至一战前(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2)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 潮的影响。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 命。 3、进一步发展(黄金时期、短暂春天) : (

10、1)时间:19121918 年(民国初年)(1914-1918 一战期间) (2)原因:A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C 中华民国的成立提高了资产阶级的地位; D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 E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表现:轻工业发展较快,其中发展最好的是面粉业和纺织业,涌现出一批著名实业家。 (4)影响: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4、萧条:时间:19181927 年;表现:发展受挫;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封建 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

11、会环境。 5、较快发展: (夏天) (1)时间:国民党统治前十年(19271936) (2)原因:全国的基本统一;国民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国民经济建设运 动、币制改革) ;群众反帝运动; (3)影响: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但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 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6、萎缩: (秋天) (1)时间:19371945 年抗战时期; (2)原因: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官僚资本主义压迫; 7、陷入绝境: (冬天) (1)时间:抗战胜利后(19461949 年) ; (2)原因: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压迫;内战的破坏;恶性通货膨

12、胀;沉重的 苛捐杂税等。 表现:工厂纷纷倒闭;影响:毁灭性的打击。 8、新的春天: (1)时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 年) ; (2)原因:社会主义改造; (3)影响:公私合营转化为公有制经济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解析 (一)民族工业的特点: 1、资金少、规模小、分布不平衡; 2、起步艰难,曲折发展; 3、革命性; 4、软弱性;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 体系;近代工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二)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

13、、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3)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有利: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3)反帝国运动的推动; (4)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三)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作用: 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现 代化。 2、政治: (1)导致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2)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14、3、思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 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 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舛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 义,难以独立发展。 (四)认识: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3、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概念解释:现代化:又叫近代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 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15、、思想自由、平等等(注意史观的运用) 专题三专题三 一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的建设(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措施: 土地改革: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剥削的 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到 1952 年,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 制度被废除,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作用: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

16、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展开 (1)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时间及内容:1953 年,中共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 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实践:一五计划(1953-1957) 、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组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手工业也采用相同的方式;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内掀起公私合营的高潮。 、成就:建设成就,到 1957 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新建了冶金机床设备、飞机制度

17、、汽 车制造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改造成就,到 1956 年底,国家基本完成 对三大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确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 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三大改造的过程中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等缺点。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1956-1966) 1、良好开端 (1) 论十大关系 :1956 年 4 月,毛泽东做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 要更多的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2)中共八大:1956 年 9 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

18、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指出当时中国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 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并提出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是社会主义探索的良好开端。但八大的方针并为被坚持下来。 2、曲折历程 (1)体现:1958 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左倾错误的泛滥;急于求成的思想和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的指导方针。 (3)后果:造成了 19591961 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图表主要是用数据说明经济困难的程 度) 3、困难中的调整八字方针 (1)内容:1960 年冬,中共中央在农村中纠正“左”倾错误,实施“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八字方针。 (2)结果:从 1962 年起,

19、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 1965 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 成。 4、挫折中的成就 1956 年到 1966 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遭遇了严重挫折,但也取得了巨大成 就。 三、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文革期间,国民经济计划无法实行,全国交通阻塞,工厂多半停 产,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生活水平下降。 2、 “文革”中的调整 (1)周恩来的调整:1971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 有了起色。 (2)邓小平的调整:1975 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等进

20、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对文革的评价:文革是左倾错误蔓延的结果,给国家民主政治、国民经济建设都造成了 巨大伤害,使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二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打破了长期以来的 个人崇拜,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 础。 2、时间:1978 年 12 月,北京。 3、会议内容: (1)思想路线: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停止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

21、组织路 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历史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工作重点: 开始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制: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 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式开辟。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新”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中 改革的内容: (1)经营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 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和集中管理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22、(2)组织形式: 废除人民公社, “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 (可以联系从三大改造到经济体制改革整个过程中农 村组织形式的变化) 改革的作用: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 进行。 (二)城市中 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以政企分开为主要手段,以发展社会主义商 品经济,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为目标进行改革。 改革结果:经过改革,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三、对外开放 1、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2、步骤: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 3、作用:带动了内地的经济建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

23、代化建设的进行。 三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一、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 挫折。 二、确立过程 1、1992 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内容: a.关于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b.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 步伐: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c.关于判断改革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 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 生活水平 。d.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24、不是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e.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f.关于发展问题:要抓住时期,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 理。 意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于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1992 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十四大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 4、1997 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到

25、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四、意义 解放了我国的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加快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专题四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节第一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服饰(注重时间段,阶段性特点) 1、第一阶段(近代: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 (1)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特点: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3)男子服饰:传统服饰长袍马褂西洋服饰西装:中西合璧服饰中山装: (4)女子服装:改良式旗袍,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 (1)特

26、点:与革命有关的服饰流行,民众服饰趋于单调 (2)概况:50 年代至 60 年代:列宁装和连衣裙 60 年代至 70 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 3、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后)变化趋势: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从封闭向开放,与世界接轨 二、饮食 : (1)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传入中国的时间:1840 年鸦片战争后。 三、房屋建筑: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西式住房大量出现 四、习俗风尚 1、婚姻习俗的变化: 古代中国: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以后,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礼也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

27、丧礼习俗的变化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新中国成立后,殡葬习俗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3、其他习俗 辛亥革命后,开展剪辫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 、迫令放足,破除神权, 反对迷信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事实,出现国庆日,点头鞠躬代替传统的跪拜作揖, 握手成为社交场合常见礼仪。 五、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因素 1、外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2、内因:中国社会的剧变(政治:政府的政策和政治运动;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 近代以来民主思潮的推动) 六、变化的总特征:由封建、传统、保守到开放、现代化,但农村、内地变化不大。 (注意社 会史观的运用) 专题五专

28、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义市场 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各个区域文明分散的存在,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 2、经济根源(根本原因)14、15 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3、社会根源:西欧社会对东方商品和黄金的需求。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垄断了传统商路。 5、宗教因素: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6、条件 1)客观条件: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 2)主观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航海家 支持国 时间 成就 迪亚士 葡萄牙 1487-1488 向东:到达非洲南

29、端好望角,开辟了由大西洋进 入印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 西班牙 1492-1493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达伽马 葡萄牙 1497-1498 到达印度 麦哲伦 西班牙 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欧洲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欧洲: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资本 原始积累。 (1)商业革命:主要表现为:欧洲市场商品种类的增加、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的转 移。欧洲商路和贸易枢纽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性贸易出现。 (2)价格革命:金银贬值,物价上涨。造成了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加速了西欧的资本原 始积累。 2、对世界: 1)、

30、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逐渐结束相互孤立的状态,地域性历史开始 演变为世界历史。 2)、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3、思想文化: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冲击了教会神学理论 4、对亚非拉地区 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走上早期殖民扩张道路,改变了亚非拉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给他 们带去了沉重的灾难。 二二 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一、 “海上马车夫”荷兰的崛起 1 1、 17 世纪,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 2、特点:商业资本发达 二、英国的崛起(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 1、原因 (1) 、优越的地理条件: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 (2)

31、、经济优势: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出口,支持工商业者参与贸易竞争。 (3) 、圈地运动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原料,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4)进行海外扩张 1607 年,英国在北美洲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开始参与殖民掠夺。 (5)较早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表现 16101640,英国对外贸易增长十倍。到 17 世纪晚期,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成为发达的资 本主义国家,与荷兰、法国争夺殖民霸权,到 18 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最强大的殖民帝国。 三、殖民霸权的角逐 1、1516 世纪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活动 葡萄牙是早期西欧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 开始时间:早在 15 世纪初,葡萄牙就

32、在非洲西海岸建立了殖民据点。新航路开辟后,逐渐 垄断与东方的贸易。 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开始时间:15 世纪末。西班牙的殖民活动是和哥伦布的远航探险同时开始的。到 16 世纪 中叶,西班牙殖民者已在美洲中部和南部建立起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1588 年, “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打败,丧失海上殖民霸权。 西班牙、葡萄牙虽较早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掠夺,但其所得的财富并未用于扩大再生产, 所以,两国很快衰落,被荷兰取代。 2、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活动 (1) 荷兰:17 世纪成为世界殖民霸主,17 世纪晚期逐渐衰落。 (2) 英国:1588 打败西班牙;1651 年,颁布航海条例 ,矛头指向

33、荷兰,三次英荷战争, 打败荷兰;1763 年,取得英法“七年战争”的胜利,掌握海上霸权,成为世界最强大 的殖民帝国。 (3) 英国战胜荷兰属于工业资本对商业资本的胜利;英国战胜法国属于先进的资产阶级代 议制对封建君主专制的胜利。 四、 强盗的贸易殖民扩张 1、方式:掠夺、屠戮、奴隶贸易、不平等贸易。 2 影响 对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殖民地:加剧了殖民地的落后与贫困,迫使这些地区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双重性) 对世界: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的展开,商业活动逐渐在世界范围展开,世界 市场初具规模。 三三 “蒸汽”的力量“蒸汽”的力量(给时间段

34、,尽量不给具体时间给时间段,尽量不给具体时间) 一、 “大工业”狂飙的时代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工场 1、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根本原因:市场需求扩大 (1)政治保障:英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2)经济因素:圈地运动和海外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 、 (3)技术:工场手工业阶段的技术累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2、工业革命的历程及成就 行 业 成 就 时 间 影 响 棉纺业 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 18C60N 提高纺织效率(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的标 志) 阿克莱特设立水力纺纱机 1771 年 标志大工厂制度的建立和机器大生产的开 始

35、动 力 瓦特改良万能蒸汽机 1782 年 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使机械化生产 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交 通 运 输 汽船:富尔顿(美国) 1807 火车:史蒂芬孙(英国) 1814 3、英国工业革命的结束 1840 年前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18 世纪 60 年代19 世纪 40 年 代) ;普遍(19 世纪初19 世纪中后期) 二、工业革命的影响 (一)对英国 1、提高了英国社会的生产力,使英国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2、创造了大量的社会物质财富,丰富了社会生活资料,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3、改变了英国的人口职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4、使

36、英国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人运动兴起;科 学共产主义诞生。 5、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国际地位,使其 19C 中期成为“世界工厂” ,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 贸易中心。 (措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法律) (略) 6、带来了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 (二)对世界 1、推动了世界的工业化进程。 2、加剧了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 半殖民地化进程,受到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三: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逐渐成熟 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条件(根本动力:工业革命推动) 途径: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37、 物质条件: 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 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技术条件: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 重要保障: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2、形成时间:19 世纪中叶, 3、形成标志:日本“开国” 、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 被迫“门户开放” 4、逐渐成熟: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成熟。 四四 走向整体的世界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因 1、政治:19 世纪下半叶,欧美主

38、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国内政局相对稳定。 2、资金: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提供充足资金 3、技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1、时间:19 世纪 70 年代起 2、发源地:美国和德国 3、成就:电力的广泛运用,宣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电气时代” 。 钢铁工业的发展。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产业结构再次改变。 新兴产业的兴起。 传统行业的革新。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特点:从重工业开始;科学与技术相结合;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 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

39、类进入电气时代 生产关系:垄断组织产生;垄断资本家控制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 逐渐向帝国主义过 渡。 2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3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四、四、比较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 同: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18 世纪中 期19 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19 世纪六七十年代20 世纪初) 政治 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工业 动力 蒸汽动力代替自然力 电力和内燃机动力代替蒸汽机 动力 机器 蒸汽机 电动机和内燃机 发明 家 工匠 科学家和工程师 特点 经验主义,科学和技术尚未 真正结合 科

40、学理论指导,与生产紧密结合 起始 部门 轻工业 重工业 工业 生产 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 业;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 产组织形式; 工厂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的社会 化趋势增强,形成垄断组织 生产 力 ,进入了蒸汽时代 进入“电气时代” 经济 格局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了 经济霸权 欧美其他工业国崛起,冲击英国的经济霸权。 资本 主义 制度 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 统治,即资本主义制度在世 界范围内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日趋完善,进入成熟阶段;垄断 资产阶级干涉国家政治经济生活 社会 结构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日益突出 垄断资产逐渐控制国家政权 世界 市场 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使

41、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相同点: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 全世界的统治。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雏形出现: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西欧开始成为国际舞台的主角。 2、进一步拓展:早期殖民活动的进行。英国、荷兰等国的扩张,进一步加强了西欧国家与世 界各地的联系。 3、逐渐成熟:国际间经济交流准则的确立,标志着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4、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间的交流,交通运输业的革新为世界市 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 5、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带 动了人口、资本、动物

42、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 专题六专题六 一一 “自由放任”的美国“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世界经济大危机一、世界经济大危机 1 1、时间:、时间:19291933 年 2 2、原因、原因 w.w.k.s.5.u.c.o.m 具体原因: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贫富差距扩大;股票投机活动;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的隐患自由放任的政策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导火索:1929 年 10 月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 3 3、标志:、标志:1929 年 10 月 29 日,美国纽约股市的崩溃, 4 4、表现、表现 银行倒

43、闭;(金融危机) 工商企业破产;(工业危机) 农民收入减少,农业衰退;(农业危机) 工人失业,农民破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生活危机) 5、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6、影响: 经济: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浪费了社会资源。 (2)政治:激化了资社的矛盾,加剧了国际局势紧张 (3)各国采取不同对策,走上不同道路。 (美国: “新政”德日:法西斯主义) 二、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二 罗斯福新政 一、一、 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 1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2 胡佛反危机失败 3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二、施行新政二、施行新政 1 1、新、新政的主

44、要内容政的主要内容 罗斯福新政是指罗斯福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的措施罗斯福新政是指罗斯福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的措施。 其主要内容有:其主要内容有: (1 1). .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 .恢复银行信用 (2 2). .调整农业政策。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 (3 3). .加强工业计划指导加强工业计划指导 (中心措施中心措施)防止盲目竞争 (4 4).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改善环境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社会 (6)(6)保护劳工权利。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 2 2、特点、

45、特点:加强国家干预经济。通过国家干预(使经济发展带有一定的计划性,缓解消费与生 产的矛盾)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 3 3、实质:、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三、影响:三、影响: 1 1、积极影响:积极影响: (1)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2)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挽救了民主制 (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成为美国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影响深远。 2 2、局限性:局限性: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

46、经济的干预和 指导,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因此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时间为线索,掌握美国在经济发展中的阶段特点) 1、第一阶段:二战结束到 60 年代末 (1)主要的总统: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 (2)经济状况:高度繁荣(黄金时代) (3)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政府用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积极干预) (4)主要经济政策:充分就业、赤字财政、通货膨胀(通货膨胀) (5)实践结果:减轻危机破坏,控制失业,稳定社会 (6)主要问题:财政赤字、高额国

47、债、通货膨胀 2、第二阶段:70 年代经济 (1)主要的总统:尼克松、福特、卡特 (2)经济状况: “滞胀”时期 (3)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政府用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积极干预) (4)主要经济政策:交替使用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 (5)实践结果:一时见效长期滞胀 (6)主要问题:严重滞胀 经济滞胀的特征有:生产停滞、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失业现象严重、外贸增长迟缓等。 主要特征是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相互交织。 原因: (1) 、石油危机引发 70 年代的资本主义危机(直接) ; (2) 、西欧与日本的经济崛起,与美的激烈争夺 (3) 、美国推行扩张霸权政策所背上的沉重负担。 3、第三阶段:8

48、0 年代经济 (1)主要的总统:里根、乔治布什 (2)经济状况:复苏 (3)经济理论: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 (4)主要经济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 (5)实践结果:经济回升增长摆脱滞胀 (6)主要问题: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高贸易逆差 4、第二阶段:90 年代经济 (1)主要的总统:克林顿 (2)经济状况:繁荣 (3)经济理论:第三条道路,宏观调控、微观自主(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干 预) (4)主要经济政策:消灭赤字财政、充分就业、发展新经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 经济增长模式。 ) (5)实践结果:低通货膨胀和低就业率 (6)主要问题:贫困与富裕竞争与垄断并存 90 年代美国的“新经济”是指什么?新经济时代的特点有哪些?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特点有: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低 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 二战后美国不同阶段经济政策的共同点:都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新经济” :概念: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 包括了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知识经济的两大标志:一是电脑代替人脑;二是互联网的开通,以数字为基础的经济正以意 想不到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一切。 (二)二战后当代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