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84.23KB ,
资源ID:162174      下载积分:10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621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一)材料阅读)为本站会员(夏****熙)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一)材料阅读

1、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一)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一) 材料阅读材料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3 月 23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 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作用及有效药物。中央指导组成员余艳红介 绍,全国确诊病例中有 74187 人使用了中医药,其中湖北有 61449 人使用 了中医药。中医药总有效率在 90%以上。新冠肺炎是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 博弈的结果。中医药不仅能有效治疗病症,还能通过对机体的调理提高免 疫力,对后续的康复大有裨益。 在一项调查中,有 42.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 中医,而只有

2、17.7%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医,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中西 医孰优孰劣的争论愈演愈烈,支持者与反对者立场鲜明,针锋相对,中医 药的废存之争作为社会话题,一直保持极高的热度。 (摘编自唐伟让中医药加快走出发展困境) 材料二:材料二: 有些科学的支持者不甘于坚守科学的边界,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可 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认识,这种倾向被称作科学主义。科学主义的轻慢态度 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在某些知识分子的身上变本加厉地延续下来,他们挥 舞带有科学标签的大棒,一切与现代科学不兼容的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如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都可能遭到攻击和打压,被冠以“不科 学”或“伪科学”之名。学者江晓原认为,称这些人为科学主义

3、者是不准 确的,把他们叫作“科学麦卡锡主义 者”可能更恰当。 科学是靠其研究方法而获得认证的,只要稍微了解一点中医,便可 知中医理解人体和治疗疾病所使用的并不是科学方法。经典中医的学习靠 的不是在实验室里拿小白鼠作实脸,而主要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和领悟; 中医对人体的认识是不可实证的,如解剖学并不能证明经络和穴位的存 在,但建立在这些理论之上的针灸却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在中西方 广受欢迎;中医处置病症更多基于对特定病人病情的整体把握,治疗方式 是难以复制的,而西医对看似相同的病症采取同一方法进行处置。 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当中医面临这样的挑衅时,我们需要 理性思考。必须说,中医不是科学

4、,它是非科学,而不是“不科学的”, 更不是什么“伪科学”。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在它的 面前,科学应该止步。 可惜的是,慑于科学理念的霸权地位,如今的中医支持者在面对 “科学麦卡锡主义者”的大棒时缺乏自信,往往陷入被迫证明中医是科学 的境地,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科学的霸权地位。很多中医支持者没有认识 到,捍卫中医最好的方式不是将中医和科学扯上关系,而是在中医和科学 之间划清界限。 真正的科学精神不但相信通过科学可以获得进步,而且能够清醒地 认识到科学的边界。科学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正如它不涉及终极关怀, 不能赋予人生意义。在科学不能解释的领域面前,它应该停住脚步,而不 是企图攻城略地

5、。一个真正有科学精神的人必然反对将科学意识形态化, 摒弃作为利器使用的“伪科学”的说法,用更加中立的“非科学”视角看 待中医等传统文化的价值。 (摘编自李北方中医到底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材料三:材料三: 中医究竟是不是科学?近百年来久争未决。何故?其自身的不足固 然是一个原因,但更值得考虑的另一原因是: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是否失 当?因为好的尺子应能丈量所有的事物。 随着西方以把实证量化、还原分析当作原则与方法的自然科学为主 导的近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不少科学家就以此替代科学的标准,将其作为 衡量人类所有知识体系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尺。这显然是个错误。它表现 在:一是以具体替代抽象和以偏概全。用某类具

6、体科学的标准作为科学观 的标准,就恰如以女性标准作为衡量所有人的标准一样,其结果必然错 误。二是忽略和排斥学科性质可以兼备的客观特殊性。如与中医类似的某 些学科明显兼备自然与社会科学的双重特性,故评判时理应以双重标准同 时衡量。三是对实证量化的迷信。实证虽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但 不是唯一的方法,如对西瓜品质的鉴定,除了用仪器进行的微观实证量化 的方法外,老练的瓜农也可以采用掂、看、拍、弹等方法,即如中医“司 外揣内”的方法,其结果也准确。可见自然科学的实践,也有非实证而能 宏观整体感知把握之法。 实证的好处是看得见和可操作性强,但这不能覆盖科学的内涵。因 为科学是事物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与

7、总结,它只强调事物的正确性,而与 表现形式、手段及时代等皆无关。不能把因为现在还不能实证的客观事实 一概斥为不科学,因为证实的技术每每落后于先进的认识,两者的不同步 是科学发展的常态。 中医最终走向和接近实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恰如在没有发现新 的基本粒子“夸克”前,你不能因为当时还找不到它就否定它的客观存 在,并进而否定其已有理论的正确性。经络也是如此。今天的科学只是人 类对昨天认知的总结,而不是明天科学的终极。可见,是否实证与量化皆 不能排斥其他可能存在着的正确方法。 对中医道不明说不白的质疑也是不当的。这好比西医用普通话,而 中医却用方言跟大众交流,因语境不同,其效果自然有差异,但讲得对

8、不 对与你懂不懂是两个迥异的概念。也有人否定中医的重复性,殊不知中医 的原理怎能在西医的盘子里重复呢?可喜的是,西方科学家在看到针刺、 中药的实效后,就把中医学从补充医学的地位升格为主流医学。 那科学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理论与实践要素呢? 我认为有四点:自洽性、他洽性、有效性和重复性。这样的科学标 准,能否作为衡量所有学科的一把好尺子呢?这个问题在我有限的思考中 得到了回答。我们以此来丈量中医:中医的学术理论博大精深、成熟周 全,不仅基础理论贯融各科,而且其经典理沦超越时空,自证自解的能力 至今强盛。其与实践相融亲和,临床疗效足可称道,历经千年和无数案例 的检验,足见其重复性的可靠。 中医并不亟待

9、世人对其科学性的确认,而我期待自己与大众能快些 接近对科学定义理解的正确。 (摘编自医学教育网) 【注】麦卡锡主义:肇因于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美国极右的典型代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医、西医的优劣比较,影响了受访者的选择,导致只有少数人认可或 首选中医。 B.材料二认为,中医是独立于现代科学的一种认知体系,不能从科学的角 度去理解。 C.一般中医基于对特定病情的整体把握作针对性处理,西医以规范划一的 科学方式处理。 D.材料三认为,目前的科学标准还不能准确理解中医理论,并非中医不具 备科学性。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

10、二认为“科学麦卡锡主义者对中医的攻击和打压,干扰了人们对 中医价值的认识。 B.按照材料二的观点,即使中医药对新冠肺炎疗效显著,也难以证明中医 具有科学性。 C.西方科学家把中医学升格为主流医学,表明他们对现有科学标准的认识 已经产生了动摇。 D.在论证中医科学性的问题上,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观点并不一致,但均认 可中医。 3).下列句子论证观点所用的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中医究竟是不是科学?近百年来久争未决。何故?其自身的不足固然是 一个原因,但更值得考虑的另一原因是:人们对科学的理解是否失当?因 为好的尺子应能丈量所有的事物。 B.对西瓜品质的鉴定,除了用仪器进行的微观实证量

11、化的方法外,老练的 瓜农也可以采用掂、看、拍、弹等方法,即如中医“司外揣内”的方法, 其结果也准确。 C.在没有发现新的基本粒子“夸克”前,你不能因为当时还找不到它就否 定它的客观存在,并进而否定其已有理论的正确性。 D.这好比西医用普通话,而中医却用方言跟大众交流,因语境不同,其效 果自然有差异,但讲得对不对与你懂不懂是两个迥异的概念。 4).材料三论证时驳立结合,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5).中医的现状如何?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 陈慧陈慧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

12、 “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 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 质。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又 引发众人关注。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 研究是否合理?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是否合适? 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 是从赏析的角度,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 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 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 上的默契。 对

13、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 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 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 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 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 构。 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 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 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 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 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

14、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 “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正 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 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 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 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 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 作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 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 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

15、更有意义吗? 庄子天地篇中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 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置不 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遮蔽。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大数据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提取出人类的共同情感,有助于把握诗人的心 灵和情感。 B.对诗词的欣赏研究只能采取整体感知的方法,而大数据无法对数据进行整 体化处理。 C.大数据分析只是一项纯客观的技术方法,它无法触及诗词的内涵和义旨等 本质特性。 D.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只能获得理性认识,而不能与诗词内外的自然生命发生 感情共鸣。 2.)

1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援引一篇小说和一则报道,提出论题,并表明了作者“反技术” 的态度。 B.文章通过对诗词和大数据各自特质的分析,论证了“大数据”研究诗词的不 合理性。 C.文章将体察涵泳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了感性启发对诗词教 育的意义。 D.文章论述两个论题之后,指出了大数据对孩子诗心的危害,回应了开头提 出的疑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没有注意到诗词主观性、整体性的特质,是对美的 肢解。 B.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所以读者无从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 精神。 C.大数据分析容易

17、使学生丧失“感动”能力,因而很难真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 界。 D.在诗词教育中应通过情感教育来帮助人涵养性情,塑造人格,提升人生的 境界。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2008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及 GDP占比情况 材料二材料二 数字经济具有强渗透性和融合性,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和 “加速器”。形成数字经济条件下的新型实体经济形态,发展就有了新动 能。白酒是四川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泸州老窖厂区,工厂对关键环节的 指标和参数进行分析,实现了智能化拌和、上甄,推动生产智能化、摘酒自 动化,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四川,不只白酒,网约车、 共享单

18、车、外卖平台等新兴业态,都通过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催 生出了经济发展新动能。 四川作为全国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始终紧跟信息技术步伐。围 绕高质量发展,提出着力构建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 料、能源化工 5个万亿元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为主体的“5+1”现代产 业体系。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就是要发挥这个“1”的撬动作用,推动数字经 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数字潮起川蜀潮生,光明日报2019年 11月 19日) 材料三材料三 当前,网络购物、在线外卖、手机支付等数字化消费场景,已像柴米油盐 一样,进入老百姓日常生活: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等数字化融合场景

19、,持续产 生着“化学反应”,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是大势所趋,蓬勃发 展的数字经济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作为世界网络大国和数字经济大国,更加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在创 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正积极推进数字产业 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 展。数字经济要通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创造出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远程医疗等数字化产业新业态,促进传统 产业转型升级,站上数字化高地。 5G通信将打破信息传输的带宽限制,数字技术的驱动引领效应将更加 明显,数字经济将不断开辟新的赛道。积极抓住全球数字经

20、济快速发展的 机遇,发挥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优势,不断提高数字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 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就会更加强劲。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人民日报2019年 10月 21日) 材料四材料四 当前,数字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如火如荼。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 显示,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享层面,需大力 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化发展,稳步提升对通信网络建设以及大数据、人工智 能、5G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要高标准、高起点推动传统信息基础设 施升级改造,积极构建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提高数字 资源的交互效果,为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升

21、级奠定坚实基础.此外, 还要采取更多措施、投入更多资源,加快中西部欠发达省份特别是“三区 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发展数字经济,人才是关键。需着眼长远,通过高校、科研院所、研发中 心等大力培养数字经济专业化人才,重点突出对人才原创性、基础性技术 研发能力的培养,着力打造一批基础理论功底深厚,研发技术过硬的数字经 济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 (发展壮大数字经济的现实路径,经济日报2020年 02月 1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 2014 年到 2018 年的五年里,中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占 GDP比重也在持续上升。 B.数字

22、经济发展规模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相关性。东北、西经地区数 字济发展相对较慢,一定程度上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C.数字经济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助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深刻的改变 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D.中国将通过发展 5G通信,积极抓住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不断提 高数字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18 年,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规模远大于其他地区,珠三角地区次之,这两 个地区数字经济总量占全国数字经济总量一半以上。 B.在四川,数字经济将白酒,网约车、共享单车、外卖平台等新兴业态,与传 统产业深度融合,催生出了经济发

23、展新动能。 C.中国作为世界数字经济大国,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 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D.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不到位导致三区二州等深度 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3).我国在数字经济的发展方面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 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转眼就迎来另一个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写作和阅读状况急 剧改变。从未有如此多的人参与涂抹,几千万人从事广义的“文学写作”, 无数的文学品类蜂拥而至,让人猝不及防,文字的潮汐时刻在涌动,不是目不 暇接,而是直接将人们淹没。无论是网络平台还是纸质媒体

24、,午夜和凌晨都 有新作发表,黎明时分已阅读十万,跟帖八千。人们不得不接受读物泛滥和 选择困难这样的现实,一部作品引起轰动的情形绝无仅有。 有人把网络时代日夜翻涌的语言文字比作一场“沙尘暴”,透露出十足 的悲观和恐惧;也有人喻为语言文字的“瓢泼大雨”,比起荒漠里偶落的雨 点,的确像遭遇了一场倾盆大雨,大水漫卷之灾令人惶恐。如果能够再达观 一些,是否还可以有另一种中性的描述,比如想象我们正走进一片语言文字 的“热带雨林”?这里是一个强旺生长的、繁茂重叠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 动植物,各种各样难料的状况,更不乏巨大危险。 一旦进入这样的“热带雨林”,那么所有的行进者都要提防了,要有相当 过硬和周备齐整

25、的行头。因为这里有大动物出没,有蜘蛛和蟒蛇,有葛藤和 食人树,还有藏了怪兽的沼泽水汊。当然这里还有美到惊异的花卉和果实, 有惊人的繁殖和生长,有高大的绿植铺天盖地。 每个写作者都是“行进者”,他如果按照过去的方式毫无准备地踏入丛 林,可能连半途都无法抵达。他将从头设计重新选择,以应对茂密的纵横交 织;扎好营地点起篝火,将利器打磨锋锐;极其谨慎地行动,许多时候以静制动, 在合适的时刻出击。一个心神笃定的写作者不会在这样的时刻放弃。他会 愈加严苛地对待笔下的每一个字,滤掉一切泡沫,压紧每一方寸。不堆积,不 急切,不趋时,不彷徨,更不能困顿,不能在睡思昏沉中流出口水。必须具有坚 硬的本质和锤炼精神,

26、最终形成强大的意志力,固化冷凝,以此抵抗迅猛的狂 潮。一切急速追赶,踉跄狂奔,都将倒在带刺的葛藤下边。把真正的价值放 在时间里,却又不能把时间当成敷衍的说辞。 审美具有差异,它将决定野蛮与文明、完美与粗拙。毁灭情感和自尊的 高科技加物质主义,走到了一个极处且无法遏制。作为文学,尾随就是堕落, 就是一钱不值。我们曾经专注于精神,写人的失败、勇敢和抵抗,写人的尊 严。人受到侵害之后多么痛苦不安,他们退于绝地,日日独思。而今,且起而 做工,着手从未有过的复杂而艰巨的事项吧。文学当然会让一个人或一个 群体具有精神的优越性,让其变得更自信和更有力量。 (摘编自张炜语言的热带雨林) 1).下列对于文中画线

27、语句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直接将人们淹没”,形象表现了读者无法选择的困难,他们已经找不到能 引发轰动的心仪作品。 B.相较于“沙尘暴”和“瓢泼大雨”,“热带雨林”更达观、中性,准确揭示了网络 时代的文学状况。 C.“不能把时间当成敷衍的说辞”是指时间一直在流逝,时不我待,因而不能 敷衍塞责,虚度时光。 D.“起而做工,着手从未有过的复杂而艰巨的事项”,是指每个行业都要直面 挑战,认真做好自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注重正反对比,开篇即从反面着笔,对泥沙俱下的文学现象痛下针 砭。 B.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对于文学应该“怎么办”,文章

28、后半部的论述切 中肯綮。 C.文章善用比喻论证,诸多比喻既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也使文章内涵更加 耐人寻味。 D.对于文学写作和文学阅读,文章都表现了高度的关注,而其论述更偏重于 后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处于商品经济时代,网络使文学变成了“大众的狂欢”,这对文学工作者未 必是幸事。 B.当今的写作者,将面对着更多的诱惑、应对更多的挑战,但仍可以写杰出 的作品。 C.高科技与丰厚的物质生活必定具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们将助力于增强人的 精神力量。 D.文学将提升人的审美品格,维护人的尊严,让人们拥有精神的优越性而更 加自信。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29、材料一: 知识付费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 费让知识的获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 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告等其他方式获得收益。 从 2016年开始,一系列标志性的事件让知识付费渐渐成为时尚。 2016年 5月 15日,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上线。随后,罗辑思维 创始人罗振宇全力打造“得到”APP,喜马拉雅 FM创办知识付费节“123 知识狂欢节”,知乎上线“知乎 live”等等。 进入 2017年,这一趋势丝毫没有减速的迹象。3月 7日,豆瓣网推出了 首款付费产品“豆瓣时间”;随后腾讯 CEO马化腾表示,微信公众号 正加快上线付费

30、订阅。2019年 12月 30日知识付费系统技术服务商“创客 匠人”新三板挂牌上市。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 材料二材料二: 在有关知识付费问题的争论中,人们始终有一个困惑,即知识付费平台提 供的所谓“知识”,实际上通过其他免费方式也可以获得。例如,中国知网 提供的期刊学术论文,亦可在一般公共图书馆找到。事实上,同样是内容平 台,采用免费提供和自由获得。例如,中国知网提供的期刊学术论文,亦可在 一般公共图书馆找到。事实上,同样是内容平台,采用免费提供和自由获取 知识的形式,是早期互联网平台的主流模式,如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以及各 种各样的网络知识资源共享平台,这类知识自由获取平台,今

31、天仍然有很大 数量。那么,为什么通过现在的这些平台获取同样的知识还需要付费? “知识付费”带来了一种更加便捷的知识获取新方式“知识付 费”平台按市场原则,既为各类知识发现需求者,也为需求者找到其所需要 的知识,并且知识需求者愿意为此付费。平台在向需求者收取服务费用时 也与知识提供者分享收益。“知识付费”实际上是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 通信技术以及其他信息技术在知识领域的应用。凭借这些新技术,知识付 费运营平台有着其他机构和体系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以个性化方式为需求 者提供知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认可和理解的“知识付费”就是知识供需双方 的市场交易,应由市场供需关系调节其价格。人们所质疑的是,

32、相比较大学 和科研院所等知识生产专业机构所提供的公共知识,“知识付费”平台提 供的知识内容真的值那么多钱吗? (摘编自荣跃明知识付费的运行机制及其争议) 材料三:材料三: 9 月 25日晚,北京思维造物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间提交了 A股 IPO 招股说明书,计划募集资金 10.7亿元,拟发行不超过 1000万股,占发行 后总股本的 25。据此测算,公司估值 41.5亿。 思维造物是罗振宇创办的知识付费公司,拥有“得到”App、“罗辑 思维”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思维造物是 2019年 10月开始接受上市辅 导的。2020年 4月决定上市板块由科创板变为创业板,如果进展顺利,可 将竞争对手吴晓波

33、甩在后面,成功夺得“知识付费第一股”的牌子。 (摘编自知识付费的春天来了吗?,21世纪经济报道2020年 9 月 29日) 1).下列不属于“知识付费标志性事件”的一项是( ) A.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分答”上线。 B.豆瓣网推出首款付费产品“豆瓣时间”。 C.马化腾表示微信公众号正加快上线付费订阅。 D.知识付费系统技术服务商“创客匠人”新三板挂牌上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知识付费”时代,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可以间接从知识的获得者那里 获取报酬,而不是通过流量或广告等方式获得收益。 B.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网络知识资源采用的是免费提供和自由获取

34、知识 的形式,而从中国知网获取期刊学术论文则需付出费用。 C.对于“知识付费”,人们的质疑体现在付费平台提供的知识是否比大学和科 研院所等知识生产专业机构所提供的知识更值钱。 D.罗振宇创办的知识付费公司思维造物,2020年 4 月决定上市板块由科创 板变为创业板后,就将夺得“知识付费第一股”的牌子。 3).请结合材料二,分析人们愿意通过付费手段从“知识付费”平台获取知识的 原因。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这些年,大批作家积极投身历史剧的创作实践,虽然也有“无根的浮萍、 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的“三无牌”历史剧,但也创作了不少佳作力 作,大秦帝国于成龙等作品,与此前的东

35、周列国康熙王朝 等上百部巨作一起,组成了一道古代历史剧的文化景观,被称为中国文艺用 电视艺术呈现的中国通史。这些作品不仅帮助观众学习历史知识,也帮助 观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五千年中国社会演变和文 明发展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从而鉴古知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 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 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 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 精神脉络。”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 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唯有如此,我们

36、才能切实发挥文艺“凝魂聚气、 强基固本”的功能。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 “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我们的文艺 才能真正具有时代精神,受到人民的喜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 华文化的沃土,如果抛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 脉。 (摘编自人民日报给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启示) 材料二材料二 长期以来,受历史虚无主义和进步论的影响,国内外一些理论家、历史学 家对于中国历史抱有否定的态度。要么轻易否定我们很多关于历史的文学 作品,要么肆意歪曲中国历史,或将中国历史庸俗化,或随意编造以迎合某种 意识形态。即便正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文艺作

37、品,也经常因为受西方观念的 框架约束,要么对其真正价值认识不足,要么用西方之尺削足适履。整个中 国历史在西方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就像是一个无处申辩的倒霉蛋。 但我在长安十二时辰的一系列介绍和评论中,感受到了钱穆先生所 说的对于本国历史的“温情和敬意”。该剧原著作者有在国外留学及在外 企工作的经历,这符合我对当今中国年轻人的期待和评价:只有真正接触和 了解西方,才能避免书本对于西方的美化和误导,由此也就更容易摆脱西方 的观念条框,对中国历史抱有真正的“温情和敬意”。尤其是当今中国正 处于国力不断上升的阶段,我们提出文化自信,对于自身历史的“温情和敬 意”是绝对不可少的。也许,对于中国历史的态度契合

38、当今无数年轻人的 心态,正是该剧受追捧的重要原因。毕竟,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发现,否定中 国历史,把它等同于钩心斗角的宫廷诡计,是经不起细看和推敲的。 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态度,会对很多看似绝对的西方定论产生理所应当 的质疑。例如长安十二时辰中讲到唐朝时的一种“职业”,被称为 “不良人”,这是当时负责社会治安管理的小吏,类似于今天的刑事警察。 笔者曾翻检多本国内警察院校的教科书,都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事实上, 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学术定论。现代警察的几个特征是:非军队、非民 众、职业化。按此标准,唐代的“不良人”至少已经具备两个半特征。而 早期的英国“警察”或称治安官,最多具备上述一个特征,即非军队

39、。隋唐 开始,中国有了正式的科举制度,它所选拔的是“官”,在官之外,行政工作还 需要很多“吏”,它是民众里面较为富裕的人群为政府的“服役”。这项 政策实施长了便出现很多弊病。这一现象的改变是北宋王安石的变法。其 方法是富户不用出人承担“吏”的无偿服役,改为出钱,政府再用这笔钱雇 用合格的专业人员,而不再是无偿服役,从而避免“不良人”的腐败。这是 继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之后,用公平方式雇用“小吏”的创举,基本成为当今 世界各国公务员制度的源头。 笔者这番带有学术性的分析,在剧中未必有深入的阐述。但我希望它能 让更多人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古代制度。只要摆脱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对 于中国历史的认识就会有全新

40、的理解,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有更 多的自信。 (摘编自刘仰历史剧对历史要有温情和敬意) 材料三材料三 历史真实不可再现,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只能无限企及。但可以把生命体 验和感受融入历史,并以此逼近历史真实,传达出历史的神韵。我国文学界 和史学界都认可“文史互证”的说法。钱钟书曾说过,历史考据只扣住表 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而文学创作 可以深挖事物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未吐露的心理考订只断定已然,而 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诗歌、小 说、戏剧比史书来得高明。 既然历史本身就具有文学性,这就给历史剧创作提供了借鉴意义和遐想 空间。所谓传

41、历史之神,其实就是努力抵达历史深处,准确窥测历史人物内 心,沟通古人与今人的心灵,让历史的回声与今人共振。“究天人之际,通古 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历史剧的园圃里躬耕的剧作家,谁个没有这样的情 怀和抱负? (摘编自贾璐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历史剧的高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于成龙等为代表的当代历史剧,展现恢弘的文化景观,既传播了历 史知识,又教人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B.文艺应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等时代价值,只有如此它才能发挥出 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 C.中国历史曾经有很长时期被否定,而将其庸俗化,或者将它随意编造以迎 合某种意识形态,就是一

42、大表现。 D.历史考据为了严谨,是只能看表面而不能深入挖掘的,艺术则可以深挖事 物的本质,曲传历史人物的心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整个中国历史都在西方意识形态笼罩的情况下,即使正面介绍中国历史 的文艺作品,也未充分认识其价值。 B.接触和了解西方,发现其历史观的虚无主义本质,就容易摆脱其观念条框, 从而对中国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 C.中国警察院校教科书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是因为书的编者没有对看似绝 对的西方定论产生理所应当的质疑。 D.隋唐时期中国的官和吏是不同的官是科举选拔出来的掌权者,吏是富 裕,人家帮助官工作的服役者。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

43、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贞观长歌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主要剧情却围绕八条爱情主线和多角 恋爱开展。 B.一代名相陈廷敬叙述陈廷敬整顿吏治之史事,塑造了忠于国与百姓的 好官形象。 C.敌后便衣队传奇写八路军战士用可以充饥的包子作炸弹,顽强抗击日 本侵略者。 D.琅琊榜脸谱化严重,梅长苏一看就正气凛然,谢玉仿佛脸上就写着我 是坏人。 4).材料二在论证中多次由“我”来发表议论,作用是什么? 5).从上述材料看,历史剧作家应该有怎样的创作目的、创作方法、创作态 度?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材料一: :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 禹贡。这

44、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 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 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成书于公元 1 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 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 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 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 6 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 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 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 次

45、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城的盈缩、政 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 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 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 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 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 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 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 的基本功。沿革

46、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 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 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 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 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 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 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 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 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

47、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 中国到 20 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 发展是 30 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 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 年, 禹贡开始以 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中国历史地理)作 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 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 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 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 60 年代中期,中

48、国历史地 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 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 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 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 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 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着这门 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材料二: : 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 具有独特性,即空

49、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 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 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 日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 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 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 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 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 今已有 1000 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 40005000 年, 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 31003600 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 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