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212021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 “届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主题练”主题练 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46 6 题。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 强调和谐、 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 “尽物之性” , 即万物向荣, 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 “质于爱民, 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 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 念。这种差
2、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 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 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 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牡而无男女之别” ,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 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 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
3、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 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 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 地球形成已有 45 亿年,产生生命已有 42 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 300 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 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 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
4、并把握两个所 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自然 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其二, 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 ,即 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 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 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 总之, 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
5、垠的星际海洋, 与地球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2 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 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 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 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性,包括遗传 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
6、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 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 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 ,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是,近 年来, 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人们充分认识到, 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 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 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 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
7、另一方面,则 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 ,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 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 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为约束条件,能动 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 如 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 受动性的关系, 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 长期以来, 急功
8、近利的片面性观念, 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 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 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 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 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9、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甚于 3 爱物,是有差别的。 B. 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有了今天 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 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 “善待地球” “掠夺和浪费自 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 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能力。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
10、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天 然的合理性的。 B. 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 ,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 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 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 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 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提供了 有力的材料支撑。 6. 当前我国提出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 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答案】 4. C 5. B 6. 了解自然。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
11、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尊重自然。爱护动物,尊重 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杀伐以时” (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 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 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 项,理解概念有误,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 “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 B 项,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错在
12、“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这个地方,主要是“更”字的使用 4 导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 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原文“地球可以没有人类” ,说明对地球而言, “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 D 项,曲解文意, “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表述,对人类的界定错误。从材料三最后一句话 可知: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 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言下之意,人类自以为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点是错误的。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
13、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 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 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分析不当,错在对二者观点异同的判断。事实上,二者是相同的。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是 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和谐仁爱,其“尽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 整体的存在关系。这与材料二所倡导的“生命共同体”是一致的。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及探究文中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 要通读文章, 整体把握文章内
14、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 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 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 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探 究要立足文本,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要有针对性。题干要求: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 的和谐其生。根据原文 “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 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而用”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
15、,为人类馈赠了 居所与养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 ” “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可 知首先要从观念上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根据“善待地球就要善待 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旦丧 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 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可知作为 人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自然,了
16、解自然规律,才能做到遵循自然规律;根据“环境危机的根 5 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 果” “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长期以来, 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可知,懂得自然 规律后,要尊重自然,热爱和保护自然,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真正做到趋 利避害,变害为利。 二、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46 6 题。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17、 ,要 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 神韵, 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要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 材料二: 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推动社会前进的、需要继承和弘扬的精华,也有过时的、不适应时代发 展的、阻碍前进的糟粕。哪些传统文化可学,进而“学什么” ,需要教育部门深思。相关部门应对传 统文化深入甄别和筛选, 通过
18、顶层设计, 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相互衔接的大课程观下的课程体系, 将符合时代潮流和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重点。 书本之外, 除了古文经典, 将传统戏曲、 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着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传统礼 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有序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下好“三步棋” ) 材料三: 时代在前进、在变化,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应该怎么进行?佛学经典中有一句话,叫做“契理契 机” ,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传播传统文化要“契理” , “理”就是传统文化根本的道理和精神,这是我们要传播的。
19、 “机”有 两个含义,一个是根机,一个是时机。我们不能否认,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 孔子有一句话,叫做“有教无类”,“类”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人的根机不同,教育 的方法就要不一样,这就叫做“因材施教” 。所以,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 ,既要有教无类,还要因 材施教,这两方面结合一起,才能够适合听课人本身。 6 契机的“机”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指时代、环境。时代变了,我们传播传统文化也应该有新 的方式,不能够因循守旧。一味守旧不能契合这个时代,是没有意义的。 (摘编自传统文化教育要“契理契机” ) 材料四: 近年来,每逢传统节日,中小学都会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
20、,如春节写春联等。可是,不少学 生和家长是把这当作“作业”来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 校对传统文化活动的考查、评价,基本都要求学生写作丈或者写报告。因此,不少学生在网上搜集资 料,做 PPT,这和社会实践变成盖章实践一样,沦为了走形式。二是有家长认为,学生花时间去体验 传统文化,是浪费时间,甚至有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体验”作业。有媒体爆出,一些学生 家长在网上购买手工作业, 原因是孩子没有及时完成。 有家长还抱怨, 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 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中华
21、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不能因循守旧,要有创新思维,否则谈不上创造中华 文化新辉煌。 B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建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课程体系,也要选择健康、合适的教 学内容。 C强调传统文化教育要“契机” ,既要将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很好地结合起来,也要求教育工作 者能与时俱进。 D家长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 ,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 子找借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可谓精华与糟粕兼而有之,我们既不能照单全收,也不能弃若敝屣,应该批判地 继承。 B倡导将传统戏曲、民俗风情、书法、国画、中医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体现了
22、传统文化教 育理念的复兴。 C孔子讲的“有教无类”中的“类” ,是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也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 成分的不同。 D中小学在传统节日给学生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表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 成功。 6当前,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 分) 7 答案: 4. D 解析 (传统节日氛围变淡是事实,不能说“完全是家长在为自己和孩子找借口” 。) 5. A解析 (B.应该是“革新” ,不是“复兴” 。C.“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理解有误, 原文为.“主要指人与人之间存在资质的差别” ,同时, “包含社会地位和阶级成分的不同”于文无据。 D. 这些作业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形式,而没有真正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因此不能说“传统文化教 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 6.相关部门亟须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确立合适、健康的课程内容;教育工作者亟待转变观 念,使传统文化教育“契理契机” :学校有待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考查、评价体系:学生、家长 也需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