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 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 俊,序齿而 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 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 山外崇峰复嶂,杳 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 ,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 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
2、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 霄,森列 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 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 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攢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 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 援萝,履 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 ,其水下 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 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熏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 虽从者乐工各适
3、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 以兴 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 ,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 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 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1 . 应 用 游 记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游记、散文类 【注】章:大材。褰裳:撩起衣裳。沆瀁:水深广的样子。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 正确的一
4、项是(3 分)( ) A山外崇峰复嶂,杳 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干 霄,森列门内 干:冲 C寺长老出迎客,延 坐后堂 延:延请 D褰裳援萝,履 苍莽中 履:鞋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耆英少俊,序齿而 行 下江陵,顺流而 东也 B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焉 用亡郑以陪邻 C众以 兴未尽,席地坐 夫夷以 近,则游者众 D分韵赋诗者久之 又以悲夫古书之 不存 3下列直接描写 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3 分)( ) 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其北有甘露室 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A B
5、 C D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首段适其时可乐也, 得其地尤可乐也, 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 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提分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
6、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 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 丹故也。今王诚杀丹 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 幸得血食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 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 ,匿作 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 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 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
7、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 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 乃嚯其目 。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 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 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 雇用的人。家丈人:东家,主人。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举坐/客
8、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 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
9、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 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4把文中画横线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5
10、分)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5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 ,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 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 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 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 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 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 于秦,是赵与 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
11、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 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 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 文请行矣。恐天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未能克之也,而台已燔,游已 夺矣。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 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
12、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 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 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 民岁死者何也 B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 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C 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 危而民岁死者何也 D 夫
13、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 民岁死者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孟尝君田氏,名文,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又称薛公。与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 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 B寡人秦始皇以前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后来成为天子的谦称。 C百乘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是人们出行的工具,一辆为一乘;百乘,即指百辆车。 D歃盟又称歃血为盟。古代会盟,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泛指发誓订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得知
14、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孟尝君认为必须向诸侯求援。 B孟尝君分析说,如果赵王不借兵,秦魏就会结盟,赵国就会直面秦国,失去屏障。赵王权衡利弊,答应 了孟尝君。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孟尝君以假设秦魏结盟的不利劝说动了燕王。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那时候燕国就会危在旦夕。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5 分) (2)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5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韩愈论史官书【注】 柳
15、宗元 正月二十一日,某顿首 十八丈退之 侍者前:获书言史事,云具与刘秀才书,及今乃见书稿,私心甚 不喜,与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谬。 若书中言,退之不宜一日在馆下,安有探宰相意,以为苟以史荣一韩退之耶?若果尔,退之岂宜虚受 宰相荣己,而冒居馆下,近密地,食奉养,役使掌故,利纸笔为私书、取以供子弟费?古之志于道者,不 若是。 且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尤非也。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 大夫,其衰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在御 史犹尔,设使退之为宰相,生杀出入,升黜天下士,其敌益众,则又将扬扬入政事堂,美食安坐,行呼唱
16、 于内庭外衢而已耶?何以异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者也? 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 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孔子之困于鲁,卫、陈、宋、蔡、齐、楚者,其时暗,诸侯不能行 也。其不遇而死,不以作春秋 故也。当其时,虽不作春秋,孔子犹不遇而死也。若周公 、史佚, 虽纪言书事,独遇且显也。又不得以春秋为孔子累,范晔悖乱,虽不为史,其宗族亦赤。司马迁触天 子喜怒,班固不检下,崔浩沽其直以斗暴虏,皆非中道。左丘明以疾盲,出于不幸,子夏不为史亦盲,不 可以是为戒,其余皆不出此。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
17、、不得中 道,刑祸非所恐也。 凡言二百年文武士多有诚如此者,今退之曰:我一人也,何能明?则同职者又所云若是,后来继今者又 所云若是,人人皆曰我一人,则卒谁能纪传之耶?如退之但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同职者、后来继今者, 亦各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则庶几不坠,使卒有明也,不然,徒信人口语,每每异辞,日以滋久,则所云 “磊磊轩天地”者决必沉没,且乱杂无可考,非有志者所忍恣也,果有志,岂当待人督责迫蹙然后为官守 耶? 又凡鬼神事,渺茫荒无可准,明者所不道,退之之智而犹惧于此,今学如退之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 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甚垒无可托乎!明天子贤宰相得史才如此,而又不果,甚 可痛哉
18、!退之宜更思,可为速为;果卒以为恐惧不敢,则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谋”也?今人当为而 不为,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已。不勉己而欲勉人,难矣哉! 【注】韩愈在长安任史官修撰期间曾给刘秀才和柳宗元写信,担心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 不畏惧而轻为之哉,表示自己不愿意担任史官。这封信就是柳宗元对韩愈来信的答复。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3 分)( ) A顿首,原指以头叩地而拜,属九拜之一,此词最初见于周礼,常用于书信开头或结尾,表示谦敬的 态度。 B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孔子所作,和诗经、尚书、礼记、并成为四书。 C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中的周公和曹操短
19、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不是 同一个人。 D这是柳宗元给韩愈写的一封信,如果是韩愈给柳宗元的信,那么韩愈应该自称退之,称对方为宗 元。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 分)( ) A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 乎 B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 乎 C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 乎 D 今学/如退之辞/加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
20、史述其卒无可 托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是一篇理晰情笃的驳论文,作者既驳对方论点又驳对方论据,反驳中推理严密,既有形象性,又有讽 刺性。 B韩愈不肯修史,柳宗元则不以为然,一针见血地指出韩愈不修史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直、不得中道。 C柳宗元指出孔子、司马迁、班固、左丘明等人遭遇不幸虽各有原因,但跟他们做史官也有一定的关系。 D 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望, 柳宗元不因和韩愈有私交而放弃原则, 表明其正直坦诚的优秀品格。 4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5 分) (2
21、)今人当为而不为,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已。(5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余生书 戴名世 余生足下 。前日浮屠 犁支自言永历 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 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 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 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土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 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 之帝西粤、滇
22、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惭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 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 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 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 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 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 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
23、、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 翰林院 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 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 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 ,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 其难也!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 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 其事,则不胜幸甚。 【注】余生:余湛,字石民,戴名世的学生。永历:朱由榔(1623 年1662 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 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
24、1277 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 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 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神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616 年(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即帝位于关外,国号金,明清之间的战争此后愈演愈烈。潜德幽光: 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搬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 化为冷灰 B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 风/化为冷灰 C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
25、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 化为冷灰 D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 为冷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足下,称对方的敬辞,意为您;古代用以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多用于书信。 B浮屠亦作浮图,原指佛教创始者佛陀,古人有时亦以此来称呼佛教徒或佛塔。 C金匮石室即藏书之室,收藏国家史料、档案等,后泛指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 D翰林院是古代以文学供奉朝廷的官署,宋设翰林待诏明改称翰林院,清沿袭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26、 分)( ) A作者阅读了方学士考证详实的滇黔纪闻,将其与余生所记犁支的见闻相对照,发现二者之言有相差 甚远之外,不知该相信谁。 B 宋朝为元所灭, 明朝亡于满清, 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 故要趁许多旧臣遗老还健在的时候访求查证, 以著成信史,昭示后人。 C翰林院曾经从各地搜购遗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有价值的书难以搜购齐全,现有的又难以反映历 史的全貌,作者深以为憾。 D结尾明确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余生来实现与犁支面对面地核实相关史实的愿望,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 态度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
27、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5 分) (2)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5 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 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 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 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 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
28、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 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 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涣,而自肆于山水间,其文始 得西山宴游记中有云:“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 俗,为设教禁。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 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为州人顺赖。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 人。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
29、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 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 ,且万元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 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 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 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 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30、的一项是(3 分)( ) A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B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C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D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讳是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作墓志铭一般当称死者的官衔,因韩愈和柳宗元是笃交,故 直接称柳宗元的字子厚。 B 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 考中一、 二、 三甲录取的统称进士。 C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方式,也指
31、授予官职、任命等。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也 用于称呼父母长辈。 D集贤殿正字是官名,掌校勘书籍;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之一,唐中叶后一般用来安排贬斥之官,但 是这个职位却有实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柳宗元自幼聪慧超凡,通情达理。发表议论旁征博引,贯通古今,让世人折服;识见高远,令公卿显要 赞誉举荐。 B柳宗元治政有方,深受百姓信赖。为政柳州时,制订政令,想方设法让特别贫穷无力赎取的人用工钱抵 消债务,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C柳宗元为人善良,气节高尚。当得知刘禹锡被派到不宜人居的播州任刺史时,亲自到朝廷请求允许自己 与禹锡互换,皇帝被他的行为感
32、动。 D柳宗元宦海沉浮,怀才不遇,政治生涯令人叹息。但韩愈却认为,或许就是柳宗元长久被贬谪的境遇, 反而成就了他辉煌的文学事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5 分) (2)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故卒死于穷裔。(5 分) 参考答案 【答案】1.D 2.A 3.C 4.B 5.(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 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
33、法分析法形 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 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 项,履,结合苍莽中分析,在本句 中应该解释为动词踏而非名词鞋子。句意:脚踩在茂密丛林中。故选 D。 2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 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 意义 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 项,连词,表修饰。B 项,前 为句末语气词,不译;后为语气副词,表反问。C 项,介词,因为;连词,表并列,又。D 项,前为音节 助词,不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 A。 3本题主要考查
34、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 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 用排除法作答。此题要求是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为游山时的天气,与龙鸣 山景色无关,可排除 A 项、B 项。是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而非直接。为作者登山归来在寺院中 的感受,可排除 D 项。故选 C。 4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 析观点。 B 项, 雄伟平坦的巨石
35、并非在潮音岩上, 而是在山顶的西边。 根据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内容遂 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上有天池沆瀁,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 坐数十人分析可知,潮音岩是怪石异态百出而其西绝顶,才是巨石雄坦。故选 B。 5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1)其,代词,指天池;下,向下(名词作状语);以,介词,把、用; 1 . 应 用 游 记 给,供给;引(之)以(之)给庖(省略句)。 (2)斯,代词,这次;适,
36、恰逢;其, 助词,不译;而,连词,表并列;信,实在、确实;足,值得。 【参考译文】 游览名胜的人,逢好天气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又是乐事,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人物,大家因为相 处和谐、郁闷抒发、心情畅快而写写文章,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臵备酒莱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即是无想山。是时春雨初晴, 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顺序而行,鼓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导。从蓝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 山如双虫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 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作田,只能修路。又行进数里路,山势愈发奇峻,山谷中薄雾沾
37、湿了衣服和帽 子。山的外边崇峦叠嶂,无穷无际。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树沿路排 列,向北延伸。山涧底部多石,云深树茂,繁花遮石,鸟声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 寺门榜额上书禅寂二字。 寺院门外有一棵古松, 直径数抱粗。 高耸云霄的篁竹则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 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松轩,再向西 即是五代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仍然有在。寺北有甘露室。再往北,有招云亭,亭 子气象空旷,直立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从亭往下看,先前登过的群山之顶都在脚下。于是抬脚攀登上潮 音岩,岩上各种石头真是异态百出。因
38、为同游者登山疲惫,于是未往上登。 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脚踩在 茂密丛林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山 的西边顶部,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开朗。山的东边顶部比 西边顶部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后堂。于是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气氛热 时如夏,静时如秋,冷时如冬,觥筹无数,谈笑甚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 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一里,众人余兴未尽,席地而坐,分了 韵脚赋诗良
39、久,各自作了诗才回来。 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隐藏在深 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哎!既高兴又不失正体 的事,是孔夫子带领学生沐浴后在舞雩台享受春风。王曦之的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 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景, 旨在使无想山得以让世人知晓。 提分训练 (一) 【答案】1B 2A 3C 4(1)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 (2)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
40、。秦始皇召他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 是高渐离。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 比较选项断句异同处,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虚词、特殊句式和句间逻辑关系来断句。依 据原文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可知高渐离更改容貌重 新上家堂来,事理上举坐客皆惊写所有人对此的反应,举,意为全,举坐作为客的 定语, 意为在座的所有客, 故坐与客不能断句, 排除 AD; 抗礼, 文言特殊词语, 行平等的礼, 故抗与礼中间不能断句,排除 C;故选 B。 2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
41、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 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 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A 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误,太子又 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不 正确得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再与选 项进行比较分析。C 项,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 的行装错误,
42、依据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 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亮明了自己的身 可知,原文意思是说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 便亮明了自己的身份。 故选 C。 4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 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 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1)乃,于是;第一个使,动词,派遣;献之秦,省略 句,献之(于)秦,把他的头献给秦王;复,又;(2)传,轮流着、轮换着;客之,请他作 客,让他作客;闻于,被听闻;人有识者,有认识他的人,定语
43、后臵句。 【参考译文】 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 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 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 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祭祀。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 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 俘虏了燕王喜。 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 名改姓
44、给人家当帮工,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做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 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伺候的人把高渐离的 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 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 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 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 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
45、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 击筑,对完全赦免他感到为难。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 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 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六国诸侯的人了。 (二) 【答案】1D 2C 3D 4(1)我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可大王不用我的忠心计策,那么我只得请求离开了。 (2)如果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割地屈膝求和,把半个魏国献给秦国,秦军一定会撤退。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 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
46、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 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赵之兵魏之 兵赵岁民,虚词之于也然而而,非能强于魏之兵和非能弱于 赵也结构相似,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和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结构相同,再结合本 句意思:赵军并不比魏军强,魏军并不比赵军弱。可是赵国年年太平无事,百姓也不见年年死亡;相反魏 国年年战乱,百姓年年有死亡的,这是为什么呢?句子可以断开为: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 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故答案为 D。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
47、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 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题中 C 项,此处指战车。通观全文也可以看出,各国派出的也都是战车。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 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D 项,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应 是秦军从魏国撤退以后
48、,魏王率领韩、魏大军,又从西边借来秦军,再联合赵军,用四国联军去攻打燕国。 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 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如 (1) 中的效, 献给, 献出; 便, 指有利的;效便计于王,向大王献出有利的计谋,或者:献给大王有利的计谋;忠计,指忠心计 策;用,采纳,采用;文,是田文自称;请,请求;行,指离开;请行,请求离开。 (2)中的而,连词, 表假设, 如果;救,援救; 折节,指屈膝求和;以,把;国之半, 半个国家,指半个魏国;与,给,献给;去,离开,这里指撤退。 【参考译文】 秦国准备攻打魏国,魏王听说以后,晚上会见了相国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准备攻打魏国,您为 我出谋划策,该怎么办?孟尝君说:如果有诸侯的救援,那么国家可以保全。魏王说:我希望您 为我走一趟。并郑重地为他准备好一百辆战车。 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借兵来救魏国。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