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227KB ,
资源ID:160161      下载积分:10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601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届高考诗歌鉴赏一轮复习:“比较鉴赏题”精练)为本站会员(夏****熙)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届高考诗歌鉴赏一轮复习:“比较鉴赏题”精练

1、 1 20212021 届高考诗歌鉴赏一轮复习: “比较鉴赏题”精练届高考诗歌鉴赏一轮复习: “比较鉴赏题”精练 一、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12 2 题。题。 卜算子 朱敦儒 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送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 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阙前两句点明所咏对象“梅” , “古涧”与“园林”两种环境的对比中自含褒贬。 B.上阙第三句写梅不怕路远山深和天气严寒,看似平淡的表达中蕴含者深深的赞美。 C.下阙前两句写梅亦写人,借梅言己志,表达词人无人理解、知音难觅的深沉

2、感喟。 D.词人用字颇见功力, “锁”和“躲”运用拟人手法,分别写环境和情态,非常传神。 2.同是咏梅,本词中“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的内涵有何异同? (6 分) 答案: 1. D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D 项鉴赏的是两个动词,用“躲”来写梅和春天,符 合拟人手法的特征;而“锁”字不具有人格化特点,用来写园林和梅,可以认为是拟物手法中把一物 (园林)拟作另一物(锁具)。 2.相同点:两词都借咏梅表达了坚守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2 分) 不同点:朱词写梅在深山古涧独自绽放,只有明月相伴,更强调远离世俗、孤高自守

3、;陆词写梅 即便落入泥中化为尘土,其芳香如故,更强调对节操信守如一、生死不渝。(4 分,每答对一点得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思想内涵的评价鉴赏能力。 “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与“零落成泥 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都有一个“香”字,它们是指梅花的芳香,用来象征人的品格、节操,所 以两者的共同点是对节操的赞许和坚守。两者的不同,一个是“独自香” ,突出“独自” ,即清高自守、 远离世俗;一个是“香如故” ,突出“如故” ,即始终如一、生死不变。 二、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 3 34 4 题。题。 插田歌(节选) 2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

4、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 3. 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 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 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4.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 3、B 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 民歌俚曲的表现手

5、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3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 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 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 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 现” ,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故选 B。 【4 题详解】 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

6、多样的, 有的清新, 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 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酬乐天扬州初 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 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 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推 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末联 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

7、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 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插田歌以 3 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 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 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 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 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三、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5 56 6 题题。 秋暮书怀 谢榛 木落风高万

8、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西园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注】樽罍:酒杯。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 诗宴游。 5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 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B颌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 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 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D尾联讲

9、述西园荒芜,曹氏父予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 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6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答案: 5C 项,“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说法错误。不是拟物,是拟人。 6谢诗抒发了人生迟暮的无奈和怀才不遇的愤慨。颈联写出了岁月流逝、人入暮年、借酒消愁的无 奈,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对曹氏父子的仰慕,反衬出当下无人赏识愤慨。杜诗抒发了漂泊无依的孤 独和穷病交加的窘迫。杜诗颈联中“常作客”点明漂泊,以“多病”“停杯”指出患病,以“艰难苦 恨”写出生活困境。 四、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7 78

10、 8 题。题。 4 送范山人归泰山 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点题。 “抱白鹤”是一个特写镜头,暗示了范山人的隐者身份和闲逸淡远的心性。 B.诗的颔联和颈联,从范山人一方着笔,侧面表达了诗人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C.诗的颈联实写范山人归泰,山越上越高,已至天门,日观峰也近在眼前了。 D.诗的尾联,有点睛之效,抒发诗人惆怅之情, “此去何时还”,问而不答,余意无穷。 8.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 ,本诗与杜甫的望岳均与登泰山有关,但抒发 的情感

11、又各不相同,请对比两首诗进行分析。 答案: 7.C 8.杜诗:充满了诗人的浪漫与激情,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 壮志。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李诗: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对友人 离去的依依不舍与油然而生的惆怅之情。也寄予了诗人对求仙学道的向往之情。 五、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 9 91010 题。题。 渔家傲引 洪 适 子月水寒风又烈,巨鱼漏网成虚设。圉圉从它归丙穴,谋自拙,空归不管旁人说。 昨夜醉眠西浦月,今宵独钓南溪雪。妻子一船衣百结,长欢悦,不知人世多离别。 【注】子月:农历十一月。圉圉:困而未舒的样子

12、。丙穴:地名,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南,这里借 指巨鱼所生活的深渊。 9.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子月”一句为环境描写,既点明了渔人捕鱼的节令气候,也为下文诸多内容作了张本。 B. “巨鱼”以下三句,写巨鱼漏网,圉圉而去,但是渔人不以为意,因为他本来就志不在鱼,是想 5 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一个“从”字尽显其洒脱旷达状。 C. 下片“昨夜”二句不仅勾勒了优美的意境,也通过时间和场景的迅速变换,表现了渔人生活的旷 放无拘。 D. “不知”一句,藏辞锋于婉转之中,由对渔人一家生活描写,转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示,名 为渔人的“不知” ,实为作者的“深知” 。 10. 渔夫(渔

13、父或渔翁)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试将本词中的渔夫与柳宗元江雪中 “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作个比较,说说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案】 9.B 10.江雪中展现的是一个超然物外、洁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渔翁形象,是一个明显地带有某 种政治色彩的隐士。 而本词中的渔夫却是一个真渔人, 他生活贫困艰辛, 但又乐观旷达, 只要没有 “人 世多离别” ,一家人能聚首在一起,纵使“衣百结” ,也是快乐与满足的。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内容的理解。 B 项, “不以为意” “志不在鱼” “壮志难酬”错误,从词中来看,尽管水寒风烈,渔人仍须下水捕鱼, 可叹的是“巨鱼漏网” ,圉圉而去,渔

14、家生活,便无着落,连暂时缓解窘迫生活的希望也成为“虚设” 了,所以对巨鱼漏网,渔人并非不以为意,而是无可奈何; “从” , “任从”的意思,任从那巨鱼摇头 摆尾地回到深渊,结合渔人的心理活动: “谋自拙”来看,这是对“巨鱼漏网”的反省,自认谋拙、 晦气,至于别人怎样说,那就由他去吧!渔人毕竟是旷达的,对于巨鱼漏网,渔人委心任运,超然物 外,并没有壮志难酬的无奈。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诗词内容,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题属于比较阅读,就意象“渔夫”命题,其实就是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需要结合诗词的情感分 析。先看江雪中的渔翁形象。这首诗歌先给人物设定了一个特定的环

15、境,即千山万径,人鸟绝迹 的情境,这样的图景中,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样的环境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接着 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 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 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诗人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 6 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所以这首诗歌展现的是一个超然物外、洁身自好、不向世俗妥协的 渔翁形象,是一个隐士。再看这首词。这首词也给人物设定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即“子月” (即农历 十一月)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

16、,展现了渔家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情趣。词的上片,写渔人顶烈风,涉寒 水,捕鱼落空,既展现了渔人无可奈何的怅惘之情,也可以看出渔人的旷达: “谋自拙”是对“巨鱼 漏网”的反省,自认谋拙、晦气,至于别人怎样说,那就由他去吧!下片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描写 渔人的生活, “昨夜” 、 “今宵”两句,描绘了渔人少有的闲适生活图景。 “醉眠” 、 “独钓”是写渔人自 己的有代表性的生活内容: “昨夜” 、 “今宵”和“西浦月” 、 “南溪雪” ,是通过时间与场景的迅速变换 来表现渔人生活的旷放无拘。 “妻子一船衣百结”则转写渔人全家的经济生活状况。 “衣百结”三字浓 缩了渔家的窘迫困顿,种种艰辛,但结句则再转

17、一笔,写渔人家庭生活中“贫也乐”的精神,虽穷困 但团聚,自有其天伦之乐,而没有、也不知有人世间的那种离别之苦。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这首词 中的渔夫是一个真渔人,他生活贫困艰辛,但又乐观旷达。 六、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15 51616 题。题。 出塞 皇甫冉 吹角出塞门,前瞻即胡地。 三军尽回首,皆洒望乡泪。 转念关山长,行看风景异。 由来征戍客,负得轻生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的首句写吹起了嘹亮的号角,军队浩浩荡荡开出塞门的场景。 B.第二句承接首句, “胡地”点明军队要去的地方,预示战斗即将来临。 C.颈联写征人欣赏异域风景,由此触发了征人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D.尾联议论,表达了征人难以掌握自己的生命,无尽的悲愁催人泪下。 16.有人说本诗的颔联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 管,夜征人尽望乡”中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句在形象塑造和情感抒发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 句简要分析。(6 分)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