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25 ,大小:1.10MB ,
资源ID:160108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601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课件)为本站会员(理想)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课件

1、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 2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 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 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 的“编户齐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隋唐 (1)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 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5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

2、缴纳赋税的税户)和 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 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明朝 (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 8清朝 (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合作探究 探究一 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演变 材料一 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 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 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

3、役,不时将侨居 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 担赋役。 材料二 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 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的40%,到 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 所占比例也就相应上升了。 思考: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 分别有何内容?其各自原因是什么? 提示:(1)东晋一方面沿用西晋时期的“黄籍”制度,另一方面对 南渡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并将白籍人口土著化。原因在于户 籍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主要依据,只有将南迁的人口进行了登记,才 会将其纳入以后征收赋役的范围。

4、 (2)宋代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其原因是:宋代城市化与商品经济发 展迅猛,打破了传统的农耕经济藩篱;商业税收远超农业税;土地 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允许产权流动,征收赋税渐以田亩为主;社会 各阶层的流动性强。 探究二 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 采用“编户”和“定籍”进行人口控制。秦国确立严格的户籍管 理制度。西汉实行口赋、算赋等的征收唐律户婚律规定 “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元朝的户籍制度将居 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各户具有不同特权。明代户分军民匠 三等随着清代“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 户”正式结合起来,保甲法从此

5、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等 材料二 户籍也是社会等级和身份的法定凭证,政府希冀通过国家 户籍制度,将百姓紧紧地束缚在特定区域和特定职业上,以此达到 严格控制流民的数量和规模的目的。明朝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 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清承袭明 制,严密的保甲制不仅使百姓噤若寒蝉,也充分加强了邻里之间的 互相监督,遏制了人口的流动。 整理自威阳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等 思考: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谈谈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 认识。 提示:认识: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历史悠久,随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完善。 户籍制度与赋役、行政管理、社

6、会治安相结合。 对人口流动控制严格。 带有宗法伦理色彩。 等级特权色彩浓厚。 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也加深了传统小农经济社 会的闭塞性和封闭性。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 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啬夫、游徼,里设里正。 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 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 里长。 2社会治理 (1)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 互监督。 (

7、2)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 (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探究三 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作用 材料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 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 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费正清曾说:“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 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 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 活动”“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 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

8、贯杰清史十五讲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作 用。 提示:特点: 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联保连坐); 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作用: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保证了赋役征发,稳定了基层社会秩 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 1.政府救济 (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 助地位。 (2)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 (3)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 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一)政府救济 2

9、.优抚政策 (1)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 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 (2)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鸩杖,以示 尊重。 (3)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 专门机构。 (4)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 斗、酒三斗、肉五斤。 (二)社会救济 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1)代表: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 (2)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 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3政府和社会救济的不同 (1

10、)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 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 救济灾民。 (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 接济贫民等。 探究四 全面认识我国古代的社会救济 1原因 经济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政治原因:历代统治者为了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 文化因素: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的影响;佛教的慈悲为怀、 善恶报应思想,道教的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思想。 自然原因:自然灾害频发,恶化人民的生活处境。 2具体措施: 仓储制度:如官仓(常平仓)、义仓 灾荒赈济:如疏导安置流民、赈谷、赈工 赋税蠲免 医药卫生 养济制度(抚恤鳏寡孤独废疾):如尊老养老(鸠杖)、养病坊 3特点: (1)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予以实施; (2)国家救济和民间救济相结合;(宗族救助、慈善组织) (3)虽涵盖面较广,但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 4作用: (1)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 动的进行; (2)有利于保障赋役征收,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5不足之处 (1)具有宗教色彩。 (2)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 (3)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 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