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发展发展 一、选择题 1.(2020 北京昌平期末)古墓中的画像砖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 下面的两块画像砖出土于甘肃 魏晋古墓,体现了“汉人胡食”的习俗,这可以用来研究的主题是( ) A.江南开发 B.民族交融 C.政权并立 D.南北统一 解析 据出土于甘肃魏晋古墓的砖画“制作蒸馍与烙饼”“食用烧烤食品”可知, 这生动反映 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 表明汉人与胡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 故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民族交融。 答案 B 2.(2020
2、山东济宁期末)魏晋时期,在物质生活上崇尚奢华,讲究打扮,甚至“熏衣剃面,傅粉 施朱”的社会阶层是( ) A.士族 B.外戚 C.皇族 D.宦官 解析 注意材料时空:魏晋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该阶层为士族阶层。故选 A 项。 答案 A 3.(2020 北京昌平期末)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历史的书)中写道:“江南之为 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 江南地区土地肥沃 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 A. B. C. D.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变得富庶,是因为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 方人口大量
3、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江南地区土地肥沃、江南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 故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北魏的经济发展,不会推动南朝刘宋的发展,错误。故 答案为 A;B、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A 4.(2019 辽宁大连期中)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 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人口大量南迁 C.江南的开发 D.孝文帝改革 解析 北魏孝文帝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故 D 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张骞 通西域,故 A 不符合题意;西晋末年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与我国北方民族交融 无关,故
4、B 不符合题意;江南的开发与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交融无直接联系,故 C 不符合 题意。 答案 D 5.(2019 北京市等级考试 12 月抽样测试)下图中阴影部分为中国古代某水利工程所在位置。下 列描述与这一工程相符的是( ) A.“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臿为云,决渠为雨。” B.“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不作堤。若是秦人多二纪,锦帆直是到天涯。” C.“我闻蜀守凿离堆,两崖劈破势崔巍。岷江至此画南北,宝瓶倒泻数如雷。” D.“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解析 B 项由“湘漓”可知为灵渠;C 项为都江堰;D 项为隋大运河。故选 A 项
5、。 答案 A 6.(2020 北京朝阳区期末)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 “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 升迁或黜落”。这一措施( )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B.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 C.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 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 解析 据材料“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 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可知,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这说明了中央政 府对地方的控制加强,A 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官的任免及考核,没有涉及“封建国家的财 政
6、负担、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B、C、D 错误。 答案 A 7.(2019 山东济宁兖州期中)钱穆在 国史新论 中写道: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 平民社会, 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反映的是( ) A.考试选拔制度 B.社会推荐制度 C.门第恩荫制度 D.血缘世袭制度 解析 从“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以看出,这描述的 是科举制,即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本题选择 A 选项。材料未体现出推荐的信息,故 B 项错 误;平民社会、穷苦子弟也可上第说明不是讲究门第、血缘,故 C、D 项错误。 答案 A 8.(20
7、19 山东聊城期中)唐朝的政事堂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 其成员除了三省长 官外,其他如授有“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官员亦入政事堂议事,皆为宰相职。唐朝 设置政事堂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决策失误 B.巩固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防止决策失误”是唐代多人共为宰相的目的之一,并非主要目的,排除 A 项;材料 叙述了唐代的权力分配问题,可以看出宰相的职位不单单授予一个人,而是多人共为宰相,联 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9.(2020 北京石景山区期末)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
8、) A.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不断加强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 D.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 解析 据所学可知,租庸调制是与均田制对应的赋税制度,租是每丁每年要向国家缴纳粮食; 调是缴纳绢或布;庸是应服徭役而不服徭役纳绢或布代替。随着土地兼并,均田制被破坏,租 庸调制无法实行,唐朝转而实行两税法,标准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一年分夏 秋两季征税,体现了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C 正确;据材料可知,国家对人身控制在 减弱,A 说法错误;两税法的实施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B 说法错误;D 违背史 实。 答案 C 10.唐高祖李渊自认为
9、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 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佛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 尽管皇帝灭佛,但佛教在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消亡。故 A 项错误;汉武帝始,儒家思想 获得正统地位,并延续整个传统中国,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最大,故 B 项不符合史实。佛教 在魏南北朝时期就盛行,社会基础并不薄弱,故 D 项排除。联系教材知识点“三教合一”, 即儒、道、佛三种思想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儒学虽然面临挑战,但最终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 宋明得以成熟,从而进一
10、步巩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可知 C 项正确。 答案 C 11.(2019 海南临高期中)在敦煌艺术中, 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 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 种变化说明( )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答案 C 12.(2020 天津滨海新区期末)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 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 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
11、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 B.爱国忧民的情怀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热爱和平的态度 解析 对社会动乱的感伤是对现实的感慨,与“诗圣的襟怀”不符,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可 知爱国忧民的情怀,故 B 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担忧,并非对农业 生产的关心,故 C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热爱和平的态度,故 D 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2020 山东济宁期末)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
12、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 完善化, 并推行于全国。 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 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 称“皇帝”。 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度的 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 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 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 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 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三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
13、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 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 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 年),金城公主入藏;唐 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 13 个王中有 10 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 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 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有何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 及这一措施产
14、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 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答案 (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 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2)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钳制了思想。 (3)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 影响: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 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
15、。 14.(2020 山东菏泽期末)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影响着中国社会。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中兴之后,复增淳朴、 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淳厚之属,荣路既广,觖望(绝望、不满意)难 裁。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上书称,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 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后汉书 左黄周传论 材料二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 权下
16、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 于选官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察举制出现的问题,并指出尚书令左雄上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北朝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问,“问题”,根据材料一信息“自是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 门贵仕, 请谒繁兴”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参与察举的人员急剧增加、 举荐者弄虚作假等角度分析。 “目的”,依据材料一信息“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 以观异能, 以美风俗” 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保证选拔人才的公正公平。 第(2)问, “新变化”, 根据材料二信息“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 居于选官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得出:开始启用庶族、逐渐以文化考试为主。“原因”,依据 材料二信息“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 威权下移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九品中正制弊端日 益显露、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等角度分析。 答案 (1)问题:参与察举的人员急剧增加;举荐者选官不实、弄虚作假。 目的:保证选拔人才的公正公平。 (2)变化:开始启用庶族;逐渐以文化考试为主。 原因:九品中正制弊端日益显露;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