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64.45KB ,
资源ID:156535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565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4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同步练习(含答案))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4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同步练习(含答案)

1、4 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论语十二章 时间:45 分钟 满分:72 分 得分: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24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 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D.士不可以不弘毅 解析 A 项,“说”同“悦”。B 项,“知”同“智”。C 项,“有”同“又”。 答案 D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B.可以群,可以怨 怨:讽刺时政。 C.迩 之事父 迩:近。 D.君子喻 于义 喻:比喻。 解析 D

2、项,喻:知晓,明白。 答案 D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而 不仁 而:连词,表转折,却。 B.文胜质则 史 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C.仁者 不忧,勇者不惧 者:代词,的人。 D.其 “恕”乎 其:副词,大概,也许。 解析 A 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 答案 A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可谓好学 也已 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 行之者乎 C.仁以为 己任 D.多识于鸟兽草木 之名 解析 C 项,以为:古义,在句中指“把作为”;今义,认为。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

3、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朝 闻道,夕死可矣 B.吾得兄 事之 C.从小丘西 行百二十步 D.可以群 解析 D 项,群:名词用作动词,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A、B、C 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朝: 在早上。兄:像侍奉兄长一样。西:向西。 答案 D 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例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A.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解析 A 项,为判断句。B、C 项,为宾语前置句。D 项,和例句相同,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D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孔 子 认 为

4、可 以 终 身 奉 行 的 一 个 字 是 “ 恕 ” , 并 阐 述 为 : _ , _。 (2)在对待利与义的态度上, 君子与小人是不同的, “_, _”。 (3)孔子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是“诗可以兴,_, _,可以怨。” 答案 (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3)可以观 可以群 二、能力素养提升(48 分) (一)课内阅读(20 分) 阅读课文内容,完成 812 题。 8.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A.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5、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B.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C.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D.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解析 可以根据关键词来断句,如句末语气词“焉” ,动词“曰” 。 答案 C 9.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敏 于事而慎于言 敏:勤勉。 B.士不可以不弘 毅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C.天下归 仁焉 归:归属。 D.小子 何莫学夫诗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解析 C 项

6、,归:称赞,称许。 答案 C 10.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朝闻道,夕死可矣”,表现了对真理的热爱和执着追求。追求真理,胜过生命,短短七个 字,令人感动。 B.在课文中,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 的深刻道理。 C.孔子认为学习写诗可以提高自身修养, 可以学到孝顺父母、 报效国家的方法, 可以增长见识。 D.孔子认为,一个人过于质朴,缺乏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过多,不够质朴,就显得浮夸。 质朴和文采两方面结合得好,才称得上君子。 解析 C 项,不是“学习写诗”,应为“学诗”,指学习诗经 。 答案 C 11

7、.把下面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 分)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 分) 答案 (1)看见贤人就希望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在内心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 样的毛病。 (2)士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把实行仁德当作自己的责任, 担子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罢休,路途不是很遥远吗? 12.颜渊问仁,孔子从哪几个方面对仁的行为作出了具体解释?(3 分) 答案 从眼、耳、口等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来规范自己。 (二)课外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8、完成 1317 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 ,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 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 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9、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D.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解析 句中的“者”“乎”等虚词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 答案 A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千乘之国:指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

10、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兵车的 数目来计算。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B.会同: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 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 同, 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成年人,16 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 16 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 解析 D 项,应该是 20 岁。 答案 D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言志”为线索,表达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志向。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和蔼 可亲,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风范。 B.整段文字表现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

11、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 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C.通过简洁的对话、细腻的神情及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志趣,文段呈现的对话场景体现 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D.文段善用典故,内涵丰富;语言富丽华美,耐人寻味。 解析 D 项,“善用典故”“富丽华美”错误。 答案 D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 分)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5 分) 答案 (1)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2)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有(别国)军队来攻打它,接连下来(国内) 又有饥荒。 17

12、.结合原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的形象。(3 分) 答案 从孔子对各位弟子的态度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 们一样, 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作为师长, 孔子既能严格要求学生, 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 孔子说: “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日说: 不了解我啊! 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匆忙地回答说: “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中间,有军队来攻打 它,接下来又有饥荒;我来治理这个国

13、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懂 得礼义。 ” 孔子对他微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 “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我来治理它,等到三年功夫,可以 使人民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 (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有德行的君子(来推行了)。 ”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 “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情, 或者是诸侯朝见天子,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希望当一个主持赞礼的小司仪官。 ” “曾皙!你怎么样?” 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曾皙)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 “我和他们三位 的才能不同。 ” 孔子说: “那

14、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 曾皙说: “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 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 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赞成曾皙啊! ” (三)语言表达(8 分) 18.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连报考都有严格限制的英国伊顿公学, 凭借它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上层家庭男孩首选的地位和与 众不同的高贵气质而成为一所举世闻名的私立中学。 答案 英国伊顿公学是一所举世闻名的私立中学。它的报考有严格限制。它曾经是英国殖民地 上层家庭男孩的首选。它拥有与众不同的高贵气

15、质。 19.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写上恰当的两句话,使之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 分) 人生如品茶。第一道是苦茶,人生难免有艰辛,筚路蓝缕是事业的根基;第二道是甜茶, _;第三道是回味茶,_。 答案 人生也会有胜利的喜悦,百折不挠才能迎来收获 人生要不断总结,一张一弛乃文武之 道 大学之道 时间:45 分钟 满分:72 分 得分: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24 分)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知止 而后有定 止:终止。 B.致知在格 物 格:推究。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 之者乎 行:奉行,实践。 D.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解析 A 项,止:达到。

16、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昔者 ,吾舅死于虎 B.知所 先后,则近道矣 燕王,吾所 立 C.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 视而 不见,听而不闻 D.壹是皆以 修身为本 具以 沛公言报项王 解析 A 项, “者”, 助词, “的人”; “者”,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 表示停顿, 不译。 B 项, “所”, 都是所字结构用法。 C 项, “而”, 都是连词, 表示转折。 D 项, “以”, 都是介词“把”的意思。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

17、家 B.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 C.风 乎舞雩 D.在明 明德 解析 C 项为名词作动词,A、B、D 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自天子以至于 庶人 B.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C.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D.壹是皆以修身 为本 解析 A 项,古义:一直到,直到/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 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谁欤,哭者? 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吾长见笑于

18、大方之家 解析 A 项和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B 项,主谓倒装句。C 项,宾语前置句。D 项,被动句。 答案 A 6.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 49 篇。为“十三经” 之一。 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 C.大学后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推崇,明代朱熹又作大学章句 ,最终与中庸 论语 孟子合为“四书”。 D.大学之道是儒家进行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解析 C 项,朱熹为宋代人。 答案 C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大

19、学中强调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光明德性,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善的 最高境界并且保持不变。体现这三个层次的名句是“大学之道,_,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 (2)儒学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修养和管理家庭以及治理国家和天下太平的关系, 大学中体现这一思想的句子是“身修而后家齐,_,国治而后天下平”。 (3)_,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_。 答案 (1)在明明德 (2)家齐而后国治 (3)欲齐其家者 先正其心 二、能力素养提升(48 分) (一)课内阅读(20 分) 阅读课文,完成 812 题。 8.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

20、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 A.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B.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 C.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 D.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解析 原句标点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21、下平。 答案 A 9.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学之道”的“大学”,是相对“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讲的是治国安邦的 大道理、大学问。 B.“大学之道”的“道”就是圣贤之道,指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等。 C.“亲民”指的是亲近爱抚民众。 D.“天子”这里指皇帝,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解析 D 项,天子在古代政权里是爵称,但是先秦还没有皇帝。 答案 D 10.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 高境界。 B.要想使自己

22、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只要人人都以修养品性为根本,那么就一定能有好的治理。 D.“格物”“致知”等于今天所说的追求知识和真理,也是修身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 解析 C 项,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 C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4 分)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4 分) 答案 (1)古代想要把美好的德行在天下彰明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自身的品性作为根本。 12.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

23、些步骤?(3 分) 答案 四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二)课外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7 题。 自 戒 南宋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 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 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 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 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匹夫 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 传;卿相 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

24、。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 匹夫。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 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 人则几于小人 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 。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 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版)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 其身/则不失为君子 B.其惧人之拒/我也

25、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 其身/则不失为君子 C.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 其身/则不失为君子 D.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 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 解析 首先要从意思上去判断,另外,要注意“也”“矣”等虚词的提示作用。 答案 A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匹夫: 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 亦泛指平民百姓。 古文中有时解释为独夫, 多指有勇无谋的人, 含轻蔑意味。本处当作后种解释。

26、 B.闾里:按照“匠人营国”制度,除皇城以外,居住区分为“国宅”与“闾里”两部分。“国 宅”指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居住的地方,一般都环绕在王城左右或前后。“闾里”则是一般平 民居住的地方。 C.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古语亦有多种含义。现如今,多指喜欢明争暗 斗,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之类坏事的人。 D.卿相:就是卿和相的统称,指某朝代的执政大臣、高官。 解析 A 项,“匹夫”在文中应解释为平民百姓。 答案 A 15.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行之人”忠孝仁义,修身正己,为人称道,无论其贫贱富贵,都可结交亲近。 B.作者为人行事紧随父亲足迹

27、,唯恐有所背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景仰和敬畏之心。 C.在写法上,文章将“有行之人”和“无行之人”进行对比,意在为“自戒”张本。 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解析 D 项, 文章劝诫的对象是自己, 没有“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的意思(见文末句)。 答案 D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4 分) (2)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4 分) 答案 (1)(有品行的人)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 正当手段去谋取呢! (2)得到这样

28、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17.作者为什么说无行之人不能结交?(3 分) 答案 因为没有品行的人,诡诈、谄媚、残暴、嫉妒的心理充满胸间,假如他得到时机就会依 靠势力胁迫别人,即使死了也会有所图谋,余孽仍然毒害别人。 【参考译文】 (一个人如果)有品行,(那么即便)他再贫穷地位再低下,别人也可以结交亲近他;(一个人 如果)没有品行,(那么即便)他再富有再尊贵,别人也不结交亲近他。这是为什么呢?有品行的 人,纲常法纪严明,一举一动都符合法令制度,不敢有一丝一毫越过道义触犯本分、恣意妄为 的行为,即使贫困也不认为不富足,无缘无故给他东西尚且不接受,何况是用不正当手段去谋 取呢!

29、忠孝仁义的人,在家里家庭和睦,在乡里和蔼可亲,不把危害留给别人,也一定不会留 下后患。没有品行的人,诡诈、谄媚、残暴、嫉妒的心理充满胸间,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全 都触犯道义,满嘴贪婪垂涎,吞并别人的心思旺盛,假如他得到时机就会依靠势力胁迫别人, 即使死了也会有所图谋,余孽仍然毒害别人,这样的人一定难以善终。普通人如果有品行,就 会保全自己、保全家庭、保全子孙,留下品行被乡里的人传颂;卿相如果没有品行,就会亡掉 自己、亡掉家庭、亡掉国家、亡掉天下,遗臭万年被后世人耻笑。可以断言说:没有品行的卿 相,不如有品行的普通人。得到这样的人并与他交往,不是损害我,实在是对我有好处。 然而假如我这里有这样一

30、个有品行的人,人家却疏远我,我将怎样得到这样的人并且与他 交往呢?与其害怕别人拒绝我,不如用被人拒绝的原因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差不多 成功了。随意地用言论来非议别人,那差不多就是小人;能反省自己,就不失为君子了。 终身践行这样的话吧!我年少愚昧,希望遵循我父亲所走的道路,常常害怕与他的道路相 背离,而玷污了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在道义上有所进步,期望自己达到君子的境界,所 以写了这篇文章来告诫自己。 (三)语言表达(8 分) 18.以题目中要求的文字为开头,把下面的一段话组成一个单句。(4 分) 在中国传统中,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个人的支配性影响的“读书”是一种具有 特定含义的学

31、习行为,是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 技能学习的一种学习行为。 在中国传统中,“读书”是_ 答案 在中国传统中, “读书”是指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更在于淡化功 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个人的支配性影响的一种具有特定 含义的学习行为。 19.请从下面这段话中提取 4 个关键词。(4 分) 道德并不像衣食那样须臾不可离,它不能当饭吃、当衣穿,但是,如果社会没有道德主要 是一套规则并加上对规则的尊重我们的饭也会吃不好,甚至根本吃不着。所以,道德是一 种巨大的“公共财产”。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和发展这一“公共财产”。

32、另外, 一般而言, 一个遵循了基本道德的人比做了亏心事的人感觉要好,心地会比较平安。我们不要小看这“心 地平安” ,它是许多幸福快乐的基础。个人层面的道德建设往往是隐性的,它依赖于我们的反 躬自省。 答案 道德 社会 个人 建设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时间:45 分钟 满分:72 分 得分:_分 一、基础素养巩固(24 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 怵惕:恐惧。 B.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内”, 同“纳”。 C.非所以要 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解析 D 项,然,同“燃

33、”,燃烧。 答案 D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及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例:人之 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 始然,泉之 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 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 D.治天下可运之 掌上 解析 A 项,与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项,代词,代前文的 “四端”。C 项,结构助词,的。D 项,代词,代“治天下”。 答案 A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由是 观之 是 非之心 B.无恻隐之心,非 人也 非 有仲尼、墨翟之贤 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 井 天子能荐人于 天 D.自贼 者也 贼 其君者也 解析 A

34、 项,这件事,此;对,正确的。B 项,不是;无。C 项,到;向。D 项, 都是“伤害”的意思。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3 分) A.行不忍人之政 B.今人乍 见 C.苟不充之,不足以事 父母 D.知皆扩 而充之矣 解析 C 项,“事”,古义为“侍奉”;今义为“事情”。 答案 C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 解析 A 项,为判断句,B、C、D 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 A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35、是( )(3 分) A.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南宋朱熹将孟子 论语 大学 春秋并称为“四书”。 B.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 孟”。 C.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D.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 对杨朱、墨翟。 解析 A 项, 春秋错,应是中庸 。 答案 A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由是观之,_,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_,非人 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2)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_;辞让之心,礼之端

36、也;是非之心, _。 (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_,_。 答案 (1)无恻隐之心 无辞让之心 (2)义之端也 智之端也 (3)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 二、能力素养提升(48 分) (一)课内阅读(20 分) 阅读课文,完成 812 题。 8.下列对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 运之掌上 A.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 下可运之掌上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 下可运之

37、掌上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 下可运之掌上 D.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 下可运之掌上 解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 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答案 C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先王有不忍人 之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B.今人乍见孺子 将入于井 孺子:指小孩子。 C.足以保四海 四海:代指天下。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 朋友也 乡党:指乡里结党的人。 解析 D 项,乡党:同乡。

38、 答案 D 10.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 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 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 孟子认为, 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 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 即“恻隐、 羞恶、 辞让、 是非”之心, 简称即为“四 心”。而这“

39、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解析 C 项,“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错,而是“出手相救”。 答案 C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4 分)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4 分) 答案 (1)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小东西 一样容易了。 (2)凡是具有这四种发端的人,要是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 开始流通。(它的前景是无可限量的。) 12.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 即性本善, 但又要求

40、知皆扩而充之, 你认为是否矛盾? 为什么?(3 分) 答案 (提示)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但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 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 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 因此,仁政主张具有实践意义。 (二)课外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317 题。 孟轲受业于子思 ,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 枉尺以直寻。 尝仕于齐, 位至卿, 后不能用。 孟子去齐, 尹士曰: “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 、 武 ,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 昼 ,是何濡滞也!

41、”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 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 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 将见孟子, 嬖人臧仓谓曰: “何哉, 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 乐正子 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 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 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 书 、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 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 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

42、不归杨则归 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 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 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 应劭风俗通义 穷通) 【注】 昼:齐国邑名。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B.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

43、禽兽也 C.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D.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解析 注意句中的名词和虚词“是”“也”,并注意句中的三个判断句。 答案 D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孔伋的字。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 孔子的高足颜回,孔子的思想学说由颜回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 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颜回,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B.汤,指的是商汤,商汤原

44、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成为当时的 强国。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C.武,这里指的是周武王,与之相关的故事是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姬发 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D.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 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 解析 A 项,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 答案 A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

45、开齐国时在 昼邑“三宿而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邑“三宿而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 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邑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 书等作序,最后 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 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解析 B 项,无中生有,强加因果。齐王并没有改变态度,孟子离开了昼邑,齐王也没有派人 追他回去。C 项,“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错,“为诗 书等作序”是 其返回后的行为。D 项,“率兽”,像野兽

46、一样;“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的原因有二: 一是不破除杨、墨学说,二是不发扬孔子学说。 答案 A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4 分) (2)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4 分) 答案 (1)(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并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2)我不能被鲁君赏识接见,是天意啊。姓臧的小子怎能使我不被鲁君赏识接见呢! 17.孟子为什么要“距杨、墨”?(3 分) 答案 孟子不认同杨朱学派和墨子的学说,是因为他认为杨、墨的学说一个目无君长,一个目 无父亲,都是建立在算计利害得失的

47、基础上的。 【参考译文】 孟子在子思门下接受学业,明通义理后,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迂腐高远 不切实际,但他始终不委曲求全,屈缩一尺以便伸展八尺。他曾经在齐国做官,做到卿这 一职位,后来不被重用。孟子离开齐国,尹士说: “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 样的君主,这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谋求利禄。不远 千里来见齐王,因为不受齐王赏识所以离开,但却在昼邑住了三夜后才走,这是多么迟缓 啊! ” 孟子说: “那尹士怎么会懂得我(的想法)呢! 千里迢迢来见齐王, 这是我自己愿意的; 不受齐王赏识而离开,难道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 心里还认为是太快了,(我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 我回去。 (等到)离开了昼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