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学习总结单元学习总结 一、1949 年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及调整 1.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核心内容及结果 (1)土地改革 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实行“一大二公”。 影响: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
2、,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 亏等。 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3.认识 (1)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手段。 (2)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检验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否正确的 标准。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实事求是, 合乎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超前或滞后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二、1949 年以后我国工业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 1.转变 第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到 1956 年底,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 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
3、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 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 第三次: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 营转变。 2.原因 第一次:(1)照搬苏联模式。 (2)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3)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第二次: 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 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第三次: 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 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3.核心内容 第
4、一次: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第二次: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第三次:把企业推向市场。 4.结果 第一次: 这种体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 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 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第二次: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次:这次调整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理解新时期的历史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找到了一条适 合中国国情
5、,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 下列转变: 1.指导思想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从“战争 与革命论”转向“和平与发展论”, 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4.政治上: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从强化集权、个人崇拜转向建设民主政治。 5.文化上: 从轻视知识、 践踏人才转向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认识
6、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例题 (2017 课标全国卷,45)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 1956 年改革以后, 在近 30 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 年 9 月, 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 年, 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 其中提出尤其要 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 1985 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 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 个人贡献大小挂钩, 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 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
7、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 自治区、 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 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 文化、 卫生事业单位, 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 钩的办法以后, 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 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 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审题意 第(1)问,答题要求两点:
8、一是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二是“概括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第(2)问注意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意义”。 抓关键 第(1)问,据材料,由“1978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1982 年,中共十二 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1985 年进行工资改革”得出逐步推行,渐进改革;由“企 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 个人贡献大小挂钩, 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 济效益按比例浮动”得出落实按劳分配原则;由“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 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 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
9、;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得出实行 政企分开、分级管理;由“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得出向脑力劳动 者适当倾斜。第(2)问,据材料,由“新中国工资制度自 1956 年改革以后,在近 30 年中基 本没有大的变动”得出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 由“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 益挂钩的办法以后, 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 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 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得出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依据工资改革的内容和 特点,结合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得出,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扣知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城
10、市经济体制改革 规范答 (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 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 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历史材料题审题四步骤历史材料题审题四步骤 审题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 审题就是审阅推敲试题的含意, 从题目本身的文字中了解 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判断试题的类型,确定答题的中心和选择答题的材料。如何审题, 概括地说就是细心阅读、 认真理解、 开拓思路、 反复推敲、 组织要点。 具体要按照以下四步走: 第一步,审题型。高考历史主观题主要有叙述、分析、比较、论
11、证、评价等类型。不同类型 的试题各有不同的要求。 熟悉和掌握历史试题的不同类型和要求, 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是取 得较好成绩的前提。 第二步,审范围。所谓“范围”,指的是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以及在分析 论述时应涉及的论点、 论据。 换言之, 就是要审清试题的具体要求, 明确答题的广度和深度, 否则便容易跑题。 第三步,审重点。就是分析试题的设问指向,试题所问的方式、角度、侧重点不同,回答的 重点也不同。 第四步,审字词。就是从语法修饰的角度分析句子成分,找出试题的中心词,然后再找出哪 些是修辞或补充中心词的附加成分和连带成分, 特别是要把握住那些表示时间概念、 地域范 围、程度高低、数量多少的带限制性的关键词。审题要冷静、细致,保持清醒的头脑,迅速 梳理知识,抓住要点,然后精心作答,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