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2 ,大小:2.27MB ,
资源ID:154837      下载积分:6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5483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优秀教案(共7课时))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优秀教案(共7课时)

1、 1 1. .在观察中比较在观察中比较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在观察中比较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起始课。本课以生活中儿童常 玩的玩具导入课程, 让学生们在观察恐龙模型中比较它们的大小。 通过不同的方法, “比高低” 、 “比长短” ,并通过简单的表格、画图等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图中的恐龙谁大谁小” ,让学生开始认识到日常观察活动中处处有 比较, 比较就是区分相同和不同, 不同角度的比较有可能会带来比较结果 (比如大小) 的不同。 探索部分, “比较恐龙模型玩具大小的不同方法” ,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比较结果,不 同的高度,不同的长度等。意识到比较中需要考虑公

2、平、方便、准确等因素。激发学生对本单 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最后通过研讨,鼓励孩子们交流自己的比较方法,并借助记录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一般能对图片中的恐龙做出大小的判断,他们已经能在头脑中对不同距离不 同大小的恐龙作出简单的分辨。 但是, 孩子在描述恐龙大小时, 并不是都来源于对图片的观察, 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以有的经验,他们的表述往往比较单一,如“霸王龙是最大的”,“迅猛龙 是小的”。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句式,如“谁比谁大” ,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比较描 述。另外,对于学生而言,大小是一个综合的感觉,不同的孩子会从不同的维度进

3、行比较,有 的是从胖和瘦,有的是从长和短,有的是从高和矮。该课希望孩子能从一个维度,给恐龙 模型玩具进行比较和排序。另外大部分孩子在比较过程中,会意识到要对齐,要比得正确。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观察物体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就是在进行比较;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种角度(长短、高矮、宽窄等)观察和比较物体;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同伴的意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一上比较与测 量教学设计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科学、

4、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常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自己的比较方法 难点:找出让比较更公平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恐龙模型、多媒体课件。 小组: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 ,四张恐龙的轮廓图;活动记 录单(学生活动手册) 。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预设一、聚焦问题(预设 1010 分钟)分钟) 1.情景导入 PPT 视频导入 教师提问:你在录像中看见了什么?(侏罗纪公园片段) 这一环节让学生可以即时表达所见所闻,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恐龙有大有小。 板书:大、小 2聚焦问题 学生观察课本图

5、片。 教师提问: “哪只大,哪只小?” 学生回答后,有意识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哪只大,哪只小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提炼:我们需要在观察中进行比较,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板书:比一比 二、探索二、探索: :比较恐龙模型比较恐龙模型的的大小(预设大小(预设 1515- -2020 分钟)分钟) 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他们排序。 引导学生思考: 比大小可以细化为比高矮, 比长短, 比胖瘦 (根据学生能力是否提升到宽度) 。 出示活动记录单,看看这个活动单有什么用?引导学生思考:比较要公平公正。为了公平的比 较,可以怎么做呢?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可以将恐龙图片放在

6、 PPT 上演示一下,指导孩子这是用来记录你们的 活动过程的纸,你们可以将图片贴在纸上来记录你们的比较方法。 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及时记录比较结果(学生手 册) ; (PPT 展示活动要求) 3.比较恐龙模型大小:学生做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表 格内。 教师将学生的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方法和结果张贴到黑板上。 (让学生把他们的比较方法粘 贴在记录纸上,然后再贴到黑板上) 4.可以引导小组内学生思考和讨论:有几种结果?比较结果相同吗?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能 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准确? 三、研讨和交流三、研讨和交

7、流(预设 10 分钟) 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我们该怎么描述比较结果? 3.教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对比的标准是 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大 比一比 小 方法 1: 方法 2: 方法 3: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因为配发的活动手册中只有表格供记录, 所以建议教师可以在纸上打印下图这样的线条帮 助学生比较。如果可以将线条粘贴在硬卡纸或者硬塑料板上更好。 从高到矮 从长到短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1-2 题,以学生实践

8、为主 1.同学们你能比一比铅笔盒里的文具,看看哪支笔最长,哪支笔最短。 (要求:公平、准确) 2.做个公正的裁判,帮助同学比身高,看看谁高,谁矮。 3.比较你的语文书和数学书,你能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呢?试试看。 (挑战题) 2.2.起点和终点起点和终点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起点和终点是 2017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中的第 2 课。 教材安排了一下三个环节:聚焦(比谁跳得远) ;探索(比比谁的纸青蛙跳得远) ;研讨(谁的 纸青蛙跳得最远) 。这三个环节是层层推进的,教材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 活密切相关的材料。首先通过聚焦的问题,调动一年级学生体育课

9、跳远比赛中比谁跳得远的原 有体验,迁移到本节课需要探索的问题:比比谁的纸青蛙跳得远。这个环节不仅涉及到如何对 组内的两只纸青蛙跳得距离进行比较,还涉及到全班多只纸青蛙跳得距离远近的比较,最后如 一上 比较与测 量 单元教学设 计 何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自己的纸青蛙到底跳了多远。 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到 底是什么, 学生才会想出不同的方法去尝试比较。 确定起点和终点, 用统一的测量标准和方法, 自然而然就会从学生的大脑中建立起来。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不能将一年级的小学生看成学科学的白纸,他们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和经历、幼儿园中的一 些与科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了基本的一些科学观察方法和能

10、力,但是这些方法和能力是支离破 碎的, 不成系统的。 因此, 本节课中教师应该通过有结构的活动设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梳理出正确的比较距离的步骤,建构起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游戏,知道青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长度)来表示和 比较。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标出青蛙跳远比赛的起点和终点, 并在纸带上标出青蛙跳远的距离。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的位置变化,乐于与同学合作参与青蛙跳远比较的探究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1、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蛙跳的远近可以 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难点: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化是可 以记录的。 【教学教学准备】准备】 小组材料:两只塑料青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两根塑料棒 教师材料:两只可吸在黑板上的塑料青蛙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谁跳得远?一、情景引入:谁跳得远?(预设(预设 5 5 分钟)分钟) 播放视频:三位学生从不同起点跳远,追问谁跳得远?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感受到不同起点很难比

12、较三者的远近。 二、二、初步探究:哪只青蛙跳初步探究:哪只青蛙跳得远?(预设得远?(预设 1 15 5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青蛙 1. PPT 出示出示情境创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行青蛙跳远比赛! (出示塑料青蛙)先试着 让青蛙跳起来,等会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最远? 学生自主练习青蛙跳远。 (小组活动 5 分钟左右,教师结合是否有起点参照物考虑学生在 桌上跳还是在地面上跳)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满足一年级孩子的好奇心和天性,充分得玩的过程中掌握让小青蛙跳起来的方 法。 2. PPT 出示出示组内青蛙跳远比赛:都让自己的青蛙跳起来了吧,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小组 内的青蛙跳远比

13、赛,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 学生组内活动。 教师巡视,及时拍照片,与学生交流:哪只青蛙跳的远?凭什么说这只青蛙跳得远? 3. PPT 出示出示研讨聚焦,怎样知道哪只青蛙跳得远? 提问:你们小组哪只青蛙跳得远?是怎么比的? 学生交流汇报。 PPT 出示出示小结:看来,我们让两只青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一条起点线【教师板书起 点】 ,然后跳出去。两只小青蛙,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两只小青蛙的跳远比赛,以及桌面已有的起点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明白统 一起点更容易比较出小青蛙的远近。 三、继续探究:哪组的青蛙跳得远?(预设三、继续探究:哪组的青蛙跳得远?(预设 1 1

14、8 8 分钟)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青蛙,两条纸带,剪刀,两根塑料棒 1.将蛙跳的远近表示在纸带上。 (1)提问:组内两只青蛙谁跳得更远,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个小 组,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呢?那我们再来一次正式的比赛,让每组的冠军蛙再跳一次,看 哪组的青蛙跳得远?(注意提醒孩子青蛙的落点别移动) (2)我们每个小组能不能把自己小组的冠军蛙跳了多远,展示给大家看呢? (教师可以提示: 你们能不能比划一下你们的青蛙跳得有多远或想办法把跳出的远近记录 下来) ,让学生比划一下。 小青蛙起跳的位置,我们叫起点,那小青蛙跳出去之后的位置,我们也给它一个名字 终点。 【教师板书

15、终点】 提问:会画终点吗?请一个小朋友来试一试。 课件展示一些青蛙不同方向的跳跃后停留的位置,明确如何标记起点和终点。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知道起点和终点的名称和作用,明确如何标记起点和终点。 2.组间青蛙跳远比赛 (1) PPT 出示出示学生活动:组间青蛙跳远比赛,用纸带记录跳远的结果。 (2)剪纸带: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把剪刀,完成记录后请大家用剪刀沿着终点线把多 余的纸带剪掉,然后组内用纸带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更远,把你们组跳得最远的那只青蛙的 纸带,贴到前面的黑板上,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好吗?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从比较演变成测量,初步尝试用熟悉的材料来测量自己的小青蛙跳

16、得距离。 4.用纸带展示比较全班各个小组的跳远结果。 学生明确各组纸带展示的起点也要一样。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全班展示各组纸带也要统一起点。 四、拓展活动: (预设四、拓展活动: (预设 2 2 分分钟)钟) 1.提问:回家怎么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这只冠军蛙跳了多远?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谁跳得远?谁跳得远? 统一:统一: 纸条:距离纸条:距离 起点起点 终点终点 【活动【活动手册手册使用使用说明】说明】 1.在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方框内贴上纸蛙跳远中做了起点和终点标记的纸带, 培养学生良好 的搜集证据的习惯。 2.根据拓展活动中的提示,让学生课后用 A4 纸折纸飞机,比比谁的飞机飞得远。 【

17、作业设计】【作业设计】 1.判断下面三只纸青蛙谁跳得远?( ) A. B. C. 2.如何比较以下三种物体的长短?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判断下面三只纸青蛙谁跳得远?(B) 要让学生明确终点应该是离起点最近的位置为准,并描画出平行与起点的直线。 A. B. C. 2. 要让学生统一起点进行测量。 用手来测量用手来测量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上年级比较和测量的第三课,本课通过使用非标准的 测量单位(如他们自己的手)开展测量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始转向测量。在用手测量活动 中, 学生领悟到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将导致结果的多样性。 同时, 在反复标记用手测量 “拃

18、” 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到测量单位首尾相连对测量准确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两节课中,学生对物体的外部特征(大小、距离)进行了比较,但都是通过对比 得出的结果, 并没有精确的测量数据来比较。 那么在这一课将通过对比得出 2 个物体的高度差, 并借助纸带取出高度差的长度,使用非标准单位“拃”测量、比较得出两者的高度差有多少, 从而让学生完成从比较到测量的转变,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测量是被测量的物 体和某一种标准的比较,比较的结果用数据来描述。测量中,需要关注公平、准确、方便等因 素。 最后当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手”这个非标准单位测量桌子高度后,会发现因为手指长 度

19、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这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作铺垫。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可以用来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一上 比较和测 量 单元教学设 计 1.能通过纸带取出桌子和椅子的高度差。 2.能用手来测量桌椅的高度差,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用手测量的活动,意识到细致的用拃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测量的实用性和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

20、:精确的用“拃”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难点:对于测量的结果能够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思考。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纸带、剪刀 小组:每位学生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胶水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 承接前两课, 从比较桌、 椅的高度引入, 科学比较承接前两课, 从比较桌、 椅的高度引入, 科学比较两两者的高度差, 并引出活动: 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呢?者的高度差, 并引出活动: 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呢? 1.问题引入 (1)出示桌子和放在讲台上的椅子。 提问: “同学们比较一下,桌子和椅子哪个高?” (2)提问: “如何公平地比较?” 放在同一平面进行对比。

21、 2.聚焦提问: “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呢?” 二、探索:桌子比椅子高多少?二、探索:桌子比椅子高多少? “高多少?”已经从单纯的对比进展到量化的测量比较了,通过用纸带固定并取出两者的高度差,再使“高多少?”已经从单纯的对比进展到量化的测量比较了,通过用纸带固定并取出两者的高度差,再使 用非标准单位“拃”来统一量化这个高度差并进行对比这一过程,意识到使用统一单位,并细致测量的重用非标准单位“拃”来统一量化这个高度差并进行对比这一过程,意识到使用统一单位,并细致测量的重 要性。要性。 1.你能用手比划一下,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吗? 请多个孩子上台展示长度,发现因为两手之间的距离无法固定,都不太准确。 2

22、.能利用纸带量出两者高度相差多少,并剪出这个高度差吗? 提醒:2 人一组合作完成,注意起点和终点。 3.两两人小组合作用纸带量出桌椅的高度差,并剪出这段长度。 4.这段长度究竟是多长呢?我们能用身体来当作测量工具吗?你用它怎么测量的?” 学生回忆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5.总结;大家都用不同的部位来进行描述,很难统一交流,那么我们今天就用“拃” (拇 指和中指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拃)来进行测量到底桌子比椅子高多少吧! 6.用拃来测量桌椅的高度差 通过用“拃”来科学的进行测量就用规范学生测量流程:预测通过用“拃”来科学的进行测量就用规范学生测量流程:预测实测实测比较比较分析。在测量过程中遇分析。在测量过

23、程中遇 到的问题并能解决,比如意识到精确测量需要合作、以及“一拃一拃要相连,要用相同的手指”等细节问到的问题并能解决,比如意识到精确测量需要合作、以及“一拃一拃要相连,要用相同的手指”等细节问 题。题。 (1)预测纸带相当于多少拃? *提问: “你们各自的一拃有多少?伸出你们手比划一下。 ” *提问: “观察高度差(纸带) ,再观察手指一拃的长度,估计一下高度差(纸带)相当于 多少拃?” (2)学生演示测量纸带长度。 *提问: “真的是这么多拃吗?你们会用拃来测量高度差吗?” *请一位同学来演示测量。 (3)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 *引导学生指出每次都用大拇指和中指的最大距离来测量; *一拃的

24、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需要紧紧挨着; *确定起点和终点。 (4)梳理探究步骤,播放微视频,发放材料。 (5)学生两人一组,用拃测量纸带,教师视察学生操作,提醒学生注意: *用相同手指测量,做好一拃的记号; *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需要紧紧相连; *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 (6)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 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 三、研讨三、研讨 研讨时要让学生分析测量的结果的多种原因,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反思探索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学生可研讨时要让学生分析测量的结果的多种原因,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反思探索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学生可 能会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用纸带匹配

25、桌子高度时是否出现误差;是否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是否做到一拃能会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是否出现误差;是否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是否做到一拃 紧连着一拃;每一拃的长度是否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是否相同。无论学生提到何种的原因,我们应该紧连着一拃;每一拃的长度是否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是否相同。无论学生提到何种的原因,我们应该 给以充分肯定与表扬。最后要让学生细看纸带,观察比较不同的“拃”有长有短,并提出“到底高多少?”给以充分肯定与表扬。最后要让学生细看纸带,观察比较不同的“拃”有长有短,并提出“到底高多少?” 这个这个问题, 让学生课后问题, 让学生课后继续继续思考。 这是希望学

26、生在研讨中形成这么一个观念思考。 这是希望学生在研讨中形成这么一个观念测量是为了使比较更准确,测量是为了使比较更准确, 而用手测量让比较方便了,但由于每人手指长度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够准确,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而用手测量让比较方便了,但由于每人手指长度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够准确,我们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1.请学生先观察黑板展示的纸带。 2.教师提问: *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你是如何知道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 *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观点。学生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观点。学生的

27、的观点可能观点可能包括包括:用纸带匹配:用纸带匹配 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很难做到每一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很难做到每一 拃是否相同长度;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拃是否相同长度;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长,有些同学手指短。学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四、拓展与思考四、拓展与思考 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拃)长短不同的问题?桌子比椅子到底高多少 呢? 课后测量活动:如活动手册所示,用脚掌的长度测量我们家的地板宽度,用我们手测量 我们家的家具长度。 【板书设计】

28、【板书设计】 用手来测量用手来测量 桌子和椅子谁更高?高多少呢? 拃 拇指和中指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拃(可以图示和演示) 如何用“拃”准确测量 1. 用纸带匹配桌椅的高度差; 2. 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需要紧紧挨着; 3. 确定起点和终点。 高度差有多少“拃”? 桌子比椅子高多少?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手册使用说明说明说明】 “我的课堂活动记录” 在学生熟练掌握使用“拃”之后,讨论完测量注意事项,开始实验时拿出记录表,要求学 生先看记录表的内容,把桌子的高度改成“桌椅高度差” ,然后根据“预测”“第一次” “第二次”的顺序记录。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 课外活动,回家后利用今天学习用“拃

29、”测量所用的方法,并注意课堂中测量存在的问题 进行对家中物体的测量。 (修改:这个作业范围太宽泛,如家具,有多个长度,如何记录?如 何反馈?结合作业本再思考下) 测量物体测量物体 结果(拃)结果(拃) 测量物体测量物体 结果(拃)结果(拃) 冰箱的高度 桌子的高度 4.用不同的物体测量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可以用手来测量距离,但由于用手测量的“拃”单位 是非标准的长度单位,所以测量结果不同。那么我们可以选用什么物体来测量长度呢?本节课 将选用回形针、木棒等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发现测量结果比手的测量结果更准确; 同时发现用回形针和木棒分别测量同一物体,测量结果

30、不同,通过比较不同物体(不同标准单 位)的测量结果,分析原因,理解测量单位的重要性,这些经历为第 5 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在 第 5 课中,将使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即用同样的标准单位测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到一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起点、终点、测量时需要首尾相连,用不同学 生的手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不一样等,学生对于这些现象感到好奇,充满探究的兴趣,同时产 生想要比较规范地描述物体长度的欲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固定长度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 2测量同一物体,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结果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地测量物体长度,用数字

31、记录测量结果,尝试对测量结果进 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 经历用标准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产生进一步测量物体长度的兴趣。 2. 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用不同的物体测量长度的数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长度可以用标准物体来测量。 一上比较与测 量单元教学设 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标准单位物体首尾相连地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用数字记录测量结果,尝试对测量结果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回形针若干、一样长度的木棒若干、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 1回顾上节课的研究内容和所得出的结论 2提问:为了测量更加准

32、确,我们应选择怎样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 3引导:应该选择固定长度的物体作为测量工具,我们把这称为标准单位 二、探索:用标准单位测量物体长度(预设 15 分钟) 材料准备:回形针若干、一样长度的木棒若干、学生活动手册 1任务:用标准单位测量桌子长度、桌子高度、科学书本长度 2活动指导: (1)选择标准单位 课件中出示回形针和树叶,请学生辨别; (选择具有固定长度物体作为标准单位) (2)测量时的操作要求 明确起点和终点、首尾连接; 标准单位沿着被测量物体的周边竖直、整齐摆放 (3)读数指导 可以采用“2 根多一点” 、 “5 根半” 、 “7 根多一点”等方法来表述 要求两位同学合作完成,以确保读

33、数的正确 (4)记录单的填写 3领取材料,学生实验 教师巡回,以确保每个小组能完成实验,必要时给予指导。 4整理材料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 15 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小组交流 (1)研讨 1:同一物体,测量结果一样吗?一样或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一样或近乎一样:采用了同一种物体进行测量;不一样:采用了不同种物体、测量 误差、读数出错等,如果是因为读数出错,建议重新测量并读数) (2)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小组内选派一名同学或多名同学准备全班汇报。 2全班交流 (1)每个小组汇报小组交流的结果; (2)达成共识: 对于同一个物体,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测量误差(误

34、差是不可避免的),也可能 是采用了不一样的标准单位物体进行测量; 用物体比用手测量更准确; 对于同一个物体,采用同一种标准单位物体测量的结果基本相同; 3归还小组材料 四、拓展:让长度测量更准确(预设 5 分钟) 1思考:如何可以让长度测量更准确 2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4.用不同的物体测量 标准单位:固定长度 1 组 2 组 3 组 4 组 5 组 6 组 7 组 8 组 桌面长度 桌面高度 科学书本长度 标准单位一样,结果一样;标准单位不同,结果不同。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作业设计】 1以下物体中,比较适合用来

35、测量物体长度的是( ) A B 答案:A。 A 图是回形针,回形针有固定的长度;而 B 图的树叶,长度会发生变化。 2同一物体,用回形针和牙签分别进行测量,结果一样吗( ) A不一样 B一样 答案:A。 回形针和牙签的长度不一样,用它们来测同一物体,结果不一样。 3用回形针测量一物体的长度,结果如图,我们把它记为( ) A4 枚回形针 B3 枚回形针多一点 C4 枚回形针不到一点 答案:B。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基础性) 一上比较与测 量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在第四课中,学生已经发现当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大不相同,没有比较的意 义;而使用同一个物体测量,其结果才有可

36、比性。所以在本课中,将引导学生选择同一个物体 作为标准单位来测量,体验统一使用标准物测量带来的公平与方便。事实上,选择任何一个物 体作为全班的标准物都是可以的, 但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有更多优势-1.小立方体的每 一条边等长;2.可重叠组合;3.可测长度,也可测量高度;4.10 个一组方便计数;5.小立方 体的边长接近 1CM,非常接近国际标准单位。 本节课将选择同一物体进行测量,全班统一使用小立方体作为标准物。小立方体的优势学 生可在探究环节中慢慢体会,也能在解决测量中的实际问题时得以显现。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 同学之间进行比较要容易得多,使比较有了实际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学生之

37、前的学习经历为第 5 课的教学打下了基础。第 5 课中,学生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小 立方体进行测量,学生会明白使用统一的标准单位能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方便表达和交流。 当学生们粘接叠加立方体时,他们将发现立方体是一种更具优势的工具,可测量水平长度,还 可测量竖直高度,还可以十个为一组方便测量和计数更长的物体。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 方便信息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更方便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运用

38、十进制计量大数量的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能关注同伴的测量结果,对于不同的结果能进行分析。 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通过选择标准单位进行测量,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选择小立方体作为单位标准物对桌面进行测量,提高测量的效率。 难点:能体会到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 便信息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39、班级记录表、一块橡皮擦(长条形) ,一个回形针,一根木棍。 小组:50 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 、学生 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上节课班级记录表,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 1.复习导入 (1)出示上节课的记录表 我选的物体 测量结果(个) 桌子长度 桌子高度 橡皮 7 8 个半 小棒 6 7 个半 回形针 21 23 个半 小立方体 31 34 (2)上节课用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结果不同,不能进行比较,需要统一用同一长度 的物体作标准物进行测量。 (板书课题:用相同的物体

40、来测量) 2.选择测量的标准物 (出示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 (1)这几种不同的物体,我们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测量比较好呢? (2)分组讨论。 (3)全班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不同标准物的优缺点。 提问: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希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时,说出观点产生的 依据) 。 (4)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 小立方体的优缺点 二、探索:测量桌二、探索:测量桌面面和讲台的长度和讲台的长度(预设 20 分钟) 材料准备:每小组 50 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 1.预测桌面的长度 (1)提问: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我们的书桌大约是多少个小立方体呢? (2)学生观

41、察桌面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表格中。 2.制作组合立方体 (1)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 (此问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 增强学生的感悟; 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 可提前问, 减少组织教学的难度。 ) 可以将 10 个小立方体,用透明胶带粘贴成一组,然后测量,可以提高测量效率。 (2)学生演示制作组合立方体。 10 个一组立方体,用透明胶连接起来。 3.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 优点 1.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 2.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 3.比较小,减小误差,更准确。 缺点 1只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测量的速度较慢; 2首尾很难做

42、到真正相连。 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 。 4.学生分小组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实验。 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 (1)小立方体制作组合立方体时,每个小立方体要紧挨着,不能有缝隙; (2)测量过程中要也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 (3)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上。 5.汇总数据 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者汇报后由教师填写。 三、研讨三、研讨:比较桌面与讲台的长度:比较桌面与讲台的长度(预设 15 分钟) 1.收集数据研讨. 观察黑板上全班测量的讲台面的数据。 学生说出数据的特点。 (很接近,准确度高) 2.讲台的长度和课桌的长度,哪个更长一些? 让学生体会到

43、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带来的意义,使得长度可以量化的比较。 3 总结 用相同的物体作为标准物进行测量时,可以更加简单、快捷地比较出被测物体的长短;还 利用了十进制的方法进行计数。 四、四、拓展:用小方块测量其他物体拓展:用小方块测量其他物体 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沙发的长度和餐桌的高度。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选择标准测量物:小立方体 【活动手册建议】【活动手册建议】 如何减小测量的误差呢?如何减小测量的误差呢?3 3 次测量的数据,以哪个数据作为取值?次测量的数据,以哪个数据作为取值?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发现测量方法和测量过程是会导致误

44、差, 如何减小这样的误差呢? 使用相同物体和多次测量无疑就是很好的解决办法。对于 3 次测量结果,如果数据之间差距很 大,就要引导学生反思测量过程哪个环节或方法出现了问题。 通常情况下,学生自己的测量结果可能出现 3 种不同组合:1.三个数据相同;2.两个数据 相同;3.三个数据都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取众数)或处于中间数 值的数据(取中位数) ,这样的数据最能代表真实的测量结果。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 一、判断题 1. 用不同的物体测量长度时不能直观地比较两种物体的长短。 ( ) 2. 预测能够帮助我们加快测量速度。 ( ) 3. 用小方块测量物体长度是,要注意首尾

45、相连。 ( ) 二、选择题 选择( )测量物体长度时比较准确。 A 回形针 B 小木棍 C 橡皮 D 小立方体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 2. 3. 二、选择题 D 6.6.做一个测量纸带做一个测量纸带 一上比较与测 量单元教学设 计 【教材简析】【教材简析】 使用小立方体测量圆桶边沿长度或测量更大体量物体的长度时, 将无法测量或非常不方便。 所以本课, 学生需要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 制作一种便携式、 可以弯曲的、 能测量更大物体、 方便计数的测量工具测量纸带。 聚焦板块以一个问题: 如何测量这个圆形物体的长度?引出需要制作一个容易测量的工具 的话题。 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

46、。第一个主要活动就是做测量纸带。书本 39 页以四幅图展示制作 过程。第一步用小方块在白纸上画连续的格子,第二步剪下条状格子,第三部连接起来,第四 部标上刻度。在这里,第一步画格子时需要提醒或者示范给一年级的学生看,小方块要首尾相 连,上下底边要保持平行。第三步粘贴的时候接缝处要紧密咬合。第四步刻度的起点,也就是 第一条线应该是“0”。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先放手让学生看图做,然后集中展示纠错再达成 共识。这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将会体验“起点”、“首尾相连”、“标准单位”等测量 的因素。 探索环节的第二个活动是用自制的测量纸带测量圆桶等物体。活动手册第 13 页设计了记 录单。围成一圈后,与“0”刻度相对应的数字是圆桶一圈的测量值。提醒学生多测几次,得 到精确的数值。这个活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学生会在利用制作好的测量纸带进行物体测量活 动中,促进学生对测量工具的方便、准确等概念的理解。 研讨环节的核心问题是“测量纸带和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容易携带,可以测量 圆桶形的物体,有刻度读数简便,也更准确。这些共识应该是学生互相研讨后得出的。 拓展环节,通过上个环节的讨论,用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