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9.23KB ,
资源ID:154804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548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4《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表格式))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4《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表格式)

1、教科版科学三上教科版科学三上 2.42.4空气有质量吗教案空气有质量吗教案 课题 空气有质量吗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情 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通过 认识一袋空气 一课观察过空气的基本特征, 知道空气是无色透明、 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对于空气有没有质量(学生常说重量)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但 是根据生活经验会有他自己的想法,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在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一课中,学生对天平这种测量工具已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天 平的倾斜可以反映出轻重,这是本课主要实验的基础,基于轻重的判断学生才能论证空气究竟 有没有质量。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探

2、究活动,能说出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思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选用恰当的工具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2.学生通过经历称量过程,了解并思考某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应合理看待实验 的数据。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这一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意识到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质量问题的活动了解到不同的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物体轻重的准确程度。 重点 学生思考提出判断空气

3、是否有质量的方法。 难点 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有质量的,掌握证实空气有质量的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图片,提出问题:木头有质量,水也有质 量,那么空气有没有质量呢? 同学们思考一下,木头是固体,容易称量称重;水 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可以把它装入容器中 学生思考,回 答是或者否, 并给出解释。 学生思考可行 通过问题激发 学生兴趣,导入 课题。 称量质量;空气却是无形的,我们怎样称量它的质 量呢? 今天让我们来一起探究空气的质量以及如何称重! 板书课题。 办法并回答。 讲授新课 一、探索一:制作简易天平 实验材料:一块长木片、尺

4、子(木质) 、回形针、 铁钉、木制底座 操作步骤: (1)在长木片一端用尺子确定一个中心点,标上 记号,将另一端安放在木制底座上。 (2)将尺子的中心点与长木片的中心点重合,用 铁钉将他们一横一竖连接在一起,确保尺子可以自 由转动。 (3)在尺子两侧等距离的刻度上按上图钉,挂上 回形针。 教师点拨: 在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一课中,我们对天平这 种测量工具已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简易天平是依 据杠杆原理制成的,通过天平的平衡与倾斜,可以 发现质量的变化。 二、探索二:用天平测量空气的质量 实验材料:自制的简易天平、塑料小桶、充好气的 皮球、豆子、打气筒 操作步骤: (1)在天平两端等距离的位置分别挂

5、上塑料小 桶,一端的小桶放入充好气的皮球,另一端的小桶 放入若干豆子,让天平达到平衡。 (2)取出皮球,用打气筒打入10筒空气。 学生实验并做 出简易天平。 学生实验并记 录每一次的数 据。 通过让学生动手 制作简易天平, 让学生了解天平 的原理,可以用 来测量质量。 通过实验证明空 气 有 一 定 的 质 量。 (3)把皮球再放入天平一端的小桶里,观察发生 的现象。 (4)在装豆子的小桶里再放入若干豆子,让天平 达到平衡。 (5)继续给皮球打入10筒空气,重复上面的实验。 实验现象:充气前,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打入10筒 空气后,天平向皮球一端倾斜。 实验分析: 打入10筒空气后, 天平向皮球

6、一端倾斜, 是因为皮球的质量增加了,说明了空气有一定的质 量。 得出结论:10筒空气的质量等于使天平达到平衡增 加的豆子的质量,因此空气有一定的质量。 三、科学词汇 我们在测量的时候,不同小组实验数据有差别,甚 至差别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为有误差的存在。 在测量时,测量结果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值叫误差。 真实值是客观存在的,能在一定时间及空间条件下 体现事物的真实数值,但很难确切表达。 测得值是测量所得的结果。 这两者之间总是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是 测量误差。 四、科学档案 我们在测量的时候,用到了天平,那么最古老的天 平出自于哪里呢?有知道的吗? 学生思考、讨 论、 回答问题。

7、学生思考、猜 测。 讲述新词,让学 生明白测量就会 有误差的存在。 课外档案,让学 生了解更多的知 识。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天平出自埃及第三王 朝,这个天平距今已有4500年,如今保存在伦敦科 学博物馆中。古埃及的天平带有红色的石灰石横 梁,长约8.5厘米,中间和两端都有钻孔。虽然这 个天平做的很粗糙,但是已经有了现代天平的轮 廓,成为现代天平的雏形。 五、实验探讨 1. 探讨一: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和你猜想的结果 一样吗? 教师出示课件, 让学生观看空气有质量吗 视频, 加深对实验的印象及理解。 研讨结果:在实验中,给皮球打入10筒空气后,重 新放入小桶,原本达到平衡状态的天平向充气后的

8、 皮球一端倾斜,需要在另一端的小桶中加入若干豆 子,才能使天平恢复平衡。这与空气有质量的结论 是一致的。 2. 研讨二:你怎么根据实验现象证实自己的猜 想? 研讨结果:天平平衡时,说明充好气的皮球与豆子 的质量相同,打入10筒空气后,皮球一端降低,说 明充入空气的皮球比豆子质量大,增加的质量是充 入的10筒空气的质量。 展示PPT课件:空气微粒图 得出结果:充气前和充气后,空气的“颗粒”明显 增多,每个颗粒都是有质量的,所以充气后的皮球 质量比之前大。 六、实验拓展 学生回答实验 发生的现象。 学生根据实验 现象,解释空 气是有质量的 的理由。 通过研讨让学生 对整个实验操作 步骤及发生的现

9、象更加清晰。 刚才的实验时往气球中充气,如果将皮球里的空气 放出一部分后,再将皮球放入小桶中,天平 会怎样? 实验材料:自制的简易天平、塑料小桶、充好气的 皮球、豆子、气针 操作步骤: (1)在天平两端等距离的位置分别挂上塑料小 桶,一端的小桶放入充好气的皮球,另一端的小桶 放入若干豆子,让天平达到平衡。 (2)取出皮球,用气针将皮球放出一部分空气。 (3)把皮球再放入天平一端的小桶里,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将皮球放出一部分空气后,重新放回小 桶,天平向装豆子的小桶一端倾斜。 实验解析:将皮球放出一部分空气后,空气的微粒 减少,空气的质量减轻,因此天平向装豆子的一端 倾斜了。 实验结论:通过这

10、个实验反向证明空气是有质量 的。增加空气,质量加重;减少空气,质量减轻。 学生思考、回 答问题。 学生实验并观 察 发 生 的 现 象。 通过此实验让学 生明白不止有充 气可以测量空气 的质量,放出气 体也能测量空气 的质量。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具有一定的质 量,但是质量很轻;能够利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测量 证实空气是有质量的。 思 考 小 结 内 容,巩固学习 知识。 总结课堂内容, 使 学 生 加 深 理 解。 板书 空气有质量吗 空气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增加空气,质量加重;减少空气,质量减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教学设计中,学生的思考和设计渗 透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让学生操作、 观察、交流讨论、汇报、教师评、实验验证。 重视过程性评价,使学生学会反思,学会评 价自己和别人。 老师适时的鼓励,学生的独特感受、体 验和理解得到充分的珍视,孩子的心智之花 灿烂开放,个性得到尽情张扬,给学生的个 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环境。尽可能在最 大限度上促进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有效促 进课堂教学,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达到 了提高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