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28.13KB ,
资源ID:154689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546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八课 周而不比 学案(含答案))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八课 周而不比 学案(含答案)

1、第八课第八课 周而不比周而不比 孔子人生哲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十分注重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凸显个 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个人的人生行为规范、生命存在形态加以确认。尽管孔子的人生哲 学首先是一种为己之学,它所强调的首先是个人的道德修为与躬行践履,但在孔子那里,人 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物,是在君与臣(或曰上级与下级)、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妇以及友与友 的相互对待关系中而存在的。因此,人的自我道德修为事实上又是不能脱离与他人的关系而 独立进行的,只有在社会关系的链条中按照礼、乐、仁、义的标准与要求不断地陶冶、塑造 自己,才能逐渐成就理想人格,成为合格的君子、仁人乃至圣贤。而理想人格的成就又为

2、社 会从“礼崩乐坏”之中向“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以及“大道之行”的大同之世的发展演进 奠定了基本的条件。只有当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达到仁人志士之境,乐利安和、其乐融融的 太平之世才有可能实现。 1字音识记 (1)矜 而不争(jn) (2)人焉廋 哉(su) (3)便辟 (b ) (4)便佞 (n n) (5)事君数 (shu ) 2重要词语 (1)君子周 而不比 :周,合群,团结,同周围的人相处很好;比,本义是并列,挨着,这里是 贬义,为私情而勾结 (2)君子矜 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庄重自持;党,结成团伙 (3)唯仁者能好 人,能恶 人:好,喜好;恶,厌恶 (4)人焉廋 哉:隐藏 (5)友直

3、,友谅 ,友多闻:诚信 (6)友便辟 ,友善柔,友便佞 :便辟,谄媚逢迎;便佞,巧言善辩 (7)躬自厚 而薄责于人:厚责,重责 (8)君子不以言举 人,不以人废 言:举,举用;废,废弃 (9)事君数 ,斯辱矣:频繁 3通假字 忠告而善道 之:通“导”,引导 4词类活用 (1)群而不党 :名词用作动词,结成团伙 (2)友直 ,友谅 :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的人;诚信的人 (3)毋自辱 焉: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侮辱 5古今异义 (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古义:结成团伙 今义:政党 (2)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 古义:喜欢人 今义:品行高尚的人 古义:厌恶人 今义:品行低劣的人 (3)视其所以 古

4、义:做的事情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4)群居 终日,言不及义 古义:一帮人聚在一起 今义:成群聚居 6特殊句式 (1)人焉廋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介词短语后置 (3)何以报德:介词宾语前置 7成语积累 (1)周而不比:关系密切团结但不互相勾结。 (2)言不及义: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 (3)以德报怨:用恩惠来报答仇怨。 (4)以德报德:用恩惠来酬答恩惠。 (5)以直报怨:用公平正直来回报仇怨。 (6)以文会友: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 (7)以人废言:因发言人的品行、地位等问题而不采纳别人的言论。 8名句积累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君子矜而

5、不争,群而不党。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语段赏析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赏析 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能庄重持己,然而又无乖戾之心;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 为公共利益、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又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为人处世, 矜益于争,群益于党,因此君子会严格把持自己,不为私利与人斤斤计较,不为小利结党营 私。孔子的这种人格期待,无论于古于今,都是深含启迪意义的。 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赏析 孔子说:“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

6、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一个人能躲到哪里 呢?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 本章是孔子告诉我们观察人的方法。真伪难测,“知人”不是易事。不论是交朋友还是 选拔人才,均面临一个对人考察的问题。孔子识人有三法:“视其所以”,看他言论行为的 动机;“观其所由”,观察他的经历;“察其所安”,考察他的习惯兴趣。选择或选拔一个 人,要从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考核。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也可以是自己,用这个方法来了解自己,进行自我反省,这 比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更完整深入 许多。 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

7、友善柔, 友便佞,损矣。” 赏析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 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 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从古至今,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无一人不需要朋友。结交“益者”,就会相互勉励,共同 进步;结交“损者”,就会彼此相残,吃尽苦头。可见,交朋友不可以不谨慎。同什么样的 人交朋友有益呢?正直、诚实、见识广博的人是具有美德的人,同这样的人交朋友有益。同 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有害呢?惯于逢迎谄媚的人,善于阿谀奉承的人,惯于花言巧语的人,耍 花招、违背道德的人,同这样的人交朋友有害。

8、在广交朋友的时候,同谁交往,不同谁交往,应该好好考虑和认真对待。 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赏析 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应 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孔子不赞同“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因有旧恶旧怨 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重点研读 1 论语由于文辞简略,有时会给理解造成困难,往往需要联系有关章节及论语以外 的材料加以判断。如 5.17“晏平仲善与人交”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 有两说:一说

9、指晏子,一说指晏子所交的人。请联系 4.26“事君数”章和 12.23“子贡问友” 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 答案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讲 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 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 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 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原意。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 原文中的“善”字就没了着落。 2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

10、些表现。 答案 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 的原则, 出于正当的目的, “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 而不是朋比为奸。 又提出三种“益友” 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 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友也应有度。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 人废言”。 3论语 中的格言, 如“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敬鬼神而远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 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等,几乎俯拾即是,它们很多至今仍保持着 强大的生命力。 试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对这些格言的特点作简要

11、分析, 并围绕“交 友”这一话题(或大家感兴趣的其他话题),每人拟 5 个格言式的句子,在壁报上交流。 答案 提示:格言,就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固定的语句。内容上,它具有较强的教育意 义,可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形式上,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一般 较为精炼,言简意赅。人们引用格言,目的主要在于对人提出规劝,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正确地理解、运用格言,可以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 合作探究 马斯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谊。 诚然,一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交朋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你用心想一想就会发现, 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关于交友,

12、 论语中多有阐述。请以“聆听先贤的教诲交友”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 活动。 提示 交友不善误入歧途者比比皆是。孔子交友的观点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在为人处世上永 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探究 第一步,研读论语 ,摘录孔子有关“交友”的论述。 第二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补充。在此基础上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探讨孔子交友的目的,选 择朋友的标准,与朋友交往的原则等,然后概括总结。 第三步,结合当今的社会,结合我们同学自身的发展,思考孔子的这些思想观点对于我们的 交友有何重要启示。 第四步,以“朋友”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阐述自己的探究所得。 考点一 形容词活用 命题规律 不单独设题,有时放在

13、考查实词的选择题中考,有时放在翻译题中考。 例题解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都是形容词活用,对它们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夫夷 以近 ,则游者众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 也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 秦 春风 又绿 江南岸 登泰山而小 天下 将军身被坚 执锐 渔人甚异 之 焚百家之言,以愚 黔首 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A/ B/ C/ D/ 试解:_ 解析 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A 点拨 形容词如果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后,可能就是活用为名词。(因为这时的形容词处于 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如果在代词或名词前,可能就是活用为动词。(因

14、为这时的形容词处于 谓语的位置上),至于是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活用为使动、意动,就要根据句意来判断。 考点总结 形容词活用有以下几个类型,理解和翻译时也可依照相应的处理方法。 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欲穷 千里目:看尽。 牛困人饥日已高 :升高。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富 国强 兵:使富裕,使强大。 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使苦,使劳。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不耻 下问:以为耻。 贵 五谷而贱 金玉:把看得贵重,把看得轻贱。 4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放于动词之后,而动词又起支配作用,此时,形容词表示具有这个性质和特征的 事物。 被坚 执锐 :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 晓看红 湿处:红花。 注意 形容

15、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 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形容词 作定语。 如“将军身被坚 执锐 ”, “坚”译为“坚硬的铠甲”, “锐”译为“锋利的武器”。 考点二 “焉”字的用法 命题规律 (1)“焉”不常考。 (2)“焉”的用法比较简单,但作代词和作兼词的“焉”有时比较难区分。 例题解析 虚词“焉”,可作代词、副词、助词和句末语气词,请选出作代词用的一组( )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 鱼我所欲也) 复驾言兮焉 求(归去来兮辞) 彭蠡 之口有石钟山焉 (石钟山记)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盘盘焉

16、 ,囷囷焉 (阿房宫赋) 未知生,焉 知死(论语) A B C D 试解:_ 解析 句末语气词。兼词,“于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答案 D 点拨 疑问句中,如果在动词前,常属前置宾语,“焉”为代词。 考点总结 “焉”字用法归类 1助词 (1)语气助词 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例:于是余有叹焉 。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例: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 (2)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盘盘焉 ,囷囷焉 ,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 万落。 2代词 (1)相当于人称代词“之”。例:以俟夫观

17、人风者得焉 。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焉 足道邪! 3兼词 (1)相当于“于之”。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2)相当于“于何”。例:且焉 置土石?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君子周而不比 比:以利合,可解释为“勾结” B朋友数 ,斯疏矣 数:多,指朋友数量多 C好行小慧,难矣哉 慧:聪明 D君子以文 会友 文:文章学问 解析 数:shu ,频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A. 人焉 廋哉 毋自辱焉 B. 君子周而 不比 君子矜而 不争 C.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 远怨矣 不可则 止,毋自辱焉 D.

18、 何以 报德 以 友辅仁 解析 A 项“焉”:代词,哪里/句末语气词。B 项均为表转折的连词。C 项均为“就”“那 么”。D 项均为“用”。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不属于形容词活用的一项是( C ) A君子周 而不比 B友直 ,友谅 C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D老者安 之 解析 A 项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义合”。B 项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的人”。C 项名词 用作动词,“结成团伙”。D 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 4下列各句句式属于介词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B ) A君子不以言举人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C人焉廋哉 D何以报德 解析 B 项“薄责于人”为“于人薄责”。A 项为一般句式。C 项为宾

19、语前置句。D 项为介 宾前置句。 5名句填空。 (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10 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 佞,损矣。”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

20、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 A观其所由 由:原因 B友直,友谅 ,友多闻,益矣 谅:谅解 C躬自厚而薄责 于人 责:责罚 D不可 则止 可:认可,听从 解析 A 项由:经由,经历。B 项谅:诚信。C 项责:要求。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A. 视其所 以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 闻 B. 人焉 廋哉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 不可则 止,毋自辱焉 此则 岳阳楼之大

21、观也 解析 A 项所: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B 项焉:代词, 哪里/语气助词,不译。C 项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相当于“了”/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 “啊”。D 项则:连词,表承接,就/副词,加强语气,形成判断,相当于“就是”。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孔子交友的原则和方法的一组是( C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朋友 数,斯疏矣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A B C D 解析 说的是如何观察判断人,说的是朋友的类别,说的是交友的原则和目的,并且 这是曾子的观点。 9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

22、的一项是( B ) A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 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得了的。 B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 度看待问题。责己严,待人宽,这正是孔子“孝弟”思想的反映。 C朋友之间应讲求“诚信”。但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 利害关系,如果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 D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 为结交朋友的目的。 解析 B 项中“责己严,待人宽”应是孔子“忠恕”的思想反映。 10翻译文中画横

23、线的句子。 (1)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 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 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 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 便有害了。 (2)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服事君主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羞辱;与朋友相交频繁无度,就会遭到疏远。 (二)高考 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2 题。 材料一: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 里仁) 材料二: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 佞,损矣。”(论语 季氏) 材料三: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 学而

24、) 11材料一中的“适”“莫”分别解释为亲厚、淡漠。 12有人解释材料三“无友不如己者”一句中的“如”为“比得上”,认为本句所表达的意 思是“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你同意吗?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理由。 答案 (示例一)不同意。 材料一中, 孔子强调与人交往要和义在一起, 材料二则提出与正直、 诚信的人交朋友有益。 从这两则材料中, 可以看出孔子交友注重的是朋友的人格和精神追求, 而非“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 (示例二)同意。 “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强调不去结交忠信(德行)还不如自己的朋友, 这是对君子德行上洁身自好的要求。与材料一、材料二中孔子交友看重朋友重义、正直、

25、诚 信等德行相符。 争与不争,智慧其中 争,是一切生物进化的动力和理由;不争,是人对待生活的淡然态度。争与不争,蕴含 着人生的大智慧。 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争,似乎是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所有生物必备的能 力:植物要发芽、生长,就要与其他植物争空气、阳光、水分;动物要发展、壮大,就要与 其他动物争领地、水源、食物。“两眼一睁,开始竞争”成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生物的真 实写照。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不争,是相对的,这种不争是生存的智 慧,当然也是争的最高境界。不争,不是逃避,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旷达胸怀,是一种博大 包容。 争与不争,智慧其中。 晚清重臣、洋务运动健将

26、张之洞在科举考试中中了探花。按道理讲名列三甲的成绩已经 让很多人无法企及,但张之洞很是沮丧。他认为自己应该独占鳌头,而在为人处世上,他曾 经评价自己“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张 之洞的争与不争彰显了人生的智慧:争,是“平生不做第二人选”的人生信条;不争,是内 敛孤傲、不染杂尘的人生境界。 被后人称为“诗仙”的李白和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是同时代的人:李白,恃才傲物、 睥睨天下;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二人没有争诗坛“老大”的地位,而是惺惺相惜,在不 争中为唐诗的辉煌贡献着各自的力量。 不争, 是从有利于个人发展、 社会进步的角度思考的。 打败越国的夫差和最

27、终消灭吴国的勾践一生都在“争”:一场大战,越国亡国,勾践到 吴国为奴;随即,勾践“切齿仇冤,棒心钓饵。尝胆权谋”,最终一战雪耻。争,关系到了 生存。 争与不争,不是随机的选择,而是要考虑面对的境遇:争,不是皆争、乱争、必争;不 争,不是放纵、胆怯、逃避。 桉树因为“争”而成为干旱地区首选的树种,它可以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吸收地下水和各 种养料,即便是营养过剩,还要不停地吸收养分。但正是这种无所不在的“争”,造成周围 树木死亡,甚至地下水干涸。于是,当地人不得不忍痛割爱,砍伐桉树,种植其他树种。小 丑鱼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这些鱼会带来食物与海葵共享,而海葵的触手中含有有毒的刺 细胞,可使小丑鱼免于被掠食;小丑鱼本身则会分泌一种黏液在身体表面,保护自己不被海 葵伤害。小丑鱼与海葵的“不争”,使得它们更加快乐地生活。 争与不争,智慧其中,所以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又说“当仁,不让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