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55.46KB ,
资源ID:15468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546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四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年秋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四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1、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1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记者: 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的 20 字总要求,如何理解这个总要求呢?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 也是生态的振兴, 社会的振兴, 文化、 教育、科技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我们要系统认识,准确把握。乡村产业、生态、 乡风、治理、生活,“五子”登科,内在要求是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2、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推进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兴旺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 农业农村流动, 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创造性, 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促进农村一、 二、 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生态宜居就是要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 乡风文明就是要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 弘扬农耕文明和优良传统,使农

3、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让社会正气得到 弘扬、违法行为得到惩治,使农村更加和谐、安定有序。 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 富裕。 推进乡村振兴,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上精准供给。必须把大力 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拓宽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现 农业农村优先的原则。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乡村特色风貌。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 材料二: 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以河北省为例,深度贫困的特征可以概

4、括为 “两高、一低、一差、三重”。“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深度贫困县贫 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 22%以上;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 15%以上,高于全省贫困县 平均水平近 9 个百分点;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接近 35%,高于全省贫困村平均水平近 24 个百分点。“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深度贫困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1 650 元,人均公 共财政预算收入 1 386 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 928 元,分别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 50.7%、 36.2%、 49.7%。 “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 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中, 村内道路、 入户路、 危房需要维修和重建。“三重”

5、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 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深度贫困地区在 2020 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 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我们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 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 重要性、 紧迫性, 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 更加有效的举措、 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摘自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 ,有删改) 材料三: 20122016 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及发生率 年度 贫困标准(元) 当年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年底贫困人口(万人) 贫困发生率(%

6、) 2012 2 673 2 339 9 899 10.20 2013 2 736 1 650 8 249 8.50 2014 2 800 1 232 7 017 7.20 2015 2 866 1 442 5 572 5.70 2016 3 000 1 240 4 332 4.50 材料四: 不同地区因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致贫原因不尽相同,“个性化”扶贫无疑是 一剂治疗贫困的良药。 扶贫“个性化”,因地因人制宜是关键。不同地域、不同家庭、不同个体,在致贫问题 上是存在差异性的,唯有深入其中、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全面 助推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个性化扶贫在政

7、策的制定上,要摸清家底,找出区域致贫 的主要原因,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结合本地实 际情况, 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 并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推进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在扶贫项目上,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多研究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按照贫困程度、产业发展进度、脱贫难易程度等,制定地区扶贫开发实施计划和年度计划, 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杜绝盲目扶贫。(选自大众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实 现“五位

8、一体”,统筹推进。 B2012 至 2016 五年间,脱贫标准越来越高,当年贫困人口减少、年底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 率都呈直线下降趋势。 C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因此只有实行个性 化扶贫才能改变贫困面貌。 D扶贫过程中,必须依据各地实际情况这一根本出发点,探索出台科学合理的帮扶政策, 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经验。 答案 A 解析 B 项“都呈直线下降趋势”分析不当, 材料三表格中, 2015 年贫困人口减少数比 2014 年和 2016 年都多。 C 项“不同地区致贫原因也完全不同”概括不当, 原文说“致贫原因不尽 相同”。D 项“不能使用其他地区经验”分析不当,

9、制定政策时应“借鉴其他地区扶贫工作 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其可行性进行研判”。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深度贫困县的“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 贫困发生率高, 明显超过所在省的平均水平。 B深度贫困县国内生产总值较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只有所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C深度贫困县的贫困村问题重重,村内道路、入户路等基础设施和危房均须维修和重建。 D 深度贫困县的低保五保贫困人口、 因病致贫返贫人口、 贫困老人这三类人口脱贫任务重。 答案 B 解析 “国内生产总值”表述不准确,原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且不是“人均可支配 收入低”,原文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低”。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乡村振兴中,生态、社会等的振兴,其重要性要远远大于经济的振兴。 B材料一说明,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与体现农业农村优先的原则,并不矛盾。 C材料二、材料三都用明确的数字指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难点和现状。 D个性化扶贫要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杜绝盲目扶贫。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一可知,它们的重要性是相同的。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当前及未来扶贫工作的要点有哪些。(3 分) 答:_ 答案 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 因地因人制宜, 采取“个性化”扶贫措施。 改变“帮扶就是帮钱帮物”的传统观念,推

11、进产业扶贫。 5 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生活富裕”的要求, 请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才能更好 地实现乡村居民“生活富裕”这一目标。(3 分) 答:_ 答案 政府要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大力发展生产力,拓宽就业创业和增收渠道; 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为乡村居民提供生活便利。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69 题。 村 景 希梅内斯 注 这是一个野外小村, 乌黑的瓦顶上空, 碧绿的田野之中, 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 蝙蝠正在四处飞舞, 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 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 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 孩童的喧闹混成一片, 畜栏中的牛群哞哞不停

12、, 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 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 金盘似的圆月一轮, 高挂在远处的树顶, 抛洒出清澈的光芒, 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 (林之木/译) 注 希梅内斯(18811958),西班牙诗人、散文家。获得 1956 年诺贝尔文学奖。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乌黑的瓦顶上空,碧绿的田野之中”,屋瓦是黑的,昭示岁月的沧桑;田野是碧绿的, 显示出勃勃生机,预示丰收的希望。 B“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经过一天的劳作,荷锄而归, 嘴里还哼着歌谣,写出农夫心情的悠然、欢畅。 C “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 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 这

13、是一幅温馨恬然的乡村风景图, 饭香微微飘出,炊烟袅袅升腾,富有诗情画意。 D“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诗人在这清冷的月色之下,油然而生一种 浓浓的感伤之情。 答案 D 解析 “油然而生一种浓浓的感伤之情”错。“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 这两句写的是如此美好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真是令人心生羡慕,赞叹唏嘘。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诗的开篇直述,“这是一个野外小村”,篇末收束,“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 首尾呼应。 B“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既有庄严肃穆的氛围,又增加了全诗 的浪漫主义色彩。 C诗人

14、善于融情于景,选取多种代表乡村的事物,如蝙蝠、草虫、牛群,来抒发自己对乡 村景色的喜爱。 D“金盘似的圆月一轮,高挂在远处的树顶”,将圆月比作金盘,有形有色,形象地写出 明月的圆润。 答案 A 解析 “首尾呼应”错。应是诗的开篇直述,“这是一个野外小村”,而篇末又做了概括式 的收束,这是“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 8解释“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中的“奇幻”“清凉”,并赏析这句诗。(4 分) 答:_ 答案 “奇幻”的意思是奇异变幻,“清凉”的意思是清静幽凉。“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 景”,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写光芒沐浴着村景,小村都被月光笼罩着;在结构上,总结野外 小村傍晚时分迷人的景致,写出了

15、景致奇异变幻多端,给人特别清静幽凉的感觉,表达了诗 人对洒脱怡然的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9诗歌的写景角度灵活多变,这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 答:_ 答案 “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诗人先通过视觉的角度描绘了典型的村庄景色;接 下来述以听觉上的意象,“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并且经由诗人的想象,道出“天使 已敲响晚祷的钟声”; 接下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了多种足以代表着乡村的动物, 如蝙蝠、 草虫和牛群,同时也描画了农夫经过一天的耕耘劳作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景,“嘴里还把歌儿 哼”,体现了农夫心情的舒畅,还映照着孩童的喧闹;又契入了嗅觉的感受,“淡淡的炊烟 袅

16、袅飞升”“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最后从视觉的角度,用比喻的修辞描绘了高挂在 远处树顶的抛洒出清澈光芒的金盘似的圆月。整首诗描绘美好静谧奇异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 生活, 让读者从不同的感官欣赏如此景象, 让读者对洒脱怡然的乡村生活油然而生一种羡慕、 赞美和向往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说 钓 清吴敏树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月,蚤 食后出门, 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 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

17、,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 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 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者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 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 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 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乃饭后仍出,更诣 别塘求钓处,逮 暮 乃归, 其得鱼与午前比 。 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 必数数往焉, 卒未尝多得, 且或无一得者。 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嘻!

18、此可以观矣。吾尝试求科第官禄于时矣,与吾之此钓有以异乎哉?其始之就试有司 也,是望而往,蹲而视焉者也;其数试而不遇也,是久未得鱼者也;其幸而获于学官、乡举 也,是得鱼之小者也;若其进于礼部,吏于天官 注,是得鱼之大。吾方数数钓而又未能有之 者也。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 休止求如此之日暮归来而博妻孥之一笑,岂可得耶? 夫钓, 适事也, 隐者之所游也, 其趣或类于求得。 终焉少系于人之心者, 不足可欲故也。 吾将唯鱼之求,而无他钓焉,其可哉?(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注 天官: 吏部列六部之首, 后世因以“天官”为吏部的通称。 吏部掌全国文官官吏之任

19、免、 考课、升降、调动等事。 10下列对文中第二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 休止/ B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 休止/ C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知 休止/ D然而大之上有大/焉得之/后有得/焉劳神/侥幸之门忍苦/风尘之路终身/无满意时老死/而不 知休止/ 答案 C 解析 注意前两句以“焉”结尾,中间两句句式相同,后两句语意连通。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

20、一项是(3 分)( ) A蚤 食后出门 蚤:同“早” B更诣 别塘求钓处 诣:到,去 C逮 暮乃归 逮:到,等到 D其得鱼与午前比 比:比较 答案 D 解析 比:相同,相等。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段多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急于求鱼、患得患失而全然失去了垂钓之趣的“我” 的形象,让人慨叹。 B作者肚子很饿了,却忍着不回去吃饭,继续钓鱼,主要是想钓到大鱼。直到看到村里很 多人吃完饭到田里来了,才不得不回家。 C作者借钓鱼阐发议论。他看透了世态,明白了得失,也明晓了得到与失去都不会给人带 来满意。因为失去了就想得到,得到后更想得到。 D结尾的“吾将唯鱼之求,而

21、无他钓焉,其可哉”,既是作者的智慧所在,也有几分无奈 自嘲的意味。 答案 A 解析 说法与开头“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矛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 译文:_ (2)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 译文:_ 答案 (1)我对于钓鱼的方法并不精通,但也知道其中的乐趣。 (2)我有时在某个地方钓到一条稍大的鱼,必定几次都还去该处钓鱼。 14文中第一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钓者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3 分) 答:_ 答案 未得鱼希冀得鱼,钓得小鱼期盼大鱼。 参考译文 我住在乡村平日赋闲,喜欢钓鱼游泳。我对于钓鱼的方法并不精通,但也知道

22、其中的乐 趣。每逢初夏、中秋时节,吃过早饭后出门,即可望见村中池塘,蓝天绿水,波光泛然,赶 紧理好钓竿鱼线,带着提篮就出发了。到水塘边,找个水草很少的地方,投点鱼食下去吸引 鱼儿游来,随后放下挂了饵料的鱼钩等候,蹲在一旁细观浮子,等到浮子动起来,急提竿, 就能得到大鱼了。但不知为何,浮子一点不动,我慢慢地牵引鱼线,但仍不动;等到手脚都 累了,把钓竿固定在岸边,我从旁四下观察,浮子仍然是一动不动。大概有一小时之后,那 浮子才开始动了一动,提竿一看又没有鱼上钩。我想:“应该是有小鱼在刺探饵料,很快会 有鱼来上钩的。”又等了一个多时辰,浮子又动了,跟前次浮子的动态不太一样,提竿钓到 了一条鲫鱼, 有

23、四五寸长。 我又想: “既然有鱼来了, 很快能钓到大鱼了吧! ”我起身等着, 聚精会神以便一有动静就能立刻提起钓竿,有时能钓上一条,但始终跟第一条差不多,没有 出现大鱼。已经到中午了,肚子都饿了,很想回去吃饭,但都忍着不回去,继续钓鱼。直到 村里人吃完午饭到田头来,我才收竿拎了鱼回家。到家后,妻儿都问,钓到鱼了吗?我就拿 篮子给他们看,一笑以对。午饭后,我仍然出去钓鱼,还去了别的池塘找钓鱼的佳处,一直 到天黑了才回家,收获跟上午差不多。我有时在某个地方钓到一条稍大的鱼,必定几次都还 去该处钓鱼,但未曾能再钓到更多的鱼了,有时甚至一条都没有。我常怀疑是我的钓鱼技巧 不熟稔,请教了经常钓鱼有经验的

24、人,他们说也有类似的情况。 唉!由此可以看出些道理来。我也曾在合适的时候考试求取功名,(那情形)与我现在这 样钓鱼有什么区别呢?刚开始去有司衙署考试,就像看到了别人垂钓,就前往观瞧,蹲下注 视一样;那些久试不中的,便如同钓了许久却无鱼上钩;那些有幸蒙学官赏识,乡试中举的 人,就像钓了条小鱼;如果受礼部认可,朝廷点了天官,就是钓着大鱼了。我是那种学钓不 久的人,还没有这般的境界。但是大的欲望之上还有更大的,得到之后还有想得到的呀。(那 些能钓到大鱼的人必须要)煞费精神心存侥幸,忍受忙碌劳累的求仕之路,终尽一生也没有满 意的时候,直到老死也不知罢休啊。想跟我现在这样到了日落而归,因一无所得而博取妻

25、子 孩子一笑,怎么可以呢? 钓鱼,是一件舒适的事情,是归隐的人喜欢做的事,它的情趣或许很像追求功名。但不 必放那么多的得失心在上面,因为这不值得让人牵肠挂肚,患得患失。我只是求得鱼而已, 别无他求,这应该可以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村居书喜 陆 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貌。 B“袭”字运

26、用比喻手法,写出天气骤暖,春花绽放,香气浓郁芬芳,扑面而来的景象。 C“鹊声穿树”将无形的鸟鹊叫声描写得生动可感,突出了林中幽深静谧的环境。 D颔联从嗅觉、触觉和听觉三个角度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声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答案 B 解析 “袭”字运用的是拟人手法。 16诗中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词语,谓之“诗眼”。请找出本诗的“诗眼”,并从内容 和结构两方面作简要分析。(6 分) 答:_ 答案 本诗的诗眼是“喜”。全诗依次写可“喜”之事,“喜”成为情感脉络和行文线索: 山村美景可喜;乡村生活可喜;官赋已交,整年不会有小吏催租,最可喜。作者直抒胸臆, 着一“喜”字抒发对春天、自然的喜爱,表达了一种

27、闲情逸致。“喜”统摄全篇,集中表达 主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 1718 题。 乡村四月 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首前两句写自然景象,视觉与听觉结合,突出水乡初夏生机之景,为后两句做铺垫。 B第一首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使全诗意境色调和谐,显得更加从容恬静。 C第二首诗题是“山雨”,开篇却紧扣一个“晴”字下笔,后两句中“他山落雨”与“

28、溪 流急”构成因果,构思巧妙。 D 第二首在跳动的景物描写中透露人物的心理, “忽见”表现作者由惊喜到惊奇, 耐人寻味。 答案 D 解析 应是“由惊奇到惊喜”。 18这两首诗描写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 答案 (1)同:都采用侧面烘托手法。 乡村四月中“白满川”侧面烘托出雨水多; 山雨 前两句写雨前的晴朗天气,后两句写雨后的溪深流急,侧面烘托雨下得突然,下得大。 (2)异: 乡村四月以烟喻雨,突出其细雨蒙蒙之状; 山雨由眼前“溪流急”联想到“他 山落雨”之急、之大。 三、语言文字运用(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态

29、和文化形态。春运的( )景象,未 必能为西方世界所理解,_。与最爱的家人相会,方不负 一年的奔波与辛劳。 更重要的是, 在春节的相聚中, 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 ): 我是谁?有个( )的段子是这么说的:身处北上广的托尼、露西,回到村里,就变回了二 狗、翠花。撇开戏谑的成分不谈,能在故乡找回自己、发现自己,_。 其实, 能从春节汲取力量的, 又何止是个人?互相关爱、 真诚祝福构成了春节的每一个底色, 也被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无须大张旗鼓的宣传,也无须不厌其烦的诉说,它 早已印刻在每一张摆放着年夜饭的餐桌上、每一个温暖人心的拥抱里、每一幅合家欢乐的幸 福画面中。当然,我们不

30、必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欢度春节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有人 说,不再看春晚是家庭气息淡薄的表现。其实,全家一起看电影或看网剧,又何尝不是一种 新年俗?娱乐、 休闲方式的多元化, 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已经变得更自由, 更丰富。 同理, 俏皮的表情包取代了( )的祝福,有趣的抢红包打消了“节日腐败”的烦恼敢于拥抱 新生事物,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才能获得新生。 19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壮美 拷问 家喻户晓 千篇一律 B壮美 考问 家喻户晓 众口一词 C壮观 考问 耳熟能详 千篇一律 D壮观 拷问 耳熟能详 众口一词 答案 C 解析 壮观:形容景象雄

31、伟。壮美:雄壮而美丽。考问:为考查对方而提问。拷问:拷打审 问。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千篇 一律: 诗文公式化, 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 毫无变化。 众口一词: 形容许多人说同样的话。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每一个春节的底色由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也被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 B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春节的每一个底色,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 C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每一个春节的底色,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 D 春节的每一个底色由互相关爱、 真诚祝福构成,

32、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特征也得到了印证。 答案 C 解析 A 项“也被印证了”, 被动句使用错误。 B、 D 两项“春节的每一个底色”语序不当; 且 D 项前后叙述主体不一致,造成语言不连贯。故选 C。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8 个字。(5 分) 答案 (示例)国人却能心领神会 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2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飞龙舞凤成夜色,伐鼓踏歌皆春声。 靖节排冠归隐去,孟生落帽快登临。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A七夕 元宵 重阳 中秋

33、 B七夕 重阳 元宵 中秋 C中秋 重阳 元宵 七夕 D中秋 元宵 重阳 七夕 答案 A 23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3 分)( ) A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B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答案 B 解析 B 项出自晚唐诗人王驾的社日 ,从“春社”可以看出描写的是春社。A 项出自宋代 毛滂的元日玉楼春 ,从“一年滴尽”可以看出描写的是除夕。C 项描述的是过年贴秦琼、 尉迟敬德门神像习俗。D 项出自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 ,描写的是过年祭灶习俗。 24在空格处分别补写出倡议的理由和具体内容。

34、(两处各不超过 40 个字)(4 分) 倡议书 各位同学: 乘坐公交是很多市民日常出行的选择。众所周知, 。可是,我市不文明乘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发生老人 被人群挤倒而摔成粉碎性骨折的悲剧。 为此,我们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 文明乘车,从我做起!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城市增光添彩! 中学学生会 年月日 答案 (示例)文明乘车让出行更安全,更高效,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也有益于社会和谐 自觉排队,有序上车;尊老爱幼,主动让座;举止文明,谈吐有礼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基本意思:为了呼吁大家文明乘车而写的倡议 书,补出倡议的理由和具体内容。根据语境,第一段空缺处应填写文明乘车的

35、好处,也就是 文明乘车的理由。后一空缺处则应填写文明乘车的具体做法。 四、写作(60 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兴起,乡村山野面貌变化很大。有人批判这是城 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侵袭,感叹村庄“失血”,乡村正在消逝;有人赞美城市化进程推动了 乡村经济的发展,认为现在的农村越来越富裕,生活越来越美好。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 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首先审读材料。材料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现象,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 进、新农村建

36、设的兴起,乡村山野面貌变化很大”。第二部分是人们的态度,态度主要包括 两种:一种是批判,批判者认为这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侵袭,在这种侵袭下,乡村在消 逝,乡村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也渐渐远离我们;一种是赞美,赞美者认为,城市化进程推 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村越来越富裕,生活越来越美好。这两种观点各有其道理,前者 看到的是这种进程对传统文化、乡野文明的冲击,考虑的是精神、思想层面;后者看到的是 这种进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考虑的是经济生活层面。写作时,可以从前者角度入手, 指出这种进程的弊端,分析乡村文化的价值;也可以从后者入手,分析这种进程给人们生活 带来的变化,肯定其价值;还可以结合二者辩证分析。然后分析文体。材料要求写作论述类 文章,即议论文,这就要求文章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有充足的论据。 参考立意:保护乡土文化,留住我们的精神家园;城镇与乡村,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城乡 一体化,处处好家园;生活顺应时代,时代选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