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南京临时政府初建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1)标志: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3)意义: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2.国旗、纪年:中华民国釆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符合世界潮流),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背景: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后,为防止其独 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临时约法 (2)内容: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
2、数党产生, 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3)评价: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但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材料: 第一章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役等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
3、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简介: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前期 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 中国中央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继 承前朝疆域的政权,也是中国继清朝灭亡后第一个被国际 承认的中国政府。 袁世凯逝世后,北洋各部分崩离析,皖系、直系两大派系先后控 制中央政府,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北洋政府又被迅速壮大的奉系控制。1928年国
4、民政府领导的北伐战争取得胜利,北洋政府彻底覆灭,国民政府完成了短暂的形式统一代表大买办和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内独裁对外卖国,但此时期,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二)北洋政府,(三)政党政治的尝试,1.开始尝试: 背景: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 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为谋求议会 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 概况: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计讨他处、中国 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同盟会、共和党和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则接近同盟会,2.遭到破坏
5、:“二次革命” 背景: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 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 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 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 火车站被刺杀。袁世凯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 性质:辛亥革命的继续 结果:由于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3.名存实亡: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思考: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特点: 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政党政治活跃
6、; 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以谋求议会席位为目标; 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政党数量众多,但没能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1913年10月6日,国会召开总统选举会,王家襄为主席。袁世凯命令京师警察厅和拱卫军联合派出军警“保卫”国会。此外,便衣军警千余人,自称“公民团”,将国会团团围住,所有入场的人准进不准出。 根据总统选举法规定:候选人必须获得四分之三的绝对多数票才能当眩第一轮投票,袁世凯得471票,尚缺 99票,又进行第二轮投票,结果袁世凯得497票,离当选仍差63票。时已过午,议员要求回家吃饭,“公民团”把住前后门,并大声叫喊:“今天不选出我们中意的大总统,就休想出院!
7、”议员见公民团虽外穿便衣,但军裤、皮靴和短枪赫然可见,知形势严重,遂在第三轮就袁世凯和黎元洪二人决选时,袁以507票当眩“公民团”完成任务,“始高呼大总统万岁,振旅而返”。这时已是晚上9时。议员们饥肠辘辘,仓皇归去。,思考: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原因: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政党仓促成立(不成熟),且党争不休;国民缺乏参政素养(或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等等。,(四)南京国民政府,简介: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1948年5月20日),是中华民国
8、国民政府时期的最高行政机关,统辖全国各地的中央政府,由以蒋介石为核心的中国国民党建立,宁汉合流后成为中国国民党政权,1928年东北易帜后成为代表中国的合法政府。政权性质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阅读教材“历史纵横”中孙中山提出的“革命程序”论,并结合下面两段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先看“军政”,这是“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再看“训政”,这是“以党治国”的威权统治时期。因而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
9、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最后看“宪政”,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让历史告诉未来:孙中山的“军政、训政、宪政” 三阶段方略及启示彭先兵,材料2:训政纲领内容: 第一条 中华民国于训政时期开始,由中国国民党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 第二条 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付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 第三条 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第
10、四条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第五条 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 第六条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行之。 (1)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 (2)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实行“训政” 1. 背景: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北洋政府统治结束。 2. 开始: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1)内容:以党代政,党掌握实权,剥夺人民权利。 在训政时期
11、,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 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五权分立的五院制即依此而设; 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则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2)实质:一党专政,独裁统治。,3.发展:1946年11至12月,国民党违背重庆政协协议,排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一党包办召开“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制宪国大和中华民国宪法是非法的。,“革命程序”论 “革命程序”论是孙中 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内 容之一,即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经过军政、 训政、宪政3个时期。各个时期,
12、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孙中山认为,只 有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 最后做到“主权在民”。,4. 结束: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进入“宪政”时期。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 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 ,政”的外衣,但最终阻挡不住崩溃的命运。,思考:为什么说国民党实施的“训政”“宪政”在实质上仍然是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原因: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训政纲领的规定(国民党一党代政);国民党的“训政”剥夺了人民权利;国民党以种种借口一再拖延结束“训政”原本规定的6年时间。 1946年11至12月,国民党违背重庆政协协议,排斥中
13、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一党包办召开“国民大会”,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制宪国大和中华民国宪法是非法的,1948年国民党的“行宪”国大及其选举结果当然也是非法的,实质是为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思考:材料1、2中关于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实质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材料1:第三十条 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使之。第七十二条 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委员名额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6月),材料2: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
14、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二)国民政府委员会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二) 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会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 实质变化:改变国民党一党独裁,建立各党派联合政府。 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与国内民主运动高涨;国际因素的制约。,(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5、,1.背景: 1927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 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起来,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2.探索:1931年11月,召开中华苏维埃大会 (1)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2)制定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 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的分子,
16、是没有选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3)大会选举产生毛泽东临时政府主席,3.评价:建立起全国性的苏维埃政权(形成与国民政府对峙局面),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但宪法大纲存在不足:取消资本家、富农等阶级阶层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限制民主革命力量的发展,扩大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具有“左”倾色彩。,(二)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根据地初期称“边区”,后期称“解放区”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2.探索: (1)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是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2)实行“三三制”原则。 内容: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
17、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评价: 团结开明地主和民主人士,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利于争取抗战胜利;加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 三三制原则让中国共产党积聚了力量,同时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对后来的成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为新中国建立民主政权积累经验,思考“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原因: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 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政权建设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模
18、式。,材料一:陕甘宁边区“豆选”诗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 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 材料二:1941年,陕甘宁边区进行“三三制”政权的普选。这次选举全边区有80的人参加了投票。按“三三制”比例,选出了乡、县、边区三级参议会,各级参议会又选出了政府委员会。 特点:适合普通群众;层层普选;贯彻“三三制”原则。 影响: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1.背景: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共在继承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新形势下民主制度建设。 2.主要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
19、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3.意义: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建设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总结:,(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内容: (1)制度的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 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国 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权力机关)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2.必要性: (1)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 (2)以人民当家做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人民参加国家管理,
20、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的特点。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过程 (1)制度确立: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正式建立: 建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 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正式建立起来。 宪法规定: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重要影响:在人民代
21、表大会 制度建立后的3年多时间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史料阅读 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 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 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 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5.遭到破坏 (1)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22、(2)“文化大革命”十年 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6.恢复完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恢复和完善起来,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如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5年);赋 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等等。,7.特点 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集中制原则;一院制;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8.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动员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维护国家统
23、一和民族团结。,思考建国初期政治制度创建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确实照搬过苏联模式,但在一些基本政制度方面却从未照搬过苏联模式,恰恰强调要适合中国国,具有中国特色。例如:在选举方式上,1953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无记名投票与举手表决札合,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几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f表的人口数等。正是这些灵活变通方式适应了当时国情下的民主选举之需。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特色:直举和间接选举结合;无记名投票和举手表决结合;城乡代表的人数不平衡。 依据:基于中国国情:地广人多;交通不便:人民受教育程度低;城乡发展不衡;民主基础比较薄弱等。,内容: 1.政党关系: 中国共产
24、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政协性质: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3.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原因 (1)历史原因: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共并肩合作战斗,为新中国的建立做过巨大贡献。 (2)现实原因 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国家发展强大需要中共与其他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并肩战斗。 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
25、会主义的积极性。 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做出科学的决策;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发展历程 正式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1954年代行人大职能结束。 初步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岀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在根本上解决了民主党派的发展前途问题,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三大改造完成,民主党派性质发生改变),遭到破坏:自196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践踏; 恢复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进一步明
26、确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199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2.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 4.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 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开创了群策群力 、 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 5.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 6.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 7.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正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