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10.41MB ,
资源ID:152279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522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2020年秋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2020年秋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1、第第 1 1 课课 中华中华文明的起源文明的起源与与早期国家早期国家 教学案例基本信息教学案例基本信息 课 题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年 级 高一年级 模 块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部编新教材第一单元第 1 课 课 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模块复习课 初/高三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1. 1. 整体思路及课标要求、教学方式整体思路及课标要求、教学方式 第一单元的主题可以提炼为: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时期,也就是夏、商、周,即 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思想理论上的大变 动,出现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

2、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课是第一单元第 1 课,它对于认识中华文明起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需要选择大量 文物,研究许多文化遗迹,提供必要的文献史料,采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并运用唯物史观做指导, 才能够让学生理解、认识早期中华文明的特质和成果。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有代表性的文化,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 国家的起源特征。 本节课学习对学生培养家国情怀及批判性思维会有所帮助; 本课采用问题式及史料实证教本课采用问题式及史料实证教 学模式。学模式。 2. 2. 教学内容逻辑分析教学内容逻辑

3、分析 早期中华文明这一课,从文明形态上看,早期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文明;从思维发展逻辑 上看,遗迹、文物抽象历史结论;从社会发展看,从原始群氏族部落早期国家; 从生产力发展上看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从内容关系上看,由不同区域和特点的遗址 华夏文明的起源。 3.3. 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分析 本课内容初中学生有部分知识是学过的,但高中的要求是在知识基础上,认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 体,并且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这个层次对刚刚进入高中的孩子比较有困难。 4. 4. 学习目标设计学习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认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一体的特点,了解早期国家特征。 重点研究良渚文化遗址,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研读,认识中华文明

4、的起源(能力目标是培养 史料实证) 。 能够通过夏、商、周的文物、文献材料,了解早期国家特征(能力目标是史料实 证、家国情怀) 。 禅让制、世袭制、内外服、宗法制、分封制的概念理解(能力目标是阅读理解能 力) 。 利用地图,培养学生空间识图能力。 捋清历史发展的阶段和线索(培养历史阐释能力) 。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良渚文化遗址 重点学习西周的制度 难点是这一时期考古成就的了解,及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5.5.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6.16.1 单课时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单课时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导入:良渚文化遗址凭什么能够申遗 成功? 问题设计:我国早期人类分布基本特点? 问题

5、设计:阅读教材并查阅地图,指出我 国新石器遗址的基本分布情况? 问题设计:人们总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 史,你同意吗? 问题设计: “三皇五帝”的传说,你信吗? 为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 问题设计:二里头遗址能不能证明夏朝的 存在? 6.26.2 课堂学习方法与评价目标、方式设计课堂学习方法与评价目标、方式设计 学习方式: 1情境创设、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2史料研习,史料实证。 3历史叙事,引人入胜。 评价目标及方式: 历史知识掌握情况; 历史概念理解情况; 历史表述是否准确; 逻辑关系是否清晰; 历史论证是否充分; 运用知识解决新情景;阅读理解;小组讨论;问题探 这些问题设计,重点在培养学生

6、思维和家 国情怀。 究;自己总结提升、小测验等。 7.7.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教学实施教学实施 新课导入:新课导入: 北京时间 7 月 6 日下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 55 处,位居世界第一。这一刻,全世界的 目光都投向良渚。5000 年前,中华文明的璀璨正是从这里开始。 良渚文化遗址什么来头?它凭什么能够申遗成功?这对我们国家有何意义?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一、新时期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旧石器时代(一)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遗址要求阅读中国旧石器时

7、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旧石器时代遗址要求阅读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了解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的生活,指出中国境内的原始人遗址 问题设计:我国早期人类分布基本特点? (分布范围广;出土的遗址比较多;一般都是分部在靠近长江或者黄河流域的地方居住。) (二)新石器时代 问题设计:阅读教材并查阅地图,指出我国新石器遗址的基本分布情况 概念讲解:什么是文明? 现今史学界一般把“文明”一词用来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 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这种社会中,除了政治组织上的国家以外,已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 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它们一般都已经发明文字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

8、炼金 属。文明的这些标志中,以文字最为主要。 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1985 年出版) 可以说,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是阶层分化、国家产生之后的人类文化 的存在方式。而国家,是文化时代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存在有强制性的统治与管理机构(权 力中心)的社会。城市,则是文明时代特有的、与国家相应的高级聚落形态,是国家的物化形 式。 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 文明的标志有哪些? (国际学术界定义:阶级、国家出现;金属工具出现;有城市产生;有文字出现。 ) 问题设计:人们总说,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你同意吗? 材料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森,编撰的一本书叫做开放的帝国.1600 年前的中国

9、历史 ,这本书在耶鲁大学流传甚广,被作为讲义。几乎可以代表西方人的历史观念。书中的 内容主要是记载,从公元前 1200 年写到公元 1600 年,也就是说记载了从商代到明代的具体故 事。在这本书中,西方史学界将清代从中国古代史中划了出来,独立定义为古代和近代的一个 特殊过渡时期,称之为“晚期中华帝国” 。 开放的帝国1600 年前的中国历史 这段材料体现了西方人什么样的历史观念? (西方一部分学者不承认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 他们把从商朝甲骨文记载的历史开始到明 朝算作中国古代史;把清朝从中国古代史中割裂出去。西方学者这种历史观带有一定的政治色 彩。 ) 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 北方地区 黄河流域

10、 长江流域 红山文化 距今约 60005000 仰韶文化 距今约 70005000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 65004500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 70005000 龙山文化 距今约 50004000 良渚文化 距今约 50004000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 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概念中的同一时代、共同地区都是相对的,三项要素中,最重要和起决 定作用的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 地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者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 以称为一种“文化” 。 1 河姆渡

11、文化 河姆渡文化,1973 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因而命名。它是新石器时代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 反映了距今约 7000 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 它的发现 证明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yun su。 河姆渡碳化稻(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中,在第四文化层上部发现大面积的稻谷、稻秆、稻叶和木屑、苇 编构成的稻谷堆积层,平均堆积厚度 2050 厘米,最厚处超过 100 厘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 千年前的稻米。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可以认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河姆渡干栏式建筑 考古发现的河姆渡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

12、建筑基址,房屋建筑是干栏式。由于河姆渡地区是 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 显的不同。 河姆渡猪纹陶钵(浙江省博物馆藏) 猪纹陶钵,浙江省博物馆的馆藏珍品。猪纹钵是一件典型的盛食器,这类盛食器与人们日常 生活关系密切。整个器形呈长方形,四角弧圆,平底。夹炭黑陶制成。猪的刻绘造型,笔法简练, 技巧熟练,形象逼真,神韵天真。可以说它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致的艺术品。对研究河姆渡文化 的陶器制作、原始绘画艺术和七千年时河姆渡人饲养猪的模样等提供了实物数据。 河姆渡陶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陶器出土最多、复原率最高

13、的遗址之一。陶釜是河 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器。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浙江博物馆藏) 牙雕图案雕刻于象牙上,正面用阴线雕刻出图案,由五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构成太阳,上边 雕刻着炽烈蓬勃的火焰纹,象征着太阳的光芒。两侧刻有昂首相望的双鸟,似在引吭啼鸣,面向 太阳,成对称形。这件象牙雕刻器,线条流畅,造型美观,令人叹为观止,是河姆渡原始艺术的 精品。这件艺术作品非常可能反映河姆渡人对太阳和鸟的图腾崇拜。 思考: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请描述河姆渡人的生活。 (河姆渡人能够制造磨制石器;有了原始农业;能够生产陶器;有了原始艺术和图腾崇拜。 ) 2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

14、陶文化,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 名。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5000 年至前 3000 年(即距今约 7000 年至 5000 年,持续时长 2000 年左右) , 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仰韶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影响和意 义深远。第一次宣告了中国蕴藏着丰富的新时代文化遗存。仰韶文化研究对于重建古史、探寻中 华文明的源头意义重大。 半坡出土的粟 3.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 年代距今约 65004500 年, 属新石器时代文 化。 大汶口文化的白陶鬶(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鬶是一件远古时期人类艺术家制作的精美器具。大汶口

15、文化的陶艺家, 用泥土塑造一只夸张的、抽象的、引颈高歌的鸟儿;同时,它又是可以盛装美酒的实用的容器。 它反映了东夷人鸟图腾崇拜,是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从墓的规模看,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从随葬品数量来看,差 别更加悬殊。我们看看有两组墓葬随葬品对比:一组七个墓,随葬品最多的达 77 件,最少的也有 19 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四个墓,随葬品总共只有 17 件,为陶器、纺轮、 獐牙等。可见贫富分化已经十分显著。 4. 龙山文化焦家遗址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 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

16、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 它以其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 山东龙山文化的陶器在制法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普遍使用轮制技术。器型规整,器壁均匀。 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黑陶的烧成温度达 1000。 蛋壳黑陶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蛋壳黑陶杯出土于山东日照市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器形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侈沿 深腹的小杯;中间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连成统一的整体。杯壁 厚度均匀,薄如蛋壳,质地细腻坚硬。蛋壳黑陶杯被赞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 ” 尤其考古界誉其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所以,蛋壳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特有

17、的标 志性陶器,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该器形仅见于少数大中型墓葬,应是一种显示尊 贵身份的礼器。 研究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这些遗址能否证实中国进入文明社会?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2018 年 5 月 28 日上午,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探 源研究通过对众多遗址开展的大规模考古研究,以丰富的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 5000 年 文明。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2001 年正式提出,期间通过对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 等众多遗址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以丰富的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 5000 年文明。 文明指的是人类从早期单纯依靠语

18、音来交流,过渡到以文字为媒介的广泛信息沟通,从以血缘 为纽带的原始氏族部落社会过渡到国家形态,这个才是文明。 良渚文化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发现于浙 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 53004000 年。良渚的城址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课 题,它关系到国家的起源。良渚城墙的发现让人更加确信中华文明至少诞生于距今 5300 年至 4300 年之前。良渚文化一向被誉为“文明的曙光” 。 良渚古城遗址结构与遗产分布图 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员 2007 年 11 月 29 日在杭州宣布,一座 290

19、 多万平方米的 5000 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被发现。北 京大学教授严文明等考古学家指出, 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代中国最大的良渚文化 时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发现的,可称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 文明曙光初的原有认识, 标志 5000 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 ,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国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遗址群将成为 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遗址有无与伦比的浩大都邑,有精心夯筑的巨大宫殿;有充满霸王之气的玉琮王,到 极具神秘色彩的神人兽面像;有高大规整的方型祭坛,到已知的世界上规模最大

20、、功能最完备 的大型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 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 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 家。 良渚文化玉琮之王(浙江省博物馆藏) 1986 年余杭反山良渚 M12 出土的这件玉琮,高 8.8、宽 17.117.6 厘米,纹饰繁缛,体形硕 大,重达 6500 克,号称“琮王” ,白玉质,有浅黄色斑,器高一节。浙江杭州反山遗址出土的神 兽纹玉琮为现今所见良渚文化中最大的玉琮,被称为琮王。玉琮在当时是一种礼器,或

21、许就是祭 礼巫师沟通天地的重要法器。玉琮是权力、地位和财富的标志,其主人一般为部落首领和氏族显 贵;玉琮、玉璧还和原始宗教巫术活动密切相关;玉琮还是用来随葬的法器,良渚人认为它可以 保护死者、镇墓避邪。 良渚文化神徽 良渚神徽 你认为良渚遗址有哪些文物和遗迹能够实证它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 表明有了 “礼” 的制度; 有阶级分化、 等级和国家雏形; 有城市; ) 陶寺遗址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 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 2000 米,南北约 1500 米

22、,面积 280 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经过研究,确立了中 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近年来在对于陶寺遗址的发掘中,结合了磁力仪和探地雷达物探、 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孢粉、浮选、选种) 、人骨分析、DNA 分析、天文学等多项科技 考古手段,包括碳十四测年技术在内的年代学探讨,进一步判断陶寺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 2300 年至 1900 年之间。同类遗址在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已发现 70 余处。陶寺遗址对复原 中国古代阶级、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陶寺遗址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

23、早的观象台、 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 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 。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 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走到了邦国时代的边缘和方国时代。 陶寺遗址大墓中出土的石罄 据襄汾陶寺19781985 年发掘报告主编、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高炜介绍,这一阶段 的考古工作,确定了陶寺遗址的范围,明确了陶寺文化的早、中、晚三期的分期及文化性质,提 出了陶寺文化大致年代为公元前 2450 年前 1900 年。早期王级大墓随葬数以百计的高等级奢侈 随葬品,与 80%空无一物的平民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现

24、出当时社会复杂的等级制度、极度 的贫富分化甚至阶级对立。 资料显示,遗址内有一个面积约 8000 余平方米的夯土基址,根据残存的遗迹推算,这个基址 上曾有一座面积达 280 平方米的宫殿建筑。 而直径 40 厘米左右柱础石的发现, 更是确凿地证明了 宫殿空前巍峨。 2002 年起,陶寺遗址考古工作被纳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研究的目的 在于判定陶寺遗址是否是都城,陶寺文化的社会组织是否进入到国家。经过十余年的考古工作, 发掘总面积约 8000 平方米,发现了作为都城必须具备的诸多元素:城墙、王陵、宫城、平民居住 区、手工业区、仓储区,以及礼仪性建筑。 2015 年 6 月 1

25、8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在国新办举行的“山西陶寺遗址 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对陶寺遗址考古的重大成果,认为: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 遗址,就是接近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 ;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够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 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陶寺遗址已经进入文明阶段陶寺遗址的发现,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 起源和尧舜时代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 列钺 陶寺观象台 位于陶寺中期小城内的观象祭祀台,是兼具观天授时与祭祀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观象 台由半圆形外环道和半圆形台基建筑构成,与圭表配合使用,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 测系统。考古学家首先要

26、对遗迹本身进行确认。当时,考古所众多新老同仁们一起到现场对观象 台的遗迹进行确认,确定夯土之间确实存在缝隙。何努研究员在陶寺做了两年的模拟观测,而且 在高台缝隙中又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圆心点,也就是当时的观测点。据遗迹复原 13 根柱子,柱子与 柱子之间的间距在 15 厘米之间,形成了 12 道缝隙,通过观测缝中日切塔儿山位置的不同和日影 在“圭”上的移动轨迹,以此来确定当时的节气。何努研究员模拟观测和当时的节气是吻合的, 这些证据都是不可忽视的。 尚书尧典上有许多天文观测的记录,我们以前认为这些记载可能 是战国时期的杜撰,但现在看来未必如此,它们同陶寺遗址的发现十分吻合。这些都是值得关注 的。另

27、外,观测台的位置不在一般的生活区,也不在宫殿区,而是在围墙围绕的特殊区域,是和 大中型墓葬结合在一起的,应该是当时的一个神圣空间。这说明观象台不仅是一个观测天象的设 施,它同当时的祭祀有关,很有可能是当时王权的一个重要支柱,除了对军事权利的掌控,还通 过对祭天、农时的确定形成巩固王权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陶寺遗址观象台是一处值得高度 评价的遗迹。 陶寺文化陶器上的字符 问题设计: 陶寺遗址是尧都吗?陶寺遗址的发现有何意义?你能不能拿出证据来论证你的观点? 学生探索、讨论,教师点评。 (陶寺遗址有宫殿建筑、 祭祀礼器、 天文建筑、 阶级分化, 表明陶寺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二、二、从从部落到国

28、家部落到国家 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三皇,原指远古三皇,后增补伏 羲等人;五帝,原指五方上帝,后增补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中华文明自古就有三皇五帝之说,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李斯说: “古有天皇、地皇、泰皇。 ”三皇的称号由来已久,伏羲等 人只是继承了远古三皇的称号,最早的天皇时代距今已有大约三百多万年,最晚的泰皇(也就 是人皇)距今也有大约三十万年。唐代司马贞写了三皇本纪以补全史记 ,增补了伏羲、 女娲、神农等诸位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人物与部落首领的历史。 要求:阅读课本第 4-5 页第 3-4 段内容 问题设计: “三皇五帝”的传说,你相信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虽然是传

29、说, 但出土文物表明, 这一时期, 中国新石器时代已经在向国家初始形态过渡, 所以,传说的“三皇五帝” ,这一历史阶段还是存在的。 ) 这时的社会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请用史实说明之。 (出现私有、阶级、国家雏形) (2013新课标卷 II,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 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 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 ,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30、 答案:B 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或阶 层的出现是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 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 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 中国大通史导论史前 传说 1:黄河流域的炎黄二帝大战蚩尤 传说 2:尧将部落联盟首领禅让给舜 为何说新石器时代晚期“国家的初始形态出现”?从传说中寻找你的理由。 (因为出现私有制、阶级、政治管理机关等;传说中禅让制,实际上是国家初始形态的政 治) 夏朝(约前 2070前 1600) (由夏商周断代工程发布的夏商周年表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 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

31、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政治的先 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 ,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 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 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从司马迁开始,王朝之始,就一直是中国人拂不去的梦。 考古学家孙庆伟 2018-05 出版了鼏(m)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 ,欲以 50 多万 字“重构夏代信史” 。孙庆伟认为,尽管现在未有甲骨文这样的出土文献能够直接证明夏朝信史, 但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考察夏代王系、积年、都邑、族氏等问题,用“文化比较法”对黄河中下游 地

32、区的龙山时代遗存和二里头文化进行梳理,能够论证夏代的“信史”地位。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和青铜铃 偃师二里头贵族墓中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库房中保存。 2004 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了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在距今 3700 年至距今 3500 年之间,龙遗存已经 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龙形象又大致相同,可见是当时社会上得到普遍认同的龙形象。由此可 见,中华先民们已经明确地把龙作为图腾来崇拜了。 上世纪末,声势浩大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主要通过文献梳理,将夏代纪年大致确定为公元 前 2070 年至前 1600 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

33、陶作坊、铸铜作坊、窖 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 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夏时期的文物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从考古实物来说,二里头文化的最新测年是公元前 1750 年到前 1530 年,部分与此前被认定 的夏代纪年重合。尽管考古学家在二里头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二里头 文化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 ,但那么多考古发现,依然无法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这恰恰凸显了夏文化研究的重要困境:古史文献的描述与考古实物之间,始终无法完全对应,缺 少一项直接、可见的实物证据作为连接如殷墟甲骨这样的出土

34、文献。1928 年殷墟发掘后,正 是甲骨文与传世文献的互证,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商代的存在。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爵(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著名考古学家邹衡说: “夏文化不是没有发现,而是用什么方法去辨认它。 ”孙庆伟十分认可 其前辈的这句话,被他在多个场合引用,并放在了书的扉页上。 孙庆伟反对没有类似甲骨文这样的材料出土,夏就无法确定。因为殷墟的研究模式无法复制 到夏文化研究上。这位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的方法论主张是在历史学的语境下进行考古学研 究。在书中,他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考察夏代王系、积年、都邑、族氏等问题,用“文化比较法” 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存和二里头文化进行梳理,论证夏代的“信史”

35、地位。 二里头遗址示意图图片来源网络 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认为, “我不否认夏的存在。但在考古学上,目前夏处于既不能证真也 不能证伪的状态。在没有出土如甲骨文那样的自证性文书材料之前,这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所 以,现在无法说有没有夏,无法下定论。 ”徐宏在何以中国第一版(2014 年 3 月)封底就有 这样一句话: “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获知当时的真相,但仍怀着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执着。 ” 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罗泰罗泰认为: “现在不可否认,二里头有一个庞大国家的存在,也许就是 以前提到的夏朝。但究竟是不是这样,好像从考古学的立场来看,是无所谓的。这个阶段当时叫 什么名字,后来叫什么名字,好像都比较模

36、糊。 ”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牙璋 嵌绿松石饕餮纹铜牌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二里头遗址出土此类铜牌饰共 3 件,形制大同而略有小异。镶嵌铜牌饰是一种主要流行于 夏代的青铜器,以镶嵌绿松石为最大特征,是集铸造和镶嵌于一身的神秘艺术品。 许宏说:考古学擅长什么?考古学擅长的是对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时段观察,是一种宜粗不宜 细的观察。 考古学不擅长什么?就是对具体历史事件和具体人物的把握, 以及对绝对年代的把握。 由于意识到这样的局限, 整个学科都在面临转型。 我们的关注重点已经从物质文化史的研究, 逐渐转移到人地关系、生产生计、聚落形态、社会结构、人群交流这样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也 就是社会考古

37、的研究。西方学界早就在这样做了。但我们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浓重的“证史”传 统,所以还存在很大的学科发展的惯性。 夏朝是否存在?我们还需要继续寻找证据。 问题设计: (1)依据上述材料,孙庆伟和许宏论证夏朝存在与否的方法有何不同?你认可哪种方式? (孙庆伟从传世文献的角度考察夏代王系、积年、都邑、族氏等问题,用“文化比较法”对黄 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存和二里头文化进行梳理,论证夏代的“信史”地位。 许宏认为,应该发挥考古学擅长对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时段观察,是一种宜粗不宜细的观察。 不要纠缠在夏朝的名字及具体的人与事上,而应放在这一时期的社会物质与文化研究上。 认可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看法。) (

38、2)如果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国家形态,你能够拿出哪些证据? (有金属工具;有城市和宫殿;有礼器和祭祀;有后世文献记载。) 三、商三、商和西周和西周 商朝的商朝的建立建立 阅读教材,叙述商朝建立及其国家的政治制度。 “商代的百科全书”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 、 “甲骨卜辞” 、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 它是商朝(约公元前 17 世纪-公元前 11 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 3600 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是汉字 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甲骨文使用加工和刮磨的龟甲和兽骨,由专门负责的卜官保管。卜官在它们的边缘部

39、位刻写 上记述这些甲骨的来源和保管情况的记事文字,称“记事刻辞”; 商代的干支表甲骨 武丁时期的卜骨 協田活動甲骨 问题设计:甲骨文有何意义? ( 甲骨文不但使商代先公、先王世系得到物证,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揭示出中华古文明在多 个领域里高度发达的社会样态,比如商代已经具有了系统而精确的天象观察,青铜器的制做工 艺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农业生产也达到了较为发达的水平,医学已出现分科的雏 形。除此以外,甲骨文还涉及了祭祀、军事、田猎、刑罚、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 医学、教育及历法等多个方面,内容相当丰富,被专家们称为“商代的百科全书” 。) 西周西周的建立与制度的建立与制度 阅读教材,知道

40、武王伐商,西周建立。 利簋 大盂鼎 问题设计:了解这两件文物,说说它们的文物价值。 利簋铭文记述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 并逢岁星当空, 印证了 尚书 牧誓 中所记载的 “时 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 。它是研究西周早期历史的重要文物,同时是西周铜器断代的 标准器。 阅读 西周分封示意图 史料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 皆有等衰。 ” 问题设计:西周分封有何特点? (西周分封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 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 问题设计: 阅读教材,回答:西周什么样的土地制度,使用怎样的生产工具? (井田制,使用木石

41、工具为主。 ) 课后作业: 【拓展史料选读】 所有学生:问题探究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上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 西周民本观念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民本观念有利于统治阶级实行德治,有利于维护统治;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积极影响。 ) 选做作业: 查阅资料,探究西周的祭祀制度及对后世的影响。 我国夏、商、西周三代因其已经出现凌驾于社会各阶层人们之上的公共权力机构,而被学者 划入文明社会的范畴。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人们仍然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各种“族”的网络中;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的架构相互支撑并往往是融为一体的;作为成熟国家 标志的地域组织并没有建立,或者仅仅在它的后一个时期有些萌芽。因此,学者多称这一阶段的 国家为“早期国家” ,以与战国以后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国家区别开来。 沈长云上古史探研 依据材料,概括早期国家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西周为何是早期国家。 (出现了公共权力机构,即国家初始组织;但血缘组织与政治组织的架构相互支撑并往往是融为 一体,即“家国同构”的特点。比如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