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347.05KB ,
资源ID:152272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522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2020年秋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2020年秋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1、第第 5 5 课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教材分析】 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统编新教材, 由专题史体例回归通史体例, 体现了历史教学的务实 求真。同时在历史教学功能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教材内容的编写等方面呈现出新变化、 新体系、新内容,必然对教师教学提出新要求。如何解决新的教学情境中面临的新问题,是 每位中学历史教师无可回避的新挑战。 通史体例必然要求教师从更广阔的视角把握历史进程, 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 明确阶段 性的特征,然后再具体到历史史实中。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 秦汉帝国、下启隋唐

2、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政治上,国家 6 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 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 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 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民族关系 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标准】 通过把握三国至唐前期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制度 创新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

3、权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趋势,形成时空观念; (2)通过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区域开发的文献记载,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地图、史料研读等方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脉络, 进一步形成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认识。 (2)通过图示、动画、影视材料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学生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不同 阶段有明确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 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认识。 (2)通过分析民族融合的发展因素和影响,认识到民族融合对于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意 义,认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

4、者。 【教学重点】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2、民族融合的历程及因素 【教学难点】 1、江南经济开发 2、孝文帝改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人统计了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排名前五十名。发现:魏蜀吴分别排名 38、34、44, 而此后的西晋、十六国全部在其中。这是一段政权更替频繁的时期。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 【新课讲授】 一、梳理政权更迭 魏蜀吴 西晋 (短暂统一) 北方: 十六国 北朝 (220-280) (266 316) (304439)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二、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鼎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三国建立概况;并利用表格。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5、都城 魏 220 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 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 年 孙 建业(南京) 三国鼎立后各自社会的发展 魏:蜀:吴: 让学生根据自己知道的情况简单说说三国的结局。 三国中实力最强的是魏,最弱的是蜀。 三国演义中曹操死后,魏国与蜀国的战争集 中体现在司马懿和诸葛亮的斗智斗勇的故事里。 空城计的故事: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 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 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最终大胜司马懿。 “空城计”的故事,不仅表现出诸葛亮的智高和胆大,也表现出

6、司马懿的多疑与谨慎和战略 决策,他决不轻举妄动,不轻易涉险,一门心思为了保存实力以便跟诸葛亮软磨硬抗到底。 正是这个保存实力软磨硬抗的司马懿的后代,最终在三国后期灭蜀,建立西晋,统一中 国。司马懿,是一位精明强干的政治家。逐渐掌握了魏国大权。司马懿死后,儿子司马昭掌 握了大权,263 年,派兵讨伐蜀国,后主刘禅降魏,蜀国灭亡。 魏国皇帝曹髦感到司马昭的篡权野心,对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率数百 人攻司马昭,结果反被司马昭所杀。266 年,司马昭死,子司马炎废掉魏主曹奂,自立为皇 帝,建立晋朝,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西晋建立:266 年 司马炎 洛阳) 264 年,三国时期著名的暴君孙

7、皓即吴国皇帝之位,吴国众叛亲离。279 年冬,司马炎 兵分六路大举伐吴。280 年,孙皓自缚请降,吴国灭亡。西晋完成了统一。 (二)西晋的统治 材料一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材料二 (晋武)帝既平吴,颇事游宴,怠于政事,掖庭殆将万人。常乘羊车,恣其 所之,至便宴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帝车,而(皇)后父杨骏及弟(杨)珧、 (杨)济始用事,交通请谒,势倾内外。 资治通鉴晋纪 材料三 针对西晋“唯钱是图”的现状,时人鲁褒作钱神论讽刺道: “失之则贫 弱,得之则富强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 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辩讼非钱不胜,孤弱幽滞非钱不拨,怨仇

8、嫌恨非钱不解” 【问题探究】阅读课文,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西晋的统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导致 了什么后果? 西晋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优待大地主、大贵族的政策,以保护他们的利益。统治阶级 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唯钱是图;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大地主、大贵族无不以豪华奢侈为荣。 西晋初期的这种社会现状为“八王之乱”的发生和西晋的短命而亡做了铺垫。 (三)八王之乱 1.西晋为什么会爆发八王之乱? 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 王。西晋实行分封制使宗室诸王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诸王的制度? 西周、西汉都实行分封诸王,一旦诸王

9、势力强大,就会威胁中央的统治。 2.简述“八王之乱” 。 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他在位时, 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 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 3.八王之乱对西晋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在八王之乱中,中原人口纷纷南迁,形成了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讨论: “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不久,西 晋被内迁的匈奴人所灭。为什么西晋的统治如此短暂?从中得到怎样的历史教训? 原因:(1)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晋惠帝)昏庸无能。 (2)统治集团发生内乱: “八王之乱

10、”使西晋走向衰落。 (3)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欺压,乘机起兵反晋,西晋灭亡。 教训:统治者统治要开明;要团结,不要内耗;民族关系要融洽等。 二、东晋与南朝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 316 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 317 年重建晋 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东晋政权的特点: 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 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 3、收复失地: 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 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

11、终未能恢复中原。 4、兴 盛: 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 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5、衰 亡: 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 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1、南 朝 420589 年的 170 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 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 2、南朝宋的情况: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 30 年的时间里,赋轻役轻, 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衰 落: 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

12、帝位后,放 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 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 朝处于明显劣势。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背 景: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 2、原 因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南下。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 了南迁的游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还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 东等地。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 生产

13、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最主要原因) 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 南下移民与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3、表 现: 农 业: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耕犁,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 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源:学,科,网 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种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手工业: 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 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商 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4、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 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十六国与北魏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 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 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 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 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3)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1)494 年,迁都洛阳 北魏政权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来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设问: “为什么要迁 都?” 史料研读: 悲平城诗说: “悲平城,

15、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 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 “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 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 农作物的生长, 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 的都城。(从地理环境看)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从民族 交融的角度看) (2)推行汉化政策: 史料研读: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表格:鲜卑族姓氏改

16、为汉姓。 鲜卑族 汉姓 鲜卑族 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材料三 公元 494 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一位鲜卑族的妇女仍穿着“夹领 小袖”的鲜卑服装,很生气,责备洛阳城的任城王,说他行令不力,督察不严。皇帝还让史 官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材料四: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为后宫妃子,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 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根据材料结合课文知识,概括孝文帝 改革的汉化政策措施。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姓氏:把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服饰: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简单

17、记忆: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结汉亲。 想一想,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什么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问题探究:如何评价孝文帝? 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应该看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 的进步。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为隋唐时 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鲜卑族汇入了更先进的以汉族为主体 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中, 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所以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 家、改革家。 过渡: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对以前的民族交融成果的总结,同时又促进了这一交融 进程的迅速发展。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8、 1.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 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 现象。 2.简述魏晋以来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从生产生活方式,政治制度, 文化交流、民族心理,民族关系等) 生产生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已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将原来从事畜牧业 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又学习和接受 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这些变化都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关系: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

19、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 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文化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 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民族心理: “胡” “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起到了怎样的历史意义?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交融,落后的民族不断 融合在先进的民族中。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历史上, 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 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实际 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