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152.10KB ,
资源ID:149126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491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12课 桥 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12课 桥 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1、12 桥桥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村庄突遭洪水,面对惊慌的 村民,老支书以自己的威信、忠于职守的信念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 生命桥。 在党性面前, 他一视同仁, 要求同是党员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在人性面前, 他又推着儿子先走,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最后大家都顺利脱险,他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 没。塑造了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村支书形象,他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之所。课 文以“桥”为题具有丰富的内容,这不仅是作为建筑物的桥,是村民逃生的桥,更是以老支 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本课有 27 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

2、果分为三个部分来写。第 16 自然段 为第一部分,主要写了黎明时,山洪暴发,全村一百多人惊慌失措,奔向北边那座窄窄的木 桥; 第 723 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写德高望重的老支书临危不乱, 指挥大家安全过桥; 第 24 27 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老支书和他儿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篇小说的主 人公是老支书,而关于老支书的情节有:洪水袭来中的镇定指挥,揪出小伙子让他排到后面 去,桥塌前推小伙子上木桥。小说篇幅虽短,但情节跌宕起伏,冲突不断。山洪暴发,村民 们慌不择路“逃”向木桥,与老支书如山般的“站”在桥前形成第一次冲突老支书用自 己

3、的威信镇住了村民们的慌乱,为顺利逃生赢得了先机。第二次冲突,是老支书下令“过窄 桥,党员排在后边”,从而引发其他党员认为“党员也是人”的抱怨,与老支书“一切为了 群众”的党性原则产生冲突,老支书果决的一句话“可以退党”立即化解矛盾,为大家排队 过桥维持了秩序。 第三次冲突将情节推向高潮, 写众人排队过桥时, 老支书再次因党性原则, “揪”出了抢在队伍中的一个党员小伙子。第四次则是在木桥摇摇欲毁时,老支书与小伙子 为推让对方过桥而再次冲突,但都不幸遇难。而老支书与小伙子的人物关系直至结尾老太太 的祭奠才交代清楚,让人顿悟:最大的冲突并不是危险面前,自己如何抉择生与死,而是当 亲人和群众的生命摆在

4、面前时,党性的天平向谁倾斜。老支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群众,将党 性和人性的光辉融合成一座永恒的“生命桥”。指挥逃生、让他人先走都是老支书的主动选 择,选择就是担当,从而塑造了老支书这样一位坚定沉着、舍生忘死的共产党员的形象。 在环境描写上,文中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像一根线串联起整个故事。如,开头用 五个自然段描写故事发生的环境,“像泼。像倒”“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 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这些环境描写营造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也为 下文人物的牺牲埋下了伏笔。再如,“水渐渐蹿上来”“木桥开始发抖”“一片白茫茫的世 界”等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暗示着人物的命运,也为人

5、物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光 辉形象作了背景铺垫。 在人物关系的安排上独具匠心,不仅在于老支书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更在于把这种关 系放在小说结尾才点明。沉着镇定、舍生忘死的老支书,对待儿子与其他党员是一视同仁、 不徇私情,这是他作为村支书的形象;村民安全撤离后,推儿子赶紧走,这是他作为父亲的 舐犊之情的表现。两重形象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补充,共同完成了老支书的形象塑造。小说 主体部分对老支书形象的塑造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结尾点明父子关系,在深化人物形象 把握的同时,更使读者被老支书家庭的巨大牺牲所震撼,产生崇高的悲壮感。 在句式特点上,小说的短句多,自然段也极为简短,多以一两句短句组成,五百多字的

6、 小说,分成了 27 个自然段,形成急促、紧张的节奏,让人在朗读中无形中产生顿挫、紧迫之 感。 1通过形旁表义归类识记和语境识记等方法指导“咆、哮”等要求会写的字,通过偏旁 归类识记和表演法指导“咆哮、惊慌”等要求会写的词语。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短句。 3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和环境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并体会环境描写对 表现人物的作用。 4领悟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表达的特点,让学生对小说的体裁有 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 1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和环境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并体会环境描写对 表现人物的作用。 2领悟小说在情

7、节设置、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表达的特点,让学生对小说的体裁有 初步的了解。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和环境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并体会环境描写对表 现人物的作用。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 8 个,在教学时,可以找到这些字的共同特点来进行针对教学。如 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中有 5 个口字旁的生字,分别是“咆、哮、嗓、哑、呻”,把他们放在 词语中, 结合“咆哮、 嗓子、 沙哑、 呻吟”这四个词语, 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 在书写指导中,可以让学生比较口字旁位置的差异,找到写好这类字的共性规律。在词语的 教学中,教学“惊慌、跌跌撞撞、废话、吞没、猛然”时可以结合语段

8、,让学生在学习词语 时,感受环境描写突出的人物形象;教学“拥戴、搀扶、咆哮、惊慌”则可以利用形旁表义 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 2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小说的文体特点,紧扣情节,多角度感受人物形象。课文老支书 的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 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从人物动作、 语言、 神态描写来读懂人物品质, 同时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 去深刻理解老汉同时作为老支书和父亲在生死抉择面前的心理, 并与之产生共鸣。在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的体会中,教师可以借助课后题,让学生深 入文本,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抓住文中对于雨、山洪和桥的描写,要把恶劣的天气、咆哮 的山洪、窄窄的木桥和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紧紧

9、结合,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复领悟,反 复品味,将文字描绘的画面在头脑中还原成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再抓住老支书在对应的 环境中的神态、语言、动作,从而感受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品质,感受老支书一心为民 的党员信仰。 在情节设计上,小说情节中有一些细节很耐人寻味,引导学生适度揣摩,会加深学生对 人物形象的多元理解。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两处与学生探讨,引发学生批判质疑的兴趣,从而 深度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在深入文本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对结尾 的感受,并假设自己就是作者,想想自己会怎样设计结尾。通过比较,理解作者前面留下悬 疑,最后揭示谜底,是为了在收尾处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在

10、震撼中再度体悟英雄的 崇高境界。 3表达运用 本单元的习作需要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本课故 事情节跌宕起伏,环境描写渲染的紧张气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现力等,引导学生 运用新颖的想象设置故事情节;通过对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揣摩,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言简 意赅的环境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通过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的句子的 理解和揣摩,学习如何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形象。 1收集地震和抗疫中共产党员身先士卒的先进事例。 2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自读课文,梳理课文的线索,感受课文的环境描写。 2 课时 第一

11、课时第一课时 1会写“咆、哮”等 8 个生字,会写“咆哮、惊慌”等 11 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文中的短句。 3初读课文,能够初步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板块一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播放歌曲为了谁 ,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 1998 年,因连日普降暴雨,长江流域发生了自 1954 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而在抗洪救灾 的过程中,解放军用自己的身躯抵挡在洪水面前。这首为了谁的创作就是为了纪念和歌 颂在 1998 年特大洪水中奋不顾身的英雄们而写的, 创作者和歌唱家希望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向 救灾英雄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崇敬。 2过渡:像解放军这样舍己为人,舍小家为大家的人,在我们身边其实

12、并不少,尤其是 在灾难中,这样的人大量涌现,比如 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2013 年的雅安地震、2020 年的 新冠肺炎。你知道哪些感人的事例呢?请大家一起来跟我们分享分享吧。 3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收集到的在地震和抗疫一线中涌现的无私无畏的例子。 4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同步课件出示收集到的相关图片。 5过渡: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一个“感动中国”的电视节目,每年都会评选出感动中国的 十大人物,这些人物或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或个人的经历或行为,代表 了社会发展方向、 社会价值观取向及时代精神。 今天, 我们就将来学习一篇十分感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很平凡的,但是他的行为却

13、体现了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取向。 6板书课题,并同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题目。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教师同步指 导并对本课生字的读音进行指导。 “咆”读二声; “嗓”为平舌, 读三声; “哑”读三声; “势不可当”的“当”读一声; “蹿上来”的“蹿”读一声。 3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指导学生对字形进行识记。“咆、 哮、嗓、哑、呻”结合口字旁的表义功能进行归类识记。 (1)出示口字旁,引导学生对口字旁的表义作用进行回顾,明确口字旁作部首时可以表示 和嘴巴、语言

14、或嘴巴的动作有关的事物。 (2)出示“咆、哮、嗓、哑、呻”几个字所在的词语,让学生找到这些词语,并结合语境 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咆哮 嗓子 沙哑 呻吟 (3)学生反馈对这几个词语的理解,教师引导并明确。 咆哮:形容水流奔腾轰鸣。 嗓子:喉咙。 沙哑:(嗓子)发音困难,声音低沉而不圆润。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4)引导学生对词义和口字旁的表达的含义,识记这些字为口字旁。 4指导学生对本课的生字的结构和笔画进行观察,对书写进行指导。 咆:“口”偏上,“包”撇短,横折钩取斜势。 哮:上横短,中横长,撇伸展。 哑:右部上横稍短,下横长。 揪:“禾”的捺变点,三个部分要均匀。 5出示本课词

15、语表中要求掌握的词语。 6指名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并正音。 7引导学生观察“咆哮、惊慌、呻吟、搀扶”这几个词语,明确这几个词语在组成上的 特点:偏旁相同。 8指导书写这些词语。 9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0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对学生的文意概括和表达能力进行指导。 课文讲述了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 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的故事。 板块三 梳理线索,感受环境描写 1学生默读课文,揣摩小说的叙事线索。 2 学生自主分享, 教师通过故事发生的起因来进行引导, 明确本课的叙事主线是“洪水”。 3让学生找出文

16、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加上下划线,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发现。 4学生自主分享自己找出来的句子和自己的发现,教师适时指导。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5通过山洪的线索作用,梳理本课的情节。 (1)指导学生对这些描写山洪的句子所在的位置进行观察,明确课文对山洪的描写是贯穿 了故事的始终。 (2)通过学生对环境描写概念的理解和对画面的想象,明确本课中对洪水的描写是环境描 写。 (3)师生共同感受这些环境描

17、写的作用。 句段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通过对比喻修辞手法的回顾,明确该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面,说出自己对山洪猛烈、疯狂的特点的感受。 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的画面,要求学生读出猛烈疯狂的气势。 句段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句段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句段 4: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句段 5: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句段 6: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学生朗读这几个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从句式上去发现本文语言简洁、精练的特点。 引导学生对这个句子的修辞手法

18、进行判断和理解。 洪水“跳舞”“狞笑”“放肆地舔着”是将洪水人格化,为拟人手法,写出了洪水的肆 无忌惮,也写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6对本课比喻和拟人手法的总结。 7小结:黎明的瓢泼大雨惊醒了沉睡中的小村庄,面对这么凶猛而疯狂的洪水,老支书 为什么不怕生死,要让村民先走,最后导致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被洪水卷走呢?同学们课后可 以继续思考,我们下节课接着品读。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梳理和概括故事的情节。 2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无私无畏 的形象。 3掌握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在人物刻画、谋篇布

19、局和环境描写上的特点,让 学生对小说这个文体有初步的了解。 板块一 复习导入,梳理情节 1出示本课易错的字词,指名学生进行认读。 2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指名学生进行回答。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并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课讲了一个当洪水袭来 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 子却被洪水卷走了的故事。危难关头,老支书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这节课,我们将 继续来品读这篇课文。 4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面对突如其来的山洪,人们都有哪些表现呢,并找 出其中相关的句子。 5学生自主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们”“老汉

20、”“小伙 子”“老太太”这几个表示人物的名词找到对应的句段,并通过对内容的概括对情节进行概 括梳理。 抓住第 3 自然段中的“人们”“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跌 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这三个关键句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 对人们行为表现进行概括,明确当山洪刚从山谷狂奔而来时,村民的行为表现是“逃生”。 通过“老汉”“小伙子”,找到课文第二处描写人们的行为表现的语段,抓住老人的 语言和行为,明确老人是在“指挥”村民撤退。 抓住“突然”这个词语,指名学生对这个词语的意思进行理解。 过渡: “突然”表示发生得很急促, 忽然, 猝然, 这表明老汉在推小伙子上桥

21、的时候, 有一件事外的事情发生了。那么这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呢? 学生回答,教师抓住“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引导学生明确 此处描写的人物行为是老汉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可以概括为“二人被吞”。 抓住第 25 自然段中“老太太”一词, 对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描述, 明确老太太的行为是 “祭奠”,从而概括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情节为“老太祭奠”。 对前面梳理的内容进行总结,明晰本课的情节。 村民逃生支书指挥二人被吞老太祭奠 6通过对情节的梳理,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结构层次的划分。 第一部分(16):写山洪暴发,全村一百多人惊慌失措,奔向北边那座窄窄的木桥。 第二部分(723):写德高望重的

22、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大家安全过桥。 第三部分(2427):写老支书和他儿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板块二 关注细节,评价人物 1在对课文主要内容和情节的理解基础上,学生再次自读课文,并出示自读要求。 2指名学生举例说一说对课文人物的印象,教师适时引导。 句段 1: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 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句段 2: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让学生找出这两个句段中形容人物神态、行为的词语。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形容神态的词语:惊慌。 形容行为的词语:你拥我挤、跑、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对

23、几个词语进行理解,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表演。 其他学生通过表演和词语的理解,对当时人们的心情进行概括慌乱、疯。 句段 3: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抓住“站”明确这个句子运用的是动作描写。 引导学生抓住党支部书记“站”的“没腿深的水里”的环境,体会老汉“忠于职守” 的品质。 抓住“全村人都拥戴”这个描述,总结老汉“忠于职守、受人拥戴”的形象。 句段 4: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引导学生抓住“不说话”“盯着”明确这个句子运用的是神态描写。 结合此时洪水已经一米高,而村民都乱哄哄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

24、村支书此时的沉着 冷静。 结合比喻修辞手法的含义,引导学生明确“他像一座山”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 结合前面的“全村人都拥戴”和山的特征, 引导学生体会老支书此刻镇定得像一座山, 并用“镇定如山”来概括。 过渡:山洪突然暴发,人们猝不及防,像疯了似的,跌跌撞撞地来到了一座木桥前, 正在六神无主时,看到了他们一直拥戴的老支书还镇定如山,请大家想想,人们此时的心里 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明确人们心中此时是不再害怕,放心了。 通过这句话表现出的老人镇定如山来明确朗读这句话时要放慢速度。 句段 5: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句段 6: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

25、党,到我这儿报名。” 抓住“喊话”“说”,明确这两句话运用的是语言描写。 抓住感叹号,通过感叹号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来体会老汉此时的语气是坚定的,体现 了老汉的冷静果断。 抓住“党员排在后边”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老汉作为党支部书记的高度责任感。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上下文语境体会“沙哑”和“冷冷”体现的老支书的形象。 “沙哑”表明老支书此时承受的压力很大,间接体现了老支书的高度责任感。 “冷冷”写出了老支书的大公无私和铁面无私。 句段 7: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 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抓住“冲”“揪”“吼”明确该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26、 通过这些行为和语言的目的,明确老汉是为了揪出混入人群的党员,从而引导学生体 会老支书作为党员坚守党性的崇高品质。 通过“凶”的含义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写的是老汉的生气状 态;通过豹子的特征和“凶”的原因,引导学生体会“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句中表达的老 支书的大公无私的品质。 3 过渡: 课文中老汉对小伙子总共吼了两次, 这里是第一次, 还有一次是在什么地方呢? 请大家找出来。 4学生找出句子,教师同步出示相关内容。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 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 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 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7、 5学生自由朗读这两个句段,联系上下文,体会两个“吼”的不同。 6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通过两次“吼”的原因的不同来适时引导。 第一次“吼”是因为小伙子是党员但是插队,心情是生气。 第二次“吼”是因为情况紧急,为了让小伙子先走,心情是着急。 7指名朗读这两个句子,要求读出当时的心情。 8让学生找出这两句中能够体现相应心情的动作“揪出来”“推上木桥”。 9过渡:小伙子排在队伍中要离开时,老支书生气地将他“揪出来”,但是此时老支书 却让小伙子先走,并不顾他的反对,将他“推上木桥”。老支书前后的行为为什么会这么矛 盾呢? 10引导学生抓住最后三个自然段,明确老支书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然后理解老支书 的“

28、推”这个行为中蕴含的深深父爱。 11总结:在群众面前,在命令面前,老汉铁面无私,即使这个人是自己的儿子,也决 不徇私, 无私得像一座山; 在生死面前, 他把最后的希望留给了儿子, 体现了他伟大的父爱, 伟大得也如一座山。 12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梳理,总结老支书的形象。 沉着镇定、舍生忘死、公正严厉、大公无私的共产党员;慈爱而温情的父亲。 13总结:随着木桥的坍塌,一个白茫茫的世界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虽然这个窄窄的 木桥不见了,但是老支书却在我们的心中架起了一座生命桥、连心桥,这个桥将永不坍塌。 板块三 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1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学生默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作用。 2学生自由回答,

29、教师引导并明确。 环境烘托 形象鲜明 3分析结尾的作用,感受情节的发展。 (1)出示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的内容。 (2)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读到结尾处,你有怎样的感受。 (3)学生自由分享,教师适时对口语表达进行指导。 (4)小组讨论:为什么作者放在结尾处才揭示老支书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派代表反馈讨论结果,教师适时引导。 巧妙设置结尾,让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4让学生回顾课文,总结本课的表达特点。 (1)构思新颖,设置悬念,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2)语言简练生动,蕴含丰富,且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的修

30、辞手法,增强了表现力。 板块四 课文总结,升华情感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利用图示结构指导学生回顾课文 内容。 桥 山洪暴发 洪水势不可当 人们慌乱奔逃 疏导撤离 老汉像一座山 人们排队上桥 桥塌殉职 洪水:窜、舔、爬、吞 老汉:冲、揪、吼、推、 喊 祭奠英灵 英勇献身无私无畏 2过渡:课文中的老汉是一位村支书,也是一位父亲,但是,当个人利益与大家利益相 冲突的时候,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他铁面无私、公正严厉、舍生忘死,他也充满了父 爱温情。洪水吞没了老汉的身躯,但是他的精神却被牢牢记住。如果你有机会去到老支书的 墓前,你会对老支书说什么呢? 3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

31、时引导并总结。 完成教材 11 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抓住“读”这个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在教学中, 需要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地读,层层深入地读,尤其是需要抓住洪水不断上涨的三个阶 段时老汉的每个举动,感受他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 与人格。这样才能够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 2抓住题目含义,深化人物形象。本课不仅需要从情节、环境中去感受人物形象,还要 认识到以“桥”为题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还应该围绕“桥”的含义来升华本课的主题 和情感,让学生明白“桥”不仅仅是能让村民离开村庄,躲避洪水的木桥,还是一座跨越死 亡的生命桥,这个桥是老支书用生命搭建起来的,是人们心中永不坍塌的桥。同时,还可以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了解身边更多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