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176.26KB ,
资源ID:149119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491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5课 七律 长征 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5课 七律 长征 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1、5 七律七律 长征长征 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既有对红军长 征的高度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 战斗。它生动概述了长征艰难而伟大的历程,赞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全诗共八行,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部分。首联开门见山,以高昂豪迈的基调 总领全诗, 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 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其中, “不怕”二字铿锵有力, 表现了红军不畏千难万险,勇敢顽强。“万水千山”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艰 难险阻。从“等闲”二字中可以看出作者将困难轻描淡写,与“不怕”形成呼应,表现出红 军

2、乐观的英雄气概。 颔联承接“千山”, 想象丰富, 意境开阔。 诗人用“逶迤、 磅礴”呈现出道路弯曲绵延, 山脉广大无边,突出山势险峻,与“细浪、泥丸”的细小形成鲜明对比,将起伏的五岭山脉 比作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把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脚下滚动的小泥球。使用夸张,想象奇特, 衬托了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 颈联呼应“万水”,对仗工整,画面磅礴宏大。“云崖暖”写出了诗人在江边流露出的 胜利的欢悦; “铁索寒”将英勇激烈的战斗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一暖一寒形成鲜明对比, 既表达出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尾联以“尽开颜”总结全诗,承接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山、渡金沙

3、江、强渡大渡河等危 险场面,写出了红军胜利大会师后的喜悦,预示长征最终取得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笔力雄健,对仗工整,语言精练,短短 56 字就把长征写得惊心动 魄,有声有色,尽显诗人的豪迈之气。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 4 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和查字典 的方式理解“逶迤、磅礴、三军”等词语。 2朗读课文,读出诗歌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 4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诗人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会写 4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

4、,感受诗人及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 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颔联、颈联的意思,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 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 提出识字要求: 借助字典和拼音, 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和查字典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 学“崖、 渡”时, 可以用熟字“涯、 度”, 从区分字形、 辨析字义的角度进行识记。 教学“律” 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生字书写教学时, 注意“崖”的笔顺, “山”要写得扁一点, 下面部分中间是两个“土”。 “索”的下面不要误写成“系”。 词语理解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直接结合课文注释进行掌握,针对

5、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如 “远征、等闲、走泥丸”等可放在诗句中理解掌握。 2阅读教学 这首七言律诗不仅贯穿了“点面结合”,写出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而且对仗工整、韵脚分明,尽显诗歌豪迈的气势。且“课标”中对五、六年级古诗阅读提出 明确要求“阅读古诗,大体把握诗意,想象古诗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 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诵读,借助注释或通 过查字典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诗歌的特点,快速进入律诗的意境,边读边想象 红军长征的艰难。其次,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基调,采用多种方式进行 朗读,读出气势,让学生读出红军

6、战士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豪迈之情。最后,注意“点面 结合”写法的运用理解。在理解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找出从哪些事物中可看出长征的艰难险 阻,再根据这些“千山万水”的代表,体会红军面对困难时都是怎样的心境,从而深刻理解 作者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凝练的语言。可以结合课后第 2 题,老师带领学生重点赏析颔联、 颈联。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可指导学生在读中对比体会,“逶迤”“磅 礴”原指高大险峻的山,实际指长征的艰难险阻,但在红军眼中它们都是细小的波浪和滚动 的小泥球。再让学生观察这一联的结构,会发现,前半句写了自然条件的险恶,后半句写了 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主观感受,表现了红军

7、的英雄气概。同时,还可以适时出示图片,深化 对诗句的理解,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体会到红军战士的豪情壮举。 3表达运用 点面结合是本文最突出的写法,在教学时,除了诗中写的五岭、乌蒙、岷山、金沙江、 大渡河这些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红军还会遇到 哪些困难,他们会如何战胜。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自主赏 析“阅读链接”中的菩萨蛮 大柏地 ,感受毛泽东的伟大胸襟和革命情怀。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搜集红军长征和作者的有关资料。 2观看与长征有关的纪录片。 3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4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

8、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1会写“律、崖”等 4 个生字,并能理解字义,理解文中出现的生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了解七言律诗的特点,练习诵读。 板块一 谈话揭题,了解长征 1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 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 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谁来说说你搜集到的相关 资料? 从 1931

9、年到 1934 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的指引下,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 的伟大胜利。之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 剿”的失败。1934 年 10 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 的瑞金等地出发, 开始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一路跋山涉水, 翻过五岭, 突破乌江, 四渡赤水, 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在 1935 年 10 月到达陕北,与陕 北红军胜利会师。在这短短的一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约 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毛泽东同志在 1935 年 9

10、 月红军长征即 将胜利时写下七言律诗七律 长征 。 3过渡:毛泽东主席是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一代伟人,他回顾所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 澎湃,写下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关于本文作者毛泽东,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搜集到的 资料?(课件同步出示作者) 4教师补充介绍毛泽东,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诗 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沁园春 雪 卜算子 咏梅 采桑子 重阳等。 板块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让学生自

11、由地读 2 分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诗歌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 (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想一想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2指名读,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有节奏),相互纠正读音。 “律”是边音,不可读为鼻音;“岷”是前鼻音,不可读为后鼻音;“索”是平舌,不 可读为翘舌;“磅”是多音字,在本课中的读音为“p n”。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笔顺要正确。 (1)注意“律、崖”两个字中的横画较多,长短不同,不要多写或漏写。 (2)运用同音形近字的方式区分记忆“崖、渡”。“崖”指高地的边,陡立的

12、山边,可组 词“山崖”;“涯”是水边,泛指边际,可组词“天涯、一望无涯”。用于与空间相关的意 义时,用“渡”,如“渡河、渡口、渡过难关”;用于与时间相关的意义时,用“度”,如 “度日、度假”。 4课件出示本课难理解的词语,教师点拨这些词语的意思。 逶迤 磅礴 万水千山 细浪 云崖 三军 尽开颜 5齐读词语,强化理解。 6同学们理解了生难词语,再读诗歌,思考:在朗读过程中你们发现这首七言律诗与以 前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吗?(从字数、长短、韵律方面思考) 7学生发言讲各自发现的不同之处,老师补充七言律诗的资料。 要点 1:七言律诗每句有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 联四部

13、分。 要点 2:七言律诗中第二、四、六、八句要押韵,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8既然同学们了解了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接下来我们就来读一读七律 长征 ,注意 读出诗歌的节奏。(出示节奏划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学生试着按划分好的节奏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读。 (2)学生评价。师: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你能再综合同 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遍吗? (3)老师进行范读,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这首诗的断句、气势等

14、。 (4)学生齐读,读出气势和韵味。 9请同学们根据投影以及书中的相关资料,再次感知诗歌内容,说说诗歌中的哪个字哪 个词哪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按照下面的格式说一说:当我读到_时,我仿佛 看到(感受到)_。 10同学间交流读诗心得,谈感受。 11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和他们的壮志豪情。大家再来读一读 这首诗。 12 小结: 朗读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朗读中, 我们要想象诗句所对应的图景。 要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熟读成诵,在生动的画面中快乐地学习。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深入 感受红军长征经历的艰难险阻和他们的乐观精神。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1

15、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抓住“远征难”“只等闲” 等关键词,体会诗句描绘的典型画面,领悟“点面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全体同学大声朗读七律 长征这首诗,体会韵律和气势。 4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七律 长征这首诗的重点字词并整体感知了诗歌。它是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挥笔写下的一首壮丽的诗篇。当时毛泽 东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诗的呢?这节

16、课,我们就一起来品悟诗情,体验这场惊心动魄 的行程。 板块二 体会长征艰难,感悟红军精神 1全诗虽然仅有 56 个字,却向我们展示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学生再读诗句, 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用红笔圈画出诗中描写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险经历。 2同桌间交流自己找到的关键诗句和词语,并在全班汇报。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学生范读,抓住关键词体会诗意,思考:红军在这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 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个词可以体会出来? 从“万水千山”这个词可体会出来,说明红军长征路途中困难多、艰险多。 (2)指名读,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 (3)但是红军面对困

17、难有退缩吗?抓住关键词说说他们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只等闲”是指把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红军不怕”“只等闲”说明红军在长征路 途中虽然困难重重,历经艰险,但他们一点都不怕,只是把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4)指名读、齐读这两句诗,读出感受。教师强调第一句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第二句 后面轻读,读出把困难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3过渡:其实首联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心句,表现出了红军面对艰难险阻, 一点也不怕的乐观心态。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用横线画出描写长征艰难 的词语或句子, 再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红军不怕难的词语或句子, 细细体会, 并进行小组汇报, 全班交流。 颔联:五

18、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结合课文注释,思考:“五岭”是哪几座山?这“乌蒙”又是什么样的山? (2)课件出示五岭和乌蒙山的图片。结合“逶迤”“磅礴”的意思思考。 “逶迤”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意思。 “磅礴”指山势高大、险峻。即五岭崎岖绵长,乌蒙高大险峻,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 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3)教师补充当时物资匮乏的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想象红军当时的处 境是怎样的,填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脚上穿的是( 草鞋 ),身上穿的是( 布衣 ),吃的是( 野菜树皮)。 (4)师:但是在红军眼里,这逶迤的五岭怎么变成了翻腾的细浪了呢?这气势雄伟的乌蒙 山怎么成滚

19、动的小小泥丸了呢?(教师用简笔画分别画泛着微波的小河图和路上的一些小泥 球的图,学生体会) (5)结合图片,抓住“不怕”“只等闲”体会红军不怕困难、从容不迫的精神。 (6)过渡: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 斗。穿越了峰峦起伏的五岭,跨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多少的艰难险阻,在 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了什么!请同学们再带着感受读一读红军的辛苦与豪迈。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默读颈联,说说金沙江和大渡 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教师出示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20、的图片,并介绍当时发生在这里的战斗激烈的场面。 (3)过渡:图片上冰冷的铁索,湍急的水流,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 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 (4)品读“暖、寒”。学生齐读颈联,找出哪个字最能体现当时红军战士遇到的困难和心 境。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最危险、最惨痛的,让人不寒而栗,但这一“寒”一“暖” 体现了红军渡过困难后,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内心喜悦、自豪和欢欣鼓舞。 (5)指导学生读出“暖”的欢快之感,“寒”的悲壮之感。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过渡:如果说翻越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

21、定桥 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雪山,就是踏上长征最后的征程,取得最终的胜利,让我们齐 读尾联,想一想,哪个字吸引了你的目光? (2)理解“更喜”。补充历史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从读的过程中,结合资料提取信息,理 解“更喜”的意义。 (3)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三军、尽开颜”的意思,教师相机提示。 要点 1:红军杀出重围,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剿,令人欣喜。 要点 2:翻越了大雪山,即将进入陕北胜利大会师,红军战略大转移的目标基本实现, 此时作者内心的喜悦更胜一筹,这种喜悦是胜利的自豪和骄傲。 (4)指名读,小组赛读,读出红军的胜利之喜、万丈豪情,“更喜”“尽开颜”要读得稍 重一些,一字一顿,高

22、昂有力。 (5)过渡:长征困难重重,虽然即将胜利,但在今后的革命道路上还会经历更多的危险和 残酷,红军还能够如此喜悦和自豪,你从中体悟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 体会到红军勇敢、顽强、乐观,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正是这种革命精神让他们不惧 长征,甘愿在革命道路上抛头颅洒热血。 4小结:同学们,对长征胜利的展望,对革命成功的希望,正是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 动力。让我们带着这种积极乐观的感受齐读全诗! 板块三 领会“以点带面”,学会方法迁移 1领会“以点带面”。 (1)出示红军长征图。 师: 在长征的路上, 红军不知道爬过了多少高山, 跨过了多少河流, 踏过了多少草地, 翻越了多少雪山, 闯过了多少敌人

23、的围剿, 诗人为何只选取“五岭、 乌蒙、 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几处入诗呢? 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指导补充。 这几处是红军长征途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事物、 典型事件, 主要围绕首联中的“不怕难、 只等闲”而写的。这种以典型事物和典型事件来表现整个事件的写法就叫作“以点带面”。 引导学生想象,说一说红军长征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 (2)再次自由朗读全诗,你认为哪一部分写得最好?为什么? 句段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将“远征难”与“只等闲”两相对比,突显出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指名读,注意“不怕”的语气要坚定,“只等闲”的语气要平淡。 句段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

24、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齐读这两联,说说你的新发现。 要点 1:诗人运用了夸张、比喻,把五岭逶迤看作“腾细浪”,把乌蒙磅礴看作“走泥 丸”,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不将其放在眼里的乐观心态。 要点 2:诗人运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克服困难之后的喜悦心态。 男女生赛读,读出这种喜悦心态。 (3)过渡:如果要记录二万五千里长征,完全可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但诗人却将这厚重 的历史,通过选取典型事物,高度概括,只用 56 字就浓缩了这段艰难岁月。最后,让我们跟 着七律 长征的音乐,激情澎湃地朗诵这首诗。 2方法迁移。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一位作品颇多的诗人,他的诗作中都表达着 一种积

25、极乐观的革命精神。阅读菩萨蛮 大柏地 ,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的革命英雄主义 精神。 菩萨蛮 大柏地描绘了“绚丽的彩虹、雨后的斜阳、苍翠欲滴的关山、前村墙壁上的 弹洞”等画面,构图适宜,丰富和谐,生机盎然。抒发了重游战斗过的地方,回忆往日辉煌 胜利时的愉悦之情和对人民革命战争以及经过战争磨砺的革命根据地的赞美之情。这首词充 分体现了在“郁闷”心境下的作者乐观的情怀,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成功的信念。 板块四 课文回顾,效果强化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诗歌内容,并利用图示结构指导学生背诵。 七律 长征 总起远征难只等闲 分述 五岭腾 乌蒙走 金沙江暖 大渡河寒 岷山喜 万水 千山 总结三

26、军过后尽开颜 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 “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暗示了红军战士_后_的心情,从 “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字可以体会到_。 答案:巧渡金沙江 欢快 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3总结:80 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精神却在世代 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 的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最后,让我们齐背 这首诗。 完成教材 11 优化创新

27、精练对应训练。 1注重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全文的教学。 七律 长征是一篇表达红军乐观的英雄气概 的七言律诗,在教学过程中应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两条主线展 开教学,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心灵受到熏陶 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会到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 义。 2以读代讲,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时,应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 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 勒出这首诗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飞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并让学生联系搜集的资料,想象在红军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红军 钢铁般的意志。 3适时、合理运用资料。因本文是革命题材的课文,学习中需结合资料。在理解“万水 千山”时,让学生去对照长征的路线图,算一算跨越 11 个省到底需要走多远的路,将长征路 程数据进行折算,让学生感受路程的遥远。学生一定能够了解得更深刻,一定能收到更好的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