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草草 原原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首次来到草原,访问陈巴尔虎旗时写的一篇游记散文。描 述了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深情讴歌蒙古族和汉族同胞的 民族情谊。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草原风光、远迎客人、主客欢聚、依依话别。 课文第 1 自然段为第一部分,通过对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和大牛的描绘,勾 画出了一碧千里、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色彩鲜明、动静相偕、语言鲜活。第 2、3 自然段为 第二部分,描绘了陈巴尔虎旗的主人们迎接远方来客的情景,其中的“男女老少”“群马疾 驰”“襟飘带舞”,生动再现了草原由静寂变得热闹的情形。第 4、5 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描 绘了作者到达目
2、的地后,主人热情接待客人、主客联欢和话别的情形。第四部分则以简明有 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表达民族团结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写景文字诗情画意,叙事部分娓娓道来,情景交融、生动感人。在表达 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将写景和感受融合起来写,可体会到情因景生、景因情美、情 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在描绘草原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兴奋、愉悦的心情。如“那 里的天比别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 的愉快”,两个“是那么”是对草原风景的赞叹,“高歌一曲”“满心的愉快”则是兴奋、 愉悦心情的直接表达。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景物写得更加具体可感和形象生动。如把草
3、原 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是白色的大花,恰当的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让文章充满画 面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的方式等会写 8 个生字和 18 个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结 合生活实际的方式理解“绿毯、线条、柔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 1 自然段。 3揣摩文中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句子,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通过对语言的反复朗读,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重点 1会写 8 个生字和 18 个词语,背诵第 1 自然段。 2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体会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
4、 教学难点 揣摩文中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句子,并学习这种写法。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 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 提出识字要求: 借助字典和拼音, 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生字教 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蹄、腐、裳、虹”都是形声字,可以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 行归类识记;教学“毯”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一堆毛,两团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教学“陈、稍、微”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生字书写教学时,注意“毯”的笔顺顺序,先写“毛”,再写“炎”;“腐”由“府” 和“肉”两个字构成,“广”字的撇包住“付”和“肉”。 词语理解教学
5、, 可以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的方法, 其中, “绿毯、 线条、马蹄、彩虹、热乎乎”可以结合图示法进行理解;“惊叹、回味、洒脱、礼貌、拘束、 举杯、感人、微笑”可以用表演的方式进行理解。 2阅读教学 课文主要是通过对草原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两个方面的描绘, 赞美草原的风光和蒙古族、 汉族的情深。在感受草原美景上,可以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到写草原 景色的内容,找出描写的事物和对这些事物的描绘,借助草原的图片,理解对描绘性词语所 表达的意境, 帮助学生想象。 如可以创设情境, 让学生闭上眼睛, 想象自己置身于大草原中, 周边均为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从而让学生达到入情入
6、境,感受草原的广阔无垠和无限生机。 最后再让学生找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结合自己的想象体验,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作者的兴 奋和赞叹之情。 在感受民族风情方面,可以结合课后第 3 题,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再 聚焦到这些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围绕相关描述想开去,如围绕“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 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一句,可以想象大家说的是什么,还可以对蒙古族小伙子们和姑娘们 的表演想开去,想象和谐融洽的画面。最后抓住“情深”“何忍别”等关键词句,想象作者 一行与蒙古族人民分别的情景,感受不忍离别的感情。在学生对作者的情感充分体会之后, 再调动学生跟亲人、好友分别时的情景和情感体验,以此加深学
7、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 学生由“阅读的内容想开去”的阅读习惯。 3表达运用 在写景叙事中表达情感是本文最突出的表达方式。课后第 2 题也体现了在写景中抒情的 表达方式的能力要求。在教学时,需要聚焦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明确哪些是写景的,哪些是 写作者感受的,去掉作者感受的内容与含有作者感受的句段进行对比,体会在写景中融入感 受有什么好处,再进行迁移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搜集古今文人描写草原的诗词、文章。 3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并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4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课时
8、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1会写“毯、陈”等 8 个生字,并能理解字义,理解由生字组词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迷人的美景。背诵第 1 自然段。 3领悟作者在写景中融入自己感受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板块一 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配视频,内容为草原风光,时长约 1 分钟。 2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诗词方面的资 料,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蒙古族同胞居住的 地方叫蒙古包,他们喜欢喝奶茶,吃奶豆腐和手抓羊肉,擅长套马、摔跤,被称为“马背民 族”。描写草原
9、的民歌有敕勒川等。 3过渡:1961 年夏天,老舍先生第一次走进内蒙古陈巴尔虎旗,以清新隽永的笔墨写 下了一篇经典散文草原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走进辽阔的大草原,去深入感受 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课件同步出示课题和作者) 4介绍老舍,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现代作家,被授予“人民艺术家” 的称号。一生创作文学作品多达九百万字。主要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剧本四世同 堂 龙须沟 茶馆等。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将难读
10、的地方多读几遍。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陈、裳、虹、稍”为翘舌音,“衣裳”中的“裳”读轻声。“蹄”读 t ,不能读为 d 。 “微”读 wi,不能读为 hu。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强调书写笔顺的正确, 注意“毯、陈、腐”的最后一笔是点。强调书写的正确,“微”的中部有一横。 4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指名读,交流识记方法,对易读错的词语进行警示。 绿毯 线条 柔美 惊叹 回味 乐趣 目的地 洒脱 衣裳 彩虹 马蹄 热乎乎 礼貌 拘束 举杯 感人 会心 微笑 5齐读词语,强化记忆
11、。 6默读,要求边读边思考:课文向我们描绘了哪几个画面? 7学生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相关内容。 草原风光图、喜迎宾客图、主客相见图、盛情款待图、联欢话别图。 板块三 展开想象,还原画面 1想象画面。 (1)默读课文第 1 自然段,圈出描写的景物,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将感受最深的地 方画出来,并在课本空白处进行批注。 (2)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学生对默读要求的落实情况。 (3)学生反馈自己圈画出来的景物,教师引导学生的回答并明确。 天空 小丘 羊群 骏马 大牛 (4)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对这些景物描写的语句。 (5)让学生再次默读描写相关事物的句子,并结合生活经验,对课文相关描述性的内容进 行想象,
12、看看描绘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并与同桌或小组交流,试着给画面取个题目。 (6)通过学生自主发言和点名回答的方式进行全班交流,在学生描述画面的同时从表达的 准确性和逻辑性的角度进行指导口语表达,同时出示相关的图片,相机指导发散和概括。 联系“天苍苍,野茫茫”理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第 3 句描绘的是一幅“草 原一碧千里图”。 抓住“翠色欲流”“柔美”两个关键词,明确对小丘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幅“小丘柔美 翠色图”。 抓住对羊群描绘中的“一会儿”, 对羊群描绘的画面可以概括为“羊群悠闲散步图”。 在对该部分的理解中,要体会“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一句所展现的草原的色彩 之美。 通过“静立”
13、可以想象骏马和大牛的状态,由此引导学生对这幅图概括为“骏马和大 牛静立图”。 (7)结合相关的图片,对第 1 自然段描绘的几幅图片进行总结。 草原一碧千里图、羊群悠闲散步图小丘柔美翠色图、骏马和大牛静立图。 2体味表达。 (1)作者用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也仿佛身临其境。齐读第 1 自然 段,思考:这一段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草原的优美风光和作者的感受? 句段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 的大花。 品“绣”字之妙。学生再读这个句子,思考哪个字用得最巧妙。 “绣”字用得妙,羊群本来在吃草而随意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能工巧 匠
14、,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并且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 出示羊群悠闲散步图,请学生结合这幅图,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要点 1: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要点 2:像碧绿的湖面上盛开着朵朵白莲花。 句段 2: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就像只用绿色渲染,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借助图片和字典理解“渲染”“勾勒”这两个词, 再联系生活实际, 想想文中“渲染” 这个词好在哪里。 渲染:是用水墨和淡的颜料在宣纸上涂抹。 勾勒:指用线条画出事物的轮廓。 只“渲染”而不“勾勒”,景物和背景的边界就会不太清晰。远远望去,小丘与
15、白云相 接,就像绿色要流到云里了,这一景象和只用“绿色渲染”的国画很相似。 出示翠色与绿色两种颜色进行对比,体会“翠”比“绿”好在哪儿。 要点 1:“翠”字让人感觉特别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一些。 要点 2:“翠”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好像快要流淌下来 一样。 学生再轻声读这句话,想象“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幅画面。 句段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 的小诗。 过渡: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 话,注意要读出感情。 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作者坐下低吟小诗,他会吟些什么内容?
16、 仿写感受。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想开去,想象如果此时你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最想 做的事情是什么?完成句式训练。 示例一:这种境界,我既想坐在小丘上看着悠闲散步的牛羊,又想在草原上奔跑,既想 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沐浴温暖的阳光,又想骑马尽情地奔跑。 示例二:这种境界,我既想静坐,又想高歌,既想独享美景,又想拍下来给我的伙伴们 欣赏。 学生交流自己写的句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全班再次齐读第 1 自然段,在朗读中感受草原迷人的景色。并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 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3小结:老舍先生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情与景,所见与所感,水乳交融。我们以后 在写景色时,也
17、可以像作者这样,既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来写, 这样才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4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1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土人情,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深厚友谊,激发学生对草原 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2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3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进行听写。 2请学生概述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适时指导口语表达。 3过渡:(出示课件,草原风光图)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了内蒙古大草原,领 略了让他人既惊叹,又舒服的风光美,这节
18、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让人“何 忍别”的人情美。 板块二 聚焦场面,体味风情 1概括场面。 (1)范读第 25 自然段,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和重音等。 (2)学生自读课文,出示朗读任务。 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3)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指导。 远迎远客、主客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2体味情感。 (1)过渡:作者亲身经历了这次在草原的参观访问,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赞叹。 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产生了这样的感叹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第 25 自然段, 看看你 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蒙古族和汉族的情深”?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9、出示重点句段进行深入诵读和感受。 句段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 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 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寻找体现蒙古族和汉族情深的关键词。 出示蒙古族同胞远迎来客图,指名回答,并抓住关键词引导对画面进行想象,从而加 深体会。 强调“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句中“飞”字的妙处,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 你是老舍,看到蒙古族同胞身穿盛装,快马加鞭来迎接,你的感受如何。从而来感受蒙古族 同胞的热情好客和蒙古族和汉族的情深。 人多“男女老少”“一群马”;盛装“穿着各色的衣裳”;心情急切“群 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
20、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飞”表明马的速度很快,说明蒙古族同胞想要快点见到客人,心情很急切。 句段 2: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指名读,注意“蹄”的读音,不要读成“d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静寂”和“热闹”, 通过对比, 理解“蒙古族和汉族的情深”。 “静寂”与“热闹”是一组反义词,从中体会到此时此刻,草原的热闹与先前的静寂形 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蒙汉情深”。 过渡:蒙古族同胞飞奔而来迎接远客,迎接到了之后,大家又是如何打招呼,寒暄的 呢?(同步出示主客相见的句段,即“句段 3”) 句段 3: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
21、言不同,心可是 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握手的关键词句, 同桌可以按照文中的描绘体验一下这种握手方式, 从而体会相见时的心情和蕴含的情感。 要点 1:总是握着,握住不放。可体会到蒙汉两族同胞见面时的激动心情。 要点 2:“热乎乎地握着”,不仅是手热乎乎地握着,心也是热乎乎的。 体会“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一句,思考他们的心愿都是什么呢。 大家的共同心愿是民族团结互助。 指名读,评价读,读出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相见时兴奋、激动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各 民族同胞之间的团结互助。 句段 4: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
22、亲热, 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 学生默读句子,并思考: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要点 1:体会到了草原人民富有民族风情的待客之道。 要点 2:从主客之间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体会到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感情深厚,就 像一家人。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说说这样热闹的场面,让你想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由饭菜的丰盛,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由“亲热”“有礼貌”“不 拘束”体会蒙古族和汉族同胞情深。 句段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过渡: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分别在即,主人与客人 依依不舍。正像作者说的那样(学生齐读诗句
23、: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教师适时引导。 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情谊深厚,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呢?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是人 们仍在这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道别。 提问:此时此刻,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怎么说? 主人:尊贵的客人们,这次还没招待好,下次还要再来呀! 客人:感谢你们的热情款待,我们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友谊会一直延续下去的,也欢迎 你们到我们那儿去做客。 3小结:从喜迎远客、亲切相见和盛情款待到依依惜别,处处都洋溢着蒙古族和汉族之 间的深情厚谊,也处处展现着草原的人情美。 4过渡:夕阳话别是多么生动的画面啊!生活中你也有过
24、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可以和同 学交流一下,也可以写下来。 5学生简单进行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板块三 课文总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利用图示结构指导学生背诵。 景色美 草原一碧千里图 羊群悠闲散步图 小丘柔美翠色图 骏马和大牛静立图 人情美 喜迎远客、主客相见 盛情款待、联欢话别 两族情深 草原景美 2小结:读了老舍先生的草原 ,我们仿佛也作了一次身临其境的草原之旅。草原的 景色美,使人愉快惊叹;草原的人情美,使人兴奋动情;蒙汉的深情厚谊,使人依依惜别。 完成教材 11 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草原是一篇描述内蒙古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
25、游记散文。 让人感觉到草原辽阔而不空荡、牛羊茁壮兴旺,还感受到了草原的人们热情豪放而又多才多 艺。因内蒙古大草原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如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视频,直观地把草原风光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 草原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2引导学生想象,联想美的画面,体会美的情感。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 感悟怎样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感受草原迷人的景色时,引导学生抓住 关键词语,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优美的语言变成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使学生受到美的陶 冶。在感受情感时,应始终把“读”贯穿全文,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来引导学生体会 作者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