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观观 潮潮 观潮是一篇写景文,记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潮来 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三个时间点, 大潮由远及近的全过程, 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这一自然奇观的赞叹和热爱。 课文先总后分,层次分明。第 1 自然段总起,指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第 2 自然 段写潮来前的所见。第 3、4 自然段则详细写了潮来时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使人如临其境, 如见奇景,如闻其声。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情景。 本课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经典段落,根据刘禹锡的诗在文中找出与诗相关的句 子。重点要求学生说说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并且根据描写说出
2、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 画面,与同学交流。落实本单元的阅读核心目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1认识“盐、薄”等生字,会写“潮、据”等生字,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联系已识 生字和生活经验等方法自主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3、4 自然段。 3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感受自然之美。 5能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的有关语句,通过阅读想象出课文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
3、,提出识字要求:借助预习等形式,借助汉语 拼音、 联系已识生字和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识字; 反馈时, 集中教授学生易混淆和难记的字。 提醒学生注意因将字“认半边”而读错的生字,如“屹、浩”。提醒“崩”为后鼻音, “震”为前鼻音。 常见生字, 如“盐、 余”可让学生自主学习。 有的生字可以结合词语进行识记, 如“屹、 贯、霎”,可以结合词语“屹立、横贯、霎时”识记。 教学“昂”字时。 可以结合肢体动作阐释“昂首”的词义, 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鼎”, 可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识记。“沸”,指锅里的水煮开了,可借助偏旁表意识记。“鼎沸” 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锅里的水开了一样。
4、2阅读教学 在教学中,需要紧扣“天下奇观”这一核心词汇,理解钱塘江大潮“奇”在哪里,带着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疑问阅读课文。 重点抓住课文第 3、 4 自然段,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让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体会作者描写大潮声音和形态变 化的词汇, 如“隆隆的响声”“白浪翻滚”“水墙”“风号浪吼”等, 想象潮水的汹涌澎湃、 排山倒海而来的壮观景象。除了抓住潮来时的词句,还要引导学生抓住观潮者的神态、动作 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等词语,体会观潮人数之多,人们热情高 涨,体会对大潮的间接描写,侧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 3表达运用 本课按照时间顺序
5、写作,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文中运用 了“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这类表示时间的词汇来表示时间的推移。 在描写“潮来时”,作者又按照由远及近的方位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声形多变,展示了大潮 的壮观。 按照顺序描写是本文的行文逻辑,本文的重点在于对“潮来时”的描写,学习“由远及 近”的写法,写出事物的变化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对由远及近观察顺序的词汇, 如“远处”“天水相接”“再近些”“越来越近”,学会运用“远看,走近些,走到近处” 等连接词,将其融汇进自己的写作中。 1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 2分层次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重点勾画描写“潮来时
6、”的句子。 4通过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入情入景。 2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1认识“盐、薄”等生字,会写“潮、据”等生字,正确读写“奇观、农历”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海水涨潮是什么样的吗?” 2由提问导入本课主题“观潮”,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3观看图片资料,介绍钱塘江大潮。 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 605 千米,河域面积五万平方 千米,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吸引众多游客前去观潮。 4过
7、渡:看了潮水,听到了潮声,你的心中应该有了对大潮的初印象,那么作者眼中的 大潮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课文,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圈画本文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概内容。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自学生字词,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读懂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将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检查自读成果:接力读课文,纠正字音。 同桌之间交流生字,自主识记。课件出示本课字音难点。 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 n”,另一读音为“zh n”; “震、逐”是翘舌音; “崩”为后鼻音;“震”为前鼻音。 齐读生字和词
8、语,强化记忆。 3出示会写的字,强调书写正确。通过比较识字法加深对易混字的记忆,如“滚 衮”“逐家”“余伞”。强调书写规范,如“屹”“据”“潮”。 “罩”字为上下结构,上面的“罒”写法要注意; “崩”字为上下结构,注意下面的“朋”要写长一点。 4通读课文,阅读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5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将大潮 的景象描写具体的。 6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纠正读错的字音。 7通过阅读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小组内解决词语理解问题。 板块三 品读课文,感受奇观 1自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1
9、)小组合作探究,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天下奇观) (2)比较理解“天下奇观”和“观潮”中“观”的意思。 观:看,察看;看到的景象或样子;对事物的看法、认识。 选择对应的释义,解释“观”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 2阅读课文,重点理解“奇观”的含义,全班交流读后感,讨论大潮“奇”在哪里。找 出描写大潮“奇”的语句。课件出示下列句子,引导学生感悟。 句段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 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引导学生读句子, 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含义。 (课件出示浪潮翻涌的照片) (2)抓住“浩浩荡荡”“山崩
10、地裂”这几个词语,结合图片,感受大潮雄浑的气势。 句段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 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 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人声鼎沸”的含义。 (2)通过文中人们的表现,感受人们对钱塘江大潮的期盼。 句段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 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1)体会文中描写的“横贯江面”“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是什 么样的,你眼前是否
11、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 (2)如果你是一位在现场的游人,你会有什么样的赞叹? 3小结:我们这节课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本课的大意,学习了本课生字词,如临其境的 观赏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感受大潮的奇观,细细品味大潮带给 我们的奇妙体验。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 自然段。 2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感受自然美的熏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4学习按照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 板块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对上节课所学习的字词进行回顾。 2让学生概
12、述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3过渡:上节课我们通过初读课文,感受了大潮的气势。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 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景。 板块二 理解想象,学习表达 1范读第 3、4 自然段,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2学生自读课文,出示朗读任务。 (1)这两个自然段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 (2)边默读边想象画面,勾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最深刻的句子,可在旁边作批注。 3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结合多媒体展示以下语段,师生共同品读。 句段 1: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1)指名朗读,说出读后的感受 (2)说出潮来前江面上的景象。 (3)尝
13、试将潮来前的景象画出来。 句段 2: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1)体会“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的意思,感受潮来前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2)通过画面感受观潮现场的人气,说出自己想象出的现场画面。 句段 3: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1)借助语段,想象潮头过后的画面。 (2)通过“霎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能看出钱塘江大潮潮水奔腾之快,就算退去, 气势依然雄浑壮观。 5课件出示第 3、4 自然段内容,让学生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6默读课文并思考,师生共同交流。 (1
14、)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来时的景象。(方位顺序),找出关键词语。(再近些、越 来越近) (3)引导学生为钱塘江大潮写一段解说词,可选取一个片段,重点突出其“天下奇观”的 特点。 7 小结: 我们感受了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的景象, 感受到了大潮的奇特和壮观, “天 下奇观”名副其实。 板块三 写法总结,学会表达 1 过渡: 本文的第 3、 4 自然段运用了“由远及近”的写法, 展现了潮来时的雄浑气势, 读起来如临其境。 2学习“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写法,借助连接词,学会用这种手法描写事物的 变化过程。
15、 3课件出示一些事物变化的情景内容,如“夕阳西下”“蒲公英飞舞”等,让学生尝试 用“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完成对变化过程的描写。 板块四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并利用图示指导学生背诵第 3、4 自然段。 观潮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潮来时: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远一近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过渡:本文生动描写了大潮由远及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了江潮由平静到奔 腾咆哮复归平静的动态变化,呈现了奇特、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画卷。 3小结:本文的重点部分在潮来时由远及近的描写,作者抓住了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 时的惊心动魄。这样的
16、行文顺序揭示了按照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提供给 学生读文、理清文章脉络的一个思路。 完成教材 11 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观潮里描述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因此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在教学 中,应注重读的作用,坚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例如齐读、接 力读、表演读等,让学生读懂课文、读熟课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让学生 理解文章,让学生表达出“对这句话的看法和感受”。好的语段读熟了,学生自然会形成记 忆,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意识地背诵,强化记忆,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2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空间。 同一篇文章一定会有不同的部分吸引学生,要允许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其在全 班进行交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让学生不仅能在文字中感受到大潮的气势,也能 在视频里看到直观的大潮,感受大潮的速度、体验钱塘江大潮的声音、气势变化,学习完全 文后, 再次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不仅让学生展示自己, 还能巩固记忆和读文的感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