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637.75KB ,
资源ID:148566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485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2.1地球的自转特征 昼夜交替 课时练习(含答案))为本站会员(画**)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2.1地球的自转特征 昼夜交替 课时练习(含答案)

1、第二节第二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第 1 课时课时 地球的自转特征地球的自转特征 昼夜交替昼夜交替 一、选择题 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 运动轨迹。读图,完成第 1 题。 1.图中 a 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 50 ,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 ) A.1 个多小时 B.3 个多小时 C.5 个多小时 D.7 个多小时 解析 恒星视运动的实质是地球自转运动的反映。地球每小时自转 15 ,当恒星 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 50 时,连续拍摄需要 3 个多小时。 答案 B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及海拔高度关联图。读图,回答

2、23 题。 2.根据图中 a、b、c、d 各点判断,正确的是( ) A.a 点纬度最高 B.b 点海拔最高 C.c 点纬度最高 D.d 点地势最低 3.关于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一样 B.同一经线地区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海拔高度相同,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高纬度地区 D.纬度位置相同,海拔高的地区自转线速度小于海拔低的地区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a 点海拔最低,线速度最小,可以判定 a 点纬度应该较 高;b 点在四点中海拔最高,而线速度与 a 点相差不大,则可以判定 b 点纬度在 四个点中应该最高;c 点海拔仅次于 b 点,线速度在四点

3、中最大,则可以推断应 该纬度较低;d 点线速度较大,海拔较低,则可以推断应该纬度较低。地球自转 的线速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由于地球表面地势的起伏不同,导致同一纬线 上的各地线速度产生差异。 答案 2.B 3.C 读下图,回答 45 题。 4.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 B. C. D. 5.关于图示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从图示 N 极点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B.地所在经线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地位于地的东北方向 D.地位于地的西南方向 解析 第 4 题,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所以赤道地区地球自 转的线速度最大。第 5 题,从北极上空看,地

4、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结合图示信 息可知,地所在经线为 135 E,它不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结合经纬网可知, 地位于地的西北方向,地位于地的西南方向。 答案 4.A 5.D 6.北京时间 2011 年 11 月 3 日 1 时 36 分 6 秒,“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 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下图是“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对 接空间位置示意图。首次成功对接时,地球表面的晨线是( ) A.线 B.线 C.线 D.线 解析 与线与北极圈相切,反映的是冬至日状况,故排除 B、D。北京时间 11 月 3 日 1 时 36 分 6 秒时,可推算出 0 经线地方时为 17 时 36 分

5、 6 秒,180 经 线地方时为 5 时 36 分 6 秒,故晨线应过 180 经线附近,A 项正确,C 项错误。 答案 A 7.你欲“追赶太阳”,并与太阳的高度保持不变,则必须( ) A.向东每小时跨经度 30 B.向西每小时跨经度 30 C.向东每小时跨经度 15 D.向西每小时跨经度 15 解析 在天空上,太阳高度每小时变化 15 度,其视运动轨迹向西,因此应每小时 向西跨 15 才能“追赶太阳”。 答案 D 8.下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中心点为北极点,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弧 AM 为晨线 B.弧 MB 为晨线 C.弧 AMB 为昏线 D.弧 AMB 为晨线 解析 图示为北半球,

6、地球为逆时针方向旋转。图中弧 AM 为昏线,弧 MB 为晨 线。 答案 B 9.如果用 a 表示晨线,b 表示昏线,下列各图正确的是( ) 解析 沿地球的自转方向,由黑夜到白天的过渡线为晨线,由白天到黑夜的过渡 线为昏线,图示中太阳光线所指半球为昼半球,另一侧为夜半球,由此可得正确 答案。 答案 B 比较下面三幅图(注:甲、乙、丙三图中,阴影区为黑夜,丙图所示为北半球某地 区),回答 1011 题。 10.下列对各图中的晨昏线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的弧 AC 为晨线 B.乙图中的弧 AO 为昏线 C.丙图中的 AB 为昏线 D.丙图中的 CD 为晨线 11.赤道上晨线与昏线经度间隔(

7、) A.360 B.180 C.90 D.不确定 解析 第 10 题,判断晨昏线要动态地判断,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是晨线, 由昼入夜的是昏线。第 11 题,赤道上始终是昼夜平分,6 点日出,18 点日落,晨 线与昏线相距 180 。 答案 10.A 11.B 读下面的“光照图”,完成 1213 题。 12.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时 D 点为地方时 6 时 B.此时 C 点为地方时 8 时 C.图中 D、E 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都相同 D.AB 是昏线 13.此时,地方时为 0 时的经线是( ) A.120 E B.100 W C.20 W D.60 E 解析 第 1

8、2 题,A、D、E、B 所对应是晨线,与赤道相交是 6 时日出,C 是 2 时,D 与 E 自转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第 13 题,根据地球自转规律,0 时对 应的经线是 60 E。 答案 12.A 13.D 二、非选择题 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 (2)站在 C 点的某同学于昨天晚上 8:00 在天空中观察到某一恒星位于上中天,那 么今天晚上该同学再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应几点( ) A.19 时 56 分 4 秒 B.7 时 56 分 4 秒 C.20 时 3 分 56 秒 D.8 时 3 分 56 秒 (3)A、B、C、D 四点的角速度

9、变化规律是_, 原因是_。 (4)A、B、C、D 四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理由是什么? (5)若 E 为位于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人造卫星, 则 E 围绕地球运动的速度与地球的 自转速度相比(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解析 第(1)题,根据自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第(2)题,同一颗恒星连续两次位于 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是一个恒星日即 23 时 56 分 4 秒。 第(3)题,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除极点为 0 外,其他地点都相等。第(4)题,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极点为 0,其他 地点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减。 第(5)题

10、,同步卫星和地面上的相应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角速度相同,但卫星运 动轨道的半径长,线速度更大。 答案 (1)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2)A (3)A 点为零,B、C、D 三点相同 地球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 均相同 (4)DCB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南北极点的线速度为 零。 (5)C 1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B 即将进入_(昼/夜)半球。 (3)按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把图中各点排列为_。 (4)H 点的时间为_点。 解析 该题以一幅日照侧视图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有关晨昏线、地球自转线速 度、地方时的换算等知识。由图中纬度可确定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顺地球 自转方向,B 即将进入昼半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由图可知全球被 分为 12 个部分,每部分相差 2 个小时,B 点为 6:00,且 B 点比 H 点时刻早, 故 H 点时间为 4 点。 答案 (1)略(自西向东) (2)昼 (3)BHDEFAC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