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460.17KB ,
资源ID:141690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416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含答案))为本站会员(星星)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含答案)

1、第第 3 课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 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特点。 1.归纳从汉至元中央加强对地方管辖的措施, 认识其特点。 2.掌握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加强的演进历程,分析其特点。 3.概述中国古代选官、 用官制度的变化, 理解其演变趋势。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1)背景:汉朝初期,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还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判断正误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吸收秦朝速亡教训基础上的合理选择。( ) 解

2、析 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暴政而非是郡县制,所以,汉初改变郡县制而实行 郡国并行制,并不是吸收秦亡教训的合理选择。 概念辨析 推恩令 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 地分给自己的子弟。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唐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享有较大自主权,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 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 (1)措施 军事 北宋初年,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 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

3、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思考 史料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 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 赏罚刑政, 一切收了, 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熹朱子语类 思考 作者对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措施有什么看法? 答案 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4元朝 (1)措施: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 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深化理解 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元朝

4、行省区划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从而打破了秦汉以来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划分行政区的传统,这样使地方行省失去了扼 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故而使中央容易控制地方。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 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图解历史 汉朝的中外朝制度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 (1)措施:中书、门下和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2)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3)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

5、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 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的分工流程 4 宋朝: 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 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权和财权,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5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 越大。 判断正误 元朝的中书省和唐朝的中书省是完全一样的政治机构。( ) 解析 元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上承天子,下总百司。而唐朝的中书省是三省之 一,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和门下省、尚书省同为宰相机构。元朝的中书省的权力要大于唐朝 中书省的权力。 三、选官、

6、用官制度的变化 1察举制: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孝廉成为士大 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流行,朝廷官职主要由世家大族担任。 3科举制 (1)过程: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 唐、 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作用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深化理解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 朝代 制度 选拔标准或原则 特点 演变趋势 先秦 世卿世禄制 方式:世袭制 标准:血缘关系 与分封制、

7、宗法制相 结合 选拔标准:由 重家世门第到重 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由 推荐到公开考试 选拔形式:逐 渐走向制度化, 形式日益严密, 体现出相对公 平、公开、客观 的原则 汉代 察举制 标准:孝廉(品行) 以才能和品德为依据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标准:门第(注重门第 和家世) 与当时的士族制度密 切相关 隋唐 科举制 标准:才学(考试成绩) 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 途的局面 明清 科举制 八股取士 与君主专制强化相关 2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汉至元时期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期,在秦朝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上,不断走 向完善,并有重要建树,形成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些突出特点。 一个核心

8、:皇权至高无上。 两条主线: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归纳总结 从汉历经隋唐宋各朝至元代,从内外朝到三省六部制再到中书省制,中央的权力日趋集中于 皇帝手中,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它在中央政权层面上所体现出的机构分工既协 调又牵制,既提高办事效率又进一步加强君权的格局,一直影响到后世,尤其六部的设置及 其职责划分,一直沿用了下来,在选官制度方面,察举制,特别是科举制的创立及实施,扩 大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基础,为这个大帝国的有效运转提供了人才保障。 知识结

9、构 1列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名称的演变 (1)秦朝:三公九卿 (2)西汉:中朝、尚书台 (3)隋唐:三省六部 (4)宋朝:二府三司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在划线的地方填上相应内容 应用 (2018 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 本情况如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

10、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 D 解析 不向朝廷上贡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并且东南 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贡,藩镇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各藩镇与 中央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 B 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 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故 C 项错误。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一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 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 刘辅传 应用 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

11、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 弱相权。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 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 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应用 中书省草拟政令, 上承皇帝, 再交门下省审议, 由尚书省“奉行”, 尚书省下设的吏、 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执行。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 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 为辅臣。唐代中央

12、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 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 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 应用 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并据此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 事权”的方式。 答案 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 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科举制度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科举制度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的良好社会风 气。 历代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 名相和雄才大

13、略的政治家, 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 文学家、艺术家、学者、教育家、外交家等,如唐代的王维、韩愈、刘禹锡、颜真卿、白居 易,宋代的欧阳修、苏东坡、朱熹、包拯、寇准,明代的张居正、汤显祖、徐光启,清代的 纪晓岚、刘墉、郑板桥、林则徐、翁同龠、蔡元培等文化名人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他们饱读书籍,领略丰富的文化,传承治国之道,为中国传统文化绵 延不绝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应用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 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

14、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 D 解析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它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D 项正确; A 项“最优秀”的说法过于绝对; 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才学, 排除 B 项; C 项“排 除”说法过于绝对。 1下图反映的政治状况,到西汉中后期最终解决,这得益于( ) A分封制的推行 B“推恩令”的实施 C中朝制的实行 D农耕经济发展 答案 B 解析 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图 片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扩大了地方王国的自治权力,但郡国受中央 节制较小,以至于拥兵自重,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15、”,解决了 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 B;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A;中朝制的实行 是为了加强君权削弱相权,排除 C;材料与农耕经济发展无关,排除 D。 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 一大变动。”唐之于汉的“变动”体现在( ) A皇帝制度的确立 B郡县制的实行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答案 D 解析 题目问“变动”的表现实际是问唐朝与汉朝相比的不同之处,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才 开始实行的,故选择 D。A、B、C 属于汉唐两朝的相同之处,所以排除。 3北宋中央设立的分割宰相财权的是( ) A参知政事 B三司使

16、C枢密使 D转运使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 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 权。因此分割宰相财权的是 B 项,A、C 两项错误。转运使是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 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排除 D 项。 4元朝管辖今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是( )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通政院 D枢密院 答案 A 解析 元朝时宣政院是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的中央机构,A 正确;澎湖巡检司管辖 澎湖和琉球,排除 B;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全国设通政院,而枢密院则 总领全国军事,排除

17、 C、D。 5 西汉时期, 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很有名望, 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 这一制度是(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根据材料中司马相如因有名望而被汉 武帝直接任命为官, 可知这是汉代察举制的方式, 察举制主要考查才能与品德, 故 B 项正确; 被汉武帝任命为官,因此不是世袭为官,故 A 项错误;九品中正制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科举制隋代才出现,故排除 C、D 两项。 6“朝为田舍朗,暮登天子堂”是中国古代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 想的主要途径是( ) A投笔从戎戍边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作官吏幕僚 D参加科举考试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朝为田舍朗,暮登天子堂”是指入朝为官。隋唐以后入朝为官的主 要途径是科举制,故 D 项正确。A 项与登天子之堂没有直接关系。B 项的察举制主要是汉代 及魏晋时期推行。C 项投作官吏幕僚并不是主要途径。故排除 A、B、C 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