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6 课课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学业达标 1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 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导致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局面的出现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答案 D 解析 无论是商品输出还是资本输出,列强的根本目的都是发展资本主义。故选 D。 2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尚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
2、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引文意思分析,甲午战争没有动员全国力量与日本作战,而是把所有的希望 寄托于一个领导者身上,体现了中国民众民族意识尚未充分觉醒,B 正确。A、C 两项不符 合史实;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D 错误。 3清政府 1895 年 5 月 20 日电令:“著即开缺来京觐见大小文武各员,并著饬令陆续内 渡。”此电文对应了我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哪一具体内容( ) A割让香港岛 B割让九龙司 C割让台湾全岛 D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1895 年”“饬令陆续内渡”可知是割让台湾全岛。 4梁启
3、超说:“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与 文中所涉及内容相关的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及所学知识可知, 马关条约规定割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C 项 正确。 5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其主要目的是( ) A防止义和团“反清复明” B命清军与洋人剿灭义和团 C取悦侵略者以保证统治地位 D剿灭义和团以逞威风 答案 C 解析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统
4、治。故选 C。 6义和团运动期间,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出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 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 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 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 B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C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 D义和团斗争方式不当 答案 B 解析 从“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可以判断 A 正确。 从义和团简单地“以下令逐客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
5、见太平”,可见其斗争方式不当, D 正确。从“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的评价,可知作者对义和团反抗侵略是肯定的,C 项 与材料相符。 从作者认为义和团这种“处势应变”的方法“非宜”来看, 可知B与材料不符。 719 世纪末流行的一则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站,哪怕皇上服了外,不 杀洋人誓不完。”你认为该民谣应出自( )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鸦片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答案 B 解析 从民谣的时间和“誓杀洋人”可判断这是义和团运动期间出现的民谣。 81901 年正月初三日,内阁奉上谕:此案祸首诸臣,昨已降旨,分别严行惩办,按照各国 全权大臣照会, 尚须加重除载
6、勋已赐令自尽, 毓贤已饬即行正法, 均各派员前往监视外, 载漪、 载澜均定为斩监候罪英年、 赵舒翘昨已定为斩监候, 著即赐令自尽。 据此可知( ) A清政府重用反帝官员 B外交成为清朝头等大事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严惩对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不力的官员,故 A 项错误;B 项在 材料中不能体现, 排除;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C 项时间不符合题意, 排除。 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下列选项中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 A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B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C拆
7、毁京津沿线炮台 D准许列强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 答案 B 解析 注意关键信息“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B 项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 故选 B。 10“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 299 次会议记录显示:拆除山海关炮台 10 000 元,拆除大沽 南炮台 1 000 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 3 000 元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款项用于履行此 项条约内容。这里的条约指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 D 解析 辛丑条约中规定拆毁北京到大沽口沿岸炮台,D 正确;A、B、C 不涉及拆毁炮台 的信息,排除。 能力提升 11甲午战争前,日本天皇每年从皇室费
8、用中拿出 30 万元补充军费;实业界领袖组织“报国 会”募捐,财界也大力支持日本为战争发行的军事公债。清朝恰好相反,每年从海军军费中 挪用 30 万两建造颐和园:为准备庆祝慈禧 60 大寿而耗费的大约 1 4002 000 万两白银,可 购买 10 艘“定远”型铁甲舰、20 艘“致远”型战舰。这段材料说明( ) A社会政治是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 B中国海军军事装备远远落后于日本 C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蓄谋已久的 D慈禧万寿庆典直接导致中国战败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分析日本政府和社会支持海军建设,相反中国政府却阻挠和破坏海军建设,显 然社会政治是决定甲午中日战争胜负的根本,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
9、比较中日海军的装备, 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故 C 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 战败的直接原因是军队战斗力和指挥的失误,故 D 项错误。 12“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国人为目的者也。虽一败涂地, 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材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 ) A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C具有反帝爱国的革命性 D奠定了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 答案 C 解析 “爱国心所发”强调的是爱国,“拒外国人为目的”强调的是反帝,所以材料反映出 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革命性,C 项是符合题意。 13晚清朝臣和士大夫联名上书反对议
10、和说: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 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 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据此可知,这些反对者( ) A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B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C对 19 世纪末的时局认识较清 D顽固地坚守传统政治体制 答案 C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 夷入侵,各示所欲”。从关键信息分析可知,反对者认为议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带来列强侵略 中国的巨大危害, C 正确; 这些反对者都是封建统治者, 不可能深刻揭露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A 排除;题干反映反对者对时局的
11、认识较清,没有涉及“天朝上国”的观念,B 排除;D 材 料无法体现,排除。 14“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 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该言论最有可能发表于 ( )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北京条约签订后 C 马关条约签订后 D 辛丑条约签订后 答案 D 解析 “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等字眼强调了清政府已经成为了洋人 的朝廷,这是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所以选 D。 15如图是 1907 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 其政治寓意是( ) 中国现形记 A清政府成为
12、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C中国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 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1907 年”分析,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漫画寓意 是提勺(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 中国的工具。故选 A。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军攻占旅顺后,对城内进行了 4 天 3 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死难者约 2 万人。 据英国法学家胡兰德的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公法记载:“当时日本官员的行动,确已越 出常轨。他们从战后第二天起,一连四天,野蛮地屠杀非战斗人员和妇女儿童。在这次屠杀
13、 中,能够幸免于难的中国人,全市中只剩 36 人(后考察生还者有 800 余人)。而这 36 人,完 全是为驱使他们掩埋其同胞的尸体而留下的。”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旅顺大屠杀。 材料二 一份出版于明治二十七年十二月六日(公元 1894 年 12 月 6 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 报 ,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郑家杭村现身。该报以 10 个版面的容量,详尽报道了当 时日军入侵中国的重大时事新闻,其中有日军血洗旅顺的大幅版面。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 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让人触目惊心。 (1)材料一中旅顺大屠杀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你如何看待日本一些史学家所述“189
14、4 年那 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的观点? (2)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 (3)综合以上两则材料,你有何认识? 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该观点是错误的。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长期对外扩张政策实 施的必然结果,战前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力落后,成为被 侵略的对象。 (2)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时那段 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3)警钟长鸣,以史为鉴;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勿忘国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 解析 第(1)题由“1894 年”“旅顺”等关键词可判断是甲午中日战争。 评价日本史学家观点 时应首先否定,然后结合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及中国的腐败落后分析必然性,点出日本侵略 中国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第(2)题,要明确时事新报是重要史料,既为研究当时历史提 供资料,同时据其内容看又是罪证。第(3)题要向反思战争,勿忘国耻等方面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