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831.88KB ,
资源ID:140814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408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荷塘月色 学案(含答案))为本站会员(星星)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荷塘月色 学案(含答案)

1、 文本文本 12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 朱自清 核心素养目标 1.思维:诵读全文,读懂文意。2.审美:体悟情感,赏析技巧。 任务情境: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他在极为贫困,自己一身重 病的情况下,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 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 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朱自 清先生不仅有铁骨, 是个有骨气的人, 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2、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文情并茂的美文荷塘月色 。 下面是本文的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后面的问题。 (1)最能揭示散文主题、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被称为“文眼”,请将本文文眼填入图中小 圆环内。 (2)在图示的、处分别填上表示作者独步所见所感的四字短语。 答案 (1)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感受独处 塘上月色 联想采莲 微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文,读懂文意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_ 答案 直抒胸臆,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引领全篇,是文眼句。 2本文在叙述、写景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请结合全文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 的情感变化。追寻作者的行踪与情

3、感线索,完成下表,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行踪 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 情感归结 家中乘凉 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思静 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赏析荷、 月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得静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 情来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 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忆采莲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得静出静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回到家中 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难静 答案 行踪 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 情感归

4、结 家中乘凉 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思静 走向荷塘 今晚却很好。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独处的妙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求静 赏析荷、月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得静 离开荷塘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 事情来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 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出静 忽忆采莲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得静出静 又忆西洲曲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得静 回到家中 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难静 微任务活动二 体悟情感,赏析技巧 (一)深入文本,把握情感 3第 2、3

5、段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答:_ 答案 (1)环境的特点是“幽静”。 (2)作者的心情恰好与环境吻合,从容、安闲、超脱,在没有人事纷扰的“另一世界”里自由 自在,获得了暂时的宁静。 4作者为什么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答:_ 答案 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 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 作者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 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的

6、感叹。 5作者为什么继荷塘美景的描写之后,又专门安排了一段对江南采莲习俗的描绘? 答:_ 答案 这部分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它的结构意义不可忽视。我们把对清华园荷塘的描画 和对江南采莲的联想并列起来, 不难看出, 前者是实, 后者是虚, 前者是现实, 后者是梦幻, 前者是信目极赏,后者是驰骋想象。作者有意识地把荷塘景与江南景比较,在对比过程中展 示情感态度。二者在结构上彼此呼应,互为双璧,使文章表现更丰厚,行文更有起伏,更具 层次性,使结构避免了平淡和单一。 6作者所写的荷塘月色的宁静和谐与作者心情的“颇不宁静”是不是矛盾? 答:_ 答案 二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他才

7、到月光下的荷塘边去寻 求宁静,寻求超脱。月下荷塘里那弥望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清香、凝碧的波痕,是 那么清新自然,如诗如画;那薄薄的青雾、弯弯的杨柳、斑驳的树影、和谐的月色,是那么 朦胧静谧,如烟如梦。这样的境界,正是作者所寻求的,他心中的哀愁不禁变得淡淡的,同 时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也油然而生。可是这宁静与喜悦只是暂时的,蝉叫与蛙鸣已把它打得 粉碎,剩下的是内心更为深重的苦恼和烦闷。作者的思绪就是经过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 静的过程而抒发出来的。 (二)品读语言,赏析手法 7阅读第 4 段,思考: (1)这段文字写月光下的荷塘景物,其描写角度和层次有怎样的变化? 答:_ 答案 由远及近,由

8、高到低,由静到动,依次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这一段中有些句子很妙,找出来赏析一下。 答:_ 答案 写荷叶的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两者不仅相似, 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写荷花的句子:“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的含苞待放。这 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 羞涩神情的, 现在用来写荷花, 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 下荷花忽明忽暗的

9、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 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写荷香的句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 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 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 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写荷波的句子:“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 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

10、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 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写流水的句子: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 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 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段写景重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 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8阅读第 5 段,思考: (1)这一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角度与层次有怎样的变化?请具体说明。 答

11、:_ 答案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先正面描写,后侧面烘托。 正面描写: 月光如水: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雾如纱: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花叶若梦:“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 轻纱的梦。”作者通过静态动写的方法,勾勒出十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把月色写活了。 侧面烘托:灌木黑影斑驳,浓淡适宜:“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 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杨柳倩影如画:“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 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里既是写“黑影”和“倩影”,也是在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 在物体上产生的。光影和谐似曲:“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12、;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色本来依靠视觉感知,作者却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一听 觉来描写,巧妙地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沟通与转移。 (2)这一段作者用了很多传神的动词,请找出来品味、赏析。 答:_ 答案 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这些动词的特点:泻 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 慢慢扩散、 弥漫, 以动景写静景, 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

13、荷叶上 的月影之真、之美。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 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汽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 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9通感与博喻是本文运用的两种较独特的修辞手法。参照下面的介绍文字,分别从文中找出 运用这两种手法的句子,具体分析品味。再从课外找出运用通感的句子品味。 (1)通感: 又称移觉, 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 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 将人的听觉、 视觉、 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 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2)博喻:又称连比,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

14、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能将事物的特 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明喻、暗喻、借喻等其他类型的比喻 所无法达到的。博喻运用得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答:_ 答案 (1)通感句: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分析:沟通听觉和嗅觉,写出了荷香时浓时淡、时断时续、隐隐约约、清新淡雅的特点。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分析:以琴声喻月色,沟通听觉与视觉,写出了光影交织的月色那明暗交错、隐约迷离、变 幻莫测的特点。 (2)博喻句: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 的美

15、人。 分析:这个比喻句中,“白花”是本体,连用了明珠、星星、美人三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写出 了荷花在暗夜中明艳照人、多彩多姿的色彩与形态。 (3)课外通感句: 重门深锁无觅处,疑似碧桃千数花。(郎士元听邻人吹笙)以眼中之桃花喻耳中之 笙歌,化虚为实,写出笙歌之美妙动听。 这位京剧大家的唱腔真是珠圆玉润。以可视的珠玉喻唱腔,写出唱腔之圆润。 关于 荷塘月色 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你有怎样的看法? 答:_ 答案 (观点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 的喜悦。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制,是观景时矛盾心理变化的两

16、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节制的(他自称是个 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 喜悦,都是“淡淡的”。 (观点二)本文只是记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常的思想情绪,描绘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游。不 宁静的心人人都可能有, 时时都可能出现。 有了这样的心绪, 就有可能去到一个清静的所在, 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寻找一个人所能得到的一时的自由空间。在这样的时空里,看到的景物 可能使我们忧愁,也可能使我们喜悦,我们也会由此而想到久远,想到其他人和事。这样看 来,朱自清不过是写了一个普通人一种极为平常的思想情绪,只不过我们普通人

17、没有他这样 的妙笔,写不出像荷塘月色这样能够感染人的心灵、引起人共鸣的文章而已。 (观点三)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 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作者用细 腻而真实的笔触,勇敢而真诚地坦露了一个正直而文弱的知识分子在面对暴行时的愤怒但又 无奈的心路历程,强烈地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和对人民的残酷镇压,从 而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奋起抗争,推翻黑暗统治,建立自由民主的新社会。 助读材料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

18、兴。中国现代 诗人、散文作家、民主主义战士。1927 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 二”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思想带来极大的震撼,使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变。他的作品不 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也有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 他身患重病,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 ,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配 售的救济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主要作品有背影 春 欧游杂记 。 (2)名家评朱自清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 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 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郁达夫 朱自清的

19、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林非 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 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 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叶圣陶 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 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自清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 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李广田 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生存五一载, 愈

20、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许德珩悼念朱自清挽联 人间哀中国,破碎河山,又损伤背影作者;地下逢一多,辛酸论话,应惆怅清华文坛。 冯友兰悼念朱自清挽联 2背景展示 荷塘月色写于 1927 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 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 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 谷中的时代的苦闷, 是觉醒的一代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 无路可走的苦闷。 怀着火一样的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 觉醒的个性却无

21、法找到让个性自由 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3文学常识 现代散文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 解。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 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 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 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散文具有记叙、抒情、议论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 论性散文三种。

22、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取材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结构多种多样、表 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运用自如、诗意浓郁、语言优美、(篇幅)短小精悍等特点。 4文本拓展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赏析 西洲曲 最早著

23、录于徐陵所编的 玉台新咏 , 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 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冬至春,从夏至秋,从现实到梦境, 对意中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鲜明的感情色彩。 这首乐府民歌,运用了比喻、双关和细节描写的手法。“低头”的细节描写表现女子的 羞涩,“莲子清如水”暗喻感情的纯洁。“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 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一、字词知识 (1)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本文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2)脉 脉(m ):本文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24、(3)袅娜 (nio nu ):柔美的样子。 (4)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5)蓊 蓊郁郁(wn):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6)没 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二、名言警句 朱自清名句 (1)从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 上,打上深深的脚印!毁灭 (2)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3)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 (4)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

25、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 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匆匆 (5)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 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论诗学门径 (6)而将来的奇迹真成了奇迹,永不降临于笼着手,垫着脚,伸着颈,只知道“等待”的人! 他们事事都等待“明天”去做,“今天”却专作为等待之用;自然的,到了明天,又须等待 明天的明天了。刹那 一、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 ,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 终不让她们在

26、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显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 现,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 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二、 冬 荷 李木生 冰掐灭了一湖的波浪。又冰上加雪。荷的尸骨就这样狼藉在冰雪的湖面上,肢折头断, 东倒西歪,稀稀落落。 苍凉。落寞。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过挤挤挨挨、涨潮似的荷叶,没有过大火一样燃了一 湖的荷花,也没来过那只在尖角小荷上立了近千年的蜻蜓。 湖,真的死去了吗? 但是,有一丝荷的清香,悄然潜入心肺,连强大戗人的寒气也无法将其阻断。 在这冰雪的湖上,我与冬荷相识。 红红的朝阳,在远处怯怯地开着。薄薄的雾气正在散去

27、,远远近近的残荷便从朦胧里渐 渐清晰起来。直的,弯的,拱的,垂的,是荷柄的舞蹈;灰的,黄的,黑的,褐的,是荷叶、 莲蓬的存在。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宋之周敦颐曾将夏荷喻为“花之君子者也”。 其实,冬荷不是更具有着君子的风骨吗? 风寒榨尽了水分算得了什么?失去了丰腴,那就裸露出庄严的筋脉迎接风雪。曾经硕大 舒展的碧叶,有时会干缩成一排排瓦垄状,甚至在垄沿处散布起或大或小、有着黑色边缘的 窟窿。这是被风霜雨雪反复肆虐后留下的创伤吧?乍看这带着黑色边缘的窟窿,好像这荷已 经脆得很,一碰就会碎的。其实不,在这褶皱间的灰色质地里,往往还残留着浅浅的绿,抚 摸它,抓它,你会立刻感到一种柔韧

28、劲道的生命的力量。天要起风雪,水要结成冰,这是无 法回避的现实:躲避肯定是不行,逆来顺受恐怕也不行,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迎上前去。不 要以为荷在冬日里零落。不是的。它是迎上前去的勇士,前仆后继时坚守阵地的勇士。 有一枚荷叶曾是那样深深地吸引了我。 寒风里, 它反扣在一杆斜立于冰雪之中的荷柄旁, 仿佛一位持枪披甲的英雄。它那依然硕大的叶片起伏着,犹如奔腾向前的波涛。而隆起的筋 脉,在太阳下骨骼一样地凸显着,更让这波涛有了山峦连绵的质感。这如波涛山峦般起伏不 息的,不就是勇士容山纳川、吞吐日月的胸膛吗?瞧着它那根植于博大之上的自信与恢弘, 我隐隐感到,也许那一湖的浪漫,一湖的自由,一湖的豪情与刚烈,

29、正被这枚荷叶收藏着? 还有给我以强烈震撼的那枝冰中的莲蓬。莲柄早已没入冰雪中,莲头却执拗地伸出在冰面 上,面朝着空旷的天空,十七个空了的莲房犹如十七个森然的弹洞。真是触目惊心。望着这十 七个无言的黑洞,我依稀听到了呐喊与控诉。它一定有过孕子的艰难与幸福,那十七粒饱满圆 润的莲子,肯定蕴含着新鲜而又芬芳的思想。不然,枯燥狰狞的严冬不会向它施以能够致以死 命的寒冷。但是寒冷又能怎样?饱满的莲子早已植入湖底的泥中。没有了莲子的莲蓬,仍然勇 敢而坚定地面向有着太阳、月亮与星星的明亮的天空,大睁着追求与探寻的眼睛,并让自己那 十七个曾经孕育过十七粒莲子的莲房,冲破覆盖的冰雪,成为湖的自由呼吸的通道。 太

30、阳升起来了。冬日的湖上,荷的故事正没有尽头。 冬的湖上,最热的当是荷了。冰压不住它,雪也盖不住它。它总是融化了冰雪,让热的 生命在这冰雪的湖面上醒目着。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世界里,总有那曾经外直中空的荷柄, 或挺着,或曲着,或拧着,或举着,从冰下牵紧了纹理毕现的荷叶和莲子散尽的莲蓬。融去 了身上冰雪的荷,黑着或灰着,却崭新着。夏日的荷是从水中生的,“出淤泥而不染”;冬 日的荷是从冰雪中生的,历垢世而弥新弥净。更有爱的宣言写在冰雪之上干枯了也要拥 抱着,共同迎受着寒风,等待冰消雪融的日子;既然灾难不可避免,那就相挨相慰着一起冻 结于冰雪之上,携手承受苦难。谁能说与所爱者携手承受苦难,不也是一种巨大

31、的享受与幸 福呢? 热的荷,当是伟大的洁净与爱的楷模了。 最富有柔情的也就最为刚强最具力量,在这白色笼罩的湖面上,只有爱的荷在与冰雪较 量。冻结与反抗,最为惊心动魄的搏斗,一定是发生在夜里。北风凄厉地嘶鸣着、撕扯着, 雪的鞭子狠狠地抽打着,这时冰便阴险的一寸一寸地靠拢来。但是荷在,冰就无法完成它窒 息一切的一统天下。到底有过怎样惨烈的搏杀,我们已经无从知晓。 午时的太阳下,荷的凛然与愤怒却历历在目着。 铜铸铁打般的荷柄有的举着叶或蓬,那是荷的解放的旗帜;有的头已半冻在冰中, 却还将身子拱作劲弓,要将一统的冰盖掀翻,那满布的细钉头样的刺疙瘩,似乎正隐隐漏出 咯咯吱吱的响声。即使光剩下了头颅,也要

32、与冰撕咬在一处,如眉间尺咬紧了楚王的头(鲁迅 铸剑)。这“头颅”的四周,总是有着深刻的冰的旋涡,就记录着荷的不屈与抗争,也记 录下冰的胆怯与陷落。 这是怎样的头颅啊, 沐浴在冬日的阳光里, 于冰雪上昂着, 金灿灿的, 金字塔般的从容,富士山样的美丽。 冬荷知道, 冰下还有藕, 正布满在湖底。 每一节藕上, 都栖着自己生生不息的梦。 梦在, 来年的夏天,还能不让荷在每一朵浪花上自由的飞翔吗? 那是月华做成的荷瓣,水精做成的荷叶,渔歌做成的蜻蜓呀!整个夏天的热烈,都在这 里轰轰烈烈地演绎着。 一种水样的感觉正在冬荷的筋脉里汩汩地流动。饱满,自在,清新,高洁,它甚至看见 了一只翠绿的青蛙,正如意地蹲

33、在肥嫩的荷叶上,一滴被鱼尾溅上的水珠,正在蛙的脚下滚 动,而滚动的水珠上,有七彩阳光的闪烁。它还看见了花瓣纷披的粉荷,嫩黄泛绿的花托周 围,是黄黄的蕊毛,花托上微突着幼小的莲子,泪泡一样的娇嫩着。美好,就是这样的吧? 还有夏荷的清香,夏荷的明朗,夏荷风中快乐的呻吟和夏荷染红了白云的欢笑,都在抚弄着 冬荷梦的琴弦。 风刮着。冰封着。雪覆着。夕阳正泛着荷蕊般的嫩黄。夕阳里,醒着的冬荷,梦正酣。 (有删改) 赏析 冬荷本为无生命之物,但在作者笔下,不仅具有了生命,而且具有人之精神与个性特 征。拟人化的笔法让冬荷一下子站立在了读者的眼前,如一尊雕塑,凛凛然风骨尽现。作者 借对冬荷的赞美,讴歌了倔强不屈

34、的品性,象征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 这两篇诗文在“读荷”的情感上有何不同? 答:_ 答案 采莲曲借助动词,展现了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 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冬荷呈现出冬荷在严酷环境 中不屈抗争的精神,从而也使读者悟出了无论何时,都要对生活充满希冀和憧憬的道理。 你对荷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请写出你的想法。 答:_ 答案 略。 素材点击 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生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外在事物。无论荷塘里多么 热闹,他隔着不能朗照的月色看过去,不觉吵闹得无法忍受,也不去禁止蝉噪和蛙鸣,只是 这么远远地观看,居然还看出一些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

35、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先生在这么嘈杂的荷塘旁,仍能感受到和谐,这种心态是 努力的超然。只在尽力追寻一种美景,通过“另一世界”来安慰自己的心灵。 荷塘月色里 所寻求的美景, 正是这种“追求”心态的写照。 光与影, 蛙与蝉, 荷叶与流水, 远山与柳树, 都是不同的景物,呈现不同的价值,然而在“不能朗照”的月色下,这些朦胧的外在事物都 有着和谐的共性,给了作者片刻的心灵慰藉。 运用角度 精彩运用 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停下你疾驰的脚步,留心一下你周围的点点美丽,毕竟花瓣 留不住露珠, 朝霞锁不住清霜。 不要总是为物质的享受而不停地奔波, 心灵也需要沐浴阳光, 也需要

36、觅得一处宁静。所以,当我们埋头苦干至深夜时,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自由 的广场,去感受月下独步,去领略心灵的轻松。 其实,疲惫了,就离开你的书桌,放下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到屋外去看看寒梅绽雪,秋 菊披霜。就让这短暂的美景装饰你空荡的心灵。站在户外的天地里,闻一闻淡淡的青草香, 伸开双臂拥抱一下向你奔来的和风。若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就抬起头,让淘气的小雨滴 吻一吻你紧皱的额角。仰望蓝天,让春愁随云散;俯视江河,看飞花逐流水总有一点美 会驱散你的疲惫。 锤炼语言锤炼语言 课文借鉴 本文语言优美、 凝练而传神。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 如把“白花”比喻成“一粒粒的

37、明珠”“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又运用了一些特殊的 修辞手法,如通感。作者把月色写成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得这篇作品脍炙人口。 二是大量叠词的运用。如在第 2 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 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 围, 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等。 还有一些词, 如“田田”“亭亭”,本来是古歌辞里的词,作者在这里都运用得极为妥帖。 运用点拨 1精选动词 要想使文章的语言优美,就要恰当选用动词。 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描写出青雾与叶子和花既互相贴近

38、、互 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描写出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2善用叠词 要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出事物的特征,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如“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突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 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传神地表现出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 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3巧用修辞 读语言优美的文章,犹如欣赏一幅富有神韵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又犹 如聆听高山流水 ,叫人荡气回肠,神清目爽,而修辞则是装扮语言的最好的方法。 (1)巧用比喻摹形象。 我们写作文不一定要全部“实话实说”, 有时要“借物妙说”。 “

39、借 物妙说”可变陌生为熟悉,可化生动为形象,可使抽象为具体。比喻就能达到这种效果,引 发人去联想。 运用的时候要注意新颖和独特,别人用得很多了的比喻,我们最好不要再重复用,要多 用些新颖的打着“我”的印记的比喻。如写月亮,把它比作“银盘”“玉盘”“仙女的脸” 等是常见的,一位同学写月亮把“仙女的脸”稍稍改换了一下,换得很妙:“银色的月亮, 像是一个有些褐斑的美女,她的眼神是清澈的,她的笑意是皎洁的。”比喻很是独特美好。 (2)借用排比增语势。恰当地运用排比,不仅能使句式整齐而庄雅,语势流畅而逼人,而 且会使文章底蕴丰富,霸气十足。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使贫寒交迫的人感 到人间的温暖

40、;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 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中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这段话运用了排比和比喻 的手法,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大大增添了作文语言的气势。 (3)善用夸张壮意境。写作时为了突出形象、渲染气氛,往往运用夸张手法。如“他一年 四季说不到八句话”“他酒还没沾唇,人早就醉了”等。夸张手法的运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 印象。 (4)拟人拟物显生动。运用拟人手法,不仅会使事物的形象鲜明,更能使人倍感亲切,产 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要是春天,当 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时,风就从我的身上

41、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 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和脚踝,赶也赶不走。”这里,无形 的风被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得可见可感,写出了风的轻柔,写出了作者感受到来自故乡的 温馨、亲切。 即时训练 朱自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图,他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也给了我们审美 的愉悦。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荷”的图画,不少于 300 字,注意锤炼语言。 答:_ 答案 (示例)这是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这里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大观, 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朵西一朵,全凭率性而为,多了 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水中肥叶如扇,左摇

42、右摆,憨态可掬,千点粉红隐在其中,如 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无拘 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 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视眺望,望 穿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地做着一场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玉洁,天 然去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凝拳。夏风吹来,这西湖便 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古 典悠远中走出一群衣容辉煌的少女,翩翩起舞,裙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 旋,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个歌舞升平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