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94.37KB ,
资源ID:140788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407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后的常春藤叶 学案(含答案))为本站会员(星星)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后的常春藤叶 学案(含答案)

1、文本文本 2 最后的常春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 亨利 核心素养目标 1.思维:阅读课文,理解小说内容。2.审美:(1)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2)体会小说构思的巧妙;(3)赏析人物形象。 任务情境:如果说一滴水能折射出整个太阳的光辉,那么,我相信,一片小小的叶子也能映 射出人间的真情。今天,这片最后的常春藤叶就为我们讲述了它与三个艺术家之间的感人故 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 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 。 下面是本文的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后面的问题。 (1)小说以琼珊为线索展开情节, 请根据故事的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的顺序概述故事情节, 在图中处填出相应的内容。 (2)小说采用了双线并行

2、的结构模式,请在图中处明确填出哪处是明线,哪处是暗线。 答案 (1)琼珊病重 琼珊丧失生的信念 琼珊重拾信念 琼珊脱离危险 (2)明 线 暗线 微任务活动一 赏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1小说 1、2 段中描写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 答案 (1)特点:有许多小胡同,而且很贫穷。 (2)作用:从小区的地貌特点以及苏艾、琼珊的住房条件,可以想见她们的生活状况之差。 2小说通过“苏艾关切地向窗外望去”的视角,描写了屋外的环境;后面又写到“寒雨夹着 雪花下个不停”。试分析这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_ 答案 第一处烘托出琼珊内心的悲凉。第二处为下文做了充分的铺垫: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

3、就是老贝尔曼在这寒冷的雨雪之夜画上去的,他还为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3“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 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这段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答:_ 答案 常春藤叶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高挂枝头而不掉落,叶子顽强的生命力给琼珊 以启发,使她觉得自己原先悲观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妥,所以她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景物描 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烘托了人物的性格;联系后文,这样的描写对谜底也有暗示作用。 微任务活动二 体会小说构思的巧妙 4琼珊数叶子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答:_ 答案 叶子掉落得快,既符合冬天风雨交加的环境特点,又预示着

4、琼珊求生的希望之灯即 将熄灭。 琼珊将自己的生命维系在即将凋零的叶子上, 说明她病情严重, 心情绝望; 同时, 她又把微渺的希望寄托在藤叶上,突出了藤叶对琼珊的重要意义。常春藤叶到底有没有完 全掉落,这一悬念,容易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答:_ 答案 作者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小说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欧 亨利式”结尾),也给读 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使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而理想化。读者可以想象,在那个风雨交加的 夜晚,老人冒着雨,踉踉跄跄地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颜料,在墙上施 展他

5、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的情形。 6为什么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在情理之中? 答:_ 答案 (1)小说的结尾符合生活逻辑。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 原因:距离太远,而且只能卧床观看;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贝尔曼突然去世可 能吗?可能,这是病情发展的必然结果。前文已有伏笔:“年纪六十开外”“充血的眼睛老 是迎风流泪”“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 (2)小说的结尾符合贝尔曼的性格。 这样的结尾符合贝尔曼性格发展的趋势, 他善良、 有爱心, 这在前文有伏笔,“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总有一天,我要画 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 (3)小说的结尾揭示叶子

6、是假的,在前文有多处伏笔暗示。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 经历狂风暴雨后依然傲然挺立(按文意总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的“贴” 字;“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微任务活动三 赏析人物形象 7结合全文,说说贝尔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 答:_ 答案 (1)形象:贝尔曼是一个老画家;他平凡,有点讨厌的外表下却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 的心;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2)刻画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a.外貌描写: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 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b.

7、语言描写: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 后,他“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心。c.侧面描写:通过苏艾的转述, 道出了贝尔曼身体已经很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 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欲扬先抑。初见贝尔曼,他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得知琼珊的病 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他“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这都是“抑”,贝尔曼并没有给我 们留下太好的印象。为了鼓舞琼珊活下去,贝尔曼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 这是“扬”,让人感受到贝尔曼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 8小说中的苏艾是一个怎样的

8、形象?她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 答案 (1)形象:她是一位善良的、具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姑娘,她不仅在生活上给生病的琼 珊以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给她精神上的鼓励;她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为贝尔曼因画常春 藤叶染病去世而悲伤,言语中充满了对他的敬意。 (2)作用:她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人物;琼珊与贝尔曼之间由她牵连,她推动了故事情节的 发展;小说通过苏艾和贝尔曼两个人物,一起向读者传递了这样一个主题,即普通人之间 的情意和爱,给人力量和信心。 关于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贝尔曼,有人认为是琼珊,还有人认为是贝尔曼、琼珊和苏 艾三人共同担负了表达主题的重任。你认为呢? 答:_ 答案 (观点一)本文的

9、主人公是琼珊。小说中,作者写得较细、着墨较多的是琼珊。小说先 由琼珊生活的环境说起;进而交代琼珊患病和病中的表现,并且详写了琼珊注视窗外藤叶并 数藤叶的过程;最终,琼珊确实将藤叶的去留作为自己生命去留的标志。这最后一片叶子贯 穿小说的始终,琼珊也始终活跃在小说的情节当中,因而琼珊是主人公。 (观点二)本文的主人公是贝尔曼。 分析谁是小说的主人公时, 不应单纯地看作者着墨的多少, 而应看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其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其是否 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这篇小说要体现的是穷苦朋友间相互救助的主题,而它主要 是在贝尔曼身上体现的,因而主人公应是贝尔曼。 (观点三

10、)本文的主人公是琼珊、 苏艾和贝尔曼三人。 这三人都是社会中的平民百姓、 小人物, 但他们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患难中更见真情。作者写他们的故事,歌颂了穷人之间的友爱 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人格舍己救人。 同时, 告诉我们: 在生与死、 抗争与屈服之间, 我们需要自己树立信心, 做出努力, 才能取得胜利; 坚定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助读材料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欧 亨利(18621910),19 世纪末美国杰出的作家。他的小说以新颖的构思、诙谐的语言、悬 念突变的手法反映了 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现实, 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 的创作独树一帜,与契诃夫、莫泊

11、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 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 四百万 命运之路等。其中爱的牺牲 警察与赞美诗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麦琪的礼物 最后的常春藤叶等名篇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2)欧 亨利笔名的来历 欧 亨利在小说黄雀在后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强盗抢了钱,被骗子骗走,而金融家 买空卖空,骗子的钱又落入金融家的腰包。金融家没有亲自去抢、去骗,却是手法更高明的 强盗和骗子。欧 亨利之所以能把问题看得这么透彻,一是他高瞻远瞩;二是他在从文之前, 本人就是个通缉在逃的诈骗犯。 欧 亨利的真名叫锡特内 波特。1896 年,得克萨斯大陪

12、审团以侵吞一家银行存款的同谋罪对 他进行控告,他一口气跑到了新奥尔良,然后坐船逃到了洪都拉斯。 在洪都拉斯那几年,波特混得相当差,这使他的想法又有了改变,觉得与其在外面流浪、挨 饿、睡公园,不如回去蹲监狱单间,至少吃喝不用愁。于是,他又跑回了新奥尔良,在没进 监狱之前, 在这里混了很长一段时间。 波特的文学生涯, 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而他的笔名欧 亨 利也是拜此所赠。城里当时有一家人人皆知的酒吧,大家都叫它“烟厂酒吧”。酒吧的老板 名叫亨利,记者们常常光顾这个酒吧买消息,顺便喝上几杯。 一天早晨, 波特跟两个记者在酒吧里聊天, 聊到兴头上时, 波特转身对老板说: “欧, 亨利! 再照样来一份!

13、”几个人等着,波特从口袋里掏出一篇稿子说:“弟兄们,我不想署上自己 的名字,我用个什么名字才好呢?”一个记者平静地说:“你干吗不干脆署上欧 亨利 呢?你不是天天把这个名字挂在嘴上吗?”波特一想不错,便拿起面前的稿子,在上面署 上了欧 亨利。 2背景展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加剧,贫富差距拉大。生活在 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饥饿线上挣扎,而一小撮亿万富翁却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这种社会 背景下,欧 亨利作为一个命途多舛、穷困潦倒的作家,自然流露出对上层社会的无情批判和 对下层小人物的强烈同情,故而写下了一曲曲小人物的悲歌,赞美了其间蕴含的真情。 3名家评最后

14、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按照女主人公琼珊的错位幻觉来展开叙述的,并在多层次的矛盾中揭 示出其深刻的人性美文学主题。同时,通过对极端环境的营造,进一步剖析了人性最为隐蔽 的层面,进而引入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些有机因素的组合触及了人类的情感深处,“在短 暂的人生路上, 人们应如何去面对?”欧 亨利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 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有着充满哲理性质的文学主题与内涵,这也是该作品不朽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红梅(华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4文学常识 “欧 亨利式”结尾 “欧 亨利式”结尾的最大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一 般先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做些铺垫,埋

15、下伏笔,但对最重要的事实却一直保守秘密;结 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一个始料不及的结局,向读者揭示整个故事的真实过程、人 物性格、行为品质以及作品的全部意义,使读者在惊愕之余,拍案叫绝,不能不承认故事的 合情合理,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 “欧 亨利式”结尾的作用: 读者眼看着情节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 结局却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能使主人公的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也能使作品的主题得到揭 示,从而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意外结局是“欧 亨利式”结尾的典型代表,留给读者的是带着眼 泪的微笑。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一、字词知识 (1)咆哮 (xio):(猛兽)怒

16、吼;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 (2)瞥 (pi):很快地看一下。 (3)幢 (zhun):量词,房屋一座叫一幢。 (4)窗槛 (jin):窗子上的栏杆。 (5)蹑 手蹑脚(ni ):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6)一筹 莫展(ch u):一点儿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儿办法也想不出。 (7)转弯抹 角(m ):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形容路弯弯曲曲;形容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8)扶弱济 困(j ):扶助弱小的人,救济困苦的人。 (9)不速之客: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10)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比喻悲惨凄凉的境遇。 (11)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

17、使人难以理解。 二、名言警句 关于人生信念的名句 (1)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 罗兰 (2)在荆棘道路上,唯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松下幸之助 (3)一切的和谐与平衡, 健康与健美, 成功与幸福, 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 华盛顿 (4)一个人抛弃了自己,便贬低了自己的存在;抛弃了生命,便完全消灭了自己的存在。 卢梭 (5)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泰戈尔 一、 麦琪的礼物(节选) 欧 亨利 现在,詹姆斯 迪林厄姆 杨夫妇俩各有一件特别引以自豪的东西。一件是吉姆的金表, 是他祖父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他的传家宝;另一件则是德拉的

18、秀发。此时此刻,德拉的秀 发泼撒在她的周围,微波起伏,闪耀光芒,有如那褐色的瀑布。 她穿上那件褐色的旧外衣,戴上褐色的旧帽子,眼睛里残留着晶莹的泪花,裙子一摆, 便飘出房门,下楼来到街上。 她走到一块招牌前停下来,上面写着:“索弗罗妮夫人专营各式头发。”德拉奔上 楼梯,气喘吁吁地定了定神。那位夫人身躯肥大,过于苍白,冷若冰霜,同“索弗罗妮”的 雅号简直牛头不对马嘴。 “你要买我的头发吗?”德拉问。 “我买头发,”夫人说,“揭掉帽子,让我看看发样。” 那褐色的瀑布泼撒了下来。 “二十美元,”夫人一边说,一边内行似的抓起头发。 “快给我钱,”德拉说。 呵,接着而至的两个小时犹如长了翅膀,愉快地飞掠

19、而过。她正在彻底搜寻各家店铺, 为吉姆买礼物。 她终于找到了,那准是专为吉姆特制的,决非为别人。她找遍了各家商店,哪儿也没有 这样的东西,一条朴素的白金表链,镂刻着花纹。它就像吉姆本人,文静而有价值。她花去 二十一美元买下了, 匆匆赶回家, 只剩下八角七分钱。 金表匹配这条链子, 无论在任何场合, 吉姆都可以毫无愧色地看时间了。 尽管这只表华丽珍贵,因为用的是旧皮带取代表链,他有时只偷偷地瞥上一眼。 七点钟,她煮好了咖啡,把煎锅置于热炉上,随时都可做肉排。 门开了,吉姆步入,随手关上了门。他显得瘦削而又非常严肃。可怜的人儿,他才二十 二岁,就挑起了家庭重担!他需要买件新大衣,连手套也没有呀。

20、吉姆站在屋里的门口边,纹丝不动地好像猎犬嗅到了鹌鹑的气味似的。他的两眼固定在 德拉身上,其神情使她无法理解,令她毛骨悚然。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 更不是嫌恶,根本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仅仅是面带这种神情死死地盯着德拉。 德拉一扭腰,从桌上跳了下来,向他走过去。 “吉姆,亲爱的,”她喊道,“别那样盯着我。我把头发剪掉卖了,因为不送你一件礼 物,我无法过圣诞节。头发会再长起来你不会介意,是吗?我非这么做不可。我的头发 长得快极了。说恭贺圣诞吧!吉姆,让我们快快乐乐的。你肯定猜不着我给你买了一件 多么好的多么美丽精致的礼物啊!” “你已经把头发剪掉了?”吉姆吃力地问道,似乎他绞

21、尽脑汁也没弄明白这明摆着的事实。 “剪掉卖了, ”德拉说, “不管怎么说, 你不也同样喜欢我吗?没了长发, 我还是我嘛, 对吗?” 吉姆古怪地四下望望这房间。 “你说你的头发没有了吗?”他差不多是白痴似的问道。 “别找啦,”德拉说,“告诉你,我已经卖了卖掉了,没有啦。这是圣诞前夜,好 人儿。好好待我,这是为了你呀。也许我的头发数得清,”突然,她特别温柔地接下去,“可 谁也数不清我对你的恩爱啊。我做肉排吗,吉姆?” 吉姆好像从恍惚之中醒来,把德拉紧紧地搂在怀里。然后,他从大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 包皮,扔在桌上。 “别对我产生误会,德尔,”他说道,“无论是剪发、修面,还是洗头,我以为世上没 有什么东

22、西能减低一点点对我妻子的爱情。不过,你只要打开那包皮东西,就会明白刚才为 什么使我愣头愣脑了。” 白皙的手指灵巧地解开绳子,打开纸包皮。紧接着是欣喜若狂的尖叫,哎呀!突然变成 了女性神经质的泪水和哭泣,急需男主人千方百计的慰藉。 还是因为摆在桌上的梳子全套梳子,包括两鬓用的,后面的,样样俱全。那是很久 以前德拉在百老汇的一个橱窗里见过并羡慕得要死的东西。这些美妙的发梳,纯玳瑁做的, 边上镶着珠宝其色彩正好同她失去的美发相匹配。 她明白, 这套梳子实在太昂贵, 对此, 她仅仅是羡慕渴望,但从未想到过据为己有。现在,这一切居然属于她了,可惜那有资格佩 戴这垂涎已久的装饰品的美丽长发已无影无踪了。

23、不过,她依然把发梳搂在胸前,过了好一阵子才抬起泪水迷蒙的双眼,微笑着说:“我 的头发长得飞快,吉姆!” 吉姆还没有瞧见他的美丽的礼物哩。她急不可耐地把手掌摊开,伸到他面前,那没有知 觉的贵重金属似乎闪现着她的欢快和热忱。 “漂亮吗,吉姆?我搜遍了全城才找到了它。现在,你每天可以看一百次时间了。把表 给我,我要看看它配在表上的样子。” 吉姆非但不按她的吩咐行事,反而倒在睡椅上,两手枕在头下,微微发笑。 “德拉,”他说,“让我们把圣诞礼物放在一边,保存一会儿吧。它们实在太好了,目 前尚不宜用。我卖掉金表,换钱为你买了发梳。现在,你做肉排吧。” 赏析 这篇小说标题中有“礼物”一词, 虽然文中也有礼物

24、的赠送, 但是礼物的含义已经得 到了升华,这个礼物不仅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礼物,更是一种爱。文章通过作者独特的 写作技巧,用诙谐、风趣的笔调描写了当时生活在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展示了一对生活在社 会底层的夫妻之间的小幸福。这对当时美国社会上的一种金钱主义观念是一种批判。小说通 过德拉与吉姆之间的故事表明,人与人之间还是有真挚的感情存在的,这种感情不会因为贫 困的生活而消失,反而会因为生活的艰辛变得更加醇美。 二、 爱的牺牲 欧 亨利 乔和德丽雅在一个画室里见了面,那儿有许多研究美术和音乐的人经常聚会。乔和德丽 雅一见倾心,短期内就结了婚。夫妇租了一层公寓,那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单调得像是钢琴 键

25、盘左端的 A 高半音。可是他们很幸福;因为他们有了各自的艺术,又有了对方。家庭只要 幸福,房间小又何妨。乔在伟大的马杰斯脱那儿学画,德丽雅在罗森斯托克那儿学习钢琴。 可是没多久,艺术动摇了,该付给马杰斯脱和罗森斯托克两位先生的学费也没着落了。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于是,德丽雅说,她得教授 音乐,以免断炊。她在外面奔走了两三天,兜揽学生。一天晚上,她兴高采烈地回家来。 “乔,亲爱的,”她快活地说,“我有一个学生啦。爱 皮 品克奈将军的小姐克蕾门蒂 娜,住在第七十一街。她只有十八岁。我一星期教三次课;你想想看,乔!每课五块钱。等 我再找到两三个学生,我又可以到罗森斯

26、托克先生那儿去学习了。” “德丽雅, ”乔说, “我能让你忙着挣钱, 我自己却在艺术的领域里追逐吗?决不能够! 我想我可以卖报纸,搬石子铺马路,多少也挣一两块钱回来。” 德丽雅走过来,勾住他的脖子。 “乔,亲爱的,你真傻。你一定得坚持学习。我并不是放弃了音乐去干别的事情。我一 面教授,一面也能学一些。我永远跟我的音乐在一起。何况我们一星期有十五块钱,可以过 得像百万富翁那般快乐。你绝不要打算脱离马杰斯脱先生。” “好吧,”乔说,“可是我不愿意让你去教课,那不是艺术。你这样牺牲真了不起,真 叫人佩服。” “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德丽雅说。 “我在公园里画的那张素描

27、, 马杰斯脱说上面的天空很好, ”乔说, “可能卖掉一张。 ” “我相信一定卖得掉的,”德丽雅亲切地说,“现在让我们先来感谢品克奈将军和这烤 羊肉吧。” 周末, 愉快自豪却疲惫不堪的德丽雅, 得意扬扬地掏出三张五块钱的钞票, 扔在那, “有 时候,”她有些厌倦地说,“克蕾门蒂娜真叫我费劲。”接着,乔带着基督山伯爵的神气, 掏出一张十元、一张五元、一张两元和一张一元的钞票全是合法的纸币,把它们放在德 丽雅挣来的钱旁边。“那幅方尖碑的水彩画卖给了一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他郑重其事地 宣布说,“他另外预定了一幅勒加黄那货运车站的油画,准备带回家去。我的画,加上你的 音乐课!呵,我想艺术还是有前途的。

28、” “你坚持下去,真使我高兴,”德丽雅热切地说,“你一定会成功的,亲爱的。” 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乔先回家。他把他的十八块钱摊在客厅的桌子上,然后把手上许 多似乎是黑色颜料的东西洗掉。 半个钟头以后,德丽雅回来了,她的右手用绷带包成一团,简直不像样了。 “这是什么?”乔轻轻地握住那只手,扯扯绷带下面的几根白线,问道。 “那是涂了油的软纱,”德丽雅说,“喔,乔,你又卖掉了一幅素描吗?”她看到了桌 子上的钱。 “可不是吗?”乔说,“只消问问那个从庇奥利亚来的人。你今天下午什么时候烫痛手 的,德丽雅?” “大概是五点钟, ”德丽雅可怜巴巴地说, “熨斗, 我是说奶酪, 大概在那个时候烧好。 你真该看

29、到品克奈将军,乔,他” “先坐一会儿吧,德丽雅,”乔说,他把她拉到卧榻上,在她身边坐下,用胳臂围住了 她的肩膀。 “这两个星期来,你到底在干什么,德丽雅?”他问道。 她带着充满了爱情和固执的眼色熬了一两分钟,终于垂下头,一边哭,一边说出实话来了。 “我找不到学生,”她供认说,“我又不忍眼看你放弃你的课程,所以在第二十四街那家 大洗衣作坊里找了一个烫衬衣的活儿。乔,你怎么会疑心我不在教克蕾门蒂娜的音乐课呢?” “到今晚为止,我始终没有起疑,”乔说,“本来今晚也不会起疑的,可是今天下午, 我把机器间的油和废纱头送给楼上一个给熨斗烫了手的姑娘。两星期来,我就在那家洗衣作 坊的炉子房烧火。” 他们两个

30、都笑了,乔开口说:“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 受的。”可是德丽雅用手掩住了他的嘴。“别说下去啦,”她说,“只需要说当你爱的 时候。”(有删改) 赏析 这篇小说展示了贫困与艺术的矛盾。 冷酷的现实是, 小说中的夫妻二人谁也没有保存 住自己的艺术生涯,不过,他们那种自我牺牲的热情却在冷酷的现实之中放射出了人性美的 异彩。至此,原来作者所要表现的并非男女主人公对艺术的热情,而是他们那种令人感动的 爱情。对文学经典的解读,领会其永恒价值,感悟其中的人性之美乃是重中之重。 欧 亨利的这两篇小说有很多共同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请针对它们的一两点相同之处 谈谈你的看法。 答:_ 答案

31、(示例一)这两篇小说都是描写美国社会底层青年夫妇的爱情故事。两对夫妇同样 感情笃深,虽然身处贫困,却都是尽力为对方创造好一点的条件而牺牲自己。他们纯朴、真 挚的爱情和那个尔虞我诈的极端利己的社会相抵触。小说闪烁着人性与社会撞击所迸发出的 火花,揭示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爱的牺牲。 (示例二)在这两篇小说中,欧 亨利没有直接描写重大社会题材,只是从社会现实中撷取 一些片段,选用了普通生活中的平凡素材。但作者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生活库存,有着新 颖的智慧和锐利的眼力,善于以小见大,从一朵浪花散发出大海的气息,从平常的小事中反 映不平常的社会意义。 (示例三)这两篇小说都体现出了欧 亨利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

32、。 作家喜欢采用幽默、 夸张、 讽刺、对比、抒情、议论以及意想不到的比喻和毫不相干的联想等奇特的语言手段,表现人 物,交代情节,为小说的主题服务,以烘托喜剧的悲剧气氛,渲染悲剧的喜剧情调。读者便 在这滑稽可笑的描写中,领悟内在的严肃主题。 (示例四)这两篇小说都有令人出乎意料的结尾。 麦琪的礼物(节选)结尾写到双方的礼 物都已经没有用了,因为妻子剪掉了长发,丈夫卖掉了怀表。 爱的牺牲结尾写到妻子德丽 雅以“教授音乐”为名,在洗衣作坊烫衬衣;丈夫乔以“到公园画画出售”为名,在洗衣作 坊做烧火工。 你对欧 亨利的小说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请写出你的想法。 答:_ 答案 (示例) 我爱读欧 亨利的小说

33、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契诃夫、欧 亨利,我偏爱读欧 亨利的短篇小说。他 的故事胜在简单、干净。 我可以各用一句话总结欧 亨利的每一篇小说: 最后的常春藤叶写的是一位患病的女 画家,看着玻璃窗上一片久久不落的绿叶,战胜病魔,获得幸福的故事; 爱的牺牲是一对 热爱艺术的情人,为了对方的梦想,相互奉献的故事;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是爱的寻找,一 位男子不远万里,寻找一心想成为明星的情人,苦寻无果自杀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在看似 不经意间完成转折与升华,人物也在纸页上来回跳动,熠熠生辉。 我喜欢欧 亨利的短篇小说, 他的故事多刻画社会底层小人物。 大多数人物在物质困顿中, 并不寻求财富上的胜利,而是去

34、获得精神上的自我满足。他们简单、干脆、真挚、热心、坦 诚、友爱。他们有一颗乐于奉献的心。他们寻求自我追逐,从而突破层层艰险,开出世上最 甜美的花。 相比之下,莫泊桑的笔,始终刻画大时代。他喜欢找一个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将所有的 力量浓缩在人物身上,从而表达现世的困惑与无奈;契诃夫是天生的喜剧演员制造者,他笔 下的人物,幽默中带有讽刺,人物如同黄蜂尾上的毒刺,一旦刺中,那种隐隐作痛的感觉, 会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记;欧 亨利塑造的人物是一束光,他们在患难中见真心,见真情,无论 结局是否完美,他们始终会给人向上的力量。 如果你读过欧 亨利的小说,铁定会摸到他的创作套路。他如同精心布局的侦探大师,开 头如

35、同一把钩子,用思考的方式,带你在故事中寻找答案,结尾一个转折,告诉你一个预想 不到的答案。这种如同过山车般忽上忽下的惊呼感,会在人的脑中炸裂。我想,每次他完成 一篇故事,定会在心里暗自喝彩,仿佛完成一次逻辑缜密的案件,全身而退。 我喜欢读欧 亨利的小说,他的故事简单、干净,带给我思考与感动,教会我在物质贫乏 的生活中,要学会追寻精神上的光,因为那才是我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时,还能保持乐观向上 的力量。 素材点击 当琼珊失去了生的希望时, 她觉得自己就是可怜的树叶, 会随着狂风暴雨的洗礼 而逝去。当最后一片叶子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暴之后,仍顽强地依附在藤枝上时,琼珊又充满 了生的渴望。 琼珊的故事告诉我

36、们: 生命支柱的缺失和求生意识的萌发都在于自己一念之间, 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运用角度 精彩运用 希望是死对生的一种企盼,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美国作家 欧 亨利的短篇小说 最后的常春藤叶 中, 生命垂危的琼珊从病房里看见窗外的一株常春藤, 叶子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望着萧萧落叶,她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她说:“等最后一片掉 落下来,我也得去了。”老画家贝尔曼得知后,用彩笔将一片叶子永远留在了墙上。最后一 片叶子始终没有掉落下来。 只因生命中的这一抹绿, 琼珊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每每看到这里, 都不禁感言:有希望和坚定的信念,生命才能生生不息。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

37、结合 课文借鉴 小说在刻画贝尔曼这个形象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从外貌描写 角度来看,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从语言描 写角度来看,当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他“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 了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在侧面描写方面,通过苏艾的转述,道出了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 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 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丰富了贝尔 曼的人物形象。 运用点拨 1正面描写是把镜头直接对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或写肖像,或写语言,或写动

38、作,或 写心理。侧面描写是着意刻画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或以物衬物,或以景物烘托人物,或借 助他人来刻画此人,使所描写的对象更为鲜明,更为突出。正面描写忌平淡、忌拖沓,须形 神俱备,生意勃勃。侧面描写要求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慎加选择,要选择能起烘托作用或 产生对比效果的事物,忌一般化、无鲜明特点的事物。 2动作描写要细致分解。传统的武打动作或电视镜头,往往把一种行为分解成若干个部 分,把一个大动作细化成几个小动作,然后分别对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小动作按一定层次具 体展示或描写,使整个动作行为栩栩如生。请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雪地捕鸟” 片段: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39、,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 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这里的“扫”“露”“支”“撒”“系”“牵”“拉”“罩”等动词,把捕鸟的动作一 一分解开来,形象生动,让我们一看就明白捕鸟的过程或方法是怎么一回事。 3语言描写要插入动作、神态描写。请看下面的文字: 小明笑了一阵,又傍着小李和小张的肩膀坐下,乐得合不拢嘴,但他还是说了:“一个 家伙穿一件用尿素袋制成的中裤, ”又大笑起来, “他, 裤脚那儿还印着净重 50 公斤 的文字。” 小明说着哈哈大笑,笑得流出了眼泪,站了起来。 小李也站起来,用手捧着肚子,尖声笑起来,就跟哈巴狗的叫声一样。 小张的

40、笑声提高了两个调门,而且笑得那么厉害,站也站不稳了。 这段文字不仅写了对话的内容,还在对话中穿插了说话人的神态和动作,写出了笑的动 态美,既形象又生动,好像那三个人就站在我们面前表演“笑”一样,活灵活现。 4写外貌要融入情节,体现个性。请看朱自清背影中写父亲外貌的一段: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 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

41、来了。 作者将父亲肥胖的体态,臃肿的衣着,走路腿脚不灵便等外貌描写融入去月台买橘子的 情节中,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突出了其爱子的深情。 5景物描写要层次清晰、角度多样。 写景要注意安排好写景的层次,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绘。鲁迅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写景的文字: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 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菜畦”“石井栏”“皂荚树”,由低到高;“皂荚树”“桑椹”“菜花”“草间”, 由高到低;“草间”“云霄”,由低到高。层次清楚,富于变化,十分

42、形象生动。 6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1)以人衬人。意即写此人是为衬彼人。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在写母亲勤劳的美德 时,重点叙述的是“我”小时候在母亲的影响下能自觉地给母亲和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儿: 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 去了。 显然,母亲的勤劳影响了“我”,从而使“我”渐渐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写“我”并不 是侧重点,侧重点是表现母亲的勤劳。这是以写“我”而达到间接写母亲的目的的一种侧面 描写方式,换句话说,写“我”的行为恰恰是为了衬托母亲勤劳的品质。 (2)以物

43、衬人。要写人,先避开不写,而写与人有关的景或物。如老舍的在烈日和 暴雨下 :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 条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 界。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 这里重点写暴雨之“暴”,从侧面表现出祥子在暴雨中拉车如同“挣命”的情景。 (3)以物衬物。如郦道元的三峡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最后一句是侧面描写,渲染出了山峰之高,江面之狭。 7有些人物正面描写,或不易表达出精神,或太显露

44、,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侧面描 写效果极佳的中外作品中都有十分著名的例子。如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采桑女罗敷美 到极点,不是正面刻画,而是用她周围的人的神态、动作来烘托、渲染。诗中这样描绘: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 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与动作,种种表现聚焦在一点,即采桑 女罗敷貌美惊人。如果正面刻画,就不够含蓄,不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即时训练 从下面提供的题目中,选一个你认为最能写好的题目,写一个片段。要求:使用多种 描写手法(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400 字左

45、右。 (1)考试过后 (2)舞台上 (3)公园一角 (4)语文课上 答:_ 答案 (示例) 舞台上 当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出场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 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 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 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 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淹没 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 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 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 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 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 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她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