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习俗变化,抢答,1.以前,有什么习俗? 留长辫、缠足、跪拜礼、翎顶补服 称呼:老爷、大人、少爷、小姐,古代的人们信儒家,男子与女子一样蓄发不剪,或披散于肩,或束于发顶,这种汉民族的风俗经历了四千年,没有太大的变化。周边的少数民族,有剃掉一部分,留一部分蓄辫的。宋朝时的金人是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满人的发式就是同金人一致的,因为他们同出于女真族。,清军入关后,为了铲除汉人的民族意识,清王朝以“天下一家,君犹父也,父子一体,岂容违异”为由,于顺治二年颁布剃发令,全国男子一律剃发留辫。当时这个法令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但这些反对最终都失败了。天长日久,人们剃发蓄辫成了习惯,拖在脑后的一条长长的
2、辫子就成了清朝国民外貌的最大特点,改变,称呼:先生、女士、同志、君、你我他、同学 剪辫子、禁止缠足、握手、下跪(求婚)、,孙大总统令:革除旧有称呼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令内务部通知各官署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称:官厅为治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治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来恶称,服饰的变化,女士服饰,旗袍-旗袍是属于“长袍”类的女装,是由远古秦汉时代的“深衣”演绎而来的
3、,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演变与发展,起先是指男女通用的长袍,后来到了近代就成为女子的专利了。清朝时的旗袍宽大、平直,长可至足,而且多用绣花滚边修饰。到了20世纪20年代,辛亥风暴推翻了封建王朝,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和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加之受外来服饰的影响,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新式旗袍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美。旗袍的长度变短,腰身收紧,领子变高并且系扣,线条分明,成为极有东方女性端庄典雅、含蓄风范的改良旗袍。,尤其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在传统与现代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来越贴近时代和生活,变得经
4、济便利、美观适体。深受中国女性的喜爱, 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服饰,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清朝官服,孙中山和中山装,男士服饰,中山装-是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党人设计的新款服装,他借鉴英国式猎装并对传统服装改良的产物,具备好看、实用、方便等优点,经孙中山提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在服装上的改革精神,人们把这种服装叫中山装。民国十八年制定宪法时,中山装被定为礼服。中山装是传统与时代的完美结合,从此成为中国男子的典型服装,并且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一直到20世纪80年
5、代,中山装一直是中国男子日常服饰和正规服饰的代表。,现在的,考考你,1在广东,一天之内,就有20多万男人剪去了长辫子。你认为这一现象会发生在 (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B新文化运动以后C戊戌变法以后D辛亥革命爆发后,D,2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之间的称谓不可能有 ( )A先生 B某君C老爷 D同志3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的是 ( )A剪发辫 B易服饰C改称呼 D禁缠足,C,C,4在清末民初,中山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服饰,它的服饰名称来源于 ( )A中山服装厂出品B孙中山创制的服装C生产于广东中山的服装D注册商标为“中山”的服装5清末民初,人们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6、A西服的引进 B中山装的出现C女士高领服装的出现 D时代的变化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B,D,6中山装的两个袖口上各有三个纽扣,你知道它代表什么含义吗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 D三民主义7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中山装是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装 B它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 C中山装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 D中山装刚设计时就有特殊的含义,D,D,8为了除旧布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不包括 ( )A颁布剪辫令,要求留发辫者限期剪去发辫B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政府职员间互称职务C规定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或“君”D下令民间男子改穿中山装,D,谢谢观看,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