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时 种群数量的调节与平衡,第3章 第1节 种群的相对稳定,目标导读 1.复习逻辑斯蒂增长曲线,阅读教材P75第一段,明确环境容纳量的含义。 2.结合教材P75图311、P76图312,分析归纳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重难点击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一 环境容纳量,二 种群数量的调节,当堂检测,内容索引,一 环境容纳量,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的数量(或种群密度)随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动。阅读教材P75第一段,结合下面的材料,分析种群数量变动的特点。 材料一 某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材料二 在对灶鸟种群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灶鸟种群数量的变化同种群密度呈负相关。在一块林地中
2、,当种群密度少于15只时,种群数量就增加;当种群密度多于20只时,种群数量就下降;当种群密度处在1520只之间时,种群数量有时增加有时下降。可见,这块林地的环境资源只能维持1520只灶鸟的生存。 1.由材料一分析:种群数量或种群密度往往是围绕着某一 波动着。 2.由材料二分析:种群的数量受生存环境中的资源限制。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 就称为环境容纳量。当种群密度小于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就 ;当种群密度大于环境容纳量时,种群数量就减少。,特定值,种群限度,增加,3.环境容纳量的限制因素包括 、 和其他资源。 4.环境容纳量的决定原理:种群密度大时,种群内个体之间 的斗争也就更加激烈,斗争的结果使一
3、部分个体被 ,导致种群数量_ ,使种群数量趋于 ,以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 5.环境容纳量与逻辑斯蒂增长中的K值的关系是_ 。,食物,空间,竞争资源,淘汰,下,降,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就是逻辑斯蒂,增长中的K值,即“S”型曲线的K值,6.观察下图,分析环境容纳量是不是一成不变的?,答案,答案 不是。环境遭破坏,则K值下降;改善条件,则K值上升。,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小贴士,在种群生态学中,环境容纳量是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
4、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在自然条件下,种群在早期发展阶段常常表现为指数增长,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和资源的消耗,资源与环境相对于种群增长的需求变得越来越有限,种群指数增长受到越来越严格的限制,最终种群数量维持在合理的环境容纳量范围内,才能维持长期的稳定和繁荣。所以,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才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生态现象,环境容纳量是体现生物生存环境限制的重要指标,也揭示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自然极限。,1.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5、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答案,解析,解析 A项,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在某些时候种群的数量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但通过调节后又恢复到正常数量。 B项,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会改变种群密度的大小,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项,在理想条件下,不存在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 D项,冬季环境不适合植物的生长,因此,植食动物在冬季的环境容纳量会下降。,二 种群数量的调节,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因素很多。阅读教材P7576,结合材料分析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及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 1.密度制约因素的反馈调节 有人连续12
6、年研究了旅鼠种群数量和草原植被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图,请分析:,(1)当旅鼠过多时,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乏,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草原植被再次遭到破坏。如此反复,旅鼠种群的数量呈现 。 (2)由图分析可知,对一个生物种群来说,种群密度 ,个体之间对资源的竞争 。 (3)密度制约因素的概念:像食物这样,其作用随 而变 化的 称为密度制约因素。,周期性消长,越大,越激烈,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调节因素,(4)用图示的方式列出旅鼠数量和植被间的反馈调节。,答案,答案,(5)除食物外,密度制约因素还包括 等,其机理是:种群密度越大,流行性传染病
7、传播蔓延,结果个体死亡 ,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 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_ 。,流行性传染病,越容易,多,降低,不容易,逐,渐恢复,2.非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 (1)温度变化对蚜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如图所示),曲线AB段说明在46月份,由于环境条件 ,蚜虫种群的数量变化形成一个典型的 增长曲线。,比较适宜,“J”型,曲线BC段的形成原因是6月中旬,由于 ,引起种群数量 。 曲线的CD段说明:79月份,当温度降下来以后,蚜虫种群数量_ ,这就是由于高温到来之前种群密度 ,不仅消耗了大量的 ,而且也使 所造成的。 (2) 、 、 、 等气候因素都会对种群数量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起多大作用与种
8、群密度是 ,这类因素称为_ 。,高温的到来,急剧下降,仍,然难以回升,很大,食物资源,叶片受到损害,刮风,下雨,降雪,变温,无关的,非密度制约,因素,(3)干旱与蝗灾的发生:我国历史上的多次蝗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干旱。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会遭水淹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造成蝗灾。只有气候干旱时,蝗虫才能大发生。 据此推断: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一般是 的、_ 的,会导致种群数量的 变动。,猛烈,灾难性,不规则,3.非密度制约因素与密度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 虽然非密度制约因素本身对种群数量没有反馈作用,但可以通过_ 的反馈机制
9、来调节。当某些 因素发生巨大变化(如大旱、大寒)时,种群 会急剧增加,而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时,一些 因素(如食物)就不再起控制作用,因而 就得以回升,使种群数量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密度制,约因素,非密度制约,死亡率,密度制约,出生率,4.种群数量调节的途径 无论是密度制约因素还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它们都是通过影响种群_ 或 而起着控制种群数量的作用。 5.研究种群数量调节的意义 研究种群数量调节的 ,就有可能对种群数量变动进行_ ,从而制定控制种群数量的措施,为农、林、牧、渔业生产服务。,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因素和机制,预测,预报,种 群 数 量 调 节,2.如图是某一鼠群迁入
10、一个荒岛后的数量变化曲线。,(1)试分析在曲线中,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制约因素的是哪一段 A.BC段 B.CD段 C.BE段 D.EF段,解析 食物是密度制约因素,与种群的密度呈负相关,种群数量越多,食物越可能成为制约因素。,答案,解析,(2)如果因为冰山迁移导致该岛的温度骤降,鼠种群的数量急剧下降,此时食物还是不是制约因素?_。,答案,不是,问题导析 (1)种群数量最多时,种内斗争 。 (2)食物是种群 因素,种群密度越大,食物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种群密度越小,食物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最激烈,密度制约,越大,越小,学习小结,K值,反馈,非密度制约,种群数量的 调节与平衡,当堂检测,1
11、.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了9.0级地震,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对沿海的生态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在此事件中,海啸对种群数量造成的影响属于 A.密度制约因素 B.非密度制约因素 C.自然因素 D.非自然因素,答案,1,2,3,4,解析,解析 对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的为密度制约因素,与种群密度无关的为非密度制约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往往是猛烈的、毁灭性的,就如同日本的海啸。,2.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蝗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答案,解析,1,2,3,4,A.温度为32.5 时,蝗虫对湿度的适应范围最窄 B.温度为35 时,相对湿度为90%时更有利于蝗虫的生
12、存 C.在一定范围内,蝗虫生活的最适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D.温度与湿度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效果相同,解析 从曲线上看,,1,2,3,4,3.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应使捕捞后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答案,解析,1,2,3,4,解析 根据题意,捕捞后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可使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获得最大捕鱼量。该点在“S”形曲线上的斜率最大,即代表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它既不代表最大种群数量,也未达到环
13、境容纳量(K值)。,4.将10 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并在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4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1,2,3,4,(1)表中样品取样的先后顺序为_。,答案,1,2,3,4,样品2、样品4、样品1、样品3,解析,解析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将会连续增长,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于食物、空间等生活条件有限,加之天敌的存在,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将趋于稳定,如果环境中的各项生态因素保持相对稳定,则种群的数量将处于动态平衡中。酵母菌异化作用类型为兼性厌氧型,既可以
14、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且两种呼吸方式均关系到CO2,CO2溶于水产生H2CO3,时间越长,H2CO3积累的量越多,pH越低。因此,取样先后顺序为2、4、1、3。,(2)对酵母菌而言,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容纳量为_个。,答案,1,2,3,4,1.21107,解析,解析 依据表中数据,样品3与样品1中的酵母菌数量相同,随着时间延长,种群数量不再变化,说明培养液中酵母菌总量已接近或达到环境容纳量。10 mL该培养液的环境容纳量为1 210103101.21107(个)。,(3)若第5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760个/mm3,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 _。,答案,1,2,3,4,解析,解析 随着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因被消耗而减少,导致食物短缺,种内斗争加剧,部分个体因营养缺乏而死亡并解体。,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而减少,部分酵母菌因营养缺乏而死亡并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