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379.50KB ,
资源ID:134032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340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5月二检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5月二检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1、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20192019 届高三市二检模拟考试高三年语文试卷届高三市二检模拟考试高三年语文试卷 2019.042019.04 (考试时间(考试时间 150150 分钟,总分分钟,总分 150150 分)分)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1.所有试卷的选择题,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涂卡时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卡所有试卷的选择题,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涂卡时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卡 题号要一一对应。题号要一一对应。 2.2.答题卷和作文内容请使用黑色中性笔或黑色钢笔,在相应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规定答题答题卷和作文内容请使用黑色中性笔或黑色钢笔,在相应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规定答

2、题 区域不得分。区域不得分。 3.3.试卷只交答题纸,并务必按要求写清自己的考号和班级、座号和姓名。试卷只交答题纸,并务必按要求写清自己的考号和班级、座号和姓名。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因此,必然 要从全人类的视角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題。但是,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现视角来保护为一时一 地的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成就,这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的事情。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不应将

3、之封闭在某个特 定的历史时空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在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中的自由选择意志。当地民众往往 希望摆脱传统的“包袱”,希望谋求本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种要求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其中的得失和代 价也许不是每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清晰认识到的。有时候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抛弃的东西有何价值,并 没有意识到这种抛弃会在无意间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无可弥补的遗憾。因此,我们必须寻求一种途径以调和 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个人群体和整个世界一样,对文化的追求都是多样的。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 文化的时候,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群体和个人,同样应该有对多样性生存方式的选择自由,不应该

4、也不可 能要求他们为了给世界保存一种生存方式,而将他们的生活方式封闭在固定的时空中,使他们成为世界文 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否则,对文化传承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我们的追求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客观上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 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 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候,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 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 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来的时候。我们的抢

5、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 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而且也是具象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只有 兼备了这两种“人的关怀”之后,我们对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的立场才是完整的。 尊重传统文化遗产的特定群体或个人,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要求。当然亦应很好地协调自由选择与继承 传统之间的矛盾。而处理传统保护与现实追求之间的矛盾,并不能单纯靠行政命令或法律裁决解决,它需 要传承者同政府部门、学术界、实业界等多方的平等对话,甚至可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出道义上的鼓 励和财政上的支持。从局部的和短暂的利益关系,或许可能出现做出某种牺牲的一方;而从全局和长远的 利益来看,所有参与者乃至全

6、人类世世代代都是受益者。 (摘编自刘魁立论全球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传承者意识不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就会为了本地区发展而抛弃文化遗产。 B.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C. 文化传承者可以自由选择生存方式,不应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牺牲品。 D. 我们应该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我们改进保护方法和理论的契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矛盾提出必须寻求调和矛盾的途径。 B. 文章第二段深入分析论证了个体文

7、化追求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前提。 C. 文章在论证分析的过程中,着重论述对传承者自由选择意志的尊重和对人的关怀。 D. 文章思路清晰,扼要分析之后提出观点,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站在全人类文明史的宏观角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与文化传承者之间构成矛盾。 B.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的行事,可能影响或限制传承者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 C.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只有兼备两种“人关怀”,才有抢救和保护的完整立场。 D.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惠及全人类世世代代的不朽事业,但可能需要有做出牺牲的一方。 【答案】1.

8、 D 2. B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 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 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 D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 错误,原文“它本身也是我们改进方法和理论的一个契机”中的“它”应指“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故选 D。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论点是否

9、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论证的方法等。答题时 注意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题中 B 项,“个体文化追求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追求的前提”错误。 结合文本内容“当人类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而要求保护多样性文化的时候使他们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 追求的牺牲品”等分析可知,第二段分析论证了应该尊重文化传承者的自由选择意志。故选 B。 【3 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 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 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

10、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 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题中 A 项,“势必与文化传承者之间构成矛盾”错误。结合“我们如果缺乏必要的自省和自律的话,容观上就可 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特定群体或个人对文化多样性的自由选择。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一 些技艺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舍弃了主体,那我们还能面对什么呢”“只有当我们在工作中把非物质 文化的创造者和继承者也纳入到我们工作的视野中来,把他们的主体性、现实境遇和要求也切实地考虑进 来的时候,我们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才可以说真正有了对人的关怀。这个人不仅是抽象的全民族、全人类, 而且也是具

11、象的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人”分析可知,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矛盾的不是 “文化传承者”。故选 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 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 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 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 文意、答非所问、张

12、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 12 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出门不带手机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糟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 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 90%。这些数据表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嚣尘上,改说法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 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 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

13、往往被搁置一边。 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民心理上“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得实时关注讯息, 有的人因支付的需要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 你不太想和别人说话,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 (摘编自别把“手机依赖症”太当回事 , 广州日报2018 年 9 月 26 日) 材料二: 图一 消费者对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频率 图二 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与重度使用者占比 图三 智能手机使用者年龄段分布 (资料来源于“德勤咨询”) 材料三: 近年来呼吁警惕“手机依赖”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大,这种呼吁的初衷不难理解,但“手机依赖”真的 有那么

14、可怕,值得如此忧心忡忡吗?到底何为“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在今天这样一 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对日常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与人的紧密性越来越强。 当然,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为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比如 使用手机在一些人那里成了下意识的行为,空闲时间完全用手机来打发。这种倾向确实不值得提倡,也就 是我们通常讲的要防“沉迷”。它对应的可能是时间的浪费,甚至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异化”。 (摘编自理性看待大学生“手机依赖” , 中国教育报2018 年 4 月 24 日) 材料四: “手机依赖症”的典型心理是即使没有明显需要,也常常会不由自主地看自

15、己的手机,一旦信号不满 或者电量不足之时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然而在手机依赖症的裹挟之下, 过度使用手机却使人们变得 更加孤独。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以 及思维和语言的碎片化,非常不利于逻辑思维。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 应该睡觉的他们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玩游戏、聊微信、刷微博等,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 第二天精神萎靡。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 1 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 影响生理周期,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

16、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 疾病多发。 (摘编自手机依赖症危害大 可使身心受累 ,中国经济网 2018 年 1 月 9 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各类手机应用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是社交软件,如微信、QQ 等,这说明智能手机用户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更 趋向于线上。 B. 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中,18-34 岁的使用者比较多,表明智能手机更多地侵入年轻人的生活,他们可能 更容易过度使用手机。 C. 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和重度使用者的比例大致为 1:1,这说明智能手机使用者中年轻者和年老者的占比 是大致相当的。 D. 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中 45-50 岁的占比较低,结合图一

17、可知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购物、娱乐等手机功能使 用较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在分析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说法时用了“甚嚣尘上”这个词,说明这种说法目前比较流行, 但是作者对此并不以为然。 B. 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作者观点与材料二图一所展现的内容有一致性,材料二中的图一可以作为材料一最 后一段观点的佐证。 C.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即使没有明显的需要,人们也会不由自 主地看手机,这种现象需要警惕。 D. “手机依赖症”这个观点虽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过度使用手机确实会给人们带来危害,材料一、三、 四对其都有说明。 6.

18、目前人们对“手机依赖”持有哪几种观点,其各自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D 6. (1)“手机依赖”和现代生活关系紧密,它不是一种病。理由:时代的变化使手机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 不可分:目前对“手机依赖症”的定义不准确,标准不明确、不统一。 (2)”手机依赖症”是一种病症,人们过度依赖手机,危害心理、生理健康。理由:会让使用者处在“多任 务”状态,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进行;打乱使用者的生物钟,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等。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 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

19、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 二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 项,“这说明智能手机用户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更趋 向于线上”错误, 该信息于文无据。 C 项, “这说明智能手机使用者中年轻者和年老者的占比是大致相当的” 错误,该信息曲解文意,根据图二,文中是指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与重度使用者对比,没有年龄的占比问 题。D 项“结合图一内容可知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购物、娱乐等手机功能使用较少”以偏概全,图一是各类手 机应用使用频率,不一定是购物、娱乐方面使用较少。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20、,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 “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D 项,“材料一、三、 四对其都有说明”错误,材料一中没涉及到危害,摘自“别把手机依赖症”太当回事儿 ,是为了说明手 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目前人们对手机依赖持有哪几种观点,其各自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 本简要概括。”,然后到材料

21、中圈出相关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材料一“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 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和材料三中如“到底何为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 结合这两点可概括为“手机依赖”和现 代生活关系紧密,它不是一种病。根据材料三中,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 为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 材料四摘编自手机依赖症危害大可使身心受累 ,结合这两点可概括为 手机依赖症”是一种病症。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 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 系);

22、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 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 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 “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 文中提炼);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 阅卷采点给分)。即

23、: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 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奴隶的心 巴金 “我的祖先就是奴隶!”有一天,彭骄傲地对我说 我有许多朋友,他们都对我讲过他们的祖先。他们都得意地说:“我的祖先里有不少的奴隶呢!”直 至我的生活里出现了彭。 彭的来历,我不知道。我跟他做朋友,大半是因为感激他在汽车快要挨到我的身子时拉过我一把。 一天晚上他忽然来到我的房里。这个学期我已经迁出校外了。我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很舒适的屋子,

24、是在楼上,从窗里可以望见学校的校前的马路, 还有那个新辟的小高尔夫球场。 “郑,你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奴隶?”他用他那低沉的声音问我。 “大概有几百万吧。”我淡淡地回答,这个数目是否正确,我也不知道,不过对几天曾听见一个朋友 说过。我对于这些问題,素来就不关心。 “几百万?实际上何止几千万!”彭的声音变得苦恼了。 “你也有奴隶吗?”他不客气地问。 我昂然回答道:“像我这样的人当然有奴隶,在我家里就有十六个奴隶!” 听了我的话,他冷笑了一声。他的眼光里没有尊敬,没有羡幕。对于一个领有十六个奴隶的人,居然 加以蔑视。这大概是妒嫉罢。因为据他的经济情形看来,他当然不会有奴隶。于是我同情地问他:“你家

25、里大概也有奴隶罢。” 出乎我的意料,这一次他的眼光里充满了骄傲。他昂然说:“我的祖先就是奴隶!”他叙说这个,好 像在叙说一个功绩。 “然而你在大学里读书”我不肯相信他的话。 “奴隶的后人就不应该在大学里读书吗?”他散慢地问,“我看你的祖先也不见得就不是奴隶罢。” 我跳了起来,好像头上受了鞭打。我认为我受了大的侮辱。我向着他走去,站在他面前,气愤地看着 他“你以为我的祖先跟你的一样吗?不,决不。告诉你,我的父亲有十六个奴隶,我的祖父有八个奴隶, 我的曾祖有四个奴隶,再数上去,我的祖先还有更多的奴隶呢!” 我想他一定是妒嫉到发狂了,便忍不住笑起来。 他的脸上现出了愤怒的表情,“你笑,笑什么?在你的

26、华丽的房屋内,温暖的被窝中,你知道些 什么呢?你知道你的奴隶是怎样生活的吗?我很骄傲我的祖先是奴隶,是的,我很骄傲。固然我的祖父被 人诬为窃贼而上吊,我的父亲代人受罪病死在狱中,我的母亲被人奸污,但是你能够说他们身上有什么污 点吗?他们害过什么人吗?”他的话说得更急了,“是的,你会嘲笑他们,你会鄙视他们。要是你能够知 道他们的心啊!他们的黄金似的心,在你们那般人中间是找不出来的!” 我记起了他曾经救过我的性命。我惊疑地问:“彭,你当初为什么要救我的命?我也是一个奴隶所有 主,你为什么不让我给汽车碾死呢?” 他苦笑着,半晌不作声,然后温和地说:“大概我还有这颗奴隶的心吧!” 我静静地望着他。他看

27、见 我不说话,便解释道:“把自己的幸福完全抛弃,去给别人谋幸福。为了别人甘愿把自己的性命牺牲,一 点也不悔恨:这就是所谓奴隶的心罢。这颗心我的祖先传给我的祖父,祖父传给父亲,父亲又传给我了。” 他用手指指着胸膛。我望过去,我仿佛看见颗鲜红的大心在他的胸膛里跳动。 我又回头看自己的胸膛。 我的漂亮的法兰绒上衣遮住了一切。 我连这颗奴隶的心也没有!也许我竟是全然没有心的人。我被羞愧、恐怖、 悲哀、昏乱压倒了。我的 眼前出现了许多幅悲惨的图画。我仿佛觉得我在陷害人家的祖父,让人家的父亲代我受刑,奸污人家的母 亲我不觉惊恐地叫了起来。 “郑,什么事?你在叫什么? ”他温和地问。 我半晌说不出话,甚至不

28、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走的。 毕业后几年,我有了三十二个奴隶,他们忠心地服侍我们一家人。我快乐,我满足。我早把彭忘得干 干净净了。 有一天我和妻在花园里纳凉,五个奴隶在旁边伺候。我翻阅当天的报纸,偶尔在新闻栏里发现一则枪 毙革命党人的记事。这个革命党人的姓名,跟彭的姓名相同。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超越现实而又时时映照现实,具有较强的艺术虚拟性与象征性,这种独特的思想表达方式也形 成了本文蕴藉深沉的艺术风格。 B. 小说题为“奴隶的心”,这“心”在彭那里具有完全不同的正面含义,是一种甘愿牺牲自我为他人谋幸 福的精神,这也是彭救我的原因

29、。 C. 和彭相比,“我”连一颗奴隶的心也没有,“我”为此感到羞愧、恐怖、 悲哀、昏乱,这说明“我” 本质不坏,也向往拥有一颗“奴隶的心”。 D. 在回答是否拥有奴隶的问题时,“我”和彭的神情都是“昂然”的, 这两个“昂然”的原因各异,但 意思相同,二人都为自己的回答感到骄傲。 8. 彭的话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可“我”最终却并没有改变,生活又重回旧路。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9. 小说主体部分已彭和“我”的对话为主,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 【答案】7. C 8. 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从小生活在奴隶主家庭,身边的朋友除彭外多为奴隶主; 阶层认知根深蒂固:一直以拥有奴隶而感到自豪,并且乐享奴

30、隶主的生活;缺少为别人谋幸福、甘愿 为别人牺牲的心。 9. 使情节简洁明快,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交待,小说开篇、结尾均以“我”的视角叙述,主体部分采用 对话的叙述方式完成了“我”和彭两个不同视角之间的自由转换;丰富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性格, “我”和彭的对话分别体现了两人不同的内心世界,一个善良正直有爱心,一个高高在上、麻木不仁、缺 少爱心;深化了小说主题,给人真实可信感,“我”和彭的对话实际是两个阶层不同思想的交锋,表现 出他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暗示了故事的结局,犹如身临其境,极富感染力。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31、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 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 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 选项“这说明我本质不坏,也向往拥有一颗奴隶的心”推断错误, 根据原文“我连这颗奴隶的心也没有! 也许我竟是全然没有心的人。 我被羞愧、 恐怖、 悲哀、 昏乱压倒了。 ” 可知,“我”为自己也许全然没有心而羞愧恐怖、悲哀、混乱压倒了“我认为自己很坏,对自己失望, 甚至是厌恶”,并非证明我本心不坏。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探究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从人物自身的角度分析,考虑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 逻辑;其次要从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考

32、虑,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最后还要从主题的角度考虑,主题主要 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体现出来。由原文“我昂然回答道:像我这样的人当然有奴隶,在我家里就有十 六个奴隶!可知,“我”一直以拥有奴隶而感到自豪,并且乐享奴隶主的生活,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 辑;由原文“我有许多朋友,他们都对我讲过他们的祖先。他们都得意地说:我的祖先拥有不少的奴隶 呢!直至我的生活里出现了彭。”可知“我”从小生活在奴隶主家庭,身边的朋友除彭外多为奴隶主, 可见环境是影响了“我”,使“我”最终却并没有改变,生活又重回旧路;由原文“我望过去,我仿佛看 见颗鲜红的大心在他的胸膛里跳动。我又回头看自己的胸膛。我的漂亮的法兰绒上衣遮住

33、了一切。”可知 “我”缺少为别人谋幸福、甘愿为别人牺牲的心。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作者运用了什么叙事技巧,然后根据叙事技 巧,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郑,你知道中国现在有多少奴隶?”他用他那低沉的声音问我。“大概 有几百万吧。”我淡淡地回答。“几百万?实际上何止几千万!”彭的声音变苦恼了。“你也有奴隶吗?” 他不客气地问。文章开篇以“我”的视角叙述,主体部分采用对话的叙述方式完成了“我”和彭两个不同 视角之间的自由转换,这样安排使情节简洁明快,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交待。由原文中,“奴隶的后人就 不应该在大学里读书吗?”他傲慢地问,“我看你的祖先

34、也不见得就不是奴隶罢。”我跳了起来,好像头 上受了鞭打。我认为我受了大的侮辱。我向着他走去,站在他面前,气愤地看着他说:“你以为我的祖先 跟你的一样吗?不,决不。告诉你,我的父亲有十六个奴隶,我的祖父有八个奴隶,我的曾祖有四个奴隶, 再数上去,我的祖先还有更多的奴隶呢!”这些对话分别体现了两人不同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 原文中,我记起了他曾经救过我的性命。我惊疑地问:“彭,你当初为什么要救我的命?我也是一个奴隶 所有主,你为什么不让我给汽车碾死呢?”他苦笑着,半晌不作声,然后温和地说:“大概我还有这颗奴 隶的心吧!”我静静地望着他。通过这些对话我们可知“我”和彭实际是两个阶层不同思想的交

35、锋,表现 出他们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暗示了故事的结局。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因而人物形象也是探究的重点。人物形象探究题是以人物形象特征及人 物形象塑造艺术为探究点的。其主要从两个方面命题:一是主次人物的安排,探究谁是主人公;二是人物 身份、地位、性格特征及所反映出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天顺末,举进士,引疾归养。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馈,土官作却金亭识 之。成化八年,擢御史。山东盗起,奉命

36、捕获其魁。清军江北,所条奏多著为例。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 为寇,驰檄寝其谋。出知松江府。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而宽其纲,用以优之。赋役循周 忱旧法,稍为变通。民困大苏。忧归,起知平阳。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 。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 怒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黄河为患,民多流移。莹巡振,全活甚众。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 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阅,宿蠹一清。 四年,迁应天府 尹。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讦奏,所蔓引多至罪黜。莹承命推鞠。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 后奏其伤孝陵 山脉事,琮遂下狱,充净军。七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改

37、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锦田贼 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戳首恶十八人余岁以疾乞休寡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郧阳旋改南京 刑部右侍郎十六年,云南景东卫昼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数发,贵州亦多灾异,命莹巡视。至 则劾镇巡官罪,黜文武不职者千七百人。廉知景东之变,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罪,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 劾罪之。还进本部尚书。武宗践祚致仕归。刘瑾以会勘隆平候争袭事,连及莹,削藉 。明年,又坐减松江 官布,罚米五百石输边。莹素贫,至是益窘。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瑾败,复官,赠太子少保,谥清 筒。莹性诚悫,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其后人率教,多愿 朴

38、力学者。 (节选自明史樊莹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 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B. 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 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C. 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 治郧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D. 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之散/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 治郧

39、阳/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面官,原指执掌一方军政职权的官员,明代时指地方政府的长官,如巡抚、都御史等。 B. 应天府,是南京在明朝时期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迁都顺天府后,应天府作为留都。 C. 孝陵,文中指明太祖朱元璋陵墓。陵号是皇帝陵墓的名号,与庙号、谥号、年号等无关。 D. 削藉,即取消官员籍贯,赋闲在家,是古代官员因为犯事而被较轻处理的一种处罚方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樊莹体恤百姓,为民兴利除弊。他出任松江府知府时,让粮长专门运粮,解放了民夫,也给粮长以优惠; 他

40、对周忱赋役旧法稍作变通,百姓困境大为缓解 B. 樊莹做事果决,能够力排众议。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调查河南田赋积弊本末,但众人为难他;樊莹则建议 复杂问题简单处理,徐恪通过樊莹部吏很快查清积弊。 C. 樊莹查办弊案,能够严明纲纪。景东卫、宜良、曲靖等多有异常灾象, 樊堂受命巡察;他弹劾镇巡官 员,罢免文武官员,对“景东之乱”祸首吴勇光弹劾并定罪。 D. 樊莹曾遭诬陷,最终平反昭雪。因隆平侯争袭和松江官布之事,他遭到刘瑾多方陷害,其生活更加困窘; 刘瑾失败后,樊莹复名原官,追赠官职,谥号清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改按云南,交阯诱边氓寇,驰檄寝其谋。 (2)莹性诚悫,农月

41、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樊莹改任云南巡按,交阯引诱边境百姓做贼寇,他快速传送檄文制止他们的阴谋。 (2)樊莹为人 真诚,农忙时坐着篮舆,戴着斗笠,让子孙抬着在田间行走,他说:“不只是看庄稼,是想让子孙习惯于 劳动。”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 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余党”作“散”的宾语,后面断开;“家”是 “居”的状语,不要断开。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

42、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题中 D 项,“较轻处理”错误,“削籍”就是将官员名字从官名册中除去,意味着永不录用,是较重 的处理。故选 D。 【1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 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 对读原文和选项

43、,找到细微差别,题中 B 项,“但众人为难他”错误,原文“众难之”的意思是“大家认 为这件事很难”。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 译。重点词语,第(1)句,按云南:任云南巡按;氓:百姓;驰檄:快速传送檄文;寝:制止。第(2) 句,诚悫:真诚;舁:抬:徒:只;介宾短语后置句,判断句。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 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 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

44、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樊莹,字廷璧,是常山人。天顺末年,他考中进士,托病回家调养。过了很久,樊莹被授行人之职, 出使蜀地不接受馈赠,当地土司修建“却金亭”纪念他。成化八年,他被提拔为御史。山东盗贼起事,樊 莹奉命捕获他们的首领。整顿江北的军队,他上奏的条文大多被定为例规。樊莹改任云南巡按,交阯引诱 边境百姓做贼寇,他快速传送檄文制止他们的阴谋。出任松江府知府。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损耗,樊 莹取消民夫,令粮长专门运输,并放宽运输的要求,费用上优惠他们。赋役按照周忱的旧办法,稍作变通, 百姓的困境大为缓解。服丧回家,后起用为平阳知州。弘治初年,

45、 (朝廷)诏令大臣推荐地方官员。侍郎黄 孔昭拿樊莹应荐,尚书王恕也器重他,他被提拔为河南按察使。黄河泛滥成灾,百姓大多流离失所。樊莹 巡察赈救,保全存活的人很多。河南田赋多有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调查积弊产生的原因,众人觉得这 有困难。樊莹说:“把一万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罢了,有什么困难?”徐恪把这事委托给 樊莹的部吏调查,十天之内,积弊全部查清。弘治四年,樊莹升迁为应天府尹。守备宦官蒋琮与谏官互相 上奏攻击,所牵连的人大多被判罪罢免。樊莹奉命彻查此事,开初好像没查出异样的情况,蒋琮非常高兴。 后来樊莹上奏他破坏孝陵山龙脉的事,蒋琮就被关进监狱,并发配到净军中。弘治七年,他调任南京

46、工部 右侍郎,不久改任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锦田贼寇勾结两广瑶人、僮人作乱,樊莹劝告他们遣散余党,杀 了首恶十八人。过了一年多,因病请求退休。 (樊莹)在家闲居七年,朝廷内外一同推荐,被起用担任原官 巡抚治理郧阳,不久改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弘治十六年,云南景东卫白天昏暗了七天,宜良地震如雷鸣, 曲靖多次发生大火,贵州也多有灾害异常,朝廷命令樊莹巡行视察。他到达后就弹劾镇巡官员的罪行,罢 免不称职的文武官员一千七百人。查访得知景东的变乱,是指挥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 暗模糊虚张其事,樊莹弹劾吴勇并定罪。返回后升任南京刑部尚书。武宗即位,樊莹退休回家。刘瑾因联 合核查隆平侯争袭爵位之事,

47、牵连到樊莹,削除他的名籍(官名) 。第二年,又因减少松江官布,罚米五百 石输送到边疆。樊莹向来贫穷,到这时更加困窘。樊莹三年十一月去世,时年七十五岁。刘瑾失败后,樊 莹恢复原官名,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号清简。樊莹为人真诚,农忙时坐着篮舆,戴着斗笠,让子孙抬着在 田间行走,他说:“不只是看庄稼,是想让子孙习惯于劳动。”他的后人遵循教诲,大多敦厚朴实勤奋学 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温汤客舍 刘长卿 冬狩温泉岁欲阑,宫城佳气晚宜看。 汤熏仗里千旗暖,雪照山边万井寒。 君门献赋谁相达,客舍无钱辄自安。

48、且喜礼闱秦镜在,还将妍丑付春官。 【注】刘长卿:唐代诗人,此诗写于玄宗天宝年间诗人赴京赶考途中。冬狩:指古代天子或王侯 在冬季围猎. 秦镜:秦始皇宫里的方镜,传说它能鉴别人心邪正,后用“秦镜”代指明镜. 春官:唐 代曾改礼部为春官,后“春官”遂为礼部的别称。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出了皇帝“冬狩”的时间、地点,展现了宫城气象之美,暗含对君王的赞美。 B. 颔联运用对比,“千旗暖”与“万井寒”等描绘,使宫中与民间的情形构成鲜明对照。 C. “君门”一句借司马相如献赋的典故,暗示自己无人引荐,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无奈。 D. “客舍”一句写诗人囊中羞涩的窘况和仍

49、能自安的心态,其中或有无奈与自嘲。 15. 诗歌尾联的意思是什么?该联与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最后两句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 简要回答。 【答案】14. A 15. 意思:让人高兴的是礼部科考是公平的,可以将自己的才华展示给考官评判优劣。情 感相同点: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和对美好前景的期待。情感不同点:刘诗表达了对科考公正的坚信,而李 诗没有这种情感;刘诗相信自己会科考高中,李诗相信自己必定能实现政治抱负。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 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 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 项,“暗含对君王的赞美”错误。古代帝王冬天狩猎,跃马扬鞭,勇猛威武,而唐 玄宗却耽于享乐,与杨玉环在华清宫温泉沐浴。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君王的讽刺。故选 A。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