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213KB ,
资源ID:134010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340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北省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北省随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调研语文试题(解析版)

1、20202020 年年 3 3 月高三年级调研考试月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语语 文文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 1.1.答卷前答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2.回答选择题时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用用 2B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卷上无

2、效。 3.3.考试结束后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 ( (一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9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书刑法志中所表达的圣人“制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的法生成观念表明, 圣人所立之法必须根植于人情人心,要“动缘民情”;“则天象地”,即效法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其中也包括 效法生长于此天地间的人间生活法则。上述法生成观念来自先秦儒家因情制礼的思想。儒家认为,法律礼仪 等国家制度的产生源于满足人性发展的需

3、要,因此,礼乐刑政等制度应该是发乎人性之中顺应人性的,而不 应该是外在于人企图去改造人性的。在儒家看来,礼与法一样都应该是根植于人的生活与人性之中的,而不 应该企图以制度拔高人性,以制度来改造生活。 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士人君子在社会中的表率与教导所形成的,此种社会秩序的形成不依赖于 圣君明主的制度构建,而是依靠全体百姓在士人君子的引领下所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来调整人际关 系;稳定社会秩序。儒家所提倡的德礼教化实际上就是努力在社会中形成一种能引导个人道德向上的文化模 式和社会习慣,进而也通过社会习慣的改变来实现对社会中的人的普遍行为的引领。西周的礼乐文明所营造 的正是一种“有条理的生活

4、方式”,由此衍生的行为规范对民间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加以面面俱到地调 整。继承了西周礼乐文明的先秦儒家有目的地对传统具有宗教色彩的礼乐制度进行了改造,以突出其人文的 意义,强调其中文化模式的意义。 儒家的思想传统影响了自下而上的法秩序生成观。通过礼与法的结合、儒家价值观入法等方式,传统法 的发展深刻体现了此种自下而上的法秩序生成观。传统法共同体是由礼和法共同组成,在这一共同体中,既 有律令典章等国家制定法体系,也有自下而上所形成的习慣、民间规约等礼俗体系。在多元化的传统法中, 由民间习俗和百姓日常生活交往规则所形成的礼实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成文律令之外的补充法 源,更是成文法制定所必须

5、遵循的“法的精神”。礼的精神已经通过文化的浸润深深地刻印于立法者的心中 和历代成文法所依据的不成文原则之中。正因如此,传统律典也深刻体现了历史的传承性和礼的原则性要 求。 法律儒家化的意义就在于将日常伦理、民间习俗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一方面国家法律中融入 了更多的儒家伦理,另一方面也使得儒家的伦理和礼制日益法律化。仅从内容上看,儒家在民间的教化不仅 有示范儒家伦理的意义,而且具有法律教育的功能。通过儒家“润物细无声”的德教,将国家强制性的法律 规范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社会加以普及,使百姓的日常行为自觉地与国家法令保持一致。最终的结果是,国 家通过强制性法令所建构起来的外部秩序,被儒家士人君

6、子以德化的方式内化为百姓自觉遵守的秩序。 站在当下思考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其中值得当代人们思考借鉴的恰恰是法律制度与其背后道德 观念、价值原则之间的关系。传统法之所以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历久弥新的发展动力,很大程度上在于 其已经与维系古代社会基础的人伦价值和社会习惯融为一体。当下的古代法研究应该充分注意儒家所强调 的“人文化成”观念对传统法秩序生成所产生的影响。 (摘编自李德嘉自下而上的传统法秩序生成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则天象地“意为效法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则”和“象”二字都是效法的意思。 B. 先秦儒家思想,通过礼与法的结合自下而上最终成为了

7、百姓自觉遵守的法律。 C. 礼和法构成传统法的共同体,礼是法的依据,法是礼的归宿,二者相辅相成。 D. 法律只有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普及,才能保证政令畅通,使百姓自觉去遵守。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引用古代典籍成句人手,确了古代的法生成观念一效法人间生活法则。 B. 文章主体部分从社会习惯引领、礼的精神浸润、外部秩序内化等三方面展开论述。 C. 文章结尾阐述了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对当下法律研究者和执法者的借鉴意义。 D. 文章以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为指导,注重理论上的因果论证,具有高度逻辑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 儒家认为,礼

8、乐刑政等制度不应该凌驾于人之上企图去改造人性,因为这些制度的产生本来是为了满足 人性发展的需要。 B. 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不是通过制度构建而是依靠全体百姓自觉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来调整人际 关系,稳定社会。 C. 在多元化的传统法中,由民间习俗和百姓日常生活交往规则所形成的礼,成为成文法制定所必须遵循的 “法的精神”。 D. 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中所包含的法律制度与其背后道德观念、价值原则之间的关系,值得当下法律 研究者思考借鉴。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

9、 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B 项,“先秦儒家思想,通过礼与法的结合”错误,依据第三段“儒家的思想传统影响了自下而上的法秩序 生成观。通过礼与法的结合、儒家价值观入法等方式,传统法的发展深刻体现了此种自下而上的法秩序生 成观”可知,原文不是“先秦儒家思想”,而是说的“儒家思想”;且“通过礼与法的结合”也不准确, 原文是“通过礼与法的结合、儒家价值观入法等方式”,故 B 项与文不符。 C 项,“礼是法的依据,法是礼的归宿”错误,依据第三段“礼实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成文律令 之外的补充法源,更是成文法制定所必须遵循的法的精神。礼的精神已

10、经通过文化的浸润深深地刻印 于立法者的心中和历代成文法所依据的不成文原则之中”可知,选项“礼是法的依据,法是礼的归宿”说 法不准确。 D 项, “法律只有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普及, 才能保证政令畅通,使百姓自觉去遵守”错误, 依据第四段“通 过儒家润物细无声的德教,将国家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以德化的方式在民间社会加以普及,使百姓的日 常行为自觉地与国家法令保持一致。最终的结果是,国家通过强制性法令所建构起来的外部秩序,被儒家 士人君子以德化的方式内化为百姓自觉遵守的秩序”可知,D 项“只有才”的条件关系,表述太绝对。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

11、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 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 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 C 项,“文章结尾阐述了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对当下法律研究者和执法者的借鉴意义”错误,依据最后 一段“站在当下思考传统法自下而上的生成观,其中值得当代人们思考借鉴的恰恰是法律制度与其背后道 德观念、价值原则之间的关系”“当下的古代法研究应该充分注意儒家所强调的人文化成观念对传统 法秩序生成所产生的影响”可知,原文说了对“当代人们”“当下法律研究者”的借鉴意义,没提到“执 法者”。

12、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 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B 项,“依靠全体百姓自觉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错误,依据第二段“儒家理想的社会秩序是通过士 人君子在社会中的表率与教导所形成的,此种社会秩序的形成不依赖于圣君明主的制度构建,而是依靠全 体百姓在士人君子的引领下所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来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可知,原文说 的是“依靠全体百姓在士人君子的引领下所形成的礼制规范与社会习俗”,故“全体百姓自觉形成的”错 误。

13、 故选 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 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 (二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60 年 5 月 25 日 4 时 20 分,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沿着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最高点,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侧山脊登上地球之巅的

14、伟大壮举。电影攀登者并未 对 1960 年的这一次攀登过程过多着墨。事实上,中国登山队前后进行了四次行军,前三次分别到达了海拔 6400 米、7600 米和 8300 米的高度,而从 7600 米开始,我们的队员就已经在刷新中国登山的新高度。最后一 次行军在 1960 年 5 月 24 日。1975 年,中国登山队重回珠峰,在这里架起了举世闻名的“中国梯”,但当时, 队员们只能用最原始的“人梯”方式战胜困难。冰雪太滑,登山队员屈银华便脱下鞋子,赤脚踩在队友身上 向上攀登。与电影攀登者中的曲松林一样,受伤的屈银华最后不得不截去了双脚十个脚趾。电影攀登 者将 1960 年和 1975 年两代中国登

15、山人的光荣与奋斗融在一起。1960 年前,已有不少攀登者从尼泊尔境内 的珠峰南坡登顶,但中国境内的北坡却从未有人征服过。国际舆论中出现质疑边界划定的不和谐声音:“如 果没有中国人能够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你们如何证明这是中国的领土?”尽管 1960 年国家正面临着三年 自然灾害的不利条件,但从北坡攀登珠峰的任务依旧“刻不容缓”。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已不只是一次 对人类极限的挑战,也是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政治任务。 (摘编自比电影精彩,他们是真正的中国攀登者 材料二: 目前珠峰的商业攀登主要有两条路线:南坡从尼泊尔一侧登顶,北坡从中国一侧登顶。攀登珠峰行动,有 大部分时间用于高海拔的拉练,

16、让人体充分地适应高海拔的环境,把高原反应降到最低。 北坡前进营地海拔是 6500 米,攀登者大多待在这里等候天气和适应高海拔。一号营地在珠峰北坳,从 前进营地到这里需要经过 60 度的陡坡,有些较宽的冰裂缝还需要架设梯子才能通过。二号营地设立在 7790 米的地方,从一号营地到二号营地要行走在裸露的山脊上,这里是攀登珠峰最困难的地方,也是珠峰著名的 “大风口”。即便是天气理想的时候,也会有 45 级的风。三号营地海拔 7900 米,大部分人都会在这里开 始使用氧气。四号营地海拔 8300 米,也称突击营地,登山者不会来这里过夜而是选择在这里短暂休息,然 后开始冲顶。从突击营地到顶峰一般要花费十

17、几个小时,在这个海拔,连呼吸都是困难的事情。冲顶需要经 过第二台阶,这是一个陡峭的岩壁,虽然已经有“中国梯”,但是因为岩壁陡直,从这里上和下都非常困难。 (摘编自攀登珠峰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材料三: 人进入高原后,心脏增加收缩次数,以保证组织器官的血氧供应。初到高原时人们往往感到胸闷气短,脉 搏亦可增至 8090 次/分,个别人可达 100 多次/分。由于血管感受器作用和体液等影响,皮肤、腹腔脏器等 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据调查,在高原每升高 100 米时,人体红细胞约递增 13 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约递增 0.36 克%。两者增加超过一定的限度,则会出现多血症面容、手指紫绀等,这时要采取

18、一定的治疗措施。进入 高原后消化食物的唾液、肠液、胆汁等分泌物较平原时减少,胃肠功能明显减弱,因此可能出现食欲不振、 腹胀、腹泻或便秘、上腹疼痛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紊乱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在 轻度缺氧时,整个系统兴奋性增强,如情绪紧张、易激动等,继而出现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等。如进入较高 海拔则会由兴奋转入抑制过程,表现为嗜睡、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等,少数重者会意志丧失甚至昏迷。所以, 初到高原要少做体力活动及其他剧烈动作。 (摘编自高原贴士: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4. 下列关于“攀登珠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1960 首次攀登与 1975 第二次冲顶,都面临着艰苦的

19、条件,但攀登者均克服困难完成了任务。 B. 为了完成捍卫领土主权的政治任务,1960 年国家登山队才从我国境内的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 C. 攀登道路上设置多个营地,便于攀登者休息和补给,也让他们等候适合的天气并适应高海拔。 D. 攀登珠峰时,气压低,缺氧,人体需进行一系列的调节,才能够适应高原的生活与各种活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电影攀登者对 1960 年的这一次攀登过程着墨不多,而将其与 1975 年中国登山人的光荣与奋斗融在 一起。 B. 中国早期的攀登者在珠峰第二台阶处留下的“中国梯”,为世界后来所有珠峰攀登者都提供了非常大的 帮助。 C. 海拔越

20、高,环境越恶劣,攀登的困难也就越大,所以随着海拔的升高,营地之间的海拔高度差也就越来 越小。 D. 人体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量增加到一定的限度之后会发生-系列不良反应,所以到了高原不能剧烈 活动。 6. 我国两代珠峰攀登者在登顶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A 6. 生理空化:高原反应严重、呼吸、循环、消化其至神经系统面临大挑战。艰苦的物质条件:当时的中 国正处于经济不发达时期,各方面条件都不充分。珠峰恶劣的环境:高海拔,危险地段多,第三台阶处陡 峭异常。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

21、度等,又要对文章的 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 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B 项,“为了完成捍卫领土主权的政治任务”错误,依据材料一“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已不只是一次对 人类极限的挑战,也是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政治任务”可知,从北坡攀登珠峰的任务还是“对人类 极限的挑战”,故 B 项表述不全面。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比对,发现其中 的细微差别,看手法概括是否得当、分析是否合理、人物是否错位、时间地点是否颠倒等。 B 项,“为世界后来

22、所有珠峰攀登者都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错误,依据材料一“1975 年,中国登山队重回 珠峰,在这里架起了举世闻名的中国梯,但当时,队员们只能用最原始的人梯方式战胜困难”可知, 原文并没有说“为世界后来所有珠峰攀登者都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故 B 项无中生有。 C 项,“所以随着海拔的升高,营地之间的海拔高度差也就越来越小”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二号营地 设立在 7790 米的地方”“三号营地海拔 7900 米”“四号营地海拔 8300 米”可知,三四营地之间就比一二 营地之间的海拔高度差大,故“营地之间的海拔高度差也就越来越小”概括失当。 D 项, “所以到了高原不能剧烈活动”错误, 依据材料

23、三“所以,初到高原要少做体力活动及其他剧烈动作” 可知,D 项说法太绝对。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我国两代珠峰攀登者在登顶过程中克 服了哪些困难”,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中,需要克服的的困难等,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 依据材料一“1960 年国家正面临着三年自然灾害的不利条件,但从北坡攀登珠峰的任务依旧刻不容 缓”,可以概括出要点。 依据材料一“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已不只是一次对人类极限的挑战,也是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 政治任务”,材料三“初到高原时人们往往感到胸闷气短,脉搏亦可增至”“进入高原后因此可 能出现食欲

24、不振、腹胀、腹泻或便秘、上腹疼痛等一系列消化系统紊乱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 脑对缺氧极为敏感”,可以概括出要点。 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北坡前进营地海拔是 6500 米,攀登者大多待在这里等候天气和适应高海拔”“这里是 攀登珠峰最困难的地方,也是珠峰著名的大风口”“三号营地海拔 7900 米,大部分人都会在这里开始 使用氧气”“在这个海拔,连呼吸都是困难的事情”“因为岩壁陡直,从这里上和下都非常困难”,可以概 括出要点。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 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

25、联系全文,联 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 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 (三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田大瞎子这几天,整天躺在炕上,茶饭无心。那天听见汽车叫,他以为是日本人来了,抓起小太阳旗儿就 往街上跑,唯恐欢迎得迟了。到街上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妇,披着军装,跟着共产党高翔回来了,他赶紧把小旗 一卷,挟在胳膊底下,低头回家,从此就没有起炕。他的女人见他愁眉不展,怕闷出病来,就劝他到外边转转。 田大瞎子斥打她说:“

26、你不要管我!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连自己的儿妇都跟了他们,我还有脸出门见人!” “提那个不要脸的东西干什么?”他的女人咬着牙说,“只当她死了,耀武回来我二话不说,就叫他写 休书散了她!”“这不用你操心!”田大瞎子说,“等不到你儿子回来,她就不是你家的人了!” 风沙吹打着新糊的窗纸,河滩里开大会的声音,一阵一阵地扑到屋里来。田大瞎子说:“他们又要造反。 去!把大门插上,我懒得听这种声音!” 他的女人刚要爬下炕来去插门,小做活儿的芒种,穿着一身新军装,背着一支大枪进来了,直家的立在正 当屋。田大瞎子的女人又爬回去了。 “你这是干什么?”田大瞎子直起身来,唬着脸问。“当家的!”芒种笑着说,“我不给你干

27、了,我报上 名当兵了!” “唉!”田大瞎子吃了一惊,着急地说,“你这孩子,你怎么事先也不说一声儿!” “怎么又怪我?”芒种说,“你不是早就说,今年冬里活儿少,人多用不开,叫我想别的活路儿吗!” “我是叫你找个安分守己的事由儿,”田大瞎子挤着那一只失去光明的眼, “谁叫你跟他们胡闹去?他 们净是什么人,你还不知道?会有什么好下场,说不定哪天日本人过来了,弄个风毛五散斩尽杀绝哩!你是个 正经受苦的孩子,听我的话,把衣裳扒下来,把枪还了他们去!我天大困难,也养得起你。咱们东伙一场,平日 我又看你这小人儿本分,我才这样劝你,要是别人,我管他死活哩!” 芒种正在高兴头上,听田大瞎子这样一说,女当家的也帮

28、着腔儿,脸色和口气儿又是这么亲热,心里就有 点儿拿不定主意,慢吞吞地说:“那怎么行哩,我已经报上名了,谁也看见我背上枪了!” 田大瞎子说:“那怕什么,你就说当家的不让你干这个!”紧接着又摆手,“不要这么说! 你还是说你自己不乐意!” “我乐意!”芒种的心定下来,“我不听你们的话,死活是我自己找的,也不用你们心痛,把我的活儿钱 算一算吧!” 田大瞎子的脸一下子焦黄了,大声说:“你怎么敢不听话!你不听我的话,我一个大子也不给你!“ 芒种也火了,说:“收起你那大气儿来吧,不给我活儿钱,看你敢!”扶了扶肩上的枪,一摔风帘走了。 女当家的张了张嘴说:“你看,你看,这不是反了吗?” 田大瞎子冲着她喊叫:“

29、这你才知道啊!” 芒种从里院出来,到了牲口棚。老常刚刚耕地回来,蹲在门口擦犁杖,老温在屋里给牲口拌草,一见芒种 这身打扮,就都笑着说:“好孩子,有出息,说干就干!” 芒种也笑着说:“我来和你们辞个行儿。咱们就了几年伴,多亏你们照看我,教导我。” 老常说:“教导了你什么,教导你出傻力气受苦罢了,从今以后,你算跳出去了,有了好事由儿,别忘了我 们就行了。” 老温说:“芒种,听我说两句:咱们兄弟两个,这几年黑间白日在一块,虽说没有大不对辙儿,也有个不断 的小狗龇牙儿。这些小过节,我想你也不会记在心里,这不是你就要走了,没有别的,咱弟兄们得再喝两盅 儿。” 老常说:“不要叫他喝酒了。家有家规,铺有铺规

30、,军有军规,既然干了这个,就好性干,不要跟坏人学, 要跟好人学,吃苦在前,享受靠后, 出心要正,做事要稳,不眼馋,不话多,不爱惜小便宜,不欺侮老百姓。 芒种, 你记着我这几句话吧!” 老温笑着说:“你这都是家常老理儿,军队上不一定用得着。” 芒种说:“用得着,我都记在心里了。” 他觉得两眼发酸,就滴了几滴眼泪。老常说:“走吧,别耽误着了!” 芒种又拿起笤帚来,给他们扫了扫屋子,扫了扫炕,挑起水梢到井台上打回一担水,老温赶紧拦着 说:“快走,这些事儿留着我干吧!” 芒种在长工屋牲口棚里转了几转,在场院里站了一下,望了望紧闭的二门,才和老伙计们珍重告别,走出 了田大瞎子的庄院。 这是一九三七年的初

31、冬:四野肃杀。一个十八岁的农民,开始跨到自由的天地里来。留在他身后的,是长 年吃不饱穿不暖的血汗生活,是到老来,没有屋子也没有地、像一只衰老的牲口一样,叫人家扔了出来的命 运。从这一天起,他成了人民的战士,他要和祖国一块儿经历这一段艰苦的、光荣的时期。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写田大瞎子的两个动作非常传神:“抓起小太阳旗”表现了他卑躬屈膝的奴才相;“把小旗一 卷”则表现他在抗日战士面前的恐惧心理。 B. “把大门插上,我懒得听这种声音”,田大瞎子这句话从侧面表现出在河滩里开的大会是在进行抗日宣 传和动员,芒种参军也印证了这一点。 C. 田大瞎

32、子发现芒种参加了抗日队伍,便对他连哄带吓,此刻,芒种心理上产生了一丝波动,但最终还是 坚定决心,离开田家,投身抗日。 D. 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如田大瞎子的阴险狠毒、哄骗欺蒙,芒种的虽有犹豫但坚决果断,老温的 宽宏大量,老常的谆谆教诲。 8. 芒种、老常(老温)、田大瞎子,在小说中分别代表着哪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 9. 小说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忙种代表从被压榨的农民转变为人民的战士的一类人:他受抗战宣传单感召,离开田大 瞎子家,穿上军装,拿起武器,投身抗日队伍。老常和老温代表一生受剥削压榨的穷苦农民:他们在田大瞎 子家

33、作佣工,善良本分、虽然没有像忙种那样参加抗日队伍、但他们支持忙种,临别还叮嘱芒种。田大瞎子 代表着甘心当亡国奴的汉奸:他心盼着日本人来。得知儿媳妇抗日,便决定断绝关系,还极力反对芒种参加 抗日队伍。 9.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暗示了抗战斗争的残酷:一九三七年初冬,告诉人们是抗战初期:“四野肃 杀”,环境描写则暗示抗战斗争的残酷。含蓄说明做亡国奴的后果:生活窘迫、任人宰割。直接表达投 入抗战的光荣和抗战胜利的希望:通过一个十八岁的农民-芒种参加抗日队伍,成为人民的战士。与祖国问 呼吸共命运这个事实。表达顽强不屈、抗战必胜的信心。指出了主人公的身份变化与重生:芒种由一个受 剥削压迫的贫苫农民

34、成为光荣的抗日战上,实现了一次生命的飞跃,突出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抗战的主 题。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 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 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 A 项,“把小旗一卷则表现他在抗日战士面前的恐惧心理”错误,依据第一段“到街上一看,竟是自己 的儿妇,披着军装,跟着共产党高翔回来了,他赶紧把小旗一卷,挟在胳膊底下,低头回家,从此就没有 起炕”“自己的儿妇都跟了他们,我还有脸出门见人”可知,“把小旗一卷”

35、表现的是他对自己的儿妇当 了共产党的气愤和沮丧。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考生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 的言行举止、性格思想等,来整体感知和概括。此题答题时,要分人物类型作答。 芒种、老常(老温)、田大瞎子分别代表着不同类型的人物。依据“做活儿的芒种,穿着一身新军装,背着 一支大枪进来了”“那怎么行哩,我已经报上名了,谁也看见我背上枪了!”“芒种也火了,说:收起你 那大气儿来吧。不给我活儿钱,看你敢!扶了扶肩上的枪,一摔风帘走了”可知,芒种由被压榨的农民 转变为了积极抗日的战士。 依据“老常刚刚耕地回来, 蹲在门口擦犁杖, 老

36、温在屋里给牲口拌草, 一见芒种这身打扮, 就都笑着说:好 孩子,有出息,说干就干”“既然干了这个,就好性干,不要跟坏人学,要跟好人学,吃苦在前,享受 靠后,出心要正,做事要稳,不眼馋,不话多,不爱惜小便宜,不欺侮老百姓;老温说的“这些小过节, 我想你也不会记在心里,这不是你就要走了,没有别的,咱弟兄们得再喝两盅儿”可知,老温和老常代表 勤劳本分又被剥削的劳苦农民,对芒种这样的年轻人非常鼓励。 依据“他以为是日本人来了,抓起小太阳旗儿就往街上跑,唯恐欢迎得迟了”“自己的儿妇,披着军装,跟 着共产党高翔回来了,他赶紧把小旗一卷,挟在胳膊底下,低头回家”“提那个不要脸的东西干什 么?”“只当她死了,

37、耀武回来我二话不说,就叫他写休书散了她!”“谁叫你跟他们胡闹去?他们净是什 么人,你还不知道?会有什么好下场,说不定哪天日本人过来了,弄个风毛五散斩尽杀绝哩”可知,田大 瞎子代表着甘心当亡国奴的汉奸,反对儿妇、芒种抗日。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要积累结尾段的常见作用的相关知识,还要注意 题干的内容提示。考生要多思考结尾段与其他段落的内容关联和呼应铺垫对比总结等结构作用,还要注意 末段在深化主题或升华中心上的作用。 最后一段中,“这是一九三七年的初冬:四野肃杀”补充交代小说的时代背景,暗喻抗战的残酷现实。“一 个十八岁的农民,开始跨到自由的天地里来”“

38、他成了人民的战士,他要和祖国一块儿经历这一段艰苦的、 光荣的时期”则交代了芒种由农民到战士的身份变化,讴歌了投身抗战的人和抗战必然胜利的希望。“留 在他身后的是到老来,没有屋子也没有地、像一只衰老的牲口一样,叫人家扔了出来的命运”则暗指 做亡国奴的后果:困苦窘迫、任人宰割。 【点睛】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 文学体裁。阅读小说时要把握主人公和次要人物的矛盾或和谐关系,自然环境和战争、和平等社会环境, 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是否以人、物、时间、空间、情感变化等为线索,进而思考主题上的褒 贬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

39、(34(34 分分 ( (一一)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蚡,孝景王皇后同母弟也,生长陵。窦婴已为大将军,方盛,蚡为诸曹郎,未贵,往来侍酒婴所,跪起如子 姓。及孝景晚节,蚡益贵幸,为中大夫。辩有口,学盘盂诸书,王皇后贤之。孝景崩,武帝即位,蚡以舅封 为武安侯。蚡新用事,卑下宾客 ,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诸将相。上所填抚,多蚡宾客计策。会丞相卫绾 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 。藉福说蚡曰:“魏其侯 贵久矣,素天下士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即上以将军 为相,必让魏其。魏其为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相尊等耳

40、,有让贤名。”蚡乃微言太后风上,于是乃以婴 为丞相,蚡为太尉。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毋奏事东宫 。窦太后大怒,曰:“此欲复为新垣平邪?”乃罢逐 赵绾王臧,而免丞相婴、太尉蚡,婴、蚡以侯家居。蚡虽不任职,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士吏趋势利 者皆去婴而归蚡。六年,窦太后崩,上初即位,富于春秋,蚡以肺附为相,非痛折节以礼屈之,天下不肃。荐人 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遂取武库 !” 是后乃退。婴与蚡有卻。蚡已罢朝,出止车门,召御史大夫安国载,怒曰:“与长孺共一秃翁,何为首鼠两 端?”安国良久谓蚡曰:“夫魏其毁君,君当免冠解印绶归,

41、如此,上必多君有让,不废君。今人毁君,君亦毁之, 何其无大体也?”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 与灌夫共守笞欲杀之竟死。 (节选自汉书窦田灌韩传) 注魏其侯:窦婴。长孺:韩安国,字长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 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与 灌夫共守/笞欲杀之/ B. 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与 灌夫共守/笞欲杀之/ C. 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

42、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与 灌夫共守/笞欲杀之/ D. 蚡谢曰/争时争/不知出此/六年春/蚡疾/一身尽痛/若有击者/呼服谢罪/上使视鬼者瞻之曰/魏其侯与灌 夫/共守笞/欲杀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宾客,古代时投靠在贵族、官僚豪强门下的一种非同宗的依附者,有时也称客。 B. 太尉,官职,始设于秦朝,掌管军事,汉沿袭秦制,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 C. 东宫,一般解释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指太子。本文指的是太后居处。 D. 武库,汉朝指收藏文书、钱币、财物和兵器的地方,与“府库”的意思完全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

43、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蚡出身显贵,一度颇受宠信。他是汉景帝王皇后的弟弟,最初他的官位远不如窦婴,但到了汉景帝晚 年,越来越受到宠信,当上中大夫。 B. 田蚡信任宾客, 行事考虑周密。 他的宾客藉福给他分析了他与魏其侯的不同, 认为他担任太尉一职更好, 一举两得,于是他暗中找太后活动。 C. 田蚡大权在握,目中没有皇帝。他出任丞相后,权力越来越集中在他手中,任用级别较高的官员,完全 自己做主,惹怒皇帝后才彻底改变。 D. 田蚡挟嫌报复,终被安国劝止。他与窦婴不和,他埋怨韩安国不与自己联手整治窦婴,韩安国给他讲了 一番大道理,他承认了自己错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44、现代汉语。 (1)今将军初兴,未如,即上以将军为相,必让魏其。 (2)数言事,多效,士吏趋势利者皆去婴而归蚡。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将军您刚刚贵盛,不能和魏其候相比,即使皇上有意用将军为丞相。将军一定要把相位让给魏其 候。 (2)屡次议论政事,大多数被采纳而生效,那些趋炎附势官吏和士人都离开了魏其候窦婴。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比较选项断句异同处,再结合 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虚词、特殊句式和句间逻辑关系来断句。 划线句的翻译是:田纷谢罪说:“我在朝廷争辩时太着急了,没有想到这样

45、做。”六年春天,田纷病了, 浑身疼痛,好像有人在打他,他不停地大声呼叫,承认自己有罪,谢罪不止,皇上请了能看见鬼的巫师来 诊视他的病,巫师说:“魏其侯与灌夫两个鬼共同守着武安侯,用鞭子抽打想要杀他。” “一身”是修饰“尽痛”,说明痛的范围,作状语,之间不可断开,故排除 A; “若有击者”补充“痛”的感觉和程度,且照应后文“笞”字,故“若有击者”独立成句,“若”为谓语 动词,后边接宾语;“呼服”作“谢罪”的状语,之间不可断开,故排除 C; “魏其侯与灌夫共守”是独立而完整的句子;“笞”是“欲杀之”的方式,故“笞欲杀之”应断在一句, 故排除 D。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

46、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 文本内容,对选项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职官、科举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断。 D 项,“武库,汉朝指收藏文书、钱币、财物和兵器的地方,与府库的意思完全相同”错误,武库,古 代指储藏器物的仓库。府库,指收藏文书财物、钱币和兵器的地方。“武库”与“府库”意思不完全一样。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情节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 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 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 C 项,“任用级别较

47、高的官员,完全自己做主”错误,依据“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他所推荐 的人,有的起家就到二千石的职位,权力几乎超过了皇上。可见田蚡不是“完全自己做主”,原文说田蚡 是“推荐”给皇上。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 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 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兴:显要、贵盛;如:比得上;,即:即使;以为:让做;必:一定。 (2)数:多次,屡次;言事:议论政事;多效,士吏趋势利

48、者:定语后置句,那些趋炎附势的官吏和士人。 去:离开。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 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兼词等往往都被设置 为得分点,一定要依据前后语境补充出相应的主语、宾语、介词等,对难翻译的地方,要依据语境的提示, 结合逻辑事理合理推出。 参考译文: 田蚡,是汉景帝皇后的同母弟弟,出生在长陵。窦婴已经当了大将军之后,正当显赫的时候,田蚡还 是个郎官,没有显贵,来往于窦婴家中,陪侍宴饮,跪拜起立像窦婴的子孙辈一样。等到汉景帝的晚年, 田蚡也显贵起来,受到宠信,做了太中大夫。

49、田蚡能言善辩,口才很好,学习过盘盂之类的书籍,王 皇后认为他有才能。汉景帝去世,太子登位成了武帝,田蚡以舅父的身份被封为武安侯。武安侯刚掌权, 所以对他的宾客非常谦卑,推荐闲居在家的名士,让他们显贵,想以此来压倒窦婴等将相的势力。皇上对 当时政局有所镇抚的事,大多由田纷的宾客所筹划。丞相卫绾因病免职,皇上酝酿安排丞相和太尉。籍福 劝说武安侯道:“魏其侯窦婴显贵已经很久了,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向归附他。现在您刚刚发迹,不能和魏 其侯相比,就是皇上任命您做丞相,也一定要让给魏其侯。魏其侯当丞相,您一定会当太尉。太尉和丞相 的尊贵地位是相等的,您还有让相位给贤者的好名声。”武安侯就委婉地告诉太后,让她暗示皇上,于是 便任命魏其侯当丞相,武安侯当太尉。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想不让太后干预政事)请求皇上今后不 必对太后奏事。窦太后知道后大怒,说:“这是想重演新垣平的伎俩吗!”于是就将赵绾,王臧等人罢免驱 逐,并且免去窦婴的相职和田蚡的太尉职务。从此以后,窦婴和田蚡只以侯的身份在家闲居。武安侯田蚡 虽然不担任官职,但因为王太后的关系,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