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1.64MB ,
资源ID:131289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312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古典诗歌赏析7 准确定调善于分析赏析情感美)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古典诗歌赏析7 准确定调善于分析赏析情感美

1、 任务任务(七七) 准确定调准确定调,善于分析善于分析,赏析情感美赏析情感美 任务情境 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历来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更是 高三复习的重心所在。经过一轮复习,考生应该较好地掌握了把握思想感情的路径及答题要 求,但是随着高考考查形式越来越灵活,对答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分析概括思想感情不准 确、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也会越来越突出。因此,二轮复习就要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找准突 破口,加强针对性训练,从而更好地领悟古诗的情感美。 自主检测自主检测,自我诊断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 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

2、买斧。 冥冥 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 冯著:韦应物友人,约在大历四年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灞 陵:霸上,在今西安市东。冥冥:悄然。飏飏:鸟儿轻快飞翔的样子。 鉴赏 此诗开头两句“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这里的“灞陵”并非实指,而是用事作 比。汉代霸陵山是长安附近著名的隐逸地。东汉逸士梁鸿曾隐于此,卖药的韩康也曾隐于此。 这两句主要是说冯著刚从长安以东的地方来,还是一派名士兼隐士的风度。 接着,诗人自为问答:“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料想冯著来长安的目的和境遇。 “采山”,左思吴都赋“煮海为盐,采山铸钱”,谓入山采铜以铸钱。“买斧”化用易 经 旅卦

3、“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意谓旅居此处作客,但不获平坦之地,尚须用 斧斫除荆棘,故心中不快。“采山”句是俏皮话,打趣语,大意是说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 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其寓意即谓谋仕不遇,心中不快。诗人 自为问答,诙谐打趣,显然是想要轻快的情绪冲淡友人的不快,所以下文便转入慰勉,劝导 冯著对前途要有信心。但是这层意思是巧妙地通过描写眼前的春景来表现的。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这两句诗人选择这样的形象,正是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 冯著不要为暂时失意而不快不平,勉励他要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不欺的,前辈关切爱 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

4、才华,会有人来召唤关切爱护的。 所以末二句,诗人以十分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满含笑意地体贴冯著说:“昨别今已春,鬓丝 生几缕。”“今已春”正是承上二句而来,末句则以反问勉励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为。 这的确是一首情意深长而生动活泼的好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语言生动活泼,又真挚感人。 B首联真切地写出了冯著从长安东边赶来,一路风尘,身上还带着灞陵雨水的情景。 C颔联中,表面上写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 斫除。其实寓意冯著谋仕不遇,心中不快。 D尾联写作者感叹,相逢的时候正是春天,你

5、鬓发又生出不少,意在勉励冯著还处盛年, 大有可为。 答案 A 解析 “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错,这首诗有叙事与抒情,但没有议论这种表达 方式。 (2)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繁花正悄然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以“花正开”寓 意生活美好,不要因暂时的失意而不快,表达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情(理解、同情、体贴)。 以“燕新乳”寓意为关爱,表达对朋友的关爱之情(对朋友情深意长)。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闲 望 吴融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 阙下新居成别业 ,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

6、林上鸦。 注 吴融:浙江绍兴人,此诗作于诗人求仕长安时期。别业:相对于本宅而言,亦称别 墅、别馆。 鉴赏 此诗题为“闲望”,诗中所写,看似闲淡,实际却写出了诗人四处奔走,苦于仕途劳 碌的心境。 诗的前四句是望中所见,诗人通过对周遭景物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力图写出一个 “闲”字。青山疏雨、临水野花、芳草蛱蝶、暖沙鸳鸯,四组画面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自 然美景图。雨只是点点滴滴,不是翻云遮山的倾盆大雨,不是昏昏沉沉的绵绵阴雨。花不是 千枝万枝,漫山遍野,而是一枝两枝,临水横斜。景致优美疏淡,色彩明丽而添秾艳之感。 这四句诗, 遣词用字极为考究, 写淡雅的景色, 反衬闲淡的心理。 “三点五点”“一枝两

7、枝”, 纯属口语,然朗朗上口,音律复叠之美,如贯珠落盘,天籁自响。写蛱蝶之爱芳草,用“狂 飞”出之;言鸳鸯之适意,着“稳睡”二字,其自乐自适的物情宛然在目。 后四句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新居处在皇都,又当如此美景,按理说,他应该感到欣喜, 而他却不无惋惜地写到“江南旧隐是谁家”,新居固佳,然诗人总有“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 家”的想法。颈联二句,由新居闲望想到旧隐所见,语气之中充满抛离故园的懊悔伤感情绪。 尾联上句承上由离开旧隐到建立新居的联想而来,虽然只用了“东迁西去”四字,但写出了 诗人多年来仕途奔走的辛苦酸楚,劳碌的结果只是“俱无计”。无数次的碰壁和失望,一事 无成的悲哀,使他重新萌发了归隐之

8、情,然而,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生计、仕途、理想 等因素,对于一个沉沦潦倒而素有抱负的下层知识分子来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一古脑儿地 抛掉。进退无计之际,望着暮色中纷纷归林的晚鸦,诗人不禁生出一股羡慕之情。由此可见, 诗题中的“闲”字,诗中表现的闲情,是诗人在八方奔走,无计可施的窘况下那种无可奈何 之闲。在诗中貌似宁静的闲淡下,覆盖着一颗被苦恼纠缠、骚动不安的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清丽典雅,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 B颔联动静结合,以“狂飞”写蛱蝶之爱芳草;又用“稳睡”言鸳鸯之适意。 C前四句总写闲望所见,四组画面融为一体,共同

9、构成一幅工细优美的图景。 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结构和范仲淹的渔家傲有相似之处。 答案 A 解析 “语言清丽典雅”错,“三点五点”“一枝两枝”是口语化的语言。 (2)全诗感情丰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 首联和颔联描写雨、花、蛱蝶、鸳鸯等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颈联将长安新居和江南旧家对比,暗示了抛离故园、奔走仕途的懊悔和感伤。“东迁西去 俱无计”写自己四处碰壁、求仕不得,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失望和悲哀。末句写羡慕暮归 之鸦,含蓄地表达了对往昔不问功名时闲适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 注 苏 轼 凉簟碧纱厨。一枕

10、清风昼睡余。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注 此词作于熙宁十年,当时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 鉴赏 词的上片写初秋的黄昏,词人在碧纱帐里一觉醒来,枕边微凉的秋风也吹不尽浓浓的 睡意,于是继续躺在凉席之上,听外面公堂一片寂静,他知道这意味着今晚不用上堂处理公 事了。这是一个清闲的黄昏。“一枕清风”把晚风吹拂下那种清爽而又舒畅的困意表达得淋 漓尽致。 “卧听”二字表现出词人起床的慵懒和悠闲, 今天“无一事”带来一种超脱的感觉, 于是他徐徐起身,半躺半靠着看起了床头的书卷。 下片议论,“归欤”二字直接点明议论的主题,即他心中追

11、求功名与早日归隐二者之间 的矛盾。“自觉”句表面上是一种自嘲,说自己对功名日渐疏懒,但实际上窃喜自己终于能 够看破功名,心无挂碍了。正是由于这种无挂碍的心态,当别人问及“使君”的才学时,词 人才能通达、释然而略带自嘲地说自己是“占得人间一味愚”。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我只 拥有人间全部的愚笨罢了。言外之意,有才学并不重要,但现在才看破功名真是“一味愚”, 表达词人保持自我,不因外物而放弃个性的人生态度。整个下片议论,表面上看都是自嘲, 在贬低自己,实际却是表达了词人虽仕途不顺但仍能保持旷达的心境。末句表达了词人摆脱 尘世功名束缚的愿望,同时也为自己已慢慢摆脱了这些束缚而庆幸。 (1)下列对这首词

12、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端写凉簟、清风,其意境与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相似。 B“昼睡余”“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等语句表现出词人公务不多,比较清闲。 C词人自觉建功立名没有指望,加之性情闲散随意,因而产生归隐田园的想法。 D本词上片重记事,叙词人任上之闲;下片重议论,抒怀明旨,全词脉络清晰。 答案 A 解析 对意境的理解有误。“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余”写初秋的黄昏,词人在碧纱帐 里一觉醒来,枕边微凉的秋风也吹不尽浓浓的睡意,于是继续躺在凉席之上,听外面公堂一 片寂静,今晚不用上堂处理公事了。“一枕清风”把晚风吹拂下那种清爽而又舒畅的困意表 达得淋漓尽致。这两句营造了

13、一种凉爽、舒适的气氛。而“红藕香残玉簟秋”写的是荷花凋 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该句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凄清、悲凉 的环境气氛,对词人的孤独闲愁起到了衬托作用。所以这两首词的意境不同。 (2)“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三句包含了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这三句的意思是:如果要问使君我的才华能力怎么样,我只拥有人间全部的愚笨罢 了。表达了词人保持自我,不因外物而放弃个性的人生态度。词人自嘲,表现出词人虽 仕途不顺而能保持旷达的心境。表现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不遇咏 王 维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

14、会中身不预 ,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 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 注 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预:同“与”。说:同“悦”。肯:岂肯。徒尔: 仅能如此,意指平庸。 鉴赏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 本诗共十二句。开头四句,紧扣“不遇”题旨,连用四个“不”字,反复叙写自己困顿 失意的情形。北阙,指朝廷。首句是说自己向朝廷上书,陈述自己的政见,表达用世的要求, 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次句化用汉代杨恽拊缶歌“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 而为萁”的

15、句子,意思是说自己退隐躬耕,因为天时不顺,没有获得好收成,衣食无着。第 三句反用晋伏滔参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会,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世说新语 宠礼), 借指自己不能挂名朝籍的不幸遭遇。五侯,用汉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谭等五人为侯的典故(汉 书 元后传),此处泛指权贵。第四句意思是:阿谀奉承权贵,可以获得利禄,但自己的性 格刚正不阿,不愿这样做,只能沉沦困顿。 接着的四句,描写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生活。河朔,黄河以北地区。茂陵,汉 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诗中实指唐代京都长安。主人公落魄以后,远游河朔,投 靠一位朋友为生。但滞留他乡,依附他人的生活,使他心中产生了深沉的乡思。家人住在京

16、城,风尘阻隔,音信全无,他们都平安无事吧?还是暂且留在北地,登山临水,流连赏玩吧。 即使春天已经来到人间,和风吹拂,杨柳依依,最能惹起人的旅思,也全然不管。既思乡怀 人,却又宁愿继续漂泊他乡,主人公这一矛盾的心理,极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后凄楚、哀 伤、悲愤的心情。 最后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今天世上的人, 只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对这种现象大为不悦,内心十分鄙视。这一点,你是应当了解 的。我希望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闲适的隐逸生活,岂肯一辈子庸庸碌碌,毫无 成就,枉做一个男子汉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栖迟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说出如此高亢 激昂的誓

17、言,表现出他仍然有强烈的用世之心。 这首诗每四句一转韵,诗意亦随之而转换,是七古体裁中典型的“初唐体”,说明了王 维的诗歌创作受初唐的影响很深。诗中所表现的虽是失意不遇,却仍然具有昂扬奋发的进取 精神,这是盛唐封建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献书报效朝廷却不被接纳,想要回归田园却收成不好,表现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况。 B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而无法如愿,然而又不肯违背自己的心志去趋附权贵、求取功名。 C远赴他乡后,诗人虽然可以和友人一起饮酒、登山、临水,仍不免触景生情,思念家人。 D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忧,两者对比,反映诗人对世态炎

18、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 答案 D 解析 “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错,反映的应该是诗人自己强烈的用世意愿。 (2)本诗因不遇而作却并不消沉,请结合全诗加以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诗人尽管不遇却不愿阿谀权贵,在落魄中仍保持自己的一身傲骨。诗人与友人登 山临水,在对家人的思念中仍不失豪迈豁达的胸怀。诗人批判世人自私,在忧愤不平中仍 坚守自己济世进取的志向。 诊断内容 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打“”,无问题打“”) 审题 是否读准题干要求,明确答题要求? 是否能抓住题干关键词语作精准理解? 读诗 是否从整体感知诗歌,把握主要内容? 是否能对题料进行细读、揣摩? 是否利用作者、注释等辅助信息深入

19、理解思想感情? 答题 是否掌握了答情感题的规范要求? 是否掌握了概括情感准确、全面的要求? 是否掌握了分析情感的技巧? 总体印象 审审、读读、答答,精准突破精准突破 相对于表达技巧题,古诗思想感情题的命题方式更加灵活、多变。从分析的对象上看, 有词语,有句子,有全诗;从感情的内涵上看,有情感,有心情,有心境,有意蕴,还有观 点和理趣;从感情的程度上看,有表层,更有深层,有析景中情,更有析典中情;从考查的 题型上看,有直接概括题,也有深度分析题,还有感情评价题。因此,审题要特别认真、仔 细,从而明确答题要求,保证答题方向正确。 1审答题方式 (1)直接概括: 请概括句(联、片、篇)的情感。 句(

20、联、片、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题干要求,答题时采用规范的情感表述方式直接作答。 (2)概括分析: 句(联、片、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该诗的感情基调是“怅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这样的题干要求,答题时先直接概括,再结合诗句分析,重在后者。 2审答题范围 是全诗型还是局部型(一句一联一片等)。审准范围,往往决定了阅读的范围与答题要点。 如果是局部型,则要继续看它在全诗情感表达中的位置与层次。 3审常式变式 常式提问是指直接要求答思想感情,变式提问主要体现在“情感”词语的变化上,如: (1)句(联、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心情)?请简要分析。 (2)句(联、片

21、)包含了怎样的情感意蕴?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愁”的具体内容。 (4)本诗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尽管“情感”用语的方式有不同,但都要求答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如问的 “含意”,则要由表及里作答。 边练边悟 1 请按下列要求作审题练习。 (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该题答题方式是 b (a 概括, b 分析), 阅读范围是 b (a 整体, b 局部), 提问方式是 a (a 常式,b 变式)。 (2)这首诗情感丰富,请简要概括。 该题答题方式是 a (a 概括, b 分析), 阅读范围是 a (a 整体, b 局部), 提问方式是 a (a 常式,b

22、变式)。 (3)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该题答题方式是 b (a 概括, b 分析), 阅读范围是 b (a 整体, b 局部), 提问方式是 b (a 常式,b 变式)。 (4)句的“恨”体现在哪些方面? 该题答题方式是 a (a 概括, b 分析), 阅读范围是 b (a 整体、 b 局部), 提问方式是 b (a 常式,b 变式)。 对于诗歌情感的考查,有时着眼于全诗,有时着眼于某句、某联、某片。无论是回答全 诗的情感,还是回答局部的情感,都应注意对所给题料的精细阅读,即带题精读。带题精读 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抓住关键,理解内容 (1)“关键”就是指能或明或暗地点明情感的

23、词句,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句 显性或隐性词语。显性词语就是直接点明情感的词语,如句中的“悲”“喜”等。一 般情况下,诗人用什么“情语”,就表达什么情感,但有时会用隐晦、曲折、反语的方式表 达, 如用了“喜”字, 可不一定真的表达“喜悦”之情, 有可能是反语。 因此不可将“情语” 直接拿来用,还要结合诗歌语境作准确的理解。当然,这种“口是心非”的表达方式较为少 见。 隐性词语主要有三类:一是指描摹人、景、物特征的词语;二是用了典故的词语;三是 指表示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对于这些情语,需要仔细揣摩, 如若轻易放过去了,就会影响对情感的判断。 疑难词语(句子)。一定要理解透

24、彻,不能跳读,也不能瞎蒙,要结合语境,借助文言 文知识积累进行推断。如“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烟花”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它不是今 天的“烟花”意,而是指春天的繁盛。 (2)理清所给材料的结构层次 言简而情丰,是古诗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考生鉴赏诗歌,除了字斟句酌外,还应注重 划分结构层次。结构层次越多,表达的情感就越丰富。一般两句(一联),是一个层次一个情 感要点,有时是两个层次两个情感要点;如果是上片或下片,有几个句子,自然就有几个层 次几个情感要点。当然,有时也可以时空的转换为依据,划分层次。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作 者的情感往往不同。例如:分别时,常常难离难分,依依不舍;分别后,往往孤独寂寞,

25、遥 寄相思。在阅读诗歌时,一定要有这种层次切分意识。 (3)体悟要深入 要能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注释、背景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 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答题时,还要善于把读懂的内容转化为情感,如诗中写到登高所见之美景,则情感可 能是对登临所见壮美河山的喜爱之情。 2整体观照,前后关联 对于局部型情感题,整体意识、关联意识尤为重要。有时就句读句,是不会真正地理解 其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前后关联,这样才能将其所表达的真正情感找出来。 为此,一要分析诗歌中各句各联的情感逻辑联系,读通诗歌的内容层次、起承转合等,综合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二是综合利用标题、典

26、故、注释、背景等因素来理解,尤其要把标题 与诗句关联起来,建立起有效沟通的意识。 3多管齐下,准确定“调” (1)准确定“调” 所谓准确定“调”,就是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准确抓住所给语言材料的感情基调是 愁是喜,是爱是憎等。“调”定准了,后面的许多任务都好完成了。 准确“定”调,须多管齐下: 显隐性语定基调 从标题、 正文里找到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情语”)是最主要的、 最有效的办法。 (上 面有论述) 景物色彩定基调 a时令色彩。一般而言,早春之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的,抒发喜悦、 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情;秋冬给人以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 哀惆怅之情。

27、b冷暖色彩。景物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景物的冷暖色调或时令色彩等来揣摩 作者的情感情绪。明丽绚烂的景色一般表现一种愉悦的心态,而色彩暗淡的景物往往表达伤 感之意。当然也有特例,作者以悲景写乐情或以乐景写悲情,这种情况要结合诗作具体内容 另当别论。 人物举止定基调 诗中人物的行为举止是其内心情绪的反映,而作者有意选取人物的行为举止或事情入 诗,肯定与表情达意密切相关。找出人物举止一类词语加以揣摩,就能把握住情感基调了。 用典褒贬定基调 古诗少不了用典。用典,作者自然要表明自己或褒或贬、或伤或讽的态度,于是从中可 以窥探作者的感情基调。 如 2016 年全国卷古诗 金陵望汉江 引用的任公子“沧

28、浪罢钓竿” 典故,作者对当时太平盛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而任公子“善钓”才能无处施展,又隐含 了自己的无限失落,这样,“高兴夹杂着失落”的感情基调就把握住了。 (2)找出情由 在抓住感情基调后,就要进一步找出作者愁喜悲乐的原因。大体而言,作者感情产生的 原因不外乎外在环境与作者自身两种。外在环境主要有时令变化、社会治乱等,作者自身因 素主要指身体、人生遭遇(或贬谪,或离合)和理想抱负等。这些原因,一般都可以从诗句中 找到,有时注释中也会有所暗示。 边练边悟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中间两联寄寓的情感,并指出产生的原因。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 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

29、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 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 林。 鉴赏 人言赵执信诗善于造景抒情,这首秋暮吟望堪称“造景抒情”的代表作。 从诗意推断,这首诗当是他晚年之作。诗中“一枝”,出自庄子 逍遥游 :“鹪鹩巢 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即终老山林之意,“高栖”的“栖”字正与“鹪鹩”关合, 可为佐证。诗从自甘终老山林入笔,次句又承以“闲吟了不为秋悲”,点题中“秋”“吟” 二字。“了不为秋悲”即丝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若单从这两句判断诗情,则望中秋色对 这位诗人已全是身外之物,他毫不为这

30、“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的景物所 动,写这首诗也不过是“闲吟”而已。看来,诗人真正甘心终老于这山林小阁,他的心已经 如此超脱,或者已经像槁木死灰了。但你一路读下去,便会觉得诗人是在说假话不,说 反话。他的心,在“了不为秋悲”的反面! 让我们先对中间两联略加品味。因为,这是律诗的核心内容之所在。 这两联四句都写了些什么?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残菊。将这 些景物组织入诗,加起来便形成了意境。“寒山”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的“寒山”同 义,指高山,因山高而望之似有寒意。为什么说“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要 注意深孕诗情的“常”字和“偏”字。山是四时、朝暮都

31、存在的,晦明朝夕,仪态万方,决 非“常带”斜阳之色。诗人这样说,无非表明,他只是在这暮色苍茫之际才远眺寒山,这时 的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望中自不免生迟 暮之感。更何况山高秋晚,望之一派森森寒意,这“寒山”“斜阳”,给诗人带来什么感受, 还用费辞吗?至于“新月”,是上弦的弯环恰似钩的月亮。但新月之明,为时很短,很快就 会西沉。现在却是昏黄的上弦月,而且偏偏照临在“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疏林之上,飒飒秋 风之中(无风何至落叶!)这位偃蹇老去的诗人,看了那些落叶,已不胜摇落之悲,更何况又 敷上新月的凄迷昏黄之色?“烟水极天”是湖上月夜景色,“极天”言其浩渺无边

32、。试看, 在月夜清明的秋水之上,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上。这“鸿影”,即使你没 有记起“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的名句,那种超旷之境,“幽约 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你能感受不到吗?秋天正是菊开的时候。现在, 菊花都为卷地而来的霜风所凋残,黄金委地,全无姿态。我国古典诗词中,一向以菊为傲霜 君子的象征,诗人望着眼前这严霜凋后的残菊,心里是什么滋味?他虽然不说,却尽得“不 落言筌,方为上乘”的妙谛。 以上颔联、颈联四句中提供的意象,空间从远到近,从高到低,从水上到陆上;时间从 黄昏到月明,从月明到深夜,无一物不是令人望而兴悲之色,无一时不是令人难以忘悲之

33、时, 诗人为什么偏偏说“了不为秋悲”?难道说,“不为秋悲”是“深为己悲”的另一说法么?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作如是观,不无佐证。试看“二更短烛”,他深夜还坐对短烛,无法入睡。“三升 酒”,一个人在喝闷酒,浇此万斛秋愁。“北斗低横”,已是快天亮的时候了。“未拟窥”, 诗人连看都懒得看,一任时间推移,自黄昏直至东方欲曙。之所以“未拟窥”,是因为他从 黄昏到月夜,已经看了许多,感受强烈,心已经难以承受了。可见诗开头说的“小阁高栖老 一枝”,他的心其实是难以安然终老山林的。 答: 答案 (1)颔联有寒山、斜阳、落叶等黯淡景物,虽有“新月”之亮丽景色,却与落叶组合在 一起,也带有了凄凉之意。颈联有

34、烟水、远鸿、霜风、残菊等朦胧、萧瑟的景物。从这些景 物的悲苦色调及暮秋(时令)色彩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是忧伤、孤单、落寞的。 (2)原因:秋暮,人暮。 边练边悟 3 阅读下面这首词,找出有关人物行为举止方面的词语,分析其中的情感,并指 出情感产生的原因。 阮郎归 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 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 作者一说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 鉴赏 这首词上片写景,暗含春愁;下片抒情,直写闺怨。 “春风”二句撷取暮春事物“春风”“春雨”“残枝”“落花”而成一幅凄迷悲凉景 象,此时的“春风”“春雨”

35、绝不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风”和“沾衣欲湿杏花雨”的 “雨”,而是将要入夏时节的疾风吹雨。风雨交加之中,花朵不胜摧残,跌落尘土之中,难 以飞起,正似女子青春被时光无情抛弃不可追回。花朵既无,粗陋的枝残留雨中,犹自被风 雨纠缠,恰如愁绪“无计可消除”,令人憔悴却仍绵绵不休。 “小池”二句,“小”言池塘小,“渌”言池水清澈,“寒”则是说小池令人生寒,古 诗有云“莲(怜)子清如水”,以清水暗示自己思君之心单纯殷切,而年华流逝君不归,则心 思渐冷。“寒”或有两指,一是暮春时节风雨交加之寒;一是思君不归之寒,感时伤怀,如 是而已。如此观之,“欲生漪”亦是一言池塘波起,一言内心波起。这等时候,再没有晴日

36、 能够救人于愁苦之中了,但风雨终止,晴日露面,却已然西斜欲落,时间之不可挽留如是, 反使人愈发悲伤。 雨后初晴,卷帘观望,是闺中常做之事。但卷帘所见却是“燕双归”,“双燕”是古诗 词中常见意象,往往以“双燕”反衬人之孤单,燕子尚能双栖双飞,而自己却只能鸳枕独宿。 闺房之怨, 正在两者对比之中显现。 但词中的女主人公却似乎并不想让别人知晓自己的愁绪, 讳莫如深,简直有些“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唐婉钗头凤)的味道。只是这愁 绪由来已久,此番又触景生情,“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到底是有 些形于颜色,对之只能无奈。 辗转反侧之下,女主人公或许觉着做些其他的事情能够多少消解一下

37、此时的愁绪,便重 新对着早时的残局,这棋局正是关键的几步,她迟迟未落子,却是在寻思些什么呢?这步棋 该如何走?还是想着若是他在,两人对弈该有多好?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 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答: 答案 (1)最后两句,“翻身整顿着残棋”,说明主人公棋未下完,联系上文,应是因愁绪而 停止;“沉吟应劫迟”,说明主人公心有所思,心不在焉,因而反应迟钝。这两句叙事,写 出了主人公心事重重、心绪烦乱的状态。 (2)原因:春去,人别。 1表述规范 一般采用下面公式: 要表述的情感情由(情感产生的原因)/情境(情感产生的境地)感情基调。(详见步步 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此部分) 2要点齐全

38、 情感题很少只有一个要点的,一般在两到三个之间,答题时不能遗漏。而不能遗漏,当 然要建立在深入思考、整体观照的基础之上。这里面,有个小技巧可以帮助答题,即注意情 感表达的“双向性”。例如咏物诗的情感,一关乎“物”,一关乎“志”;怀古诗的情感, 一关乎“古”,一关乎“今”;闺怨诗的情感,一关乎“闺”,一关乎“寄”;送别诗的情 感,一关乎被送人,一关乎送人者(作者)。另外,有些诗歌中的词语也具有“双向性”。例 如“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指人生的坎坷;“落日”既指日落西山,又指国势衰微。 因此,对于这些在情感上有“双向性”的诗歌,我们在把握其情感时应该兼而有之,不可偏 重其一。 3善于分析 情感

39、分析题是常见题型。可是不少考生不会分析,要么分析不全面、丢三落四;要么分 析笼统空泛。这里,介绍三个主要利用“抓手”的分析方法。 (1)逐字逐句析。就是对所给题料进行逐字逐句的分层分析,既要抓住关键词语,又不遗 漏任何一句或一词。必要时逐字逐句地串译也可。 边练边悟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 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 注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注 玉花:喻雪花。 鉴赏 上片写钓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雪”两句。“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40、”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 上不时抖落堆积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 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 衬托出环境的寂静、 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 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图画若为工。”这句是说 展现在眼前的好像不是生活图景,简直就是一幅画,极言其美感。 下片写渔家乐。天色已晚,钓翁消失在淡淡的云烟中。小岛上的竹篱茅舍就是钓翁的家, 他钓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 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 境

41、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 活的温馨和欢乐。 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不得志的李纲看到渔翁简朴自在的生活 时,他应该也想过“独善其身”吧!但无论多难,他都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坚持,直到与这 个世界决绝。 下片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词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 下片表现了词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出 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 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显了钓翁生 活的温馨和欢乐。 (2)结合

42、手法析。情感的表达离不开表达技巧这座桥梁,因此在分析诗歌情感时,不能孤 立起来,一要通过具体的语句来思考,二要结合表达技巧来思考。这样,答案才会完备。 边练边悟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送章长卿还姑苏兼寄程致道 叶梦得 碧瓦新霜侵晓梦,黄花已过清秋。风帆何处挂扁舟?故人归欲尽,残日更回头。 乐圃桥边烦借问,有人高卧江楼。寄声聊为诉离忧。桂丛应已老,何事久淹留? 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乐圃”两句设想朋友登高远望之景,表现对朋友的牵挂和思念;“寄声”句直抒胸 臆,表现与朋友离别的忧愁;“桂丛”两句运用对比和反问,表达了词人渴望回归故里和朋 友相

43、聚的情感。 (3)结合意象析。诗歌是靠形象说话的。古诗中的形象,尤其是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 寄托物。从形象,尤其从典型意象切入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这叫“捕象析”。此法多用 于咏物诗或写人诗的情感分析题。 需要注意的是,分析意象固然要从其固有的文化意义出发,但更要从诗歌的具体表现出 发,应意识到古诗意象表意的多向性。不要见到“柳”,就是离别;见到“流水”,就是年 华流逝。 边练边悟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重阳 文天祥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 落叶何心 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 如梦中。 注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

44、捕后,在元朝被囚禁期间所作。当时,皇帝、皇太后均已投降,并 劝文天祥投降。何心:何来的心。龙山:隐喻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 鉴赏 重阳全诗没有一点儿过节的喜悦、快乐气氛,也没有年轻有为、蒸蒸日上的朝气, 更没有官场得意、登高望远的企盼;也许能看到一丝西风烈马、叱咤风云的影子,但那也只 是过去式。更多的是凝重、自励、追忆、反省,但尽管如此,全诗却不曾给人一点儿消沉和 沮丧,相反,它让人痛定思痛、发愤图强。文天祥这首重阳 ,远不只是重阳节这么简单, 更多是隐含诗人的心愿:盼望重见天日、重获阳光,甚至希望能起死回生、东山再起! “万里飘零两鬓蓬,故乡秋色老梧桐。”这两句是写实、写景。“万里”是

45、指地理距离, “飘零”是指诗人自己一个人,“万里飘零”实则是他孤身被囚于元朝监狱的写照。“两鬓 蓬”是形容他自己在被囚禁过程中的形象,也是年龄和景况的实际写照。一个长期被囚于远 离故土的监狱中的犯人形象跃然纸上。 “梧桐”是囚室中能看到的窗外景象之一,看到这老梧桐,就让诗人想到自己的家乡, 这是写景,触景生情。“故乡秋色老梧桐”是诗人被这秋天景色勾起的对家乡、故国的眷念, 也是诗人以梧桐自勉、自励,希望自己最终能成为凤凰向往的、有用的栋梁之材。 “雁栖新月江湖满,燕别斜阳巷陌空。”这两句是诗人的向往,是抒情。诗人祈望自己 能像大雁或者燕子,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翱翔。我们都知道,大雁是候鸟,雁至秋

46、而南翔, 故称秋天为雁天。雁南飞正是文天祥所希望的。燕子到了晚上也要回巢守家,享受其乐融融 的家庭生活,这是多么美妙的景象。不过这些虽然简单,但对文天祥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 即的。这里诗人将它们安排在颔联里,严格的对仗更显形式上的美感,它既有承上启下的作 用,也有转换的用意。这两句重在真情流露,诗人将自己比作南飞雁和归巢燕子,盼望能最 终再获自由。 “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这两句又是一联工整的对仗,也是这首诗的核 心,更是其灵魂。没有这两句,全诗必然落入俗套,有了这两句,全诗便活起来了:出众、 清奇、典雅、高尚。“落叶”对“黄花”、“何心”对“无主”、“流水”对“西风”,几 乎无懈

47、可击。落花流水春去也,那是一种无可奈何,落花都如此,何况是落叶,随波逐流、 顺其自然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情,谁也不能说什么。 当然,水流代表大势所趋,大江东去势不可挡,谁想阻挡滚滚而来的历史潮流,只能是 自取灭亡。作为自身难保的落叶,更不可能有任何力量可以造成一点影响,落叶如果想去挡 住流水,那是自不量力。这是狱中文天祥的隐喻,“流水”是指元朝推翻宋朝,进入新的历 史纪元。这时文天祥非常清醒,当时全国都已沦陷,包括当时的皇帝、皇太后等都投降了, 他要想靠一己之力去阻挡这一潮流,是绝无可能的,也是非常可笑的,因此,他用“何 心”“定”来入诗。“何心”可以理解为“哪有这样的心”“任何这一类的心事”,“

48、定” 是“定下来”“定住”的意思。他在此用诗句表明自己的态度,换言之,他声明,自己无意 要去阻挡这一历史必然趋势。 “黄花无主更西风”中的“黄花”是指菊花,即黄菊、秋菊。“无主”当然是指没有主 人的、野生的、自然生长的。文天祥写黄花、菊花,当然他也看重菊花的高贵品性,但他强 调的是“无主”,“无主”让文天祥更自豪,因为皇帝都投降了,而且反过来劝他也投降, 如果说文天祥是为了效忠南宋小朝廷, 那已经完全解释不通了。 因此, 文天祥通过用“无主” 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也是对古往今来说他是“愚忠”的反驳和反击,他在告诉世人,他的抗 元行动是自觉自动的,是不受别人指使的,他为的是心中的理想,为的是民族大义,为的是 中华文明的传承。 “乾坤遗恨知多少,前日龙山如梦中。”这两句是回顾和反省,是收尾。“龙山”隐喻 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的发源地。 请从颈联撷选的意象入手,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