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42MB ,
资源ID:131287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312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散文文本阅读16 分析谋篇布局紧扣特点作用)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高三二轮复习系列散文文本阅读16 分析谋篇布局紧扣特点作用

1、 任务任务(十六十六) 分析谋篇布局分析谋篇布局,紧扣特点作用紧扣特点作用 任务情境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阅读散文,要善于理清思路,赏析谋篇布局的匠 心,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这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高考散文考查的关键能力之一。 近几年高考对散文结构思路的考查,已由过去对句段结构作用的局部分析转向对整体谋篇布 局的整体分析,这表明高考越来越重视对整体思维和综合答题能力的考查。一轮复习,虽然 在这方面有所重视、训练,但对于这种宏观式的结构分析,尚须深入打磨。通过二轮复习, 考生既要熟练地运用知识分析作品,又要不断地提高应对这种题型的答题能力。 自主检测自主检测,自我诊断自我诊断 一、阅

2、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金塔的胡杨 蒋应红 在沙漠戈壁,芨芨草、红柳、胡杨之类的草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只要是稍微有点 水的地方,你都会发现它们三步一株,五步一簇,低低矮矮,密密匝匝的身影,没有修长的 身姿,也没有耀眼的花叶,在春秋易序、寒暑交替中永远恪守着一岁一枯荣的自然法则。 这些沙漠里的普通植物中,我偏爱胡杨。这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它们是戈壁的魂。 一 徜徉在金塔县的胡杨林中,我的心时时被那一株株顽强的生命震颤。它们像饱经沧桑的 老人,精神矍铄,从容淡定。 你可以想见,多少个日日夜夜,任凭劲风怒吼、黄沙蔽空,它们依然迎风而立,一副岿 然不动的神态。它们的根系在大地的深处漫展,枝

3、杈傲然直指苍穹,哪怕黄沙淹没躯干,也 是昂首挺立、临危不惧的英雄气魄。铮铮铁骨,朗朗硬气,纵然倒下,也是千年不朽。因此, 胡杨也被世人誉为“沙漠中的英雄树”。 居住在大戈壁的人都知道,有胡杨的地方,就有水源,就有生的希望。在广袤的戈壁滩 上,你会发现胡杨丛生的地方就有村庄。胡杨既是村庄的守护神,也是村庄的生命源。 居住在当地的人都知道胡杨是“会流泪的树”,这是因为,它们在环境干旱的时候,体 内储存了大量的水分,如果划破树皮,水汁就会像眼泪一样从“伤口”中渗出,这“泪”, 结晶成碱,可以食用。胡杨的木质坚硬,成为人们搭房架梁的首选。幼苗嫩叶,富含钙和钠 盐,是牛羊的理想饲料。 一滴胡杨泪,谁解其

4、中味,“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在景区的腹地,豁牙的烽火台旁,烽烟早已灰飞烟灭于历史的天空,我看见雌雄异株的 两棵胡杨,佝偻着身躯,相互搀扶着,蹒跚走向村庄,走向抗沙的前线。 二 胡杨的存在,给我们解读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心中都有一个西部梦,因为那里是成就英雄的地方。在通往西部的 路上,即便是平沙漫漫,关山万里,也挡不住络绎不绝的文人才士前赴后继的步伐:高适、 岑参、王之涣、陶翰西部的魅力在于侵染了风、雪、沙、石的品格劲似疾风、逸如 飞雪、广若莽沙、坚比磐石,融合为荡气回肠的西部精神。如果不是这种贯通古今的精神气 脉,我们在今天怎么依然能看见浩浩荡

5、荡、意气风发的支援西部、开发西部的大军呢? 胡杨凝聚了这种精神:纵然飞沙呼啸、惊心动魄,依然岿然不动、矢志不移;纵然刀光 剑影、杀声震天,依然从容不迫、安步当车;纵然冰丈百仞、雪满天山,依然根生大地、枝 指苍天。 我敬畏每一株胡杨,凝视它们,仰望它们,脑海里出现的是眉宇间透着刚强、勇敢、坚 定的将军:卫青、霍去病、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左宗棠他们平乱西域、保家卫国 的赤胆忠心与胡杨扎根边陲、挡风拒沙的矢志不移一脉相承。 如果说,将士们的挥毫写意绘就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轮廓,那么,胡杨就是炎黄子孙的精 神图像。这图像印刻在华夏民族的骨头上,渗透在华夏民族的血液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三 就在胡杨

6、林的盛景娇艳了金塔的时候,“神舟十一号”在距此不远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腾空而起。就在世人为此欢呼庆贺之时,可曾知道这些具有胡杨脾性的航天人那些鞠躬尽瘁 的日日夜夜?他们克服艰难困苦,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 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 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演绎了一曲现代版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 还”。 还有酒钢人,油田人以及千千万万来到这片土地的志愿者、支边者、建设者,他们 远离故乡,携儿带女,把风沙的怒吼当作前进的号角,用“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无私精神, 再一次描绘出丝绸之路云蒸霞蔚、星斗灿烂

7、的壮丽景象。 临别的时候,朋友的同学匆匆赶来相送,他是山西人,2011 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主动参加 甘肃选调来金塔工作,而今已经娶妻生子,安家落户了。在和我们聊天的时候,他话不多, 总是憨憨地笑着,但言谈举止中透着沉稳、热情、自信、乐观。 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一株株正在破土而出、拔节生长的胡杨幼苗,相信它们一定会在自己 的年轮上谱写华丽的篇章,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演绎生命的奇迹。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2 月 15 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开篇写胡杨“实在算不上什么稀罕物”,着力渲染胡杨的普通、平凡,但紧接着说 胡杨“绝对不是一种平凡的树”

8、,欲扬先抑,引出下文对胡杨的描写。 B文章写到了高适、岑参等历尽艰险去实现西部梦的古代文人士子,还写到了卫青、霍去 病这些保家卫国的古代将领,是因为他们的追求和精神与胡杨精神密切相关。 C文章语言质朴平实,生动凝练,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句式长短 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金塔胡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D文章结尾详写了一位清华毕业的大学生,与上文形成点面结合,生动展现了大西北志愿 者、建设者的精神风貌,表现了胡杨精神在青年一代的传承延续,意蕴深刻。 答案 C 解析 “质朴平实”不是本文的语言风格。 2为什么说金塔的胡杨是“戈壁的魂”?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答: 答案 胡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耐干旱,抗风沙,是“沙漠中的英雄树”。胡杨为当地 居民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源,给人们带来希望,是西北村庄的“守护神”和“生命源”。胡 杨已抽象为一种包含奉献、执着、爱国等丰富内涵的英雄精神,形成贯通古今的精神气脉, 代代相传。 3文章的构思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线索清晰,文脉突出。文章以“金塔的胡杨”为行文线索,“胡杨的精神”贯穿全 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由物及人、由古到今、由表及里,主体内容以序号标注分 为三层,层层深入,文气贯通。选材丰富,大开大合。文章由胡杨联想到了古代文人将士、 现代的西部建设者,文思跌宕,形散神聚。 二、阅

10、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在山水间 一 我的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是在下乡的路上。那时刚刚从高中生变身为下乡知 青,下乡的地点是二十公里开外的村子。因为交通落后,只能步行前往,在距离那个村子的 几公里处,必须翻越一座有近千个石阶的高山,站在山脚举目仰望,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 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历经几个小时的跋涉,拾级而上的每一步都异乎寻常的艰难, 感觉整个生命几乎达到崩溃的极限。而很多年后,当我在批阅一个学生的散文习作,看到文 中细述他上初中后便每周都要两度翻越三座壁立千仞、陡峭险峻的高山才能抵达那所乡镇中 学时,才顿觉惭怍我的那次所谓的艰难山行,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我灵魂意

11、义上的第一次山行,则源于那次偶然的听山经历。那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 春的黄昏,淅沥的春雨刚刚停歇,平时叽叽喳喳的鸟儿仿佛被雨水严重洇湿得噤声了,整个 山间脱透出一片安详和宁静。那时正值青春,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一次的 听山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群哑然的孤独者,不过是一种寂静生命的缩写。 大学毕业后,我所分配的工作单位在远郊并建于山上,被崇山峻岭围绕。经年累月地 在山中来来回回、上上下下,久而久之便滋生出听山的嗜好。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一个中秋 深夜的听山。当深重的夜幕降临,鸟儿纷纷归巢,人们徐徐入梦,整个世界都仿佛陷入一片 宁谧。如果不是远方的城市上空被一束束强力的灯光映照着,人的感

12、觉就像是被置入一种黑 暗的时光隧道。在越来越浓厚的秋凉的包裹下,人的整个身体在缓缓地收缩,但大脑深处似 乎有一股力量在如潮般地涌动,至于这股力量能够喷发出什么,其实自己并不太清楚,但有 一点却是了然于心的:虽然夜色笼盖的天空没有溶溶月华的照耀,人的内心却有了一种宽阔 的澄澈;尽管远方被黑幕阻挡得模糊不清,人的灵魂却有了一种透明的洞见。于是,一座座 已然熟知的和非常陌生的、躬身力行的和尚未涉足的、声名远播的和湮没无闻的、生命高扬 的和灵魂低调的山纷至沓来,令人顿觉抵达了世界上所有的山,也悟出了山特有的内涵和品 格: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从沉沉的深夜中抽身出来,整个身心仿 佛已

13、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 二 第一次领略到迥异于一般江河并富于多元形态的水美和水的魂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 代中期,在被人们盛赞为人间瑶池的黄龙寺和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登上黄龙之巅,散发出冷 意的展阔坦然的五彩池便夺眶而入,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内心更是迸射出 一声惊呼:简直就是水美的绝唱,是最为璀璨的水的精魂。九寨沟里的五彩池,显得没有那 么冷艳, 更多了些许柔美和梦幻的韵致。 高原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丛一束束地投射在由碧蓝、 天蓝、橄榄绿、橙红合成的池中,光影、水影、色影、树影融为一体,盈盈地闪烁出极为梦 幻的水的美感,令人仿佛置身于水的仙境一般。 作为水的色彩美的一种经典存在,无论是黄

14、龙寺的还是九寨沟的五彩池,无疑都是最 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的所在。除此而外,就是这两个自然风景区所呈现出的那种 由海子、瀑布、溪流、水滩共构的多样态的水美特质和水魂内涵,或是张扬出宽阔与深邃, 或是挥洒出豪迈与激情,或是流溢着宁静与温婉,或是蕴含着庄重与冷傲。然而,有一种水 美或者水的灵魂,却在我们的有意无意之中被忽略或漠视。在原始森林下面的不远处,有一 个毫不起眼的小水潭, 一群身体几近透明的鱼在里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 我将手伸入水中, 试图同这些小生灵做一个小小的游戏, 彻骨的寒冷便迅疾地浸透了整条胳膊。 一个当地人说: 只需再有几分钟,你的这只手就可能报废了。内心顿生几分莫名的

15、恐惧,看来人是必须有所 惧怕的,有惧怕的人才会生长出敬畏之心。注视着小水潭,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 悟: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也是其灵魂抵达的深度。 三 饮水而生是人类的第一选择,人类自其诞生以来就无法抗拒水的巨大诱惑,所以人类 只能臣服于水的定律。正是因为有了水的这个无时无刻不在的重要角色,以及有了同水的各 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本质关联,人类才具有了存活的可能及其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才最终 一步步地实现了人丁的愈发兴旺、 族群的更加壮大, 以及对于人类生命历史进程的文明缔造。 逐水而居是人类的又一重大选择,大凡具有丰沛水资源的地方,常常是人类社会早期文明开 始的所在,许许多多的古代城郭

16、和古代村落,莫不是因为有了水的缘故才固定下来,并在漫 长历史岁月的反复洗礼后成为现代意义的都市文明和乡村文明。 作为与水同在也与水同行的山,是人类社会的另一种重要依附。从某种意义上讲,最 初的人类大多是山民,他们不仅选择山上的洞穴居身,而且以山里的林木果实为食。或许是 为了彻底摆脱猛兽们的袭扰和威胁,也或许是因为山上有限的食物不足以供养生命的存在, 不知从何时何地开始,人类主动选择了对于山的群体性撤离。人类的身体虽然离开了山,但 他们的内心仍然常常牵挂着山,并怀揣着不同的情感和心理重回山中,或者是探访那些隐藏 在深山的自然秘境,或者是展开一段寻找内心宁静的旅程。 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

17、缱绻这种幸福。(取材于冯源的同名散文)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段的“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形象地突出了作 者面对高山的畏难心理。 B文章第段的“灵魂意义”,在这里指作者对自然世界中的一座座高山生发出的独有的 审美理解和精神领悟。 C文章第段中的“错愕”“惊呼”等反应,源于黄龙之巅的五彩池彻底颠覆了作者对于 水的柔美的惯性认知。 D文章第段中的“饮水而生”“逐水而居”表明,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类的历史其实 就是人与水的亲近史。 答案 C 解析 “柔美”错,应是“色彩”。 5本文结尾写道:“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请谈

18、谈你对这句话 的理解。 答: 答案 行走在山水间,“我”会开阔视野,引发对山水深远的思考,获得深远的认知;沉浸 在山水间,“我”的灵魂会与山的内涵、品质,水的美丽、精魂融为一体。“我”与山水难 舍难分,“我”沉迷于这种幸福中。 6本文分为三部分,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这三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 答: 答案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是并列关系。第一部分写山行,第二部分写对水的探寻。第 三部分是对第一、二部分的拓展与深化。第一、二部分写“我”“在山水间”,第三部分写 人类“在山水间”。由个体到整个人类,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第一、 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相互呼应,是有机的整体。第三部分说人类早期“

19、在山水间”是为了基本 的生存,是物质层面的依附;现在“在山水间”是内心、精神的需要,而第一、二部分正是 这种重返山水、寻找内心宁静的具体展示。 诊断内容 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请打“”,无问题请打“”) 结构知识 是否理解了散文结构知识? 是否能把结构知识运用到答题实践中去? 审题 是否能辨认出这种整体结构题? 是否了解了这种整体结构题的提问角度? 文本阅读 是否有圈点思路脉络标志词句的意识和习惯? 是否能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答题 是否掌握了这种整体结构题的思考角度? 总体印象 审审、读读、答答,精准突破精准突破 1综合考查 (1)请梳 理 本文的行文思路 (或脉络 ),并概括其结构特 点 。

20、 (2)文章是怎样构思 的?请简要分 析 。 (3)本文在构思 上最大的特色 是什么?这样构思 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简要概括说 明 。 (4)文章以“”为核心谋篇布局 ,请简要说 明 。 这种综合考查方式,要求全面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特点和作用。题干中多出现“构 思”“结构”“谋篇布局”及“分析”“说明”等字样。 2单一考查 (1)文章的线索 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 (2)从结构 上分 析 为什么先写,后写。 (3)本文在组材 上有何特点 ?请简要说 明 。 (4)本文在开头 与结尾 上有何特点 ?请分析说 明 其好 处 。 (5)本文在叙事 上有何特点 ?试作简要说 明 。 这种单一考查方式

21、,要求对谋篇布局方面的某一特点深入思考、分析。题干一般都点明 了分析的角度或方向,如“线索”“组材”“叙事”等。 无论是综合考查还是单一考查,都需要对全文进行整体阅读和感知,不仅要把握整体文 意,更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思路层次的方 法有: 1寻找关键词句 。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 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 章的思路脉络。 2捕捉文中体现时间 、空间 、人物 、事件 、感情的语句 ,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 3逐段归纳要点 ,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

22、,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 脉络。 4 依据文体特征 来理清思路结构。 不同形式的散文, 其思路结构是不同的(详见前面“核 心知识 导图重温”部分)。根据文体特征,也可以较快地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 在整体把握思路脉络后,剩下的就是思考判断其特点和作用效果了。 1综合考查型全面、准确地作答 (1)思考:善抓关系 抓住文章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间的关系,重点是段落之间的关系: 把握“局部”内容。概括写了什么内容,对组织材料、抒发感情、表现主旨等有哪些 作用。 注意上下文关联。如上文与下文存在着主次、实虚、正反、总分、抑扬、点面的关系。 分析结构技巧。“局部”在全文或上下文结构中的作用,如线索铺垫、照应、

23、过渡、 对比、映衬、层进等。 (2)判断:多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效果 分析其特点的角度有: 线索角度。说出线索是什么,是明是暗,是单是双等。 行文顺序。按什么顺序写作,或时间,或空间,或情感认识变化过程,或倒叙,或插 叙等。 结构技巧。善于抑扬,巧设伏笔,虚实映衬等。要特别懂得“由实至虚”的思维特点。 散文阅读的关键点不是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实体),而是在记叙、描写中所体现的作者主 体的思想、感情(虚体)。其文体思维一般是先实写后虚写。 叙事详略。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 段落布局。如曲笔入文,以景结情,段落短小等。 选材组材。选取材料方面有何特点,如以小见大等。组材以何为中心。 文

24、章自身鲜明的结构个性。如采用画面组合式,大量穿插旁逸式材料,现实与回忆交 织等。 至于分析结构安排的艺术效果,无非三个方面:一是结构自身方面,如形散神聚、结构 谨严、曲折有致、大开大合、新颖别致等;二是表现景、物、人、事方面,更形象,更深入, 更有表现力等;三是表达主旨方面,更深入鲜明,委婉深沉等。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风中的马灯 王军先 记忆中的秋天,总是和马灯有关。 每年,父亲都要亲手制作几盏比较粗陋的马灯。父亲先选好一个用薄薄的木片锯成的圆 形灯座,在灯座的四周用刀子刻出一圈槽子,直径大小要跟选用的罩子相吻合。做罩子的材 料是父亲从村里药房要来的盐水瓶,然后用缝衣服

25、的线在盐水瓶靠近底部的地方缠上几圈, 在线圈上浇上煤油, 用火点着燃烧一段时间, 再将瓶子的底部放进凉水里, 瓶底子就会“砰” 的一声脱落下来,切口像锯子锯的一般整齐。最难把握的就是线圈在瓶子底部燃烧的时间, 时间短了,瓶子的底部截不下来,时间长了,瓶子放到水里就会无规则地炸裂。记忆中,父 亲很少有失手的时候,每次都能截下断面整齐的罩子。灯罩做好以后,将空的墨水瓶用钉子 固定在底座的中间,用棉绳穿在铜钱的孔里就是灯芯了。将油灯里倒满煤油,用盐水瓶做的 罩子罩上。然后在底座的边上钻上三个细孔,用三根铁丝穿起来,将铁丝的顶部拧到一起。 一盏虽不漂亮,却经济实用的马灯就做成了。 农村仿佛有做不完的活

26、计,一进入秋天,父亲就格外地忙碌,经常在家里将山芋切成一 片片的山芋干,再用车子推到野地里撒开、晾晒。白天,村子里、田野上刚种上小麦的茬地 里,到处都是白花花的山芋干,在阳光下,白得晃眼。经过三天左右的晾晒,山芋干就干得 嘎嘣脆了。 白天,父亲要在队里干活,晚上,就和母亲带着我们兄妹几个来到田野上捡山芋干。这 时,已经完全黑下来的田野上,一盏盏马灯就亮了起来,像天上的星星,被风一吹,或明或 暗。我们一字排开,将马灯放在前面用手可以够到的地方。当面前的山芋干捡完的时候,再 将马灯向前移动一下。或者将马灯挂在带来的铁叉上,捡完灯光附近的山芋干,再向远处捡 的时候,灯光便模糊起来,只能看到山芋干白晃

27、晃的影子。有时候根本看不见山芋干,全凭 感觉,就用双手在面前的茬地上摸索。深秋的风吹过,我感觉一阵阵凉意袭过全身。唧唧的 虫鸣,点点的萤火,还有远处一盏盏晃动的马灯,组成秋天的又一道风景。 收获的季节,晴天还可以,要是遇上阴雨天,那可就麻烦了。傍晚,看见乌云密布,天 上透不出一点星光,我们连饭也顾不上吃,赶紧到地里捡山芋干,到了地里,漆黑沉闷的天 幕下,一盏盏马灯又开始晃动起来,就像天上的一颗颗星星,一闪一闪。有时候,正在地里 捡山芋干的时候,雨点就噼噼啪啪地下了起来,父亲一边抱怨老天爷不帮忙,一边嘱咐我们 快点捡。雨水下成一片的时候,我们开始回家。父亲推着车子,我在前面拉着,一路上车子 不知

28、倒了多少次, 我和父亲也不知摔了多少跤。 山芋干捡到家里也逃避不了发霉变质的厄运。 家里房子窄小,没有太多的地方将潮湿的山芋干晾起来,只两三天的工夫,山芋干就开始发 霉了,在阴雨天里散发出酒糟的味道。霉变的山芋干,只好低价卖给附近的酒厂酿酒,或者 用来喂猪。每到阴雨天,我总是看见父亲蹲在山芋干的边上,用手不停地翻捡着,嘴里的旱 烟袋冒出一道道烟雾,脸上布满了愁云。 当乡村的夜晚不再需要马灯送来光明的时候,父亲也渐渐地老了。他脸上那一天天增多 的皱纹,那在风中飘动的白发,还有在季节深处不停地蹒跚的身影,一回回让我泪湿双眼。 父亲已经定格在那一个个用秋风、秋叶、秋虫,还有马灯装点起来的深秋季节了,

29、那疲倦的 面容,那呆滞的目光,在秋声、秋色中,让我无限忧伤。 那一盏马灯,那一团不停地晃动着的光亮,闪烁在秋天的田野上,闪烁在无边无际的黑 暗里,闪烁在砭骨的秋风里,像父亲绵密的叮咛和一声声沉重的叹息 那盏风中的马灯,是父亲期望的目光,是照耀我生命旅程的最明亮的灯盏。(有删改) 1本文在行文结构、材料选择上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以“马灯”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不蔓不枝。主体部分以时间顺 序安排行文,展示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和情感历程,真实自然。选择与“马灯”相关的富有 乡村气息的生活画面,展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乡村生活的普遍状态,以小见大。 散文组材方式 散文材料的组

30、织方式主要有:从时间上组织;从空间(场面)上组织;以物(观察点) 为中心组织;以情感或认识的过程来组织;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其中特别关注以物件(象)为中心组织材料的作用:作为线索,使内容更集中、紧凑; 作为抒情对象,便于集中抒情;象征、暗示主题;物象自身特点带来的作用,如“桔 子”,给全文带来暖色,增强形象感。 2单一考查型具体、深入地作答 这类题主要是围绕谋篇布局某一方面的特点来作答。作答时必须具体、深入。最常见的 考查形式有: (1)线索题 关键点有二:找准线索,说明作用。 找准线索。 线索与思路不同。线索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 开的问题;思路是

31、写作时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的问题。 找准线索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a 依据文体。 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叙事写人散文一般以事情的发生、 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状物散文一般以“物”或情感为线索,抒情议论散 文一般以情感变化或对某事物的认识为线索。 b注意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线索,或者直接显示线索。 c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和句子。还要特别注意文中出现的议论、抒情部分。 d注意双线。有的散文有明、暗两条线索,不要只抓明线,而忽略了暗线。 说明作用。(参见前面“核心知识 导图重温”部分) (2)叙述人称题 散文的叙述人称不像小

32、说那样丰富和富有变化,而是大都以第一人称叙述,其难点在于 变换人称的原因和效果。解答此类题,除了要依据三种人称各自的特点与效果外,更多的是 结合变换的具体内容来谈。如变为“你”“他”,这个“你”或“他”在文中指的是谁,作 者改变叙述人称的表达需要是什么,如暗含情感态度的转变,改变呆板叙述等。 (3)分析段落关联题 这类题主要是通过段落安排的先后顺序来考查考生是否真正抓住了段落之间的内在关 联,是否真正掌握了全文的写作脉络。作答的核心是明确段落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具体切入 点有:结构与作者思路、行文线索的关系;材料与中心主旨的关系;材料与材料间的 关系,要具体理解结构安排的意图。 边练边悟 阅读下

33、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羊吃草 西 西 在吐鲁番,我看见羊吃草。以前,我并没有仔细地看过羊吃草,也不晓得它们吃的是怎 么样的草。我见过马吃草、牛吃草、驴子吃草。它们总是低下头来,伸长了脖子,把嘴嗅到 地面的草上,一面咬住草茎,一面沙沙地撕裂草梗,或者拔菜似的把草连根拔起。牛、马和 驴大概要一口气拔很多草,才闭上嘴巴,磨碾一阵牙齿,慢慢咀嚼,然后吞下肚子,让胃去 消化和反刍。我看见牛和马吃的草,都是普通草地上的青草那种短矮的、匍匐在地面上 攀爬的青草。有时候,我也看见驴子停在一辆木头车边吃车上堆着的草,那是人们割下来的 像葱条一般细长的草。 我们在吐鲁番参观了坎儿井地下水和防风林。在防风林的附

34、近,有一座特别的沙丘,是 一座馒头也似的黑色山阜,在阳光底下闪着沉默的光,仿佛一座乌金矿。沙丘上有许多人把 半截身子埋在沙底下,露出剩下的身躯和头颅,以及他们民族色彩的鲜艳衣饰,这些人,都 到沙丘来医治关节炎。 我并没有跑上沙丘,因为我看见一个男孩赶着一群羊来了。男孩穿着藏青的汗背心、炭 黑的长布裤、灰尘仆仆的白运动鞋,头上戴了一顶纯白的维吾尔族小圆帽。他赶着二三十只 羊,其中有黑山羊,也有白绵羊,羊们在沙地上散开,各自低头吃草。沙丘上面没有草,沙 丘底下的四周,仍是一片灰泥色的细沙,仿佛戈壁滩到了这里,碎得如粉了。但在这片沙地 上,却长满了丛生的矮草,展散了延蔓的枝条。羊看见了草,纷纷风卷残

35、云似的舐啮起来。 我想引一头小羊走来这边,于是蹲下来,伸手去拔取草叶。 我哪里是在拔草呢,我那时的感觉是,我采拔的大概是荆棘,因为我一把抓到手里的竟 是满掌的芒刺,好像握着一堆铁蒺藜。我迅速缩回手,手指都火辣辣地像中了蜜蜂的针,无 数的针。我看看面前这纤细瘦削的蔓草,难道它们是箭猪和刺猬? 我一直以为,羊和牛、马或驴子一样,吃的都是贴近地面生长的那种软嫩的短草,这时 才知道,吃的竟是像玫瑰花茎那般多刺的植物。我看见它们愉快地吃着,像部锋利的剪草机, 沙沙沙,草都吃进嘴巴去了,多么丰富的一顿下午茶。我还看见羊在草丛中走来走去,仿佛 它们四周的植物不是尖锐的芒刺,而是如絮的棉花。它们真使我惊异呢。

36、它们有一张怎么样 的嘴,是钢铁的唇舌、上下颚和口腔?为什么可以吞噬针似的草茎而不受伤?肥胖的绵羊, 满身是浓厚的卷曲羊毛, 走在草丛中也许能够无视草叶的利刺, 可是山羊只有短而薄的披毛, 但它们在丛草间穿插,同样仿佛经过的是一片秧田。羊们真令我惊异呢。 南山牧场是真正的“乌鲁木齐”,因为乌鲁木齐的意思就是美丽的牧场。我们站在公路 上,面对漫山遍野苍绿的松树,深深地呼吸。这草原一片芬芳,充满泥土和花朵的甜味,我 还以为自己忽然到了阿尔卑斯山。但远方积雪的峰峦是天山,融化了的冰块,汇成河道从我 们面前的山坡下流过,许多人都奔跑到水边去了。过了很久,他们才一一回来,但都吁吁呼 痛,说是有一种草,把他

37、们刺得跳起来。他们之中不乏穿着厚厚的牛仔裤的人,但在草丛中 跑过,仿佛有千千万万的芒针插在腿脚上。 草原上除了地毡似的青草外,到处都是小花,有的白,有的紫,有的怯怯地嫣红,夹杂 在各种高高低低的植物之中,我们看见一种尺来高的植物,没有花,叶子细小狭短,茎枝上 布满星形放射走向的小针叶,于是有人喊起来:是这种草了,是这种草了。连那么厚的牛仔 裤也能透过,叫我们惊跳起来。我仔细看看那草,并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以前也没有见过, 但我记得,这草就是沙丘底下羊们觅食的点心。一位陪我们到处逛的田老师说:这些草,羊 最喜欢了。 在乌鲁木齐,我也看见了羊吃草。那时候,我们坐在天池上的游艇里,两岸是层层叠叠 的

38、山和松树,在向阳的山坡上,遍山隐隐地点缀着一点一点的白花,并且弯弯曲曲的,在山 坡上呈现一个“之”字形。偶然,白花缓缓地移动起来, 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山坡上的白点子不是花朵,而是放牧的羊群。带头的羊走在前面, 横越过山腰,随后的羊都跟着那道白色的虚线朝更高的山顶攀登。羊们居然能够爬上那么高 的山,仿佛它们不是羊,是鹰。 对于天山的风景,我们感到失望,天池是一座水库,但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令我们沮 丧:到处是故意摔破的玻璃瓶,穿着花衬衫的游民提着声浪袭人的收音机。或者,关于天山, 我们其实又认识多少呢?我们不过到达天池旁边的一个小角落,看见的也只是供游客驻足一 阵的名胜,我们可曾攀过雪线,自己

39、去寻找天山冰洁的雪莲? 为了寻求更丰盛的草原,羊们攀到了山的极高处。当我们抬头仰望,山坡上的动物,竟 是我们心目中柔弱的羊吗?天池的水寒澈入骨,天池的风凉冷如冰,带备衣衫来的人纷纷披 上了风衣或毛线衣。山坡上的羊没有加衣,在这充满荆棘的世界上,它们不必穿戴甲胄,不 必练就一身铜皮铁骨,但见它们摇摇摆摆、晃晃荡荡,以一个个软绵绵的身躯,在芒剌间悠 然步行,安然度过。 一九八一年十月 2作者为何先写马、牛、驴吃草,再写沙丘和人,后写羊吃草?请从结构的角度分析。 答: 答案 铺垫。写马、牛吃普通的草,驴吃割的草,为下文写羊吃多刺的草而感到惊奇做铺 垫;写沙丘和人,为下文描写羊在沙丘上寻找草做铺垫。对

40、比。其他动物吃草与羊吃草形 成对比,突出了羊吃草的独特;沙丘的恶劣环境与羊的柔弱形成对比,突出了羊的坚强忍耐。 推进。结构上起到了层层铺垫、推进的作用。 3作者在文中交替使用“我”和“我们”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视角更丰富。以多种视角去关注羊吃草,表达自己的赞叹。思考更深入。由个人 的思考推及全人类的关注和思考。 类题再练类题再练,即时巩固即时巩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山 水 李广田 先生,你那些记山水的文章我都读过,我觉得那些都很好。但是我又很自然地有一个奇 怪的念头:我觉得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我疑惑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而那些夸饰 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

41、哀的。你为什么尽把你们的山水写得那样美好呢?难道你从来 就不曾想到过,就是那些可爱的山水也自有不可爱的理由吗?我现在将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 情来诉说你们的山水: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便,崎岖坎坷,总不如平原上坦坦荡荡;住在 山圈里的人很不容易望到天边,因为乱山遮住了你们的望眼;万里好景一望收,是只有生在 平原上的人才有这等眼福;你们喜欢写帆,写桥,写浪花或涛声,但在我平原人看来,却还 不如秋风禾黍或古道鞍马更为好看,而大车工东,恐怕也不是你们山水乡人所可听闻。此外, 似乎还应该有许多理由。我原是要诉说平原人的悲哀呀,我读了你那些山水文章,我乃想起 了我的故乡,我在那里消磨过十数个春秋,我不能忘记那

42、块平原的忧愁。 我们那块平原上自然是无山无水,然而那块平原的子孙们是如何地喜欢一洼水,如何地 喜欢一拳石啊。 那里当然也有井泉, 但必须是深及数丈之下才能用桔槔取得他们所需的清水, 他们爱惜清水。孩子们巴不得落雨天,阴云漫漫,几个雨点已使他们的灵魂得到了滋润,一 旦大雨滂沱,他们当然要乐得发狂。他们在凡有积水的地方做种种游戏,即使因而为父母所 责骂,总觉得一点水对于他们的感情最温暖。有远远从水乡来卖鱼蟹的,他们就爱打听水乡 的风物。有远远从山里来卖山果的,他们就爱探访山里有什么奇产。曾经去过远方的人回来 惊讶道:“我见过山,我见过山,完全是石头,完全是石头。”于是听话的人在梦里画出自 己的山峦

43、。他们看见远天的奇云,便指点给孩子们说道:“看啊,看啊,那像山,那像山。” 孩子们便望着那变幻的云彩而出神。平原的子孙对于远方山水真有些好想象,而他们的寂寞 也正如平原之无边。 自从我们的远祖来到这一方平原,在这里造起第一个村庄后,他们就已经领受了这份寂 寞。他们在这块地面上种树木,种菜蔬,种各色花草,种一切谷类,他们用种种方法装点这 块地面。多少世代向下传延,平原上种遍了树木,种遍了花草,种遍了菜蔬和五谷,也造下 了许多房屋和坟墓。但是他们那份寂寞却依然如故,他们常常想到些远方的风候,或者是远 古的事物,那是梦想,也就是梦吧,因为他们仿佛在前生曾看见些美好的去处。他们想,为 什么这块地方这么

44、平平呢,为什么就没有一些高低呢。他们想以人力来改造他们的天地。 你也许以为这块平原是非常广远的吧,不然,南去三百里,有一条小河,北去三百里, 有一条大河,东至于海,西至于山,俱各三四百里,这便是我们这块平原的面积。这块地面 实在并不算广漠,然而住在这平原中心的我们的祖先,却觉得这天地之大等于无限。我们的 祖先想用他们自己的力量来改造他们的天地,于是他们就开始一件伟大的工程。农事之余, 是他们的工作时间,凡是这平原上的男儿都是工程手,他们用锨,用锹,用刀,用铲,用凡 可掘土的器具,南至小河,北至大河,中间绕过我们祖先所奠定的第一个村子,他们凿成了 一道大川流。我们的祖先并不曾给我们留下记载,叫我

45、们无法计算这工程所费的岁月。但有 一个不很正确的数目写在平原之子的心里:或说三十年,或说四十年,或说共过了五十度春 秋。先生,从此以后,我们的祖先才可以垂钓,可以泅泳,可以行木桥,可以驾小舟,可以 看河上的云烟。你还必须知道,那时代我们的祖先都很勤苦,男耕耘,女蚕织,所以都得饱 食暖衣,平安度日。他们还有余裕想到别些事情,有余裕使感情上知道缺乏些什么东西。他 们既已有了河流,这当然还不如你文章中写的那么好看,但总算有了流水,然而我们的祖先 仍是觉得不够满好,他们还需要在平地上起一座山岳。 一道活水既已流过这平原上第一个村庄之东,我们的祖先就又在村庄的西边起始第二件 工程。他们用大车,用小车,用

46、担子,用一切可以盛土的东西,运村南村北之土于村西,他 们用先前开河的勤苦来工作,要掘得深,要掘得宽,要把挖掘出来的土都运到村庄的西面。 他们又把那河水引入村南村北的新池,于是一曰南海,一曰北海,自然村西已聚起了一座十 几丈的高山。然而这座山完全是土的,于是他们远去西方,采来西山之石,又到南国,移来 南山之木,把一座土山装点得峰峦秀拔,嘉树成林。年长日久,山中梁木柴薪,均不可胜用, 珍禽异兽,亦时来栖止,农事有暇,我们的祖先还乐得扶老提幼,携酒登临。南海北海,亦 自鱼鳖蕃殖, 藻繁多,夜观渔舟火,日听采莲歌。先生,你看我们的祖先曾过了怎样的好 生活呢。 我离开那平原已经有好多岁月了, 我绕着那块

47、平原转了好些圈子。 时间使我这游人变老, 我却相信那块平原还该是依然当初。那里仍是那么坦坦荡荡,然而也仍是那么平平无奇,依 然是村落,树木,五谷,菜畦,古道行人,鞍马驰驱。你也许会问我:祖先的工程就没有一 点影子,远古的山水就没有一点痕迹吗?当然有的,不然这山水的故事又怎能传到现在,又 怎能使后人相信呢。这使我忆起我的孩提之时,我跟随着老祖父到我们的村西这村子就 是这平原上第一个村子。我那老祖父像在梦里似的,指点着深深埋在土里而只露出了顶尖的 一块黑色岩石,说道:“这就是老祖宗的山头。”又走到村南村北,见两块稍稍低下的地方, 就指点给我说道:“这就是老祖宗的海子。”村庄东面自然也有一条比较低下

48、的去处,当然 那就是祖宗的河流。我在那块平原上生长起来,在那里过了我的幼年时代,我凭了那一块石 头和几处低地,梦想着远方的高山,长水,与大海。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五日 济南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以“平原之子”近乎嫉妒的口吻奚落了江南山水的“不可爱”之处,实则意在 以抑达扬,激发读者的思考。 B与描写江南山水的文章中常见的夸饰不同,作者以纪实的笔法叙写了平原上悲欢喜忧的 现实,平实中自有勾人心魄处。 C本文与一般的写景状物散文不尽相同,阅读时可将其看作一篇借漫谈山水来唤起人们关 注和召回人生本真的哲理散文。 D本文在构思上颇具匠心,时而描摹现实,时而追溯历史,使文章摇曳多姿,便于表现作 者情感上的微妙变化。 答案 B 解析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叙写历史上的传奇故事,先祖们在平原上掘土造山,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