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246.50KB ,
资源ID:131150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311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1、 昆明市昆明市 20202020 届高三届高三“三诊一模三诊一模”摸底诊断测试摸底诊断测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1.如图描述的是古代中国公元前 769 一公元前 221 年间发生的战争,其中横轴数字以 10 年为间隔,如 4 代 表第 4 个 10 年。与其它类型的战争相比,姬姓国家间 A. 战争次数所有时间段均最少 B. 战争减少说明姬姓封国己消亡 C. 战争因礼乐制度得到有效遏制 D. 战争并未因宗法血缘得以避免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中时间可知,图中现象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此时诸侯争霸,即使是姬姓国家间,战争也较 为频繁,这说明战争并未因宗

2、法血缘关系得以避免,故选 D。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期,期间社会动荡, 战争频繁,A项说法显然不符合史实,排除;图中尽管姬姓与非姬姓国家间的战争几乎持续到了最后,这说 明姬姓封国并未消亡,排除 B;C 项如果成立,则不会有那么频繁的战争,故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作选择类型的图表分析题时,学生可结合选项内容进行解读,须 格外注意选项的程度用词。 2.据如表可知东汉时期 A. 北方牛耕使用比较普遍 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出现结构完备的曲辕犁 D. 统治者重视开发江南地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牛耕图”画像石出土的地点分布可知,牛耕的使用主要集中

3、在中国的北方地区,五个 省份中北方省份占据了四个,故选 A。材料并未体现政府在抑制商业上的措施,无法得出 B项结论,排除; 曲辕犁出现于唐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表中涉及南方地区的仅有江苏一地,无法得出重视开发江南 地区的结论,排除 D。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旨在考查学生综合比较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悉 相关的地理空间知识。 3.宋代出现了一种介于县市和草市之间的镇市。镇市设有监镇官,负责巡逻防盗、防范烟火、征收商税,兼 有酒业专卖之权。这表明宋代 A. 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B. 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C. 市镇出现专业化发展趋势 D. 城市的经济功能渐

4、趋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宋代出现了一种介于县市和草市之间镇市”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新的市的类型,故选 B。材料说镇市设有监镇官,负责征收商税,兼有酒业专卖之权,由此可以判断, 政府并未放松对商业的控制,排除 A;材料并未提及市镇的专业分工问题,无法得出专业化发展的结论,排 除 C;材料论述的主体是介于县市和草市之间的镇市,而非城市,故无法得出 D 项结论,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宋代商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代 出现了一种介于县市和草市之间的镇市”。 4.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军

5、机处主要处理全国机密重大事务,具有封闭性, 而内阁则负责处理大量公开性政务。这种权力分工 A. 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B. 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结果 C. 加剧了清代吏治的腐败 D. 使军机处成为法定机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大臣为皇帝亲信或近臣,让军机处负责处理 全国机密重大事务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结果,故选 B。此时的内阁并不能对军机处形成权力的制衡,因为军机 处代表的是皇帝的旨意,排除 A;材料中的这种权力分工与吏治腐败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吏治的腐败 其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故无法得出 C 项结论,排除;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的中

6、枢机构, 但并非法定的机构,排除 D。 【点睛】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学生需要结合所学军机处的职能和特点来对材料进行理解印证。 5.鸦片战争前后,报纸上的商业广告基本是外商登载,19 世纪 70 年代后,中国商人刊载的广告日趋增多, 并逐渐出现零散的广告理论研究文章。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商人思想观念的逐步变化 B. 政府重商政策的推动 C. 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D. 外商广告的示范效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导致其需要借用广告这 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产品,故选 C。商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外商广告的示范效应均是这

7、种变化出现的原因, 但均非经济因素,故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D。清政府直到甲午战争后才逐步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而 材料中的这种变化从 19 世纪 70 年代就已开始,故 B项并非其中原因,排除。 【点睛】本题以商业广告的兴盛为切入口,考查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小切口的考查方式 也是考试命题最惯用的思路之一,学生解题的关键把握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6.据如表可知当时的中国 A. 社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B. 农业与世界市场联系不断加强 C.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在对外贸易中居于出超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表中数据可知,农产品在出口产值中的占比越来越大,说明中国

8、的农业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在不 断地加强,故选 B。农产品在出口产值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说明中国 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故无法得出社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的结论,排除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 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 C;材料并未提及进口的状况,故无法得知其是否处于出超地位, 排除 D。 7.1945 年,边区推广使用的中学历史课本讲义对唐太宗评价颇高。但很多教员认为“从人民的立场去 看,评价不能只讲一面”“唐太宗出发点是为了巩固统治,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仍被剥削得很厉害”。这 反映出 A. 边区的阶级斗争形势极其严峻 B. 讲义作者的立场偏向于国民政府

9、 C. 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历史教学 D. 历史教育服务于抗战形势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讲究辩证地看待问题,评价事物要一分为二,这与很多教员“从 人民的立场去看,评价不能只讲一面”的观点不谋而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了当时 边区的历史教学,故选 C。材料涉及的是对历史人物唐太宗的评价问题,它是教育学术上的问题,而非政治 问题,故并不能由此判断边区的阶级斗争形势,A项排除;材料中的教员是站在人民的立场,显然无法得出 B项偏向国民政府的结论,排除;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对其进行批判性描述与抗战需求之间没有关联, 排除 D。 8.新中国的外交

10、史可简略划分为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为第一阶段,基本以革命为视 角;此后为第二阶段,大致以发展为视角。这表明 A. 两个阶段的外交政策存在根本性区别 B. 国际格局演变决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C. 新中国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 D. 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敌视,故在外交上基本以 革命为视角,而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中美关系得到改善,中国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故外交大致以发展为视角,因此材料中中国外交视角的转变反映了新中国对自身和世界认识的不断 深化,C

11、 项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始终是独立自主地和平外交政策,故 A 项说法不符 合史实,排除;新中国外交在改革开放后就确立了发展的主题,而此时世界仍是两极对峙格局,国际格局 并未发生变化,故无法得出 B 结论,排除;材料重在强调两个阶段的差异性,而非共性,D 项不符合材料 主旨,排除。 9.苏格拉底认为节制是获得幸福的智慧;柏拉图提出了正义、智慧、勇敢、节制四大德性;西塞罗倡导节制 是灵魂各部分的和谐。这表明 A. 人文主义思想的源头在古希腊 B. 古代西方的节制观念被普遍认同 C. 古希腊哲学以道德为研究中心 D. 古代西方的道德观具有理性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

12、料可知,三位思想家都强调以道德理性克制欲望追求,过一种有节制理性的生活,这表明 古代西方的道德观具有理性色彩,故选 D。节制这种观点体现的是理性主义,而非人文主义,排除 A;三 位思想家的观点不代表整体欧洲人的看法,普遍认同的说法程度过于夸大,排除 B;材料并未提及古希腊哲 学其他方面的研究领域,故无法确知道德是否是其研究中心,排除 C。 10.18 世纪前,英国的圈地运动主要是民间自发的强占圈地或协议圈地,18 世纪中期后,大规模出现由议会 颁布圈地法案来推进的圈地行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B. 英国推行国有化的经济政策 C.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口的分布 D.

13、 议会通过圈地来扩大其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 世纪中期后,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求大量 的自由劳动力,故圈地运动的主体开始大规模地从民间转为政府,故选 A。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相当长 时间内推行的经济政策是自由主义,英国推行国有化的经济政策是在二战后的情形,排除 B;材料并未提及 人口分布的相关信息,故无法得出 C 项结论,排除;此时的英国已经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议会 的权力也受到制约,议会并不能通过圈地来扩大其权力,要扩大权力也应该是通过立法手段,排除 D。 11.1923 年,列宁向党内强调,资本主义文化是一种带有两面性的

14、文化:它既有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相 联系的进步性;又有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相连的局限性。这一认识 A. 与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是相适应的 B. 深刻揭露资本主义文化的腐朽本质 C. 促成了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解 D. 表明俄共(布)放弃意识形态斗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列宁对资本主义认识较为全面,既看到了其局限性,也关注到了其进步性,故其在 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认为可以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这与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是相适 应的,故选 A。B项看法过于片面,没有注意到列宁对资本主义肯定的一面,排除;列宁的这一看法只是为 其推行新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在外交上

15、其并未与资本主义国家和解,否则巴黎和会上英法等国将苏联 排除在外的做法并不会发生,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列宁只是主张可以局部地利用资本主义的手段, 并不是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如果 D 项成立,那么苏联的社会性质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这并不是列宁的原 意,排除。 12.20 世纪 80 年代,在欧洲多个国家中,保守性质的政党取代了长期执政的社会民主党,他们普遍提出了 大规模减税和削减社会福利的经济政策。这说明 A. 凯恩斯主义在西欧遭到彻底否定 B. 削减福利开支成为普遍共识 C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遭受严重挫折 D. 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府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16、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出现经济滞胀的现象,为了缓 解这一现象,政府积极转变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即出现了材料所述的情形,故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 济发展状况影响了政府的决策,D 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只是说多个 国家普遍提出削减社会福利的经济政策,但我们并不知道除此之外的其他国家的状况,无法得出“普遍共 识”的结论,排除 B;材料中欧洲多个国家只是换了执政党,转变了经济政策,并未说明其是否改变了政治 体制,无法得出 C 项结论,排除。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

17、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 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 由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 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他人谴责,而且会被人群疏远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对于背信之人的 惩罚,无需借助法律手段。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 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材料二 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 “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 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

18、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 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 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摘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方在传统“信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传统“信用”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1)不同之处: (2)背景:中国:农业经济为主导;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西方:商品经济的发达;罗马法的影响;契约精神影响广泛。

19、 历史价值: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社会稳定;净化经济活动的运行环境;是东西方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 产。 【解析】 【详解】(1)不同之处:中国方面:由材料一“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 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可知,中国的信用文化适用于以血缘关系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由 材料一“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 依靠榜样的力量对于背信之人的惩罚, 无需借助法律手段” 可知,中国的信用文化是以榜样、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进行保障的;由材料一“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 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就会”可知,中国的信用文化侧重于社会伦理道德义务;由材料 一“诚信作为立身之本

20、,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可知,中国信用文化是立身之本、 治国之道。 西方方面:由材料二“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们普遍认 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可知,西方的信用文化适用于“陌生人之间”,是社会正义的表现,在内容上侧 重于社会经济活动;由材料“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 文化带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可知,西方的信用文化是以制度和法律进行保障的。 (2)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归纳分析。中国信用文化的产生主要和农业经济 的发展、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等。西方信用文化的产生主要和商品经

21、济的发达、罗马法的影 响、契约精神的影响等。 历史价值:首先,文明具有多样性,即使中西方的信用文化在侧重点、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必须 要肯定的是它们都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其次,结合材料一、二的相关论述可知,中西方的信 用文化都是人的立身之本,能有效地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最后,中国古代的商人群体同样也非 常推崇信用文化,讲究诚信经营,再结合材料二的相关论述可知,中西方信用文化都有利于净化经济活动 的运行环境。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对表 3 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 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

22、案】示例一看法:舆论热词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说明: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伟大历史转 折,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舆论热词呈现出反思“文革”的特征;20 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邓小平领 导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有较大发展,舆论热词反映出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的历史进程;20 世纪 90 年 代初到 21 世纪初,舆论热词反映出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开放深化;21 世纪初至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科技发 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实现

23、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继续努力,舆论热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 印。 综上所述,70 年代末以来的舆论信息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示例二看法: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舆论热词反映了中国转折关头的历史巨变。 说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在此背景下,思想理论界展 开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明确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 思想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进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该历 史时期的舆论热词“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呈

24、现出中国转折关头反思 “文革”的历史阶段特征。舆论热词引领舆论导向,解放国人思想。 综上所述,舆论热词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解析】 【详解】首先,选择切入口,确定论点。切入口的选择可以就材料的整体进行立论,如舆论热词与时代背 景息息相关,也可就材料中的一条内容进行立论,如可从 20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这一时间段确定观点 为舆论热词反映了中国转折关头的历史巨变。 其次,结合所学罗列与舆论热词有关的历史史实,对论点进行论证。如在论述“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年代 初的舆论热词反映了中国转折关头的历史巨变”这一论点时,依托舆论热词“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

25、标准”“改革开放”可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中国进入两年徘徊期。到了 1978年,思想理论界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明确提出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中共十一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最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 中国实现了伟大历史转折,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进入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最后,总结升华,提升论点立意。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舆论热词“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呈现出中国转折关头反思“文革”的历史阶段特征,它们的出现引领了导向, 解放了国人思想。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为舆论热词作

26、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5.材料 开中制是明初的一项盐政制度,即国家利用手中的食盐专卖特权,吸引商人将粮食从内地运 到官方指定的边远地区以换取盐引。明中期,政治日益腐败,政府颁发的盐引数大大超过了盐产量数额, 增加了商人支兑盐引的难度。灶户(设灶煎盐的盐户)不堪重负,大量道逃,使盐课受损缺额。许多商人不 愿“报中”(以输票凭证申报配领盐引),边境的粮食得不到充足供应。北方边患严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提出商人可以激纳数倍的银两至银运司,向政府换取盐引,由太仓统一向边境运 输粮食。叶淇变法提高了商人“报中”的积极性,一时太仓银累至百余万;导致地方盐商势力重新洗

27、牌, 徽州盐商依靠地利迅速发展壮大;标志着以粮换盐到以银换盐的转变。 摘编自李幸破旧与立新:叶淇变法话难背后的明代盐业经济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叶淇变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叶淇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答案】(1)原因:政治日益腐败,边患严重;政府超发盐引加剧了原有盐政制度的弊端;国家财政困难。 (2)作用:提高盐商积极性,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推动徽商的发展壮大;确立以银换盐的新 制度,进一步推动明朝白银货币化。 【解析】 【详解】(1)原因:由材料“明中期,政治日益腐败,政府颁发的盐引数大大超过了盐产量数额灶户(设 灶煎盐的盐户)不堪重负,大量道逃

28、,使盐课受损缺额北方边患严重,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可知,变法 的原因是明中期政治日益腐败,政府超发盐引加剧了原有盐政制度的弊端,同时当时还面临边患严重、国 家财政困难的问题。 (2)作用:由材料“叶淇变法提高了商人报中的积极性,一时太仓银累至百余万”可知,变法提高了盐 商积极性,促进了盐业发展,从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由材料“导致地方盐商势力重新洗牌,徽州盐 商依靠地利迅速发展壮大”可知,变法推动了徽商的发展壮大;由材料“标志着以粮换盐到以银换盐的转 变”可知,变法确立了以银换盐的新制度,进一步推动明朝白银货币化。 16.材料 在军队官僚体系的痛疾促使下,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决定在缺乏 1/3 作

29、战航母与舰载机的情况 下强行发动中途岛战役。美军拦截日本情报,完全了解了日军的作战计划。1942 年 5 月 27 日,美军确定简 洁有力的战术规划让中途岛与各舰队指挥官有着充足的指挥权与自主权,航母和作战飞机的行踪都让日军 很难抓住规律。日本人本来为侦察美军舰队制定了多项计划,但却全都成了摆设,最终日本舰队为了躲避 轰炸而不得不反复规避,队形混乱,导致三艘航母最终躲闪不及。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获得毫无争议 的大胜。日本人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候,自以为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中途岛海战终结了其疯狂的攻击 行为,向世人证明了日军已经后继乏力。此战之后,美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摘编自周渝等决战中途岛

30、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海军取得中途岛海战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海军取得中途岛海战胜利的意义。 【答案】(1)原因:美军战前获取了日军作战计划,战备充分;美军战术规划简洁有力,指挥有效;日本军 队官僚体系存在病疾,战备不充分;日军有轻敌思想。 (2)意义:打击了日军,使日本对外战争转向被动;美国实现了太平洋战场的转折;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军 民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解析】 【详解】(1)原因:由材料“美军拦截日本情报,完全了解了日军的作战计划”可归纳为美军战前获取了日 军作战计划,战备充分;由材料“美军确定简洁有力的战术规划让日军很难抓住规律

31、”可归纳为美军 战术规划简洁有力,指挥有效;由材料“在军队官僚体系的痛疾促使下,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决定在缺乏 1/3 作战航母与舰载机的情况下强行发动中途岛战役”可归纳为日本军队官僚体系存在病疾,战备不充分;由 材料“自以为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归纳为日军有轻敌思想。 (2)意义:由材料“向世人证明了日军已经后继乏力。此战之后,美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可知,中途岛海 战既打击了日军,使日本对外战争转向被动,是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重大转折,同时它的胜利还鼓舞了世 界反法西斯军民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17.材料 王猛,字景略,汉族,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昌乐)人,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2、。王猛出身贫寒, 博学好问,善于谋略和用兵。他深得符坚赏识,仕致前秦宰相。他不畏权贵、抑制豪强,严惩不法的氏族 贵族,整肃吏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他规定各级官吏要如实推举人才,推荐得人者受赏,推荐不当者受罚, 故虽是宗室外戚,如无实际才干就不能做官。他提倡儒学,兴办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前秦建元六年, 他统兵消灭前燕,为统一北方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还很重视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 改进耕作。由于采取了以上一系列的措施,前秦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建元十一年(375 王猛去世, 谧号“武”。他辅佐符坚扫平群雄,统一北方,被称为“功盖诸葛第一人”。 月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1)

33、根据材料,概括王猛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猛取得功绩的原因。 【答案】(1)历史功绩:整肃吏治,选贤任能,加强了中央集权;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儒学,推动民族交融; 统兵消灭前燕,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2)原因:王猛博学好问,善于谋略和用兵,富有政治智慧;得到荷坚的支持;不畏权贵,采取顺应历史潮 流的措施。 【解析】 【详解】(1)历史功绩:由材料“他不畏权贵、抑制豪强如无实际才干就不能做官”可归纳为整肃吏治, 选贤任能,加强了中央集权;由材料“他提倡儒学,兴办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可归纳为重视文化教育, 提倡儒学,以文化的方式推动民族交融;由材料“前秦建元六年,他统兵消灭前燕,为统一北方作出了重 大贡献”可归纳为统兵消灭前燕,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由材料“重视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开放山泽, 兴修水利,改进耕作”可归纳为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 (2)原因:由材料“王猛出身贫寒,博学好问,善于谋略和用兵”可知,王猛博学好问,善于谋略和用兵, 富有政治智慧;由材料“他深得符坚赏识,仕致前秦宰相”可知,其成功是因为得到荷坚的支持;结合所 学知识还可从个人品质与历史潮流两方面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