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60.50KB ,
资源ID:131135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311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期末)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1、 20202020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文科综合卷历史部分文科综合卷历史部分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的理财原则和“量入为出”的财税法则,并对财税官员进行十分严 格的监督和考核。这些举措 A. 适应了社会形势的需要 B. 反映了财税制度的成熟 C. 说明了监督制度的改变 D.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遵循“均财节用”“量入为出”的经济原则,其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满足 争霸或统一战争的需要,故 A 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逐步形成,并不是成熟阶段, 排除 B 项;监督制度并未全面反

2、映材料的内容,排除 C 项;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均财节用”“量入为出” 等信息不相符合,排除 D 项 2.据史书记载:九品中正制下,选择中正的权力在中央,政府选择中正非常慎重,多数中正都符合“贤有识 鉴”的标准;中正必须认真负责,不负责者都要受到弹劾。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 强化中正官的道德意识 B. 方便中央自上而下地管理 C. 安抚了世族的不满情绪 D. 消除了士族对吏治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于选择中正官的权力在中央,中央对中正官有严格的要求,故方便了中央自上而下地控制官员 的任选,B 项正确;选择中正官的要求是“贤有识鉴”“认真负责”,强调除了道德,更重要的是“鉴人” 能

3、力,A 项不全面,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世族”的不满情绪,九品中正制并非意在“安抚”世族,排除 C 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对官员的考核任用的影响贯穿始终,排除 D 项 3.陆九渊指出: “天生民而立之君, 使司牧之, 张官置吏, 所以为民也。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民 为邦本,得乎丘民为天子,此大义正理也。”这些思想主张 A. 是“心即理”主张的具体体现 B. 是孟子“民贵君轻”的继承发展 C. 使儒学开始适应政治统治需要 D. 已有初步反封建民主思想取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陆九渊的思想,概括其大意是,君和吏都是为“民”服务的,民贵君轻,君主只有得到人 民的

4、拥戴,才能成为君主,因此,这些是孟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 B 项正确;“心即理”与材料无 关,排除 A 项;儒学自产生之初,即为政治统治服务,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政治需要,排除 C 项; 从材料看,陆九渊并不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排除 D 项 4.雍正帝刷新了古代历朝多项纪录,他建成完整的密折制度,促使内外大臣互相监视。他在位五千多天,仅 批阅过的密折便超过十六万件,平均日批三十多件。雍正帝的做法 A. 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 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C.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 是勤政爱民的表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建成完整的密折制度,促使内外大臣互相监视”等信息来看

5、,雍正帝的做法使皇帝 权力极大扩展,从而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答案为 A 项;雍正帝的做法是扩大皇帝权力,不是为了加强 中央集权,排除 B 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违背历史发展规律,排除 C 项;这些做法与勤政爱民无关,排 除 D 项。 5.从 19 世纪 6090 年代末,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以 1858 年伍廷芳等创办的中外新 报创刊于香港为开端,总数达到几百种之多。这一现象 A. 表明政论性报刊已成为主流 B. 体现清政府对报刊管理不力 C. 反映近代化努力推动思想剧变 D. 说明社会变局促进媒体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19 世纪 6090 年代末民族危机不断加

6、深,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西学也在不断传入,这些促进了 报刊媒体的发展,故选 D 项;19 世纪 6090 年代,“中体西用”是社会思潮的主流,材料不能体现报刊的 主体内容,排除 A、C 两项;近代报刊的发展,是洋务运动及西学传播的结果,并不代表清政府不控制舆论 和报刊,B 项不正确。 6.2019 年是五四运动 100 周年。加强对五四运动史料和文物的收集、整理、保护,为后人继承和发扬五四 精神留下历史记忆,加强对史料的分类整理和系统化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和保护五四运动史料迫 在眉睫。这可以说明 A. 研究五四运动收集官方文件当务之急 B. 应把第一手史料的整理保护作为重中之重 C. 史

7、料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 D.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还原历史场景大有可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收集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必要条件,因为史料是人们认识,解释、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故 C 项符 合题意;官方文件是“有意史料”,虽然有很高的价值,但研究五四运动是全面行为,不能侧重一端,故 A、 B 项的叙述是片面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历史,是为了提高研究历史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历史场景不能 完全还原,排除 D 项。 7.1937 年 8 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了停止使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 地之政策,而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方针。这一方针 A

8、. 成为中共全国性的土地纲领 B. 壮大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力量 C. 形成了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 D. 有利于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 1937 年 8 月可知,全民族抗战已经开始,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 的力量进行抗日,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没收地主阶级土地之政策转变为以减租减 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方针”,这有利于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D 正确;据所学可知,材 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而不是“中共全国性的土地纲领”,A 说法有误;据所学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有利

9、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国民政府 奉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故 B 与题意无关;全面抗战路线的核心是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C 说法错误。 【点睛】1937 年 8 月的陕北洛川会议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的方针。 8.中国政府在 1958 年对科技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合并,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了各级科委。这说明我国 A. 形成了较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 B. 开始将科技纳入计划经济体制 C. 侧重于国防科技为中心的战略 D. 应对中苏关系中断造成的形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在 1958 年形成了中央、省,市,县的

10、四级科技管理机构,因此,较完善 的科技管理体系得以形成,故 A 项正确;材料虽然阐述了国家各级科技管理机构的成立和调整,但并不能 说明科技纳人计划经济体制,也不能说明侧重国防科技,排除 B、C 项;中苏关系中断在 1960 年,排除 D 项 9.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建立在这样的设想之上:“一般公民有能力参与城邦事务,能够以爱国之 心履行其对城邦的责任。”不过,这样的设想却“十分脆弱”。“脆弱”的原因是 A. 忽视其他阶层的存在 B. 过度强调公民人性的优点 C. 忽略各阶层政治素养 D. 认为公职人员有绝对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过度强调“能力”和“爱

11、国之心”,即强调公民人性的优点,并理想化, 故 B 项符合题意;古代雅典民主制度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与其他阶层无关,材料并没有体现各阶 层的政治素养,排除 A、C 项;公职人员必须按照雅典民主制度享有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义务,D 项表 述过于绝对。 10.有学者在谈到文艺复兴运动时说:希腊学术复兴的主要收获是,思维方法从迷信教条变为按照逻辑进行 独立思考;民族文字诞生的主要收获是以活的白话文代替死的拉丁文;民族文学勃兴的主要收获是文学摆 脱教会和教条的束缚。这位学者意在说明文艺复兴运动 A. 是古典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 B. 天主教的影响力逐步消失 C. 主要影响的群体是知识分子 D.

12、影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是文艺复兴运动对思维方法、民族文字和民族文学的影响,这些都突出了对知识分 子的影响,因为当时的百姓多数是文盲,不可能在这些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故答案为 C 项;A 项错在材料本 身无法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B 项不符合史实;D 项本身正确,但错在与题干材料无关。 11.1824 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 1214 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实验以失败告终,欧文也 因此破产,但却反映了 19 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已发展到顶峰。“发展到顶峰”表现在 A. 空想思想家对构建理想社会进行尝试 B. 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设计未来理想社

13、会 C. 主张保留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D. 坚持主张以异端的形式改造当前社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实验,表达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不满,他们的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 主义制度,也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主张建立一个没有 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的社会。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社会平等,有些代表人物还主 张暴力革命。但最终因为“空想”而失败。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项 A 项正确,B、C 项错误;D 项错在“改 造”上,排除。

14、 12.19982007 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10.9%、10.8%。20082017 年, 全球货物贸易出口和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分别下降到 1.0%和 3.2%。这表明 2008 年以来经济全球化 A. 遭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抵制 B. 获益最大的是发展中国家 C. 由快速发展期转入调整期 D. 促进了各国新经济的崛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两方面,一是 2007 年前后全球货物贸易出口,服务贸易出口比较,二是 2008 年后 服务贸易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提升,答案要完整涵盖这两方面信息,这是经济全球化调整的表现,故答 案为 C 项;A 项本

15、身错误,经济全球化是历史趋势;B 项错在经济全球化规则是发达国家制定的,他们也是 最大获益方;D 项错在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新经济兴起。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 1933 年 7 月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签订了一项国际白银协定 。其中规定美国政府每年 购银不超过 3500 万盎司,中国则承诺不出售 19341937 年销毁银元所得之白银。1934 年 6 月,在美国国 会内部白银集团的压力下,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1934 年购银法 ,规定美国政府要通过购买的方式,设 法使每盎司的白银价格提高到 1.29 美元;或者把白银在美国货币储备金的比重增加到 1/4。1934 年 8 月开

16、 始执行该法,下令白银国有化并从世界市场购银。 摘编自卢宁编译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材料二 1935 年 11 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了实施法币布告 ,国家四大银行取得了法币垄断发行 权,实行白银国有,规定法币与英美国家货币挂钩。法币的发行,标志着中国货币制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使货币制度更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基本摆脱了外商银行对货币发行和货币定价的控制,国民政府四大银 行真正获得了中央银行的地位。 摘编自郝慧泽、席林略论中国近代白银核心型货币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1934 年购银法的主要危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四大银行在币制改革之后确立“中央

17、银行”地位的理由。 【答案】(1)危害:破坏国际白银协定 ;操纵世界白银市场;恶化国际经济形势;导致国际银价暴涨; 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和国民政府统治稳定。 (2)理由;白银国有,使法币与现银基本脱钩;便中国货币基本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中央政府把握 了货币垄断发行和对货币价格的维护权;使法币成为稳定的货币,有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解析】 【详解】(1)危害:根据材料“签订了一项国际白银协定 。其中规定美国政府每年购银不超过 3500 万盎 司”可知,美国的做法破坏国际白银协定 ;根据材料“规定美国政府要通过购买的方式,设法使每盎司 的白银价格提高到 1.29 美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美

18、国政府购买白银,而且提高银价,操纵世界白银市场, 对当时经济危机下的国际经济形势不利,而且导致国际银价暴涨;从对中国的影响来看,美国提高银价, 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不利于中国当时的币制改革,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和国民政府统治稳定。 (2)理由: 根据材料“国家四大银行取得了法币垄断发行权, 实行白银国有, 规定法币与英美国家货币挂钩” 可知,币制改革后白银国有,使法币与现银基本脱钩;根据材料“法币发行基本摆脱了外商银行对 货币发行和货币定价的控制”可知,币制改革使中国货币基本摆脱了世界银价涨落的影响;根据材料“国 家四大银行取得了法币垄断发行权”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央政府把握了货币垄断发行和对货币

19、价格的维护 权;根据材料“使货币制度更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可知,币制改革使法币成为稳定的货币,有利于国民 经济稳定发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阅读下列关于香港的材料 年份 主要事件 1841 年 1 月 英国武装占领香港岛 1841 年 5 月 英军攻打广州,逼迫皇侄奕山订立广州和约 ,提出协商割让香港岛,未果 1842 年 8 月 中英南京条约 ,清政府同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 1860 年 3 月 英国强迫广东地方政府签订租约,将九龙司地方一区永租英国 1860 年 10 月 英国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 ,割占九龙丰岛南端的九龙司 1898 年 6 月 清政府被迫

20、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英国强租新界,租期 99 年 1919 年 1 月 顾维钧等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指出英国在香港无继续存在之充分 理由 1921 年华盛顿会议上,中双方就新界问题进行了一次交锋,但英国则以防御需要为由, 11 月 坚不退还 1942 年 11 月 国民政府提出了一份中英新约修订草案 ,明确要求废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后 国民政府作出了让步,中国政府保留日后重新提请讨论此问题之权 1945 年 8 月 在美英的压力下,国民政府重申:中国不会派军队去香港接受日本投降,以免引起 盟军误解。英国重占香港 摘编自人民网香港问题的由来 根据材料,提出一个关于香港问题

21、形成结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 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1:香港问题的形成是列强侵略使然。 评析:割占香港岛、九龙司及强租“新界”是以英国为首的列强不断加剧对中国侵略,瓜分的结果。在巴 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上,英国坚持不退还香港主权,反映了列强的本质和当时中国政府的无能;二战期间, 英国拒绝废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战后英国重占香港,再次反映了美英对中国主权的漠视,以及国民政 府的软弱。 总之,由于列强的侵略加剧,导致香港问题加剧且未能解决。 示例 2:香港问题的形成与当时的中国综合国力弱有关。 评析:从割香港岛到割九龙司,再到强租“新界

22、”,与清朝政府软弱无能直接相关。作为一战战胜国,中 国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上维护香港主权的抗争,因北洋政府的软弱,而最终未能实现。二战期间,虽 然国民政府提出了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的要求,但在英美等压力之下,国民政府最终放弃。 总之,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软弱无能,导致了香港问题的形成与悬而未决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香港问题的形成是列强侵略使然。评析:根据材料“中英南京条约 ,清政府同 意把香港岛永久割让给英国”“ 英国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北京条约 ,割占九龙丰岛南端的九龙 司”“ 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英国强租“新界”,租期 99 年”可知,割占香港

23、岛、九龙司及强租“新界”是以英国为首的列强不断加剧对中国侵略,瓜分的结果。在巴黎和会,华盛顿 会议上,英国坚持不退还香港主权,反映了列强的本质和当时中国政府的无能;根据材料“国民政府提出 了一份中英新约修订草案 ,明确要求废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后国民政府作出了让步,中国政府 保留日后重新提请讨论此问题之权”和“在美英的压力下,国民政府重申:中国不会派军队去香港接 受日本投降,以免引起盟军误解。英国重占香港”可知,二战期间,英国拒绝废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 战后英国重占香港,再次反映了美英对中国主权的漠视,以及国民政府的软弱。总之,结论对前述内容进 行总结,得出由于列强的侵略加剧,导致香港问题

24、加剧且未能解决。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 号为四杰。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经有所改革,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士大 夫争相效仿的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 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 锵。他们的咏史诗、咏物诗、山水诗或描写边塞的诗,较接近社会现实;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 七言古诗发展成熟。他们的诗作与当时流行的宫体诗区别开来,昭示着一个时代的来临。杜甫在戏为六

25、绝句中写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摘编自王勃集序 初唐四杰对唐诗改革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初唐四杰”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重要改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改革产生的重要作用。 【答案】(1)改革诗歌创作题材,创作生活化、现实化;改革诗歌创作风格,趋向清俊豪迈;促进诗歌文体 变革,创作规范化。 (2)作用:初步扭转诗歌创作的不良风气;推动五言、七言诗的发展成熟;丰富诗歌创作的题材,推动唐诗 时代的到来 【解析】 【详解】(1)改革:根据材料“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和“ 他

26、们的咏史诗、 咏物诗、山水诗或描写边塞的诗,较接近社会现实”可知,初唐四杰改革诗歌创作题材,创作生活化、现 实化,改革诗歌创作风格,趋向清俊豪迈;根据材料“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王、杨的五言律 绝开始规范化”可知,初唐四杰促进诗歌文体变革,创作规范化。 (2)作用:根据材料“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经有所改革,初步扭转文学风气”可知, 初唐四杰初步扭转诗歌创作的不良风气;根据材料“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 可知,初唐四杰推动五言、七言诗的发展成熟;根据材料“题材较为广泛”“他们的诗作与当时流行的宫 体诗区别开来,昭示着一个时代的来临”可知,初唐四杰丰

27、富诗歌创作的题材,推动唐诗时代的到来。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学者韦伯的著作我们的朋友即敌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和德国的精英教育 对一战前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德国的海德堡大学作了比较性研究,他发现:一战前德国的大学师生并未受激 进民族主义或军国主义主导,他们与英国的大学师生有着大体类似的思想状态,彼此间对对方国家远非如 大家想像的那么敌视。即便在一战到来后,德国大众中的好战情绪也远未甚嚣尘上。英国学者维希的著作 1914 年精神:德国的军国主义,神话与动员考察了一战发生时八十多种德国报刊上的评论,并有此结 论:对战争的兴奋主要体现在知识分子、学生和中产阶级上层而非其他阶层中

28、,而且低落,恐惧和焦急之 情在大众中间多有流露,全民性的所谓战争兴奋只是德国当局为支持战争和动员大众而营造的神话。 摘编自梅然头号军国主义大国是如何练成的? (1)根据材料,比较指出美国学者韦伯与英国学者维希对一战前英德战争“情绪”的不同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帝国发动一战主要原因。 【答案】(1)不同:韦伯认为一战前,英,德知识界并不支持战争;英德关系并非严重敌视。维希则认为德 国精英阶层,中产阶级主战,德国民众则恐惧战争全民性支持战争只是当局的动员和宣传而已。 (2)激进的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思潮和对外政策;德国的崛起打破了欧洲国力的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 殖民地的

29、需求;三国同盟的推动,德英、德法、德俄矛盾的激化 【解析】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一战前德国的大学师生并未受激进民族主义或军国主义主导,他们与英国的 大学师生有着大体类似的思想状态,彼此间对对方国家远非如大家想像的那么敌视。”可知,韦伯认为一 战前,英,德知识界并不支持战争,英德关系并非严重敌视;根据材料“对战争的兴奋主要体现在知识分 子、学生和中产阶级上层而非其他阶层中,而且低落,恐惧和焦急之情在大众中间多有流露”可知,维希 则认为德国精英阶层,中产阶级主战,德国民众则恐惧战争;根据材料“全民性的所谓战争兴奋只是 德国当局为支持战争和动员大众而营造的神话”可知,维希认为德国全民性支持

30、战争只是当局的动员和宣 传而已。 (2)原因:根据材料“一战前德国的大学师生并未受激进民族主义或军国主义主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当时德国受到激进的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思潮和对外政策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的德国崛起打 破了欧洲国力的平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得德国对殖 民地的需求加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的爆发离不开三国同盟的推动,使得德英、德法、德俄矛盾的 激化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严复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 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口血气体力之强,二日聪明智慧之强

31、,三日德性义仁之强。他幻想 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 三曰新民德。所谓鼓民力,就是全国人民要有健康的体魄,要禁绝鸦片和禁止缠足恶习;所谓开民智, 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倡导尊民。严复要求维 新变法,却又主张惟不可期之以聚。除而不骤的具体办法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即在当时的中 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摘编自冯保善严复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严复“教育救国论”形成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32、严复“教育救国论”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 【答案】(1)条件;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学说的传播;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内容:教育强国,健民,鼓民力;开启民智,培养民德,推动政体改革。 评价:推动了维新运动和教育变革,推动了思想解放,但“教育救国论”目的无法实现。 【解析】 【详解】(1)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时期,因此其理论中体现了 挽救民族危机的主题;根据材料“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 治,实行君主立宪”可知,严复的救国论受到西方学说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救国论思想的出 现受到当时洋务运动影响;从经济方面看,严复的主张是建立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基础之上的。 (2)内容:根据材料“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 三曰新民德”可知,严复主张教育强国,健民,鼓民力;根据材料“所谓开民智,主要是以西学代替科举; 所谓新民德,主要是废除专制统治,实行君主立宪”可知,严复主张开启民智,培养民德,推动政体改革。 评价: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的主张推动了维新运动和教育变革,推 动了思想解放。从局限性来看,严复的“教育救国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