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132.65KB ,
资源ID:131100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311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18课 谭嗣同传 学案(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18课 谭嗣同传 学案(含答案)

1、第第 18 课课 谭嗣同传谭嗣同传 学习重点 1掌握“盖、乃、已”等常用虚词的用法和部分表时间的文言虚词的用法。 2把握文章思路,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 3品味精彩语句的语言表达效果,学习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的方法。 4了解谭嗣同的生平经历,学习他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一、传主名言警句 1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 不勉。 2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3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 4成功大易,而获实丰于斯所期,浅人喜焉,而深识者方以为吊。 5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6心安理得,海阔天空。 7不

2、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8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9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 请自嗣同始。 二、了解文本常识 1作者名片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 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 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 饮冰室合集 。 2背景探寻 谭

3、嗣同被捕就义之前,曾向梁启超表示彼此要像日本明治维新志士月照与西乡那样,分别承 担死者与生者的责任。亡命日本以后,梁启超很快将谭嗣同遗稿仁学发表在清议极 上,履行自己作为生者的责任。然而仁学的发表颇经周折,多次中断,且有删改,刊载 历时 3 年。与此同时,梁启超写过 3 篇谭嗣同传 ,其中的内容各有不同。这些不正常的情 况,耐人寻味,反映了清末社会历史大变动时期梁启超思想演变的明确轨迹,以及梁启超思 想的复杂性和“多变”中的诚实性。 3文学知识 “新文体”是为了适应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要求而产生的。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为了号召和动员更多的群众参加改良运动,为了宣传

4、资产阶级变法 维新思想, 呼吁救国图强, 扫荡顽固保守势力, 就迫切需要一种最适宜自己大造舆论的文体。 于是, “新文体”就应运而生。 再从文学样式本身发展的趋势来看, 也到了文体变革的时候。 鸦片战争以后,统治我国文坛的桐城派、阳湖派的古文、骈文,经过冯桂芬、薛福成的“经 世致用”散文的冲击,王韬、马建忠、郑观应的极力反对,特别是太平天国革命政权“提倡 语体文,反对封建古文”的进攻,已经是濒于绝境了。正在这个时候,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 良派,高举“文体革命”的大旗,扫荡了桐城派古文、骈文、时文和八股文,创立了“新文 体”。 梁启超是“新文体”的大力实践者和最后完成者, 是“新文体”的代表作家。

5、 他说过: “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 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 者,另有一种魔力焉。”这段话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新文体”的一些特点。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单音字 孤孽 (ni ) 溯 江(s ) 拜谒 (y ) 倜傥 (t tn) 衍 绎(yn) 桑梓 (z) 陈宝箴 (zhn) 擘 画(b ) 懋 勤殿(m o) 诘 问(ji ) 弹劾 (h ) 杵臼 (ch ji ) 罣 碍(u) (2)多音字 期 死期 q 期 年j 数 数 册sh

6、 数 见不鲜shu (3)辨形组词 纂编纂 篡篡权 觐觐见 谨拘谨 2涵咏词义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少倜傥 有大志,淹通 群籍(豪爽洒脱;深通) (2)皆君所倡论擘画 者(策划,计划) (3)待之恐不易易 (不很容易) (4)而悟众生根器 无量(指学佛者的能力) (5)能衍一法为万,无所罣碍 (牵挂) (6)余将与君之石交 某某等共搜辑之(坚固的友谊) 3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 (1)一词多义 善 好任侠,善 剑术:擅长 咨诹善 道,察纳雅言:好的,善良的 不如因而善 遇之:友好的,亲善的 积善 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好人,好事,好的行为 工欲善 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处理好 善

7、 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为之踌躇满志,善 刀而藏之:通“缮”,修治,引申为擦拭 舍 善能舍 己从人:舍弃 屋舍 俨然:房屋 故决然舍 去:丢开,离去 遂许斋五日,舍 相如广成传舍:安排住宿 宣子田于首山,舍 于翳桑:住一夜 其辟君三舍 :三十里 (2)虚词归纳 以 会刘以 养亲去官:介词,因为 语以 南海讲学之宗旨:介词,用 慨然以 湖南开化为己任:介词,把 君以 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介词,凭借 盖将以 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介词,在 君以 袁某为何如人哉:动词,认为 将挟兵力以 行大事:连词,来 则 君则 激昂慷慨:连词,就 皇上有所询问,则 令总理衙门传旨:连词,

8、就 唯在足下,足下欲救则 救之:连词,表假设,那么 若皇上在仆营,则 诛荣禄如杀一狗耳:连词,表假设,那么 官盛则 近谀:连词,就 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就是 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连词,表转折,却 四、速读感知课文 1速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理清文章结构。 段 落 大 意 第一部分(第 1、 2 段) 第二部分(35 段) 第三部分(第 6 段) 答案 段 落 大 意 第一部分(第 1、 2 段) 记述谭嗣同的身世,以及在湖南省创办新政的情形。 第二部分(35 段) 记述维新运动过程。 第三部分(第 6 段) 叙述谭嗣同的著作,以及评论他的学术思想。 2.本文通过叙述谭嗣同少有大志、倡

9、导新学、撰述仁学 、参与新政、谋划救主、以身殉法 等事件,塑造了他学术精进、敢作敢为、视死如归的爱国志士形象。 一、词句梳理 1古今异义 (1)集同志 讲求磨厉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党内的人之间的称呼。 (2)经世之条理 古义:道理,思想。 今义:思想、言语、文字的层次;生活、工作的秩序。 (3)知其为非常 人矣 古义:不平常。 今义:副词,很、十分。 (4)有开懋勤殿故事 古义:先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5)虽然 ,董、聂不足道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关系的连词。 (6)胡乃荣之私人 古义:心腹。 今义:个人的。 (7)然后 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

10、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则于其明日 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 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9)发明 易 、 春秋之义 古义:阐发。 今义: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 2词类活用 (1)淹通群籍,能文章 :名词作动词,写文章 (2)官 湖北巡抚:名词作动词,做官 (3)刘大奇 其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4)自是学识更日 益进: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3文言句式 (1)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判断句。“乃”译成“是”。 (2)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3)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被动句。“被”表被动。 (4)至初五日

11、,袁复召见:被动句。“被召见”。 (5)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被动句。“被斩”。 (6)君不之信:宾语前置句。应为“君不信之”。 (7)语以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南海讲学之宗旨语”。 (8)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状语后置句。应为“以恩遇结”。 (9)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省略句。省略介词。 (10)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 4翻译句子 (1)刘大奇其才,将荐之于朝,会刘以养亲去官,不果。 译文:刘锦棠很欣赏他的才华,打算向朝廷推荐他,恰逢刘锦棠因为侍奉亲人而辞官,事情 没有结果。 (2)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慰帅岂不知之?

12、译文:这就是荣贼心计极端险恶、极端奸诈的地方,慰帅岂有不知道的? (3)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译文:虽然这样,天下事还得明知它难做,却尽力去做到它。 (4)君时时与之游,因得遍窥三藏,所得日益精深。 译文:谭嗣同经常和他在一起,于是得以看遍佛家的经律论,收获日益精深。 二、重点突破 5谭嗣同这个人物的形象刻画得很生动,性格跃然纸上,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试就本文 分析。 答:_ 答案 (1)谭嗣同刚“被征”时,“适大病”,待稍愈,竟“扶病入觐”,足见他是怀有炽烈 的爱国热情的。 他“奏对称旨”, 具有高超的政治见解; 而且, 30 岁出头, 就担任相当于“宰 相之职”的“参知政事”,可

13、见他又具有突出的工作能力。谭嗣同又毕竟阅历浅、经历少, 尤其在政治斗争方面的策略太欠缺。 他一进京, 就有人告诉他“皇上无权、 西后阻挠”之事, 而到懋勤殿做事以后,他才知道“皇上之真无权”。一个“真”字说明他长期“不之信”的 情况。 进行政治斗争而不谙政治背景, 无论如何都是失策。 这就不能不导致以后斗争的失败。 (2)同袁世凯的交往是本文的重点。先是他认为袁世凯也是个“力主变法”的将领,“密奏请 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继而“径造”袁寓“直诘”,看似怀有十分把握,实则 诘责方式太“直”,所诘内容太露,经不住老奸巨猾、装模作样的袁世凯的诓骗,他“直出 密诏”,“言救主之条理甚详”。虽

14、然他曾想用动听的美言奉承一番,“救我圣主者,唯在 足下”,“天下健者,唯有足下”;想用耸听的危言反激一下,“首仆而杀仆”;还曾对袁 世凯与荣禄之间的关系有过怀疑(既有怀疑,怎能不经调查而当面直言),但都经不住袁及其 幕府的三言两语便支吾过去。事败以后,谭仍在谋划“救皇上”,要以死“酬圣主”。他千 方百计关心同志, 帮助同志脱险。 对自己, 则是“唯待死期”, 把一些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 可说是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但在捕者“不至”,且有人“苦劝”东游乃至“再四强之”之 时,竟“不听”“不去”。 由以上分析可知,谭嗣同坦白直爽,老实迂阔,热爱祖国,关心同志,能够临危不惧,视死 如归。“迂”,也许可

15、以借用鲁迅书信集“昧于中国社会情形”一句来解释,谭嗣同是 昧于当时社会上的某些情形,老实、固执而又带书生气。 6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袁世凯的老奸巨猾、装模作样?是怎样刻画的? 答:_ 答案 主要表现在袁、 谭二人的对话上。 袁对帝一方表现得似乎感恩戴德, “旷代之圣主也”, “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 仆与足下, 同受非常之遇”, 十分忠诚, “救护之责, 非独足下”, 而且愿效全力,“竭死力以补救”,动听得很,一谈到如何为人、如何对待“圣主”,立即 “正色厉声”,何等虔诚端庄、驯顺正直,一提及如何看待荣禄、如何铲除障碍,又“怒目 视”,骂荣禄如“狗”,又何等疾恶如仇、慷慨激昂!待看过“密诏”,

16、“详”悉“救上之 条理”以后,立即说“事急矣”“须急归营”以如何如何云云,更显得“救上”之事重大紧 急。 另一方面, 也正是这个袁世凯急急去向刚被骂为“狗”的荣禄告密, 与“向来不过笼络” 的荣禄勾结。十足的两面派手法。而最狡猾的是,当谭问他“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 之”时,袁“笑而不言”,让人是非莫辨。由此不难看出,袁世凯是一个阴险狡猾、玩弄两 面派手法的家伙。 三、疑点探究 7 你怎样看待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你怎样看待谭嗣同以身殉国的举动?他的这一举动是 智,还是愚? 答:_ 答案 (1)(示例一)认为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明智的。 理据:从袁世凯角度看,袁世凯曾经出使外国,了解国内

17、外差距,主张变法,是可以争取的 人才。 从时局来看,变法力量单薄,皇帝无权,变法诸人无权,手无寸柄,缺少军事力量; 变法缺少群众力量,在西太后将废除皇帝铲除变法诸人的危机之时唯有求助于袁世凯一人。 (示例二)认为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失策的。 理据:从袁世凯角度看,袁世凯对变法表示出同情态度,同时又受荣禄重用,两者之间存在 矛盾,以前交往不多,可能城府很深,为人老奸巨猾,野心勃勃,是否可能舍弃目前的稳固 地位而冒险从事?疑人不用,这是一个重要原则。 从变法诸人角度看,对政治形势认识不足,对袁世凯缺少调查分析,就寄希望于袁世凯,将 政变细节全部告知,加速了政变的失败。“冀缓急或可救助”,将长时努

18、力寄托于自身尚不 知是否可以依靠的人物身上。 从交往情况看,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短暂的,于危机之时开始的,缺少牢靠基础;皇帝 对袁世凯的所谓恩赐召见也是临危重用,且缺少实质利益。 (2)(示例一)认为谭嗣同以身殉国是明智的。 理据:从殉法的影响来看,类似明治维新中的月照,谭嗣同和月照这类志士敢于变革,舍生 取义,他们的牺牲精神对于后来人具有鼓舞作用,改革需要更多的人站起来,坚持下去。 从生死观角度看,谭嗣同对生死淡然,生命属于他本人,他个人认为变法须经流血而成,他 的死亡比他的生存意义更大,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而非一时冲动。 (示例二)认为谭嗣同以身殉国是迂腐的。 理据:从变法角度

19、看,谭嗣同这样的人才正是变法和革命所需要的,从第五段那些前来劝说 的人就可以看出;他生存的价值比死亡的价值更高;“变法无不从流血昌”,但多一人的流 血,并没有质的变化。 从时局来看,谭嗣同明明可以逃出,却选择留下,白白牺牲。 谭嗣同:千秋不死的雄魄 一个高度集权的黑暗时代,可以令人畏惧,可以叫人消沉,可以令人屈服,也可以使人 同流合污, 助纣为虐。 但是, 它也可以磨炼和促使真正的人愈发坚强与伟岸。 即使风雨如磐, 也有雷鸣与电闪,谭嗣同,就是撕破黑暗王国的一道雪亮的电闪,就是报道破晓的一声惊世 的雷鸣。 1895 年,卖国而妄图苟安的满清政府,派遣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在马关春帆楼 与日

20、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谈判,于 4 月 7 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 “马关条约”签订之日,正是全国举子聚集京师会试之时。这些当年的知识精英大都血气方 刚,只消几粒火种,烈火就会熊熊燃烧;只消一阵疾风,海洋就会波涛澎湃。于其时在正在 北京而名震士林的康有为、梁启超的鼓动带领之下,四月三十日,全国十八个行省的应试举 人一千三百余人,在北京举行了浩浩荡荡的游行。康有为随后写了长达万言的上清帝书 , 内容主要是拒绝和约,抵抗到底,变通新法,实行政治改革,经一千三百多举人签名,送交 清廷。“公车”,是应试举人的代称,这一上书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它 是清朝统治时期也是整个

21、封建时代空前绝后的一场士人联合大请愿,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 参政意识和人格独立的初步觉醒。 谭嗣同此时正在长沙。 以前他曾去岳阳, 设计打击倒运粮谷的奸商, 组织船户运粮回乡, 救济因湘东大旱而缺粮断炊的穷苦农民。这时, 马关条约签订和公车上书的消息传来,谭 嗣同也不禁悲愤填膺, 他仰天长啸而壮怀激烈,有感 从胸臆中奔迸而出: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898 年农历七月初五,谭嗣同由浏阳而长沙而武汉而南京,经过大半个月的舟车劳顿, 长途辗转, 终于在这一天到达他三十四年前的出生地北京。 这是他短促生命的最后一个驿站, 也是他生命的起点与终点。 半个

22、月后的农历七月二十日(9 月 5 日), 载湉在勤政殿接见了谭嗣 同,第二天就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四人以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 政事宜,并给四人一道密谕:“命竭力赞襄新政,无得瞻顾,凡有奏本,皆经四卿阅览,凡 有上谕,皆经四卿属草。”可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如果变法维新成功,中国近百年的历 史又当另是一番面目。 慈禧发动政变到逮捕谭嗣同之前,谭嗣同仍有时间并有好几次机会走避,但他先后力劝 康、梁保全性命,而自己则决心以身殉道。他和梁启超诀别时的誓言,这是为大家所熟知的 了:“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 之,请自嗣同始。”壮声英

23、概,于百年后仍可令懦夫立志而壮士起舞。他的致康有为的狱中 绝笔,至今仍不广为人知,但读来同样使人热血如沸:“受衣带诏者六人,我四人必受戮, 彼首鼠两端不足与语;千钧一发,惟先生一人而已。天若未绝中国,先生必不死。呜呼,其 无使死者徒死而生者徒生也。嗣同为其易,先生为其难。魂当为厉,以助杀贼!裂襟啮血, 言尽于斯。”康有为以后的种种表现,却大有负于谭嗣同的厚望,但谭嗣同则确实是千秋垂 范的英雄人物,百代罕见的铁血男儿。他临刑前所书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以及以血写成的狱中题壁 ,就是最好的证明: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24、中国近代史上的奇男子,中华民族的伟丈夫。烈火狂飙,是他的名字;松魂桂 魄,是他的名字;银汉星斗,是他的名字;不废江河,是他的名字。浏阳北正街他的故居, 才常路他的纪念馆,城外牛石乡山上他的墓地,我多少次徘徊凭吊他的遗踪,多少回高歌低 咏他的诗章,顶礼伟大的英烈,扼腕造化的弄人,感喟人世的多艰与沧桑。 点评 一百多年前, 谭嗣同不逃不避, 硬是等着那把又冷又沉又锈又钝的鬼头刀落向自 己,却依旧高歌“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也许,革命的代价就是吻抱死神,但我想,真正 的革命家并不怕死, 他怕的只是死于无名, 死于无谓, 死如鸿毛之轻如尘灰草芥之微不足道, 这才是英雄的悲剧。读罢此文,不死雄魄谭嗣同的形象巍然屹立,除了英雄本身,亦得益于 作者旁征博引、论古道今的高妙艺术,其恢弘之势与雄魂气节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