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76.40KB ,
资源ID:126952    下载:注册后免费下载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269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适用于2020年))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适用于2020年)

1、2019年北京市语文学科考试说明.试卷结构一、各类测试内容的赋分(一)现代文阅读、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约48分(二)古诗文阅读 约42分(三)写作约60分1.微写作(三选一)约10分2.作文(二选一)50分二、试题类型包括选择、填空、简答、写作(包括微写作、作文)等。.考试内容及要求一、考试能力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北京卷),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课程目标的规定,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考生在积累整合、感受嚓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所形成的能力进行考查。语文高考,是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限内以笔答方式独立完成相关考査内容的一种选拔性考式,突出对语

2、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查。 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包括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及评价等能力的考查;审美能力的考查,包括对艺术美和科学美的感受品味赏析能力的考查;探究能力的考查,包括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见解及创新能力的考查。探究能力的考查,通常渗透在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的考试中。二、考试内容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规定,根据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北京市实施高课程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确定考试内容。(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具有一定长度的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类型的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阅读文

3、本,综合灵活运用适当的阅读方法。1.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解释2.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和解释3.文中信息的筛选、整合4.对多个信息的比较、辨析5.文中信息的分析、运用6.文本结构、作者思路的梳理和分析7.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8.作者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理解、分析和概括9.依据文本内容进行的合理推断10.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评价11、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赏析1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13.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探究14.中外文学经典(篇目见附录2) 对作品基本内容、主旨的整体把握;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

4、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二)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并能在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1.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2.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书写的正确、规范、美观3.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运用4.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5.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6.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7.标点符号的使用8.中外重要作家和作品基本常识的了解9.文学体裁基本常识的了解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三)古诗

5、文阅读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3.文本内容的理解(包括断句、翻译等)4.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5.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6.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7.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8.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赏析9.名句名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篇目见附录1)10.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或形式的体察、阐发和评价ll.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探究12.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经典(篇目见附录2)对作品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结合作品相关内容,

6、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或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文化价值、时代意义的感悟和评价。对古代文化经典中名言的积累、理解和运用。(四)写作1.微写作能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能写简短的应用性语段。2.作文能写不少于700字的论述类、实用类的文章,也可以写文学类作品。(1)符合题目要求(2)中心明确(3)思想健康(4)表达顺畅(5)书写规范(6)提倡写思想深刻、想象力丰富、有文采的文章(7)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参考样题之一:长文本阅读样题【试题18】(2017年第18题)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材料一首都博物馆

7、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甫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罄。文物曾“乏人问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

8、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掬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9、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试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B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C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D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答案】A【说明】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概括和理解能力。【试题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甫一开始:“甫”读作p意思是“刚刚”B告罄: “罄”读作qn 意思是“尽”C乏人问津:“津”读作jn意

10、思是“路”D憨态可掬:“掬”读作j意思是“令人喜爱”【答案】B【说明】考查考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材料二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可是与海量文物库藏相比,目前展出的文物只是九牛一毛。由于展出空间有限、担心损毁等原因,很多文物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感谢数字技术,打破了层层壁垒,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在尊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不再仅仅是摆在展柜里的静态展品,而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动漫技术在文物的文化创意中越来

11、越受重视。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推出了数字动漫神树的传说,以新近发掘的海昏侯墓为素材的动画作品海昏魔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借助动漫,专业的学术介绍变成了幽默的旁白和“萌萌哒”的漫画,“高冷”的文物也一下子变得活泼起来,实现了学术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实,早在1981年,我国已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动画作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的故事创作了九色鹿。无数人通过这部动画片知道了莫高窟,看到了敦煌壁画。移动应用程序(APP)以新鲜时尚的方式提供给观众审美与求知、娱乐与鉴赏的多元文化体验。过去,由于保存和展出的特殊要求,五代的韩熙载夜宴图能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机会十分

12、有限。故宫博物院推出的韩熙载夜宴图APP弥补了这一缺憾,让观众随时随地可以欣赏这幅传世经典的精妙之处,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感受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此APP独创了三层立体赏析模式总览层、鉴赏层和体验层,使这幅“数字画卷”可远观、可近赏,全方位向观众解读画作中的每个细节。点开APP,琵琶声起,拨动江南寂静的月色,观众仿佛随着画家顾闳中一起,走进韩府。画卷中的墨痕笔意、人物的衣纹表情都纤毫毕现。轻轻触动屏幕,指尖所至之处,似有烛光追随;移动“烛光”,人物、用品的名称、典故一一呈现,如同“秉烛夜读”,在静夜里与千古佳作“对话”忽然之间,画中人“活”了起来,乐伎轻扫琵琶,舞伎翩翩起舞,画与真实的界

13、限瞬间模糊起来,观众沉浸在画卷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计算机图形系统、传感器技术等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的多种感官,带来沉浸感觉。以前,游客只能在兵马俑坑外观看,有了VR技术,戴上特制的眼镜,你会发现自己置身坑内,变身成了一个兵马俑,低头就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残破却依然威严。抬起头来,你会发现博物馆的穹顶慢慢向两边散开,建筑逐渐退去,转化成荒野,风沙弥漫,你的身体同时下沉,身处地表起伏的俑坑之中,周围是千军万马(取材于胡克非、张英等的相关文章)【试题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让大众了解到更多文物 B增强了

14、文物的学术性价值C增强文物观赏的趣味性 D帮助大众更好地理解文物【答案】B【说明】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以及依据文本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试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成语中最能准确表达VR技术带给人的体验的一项是(3分)A.身不由己 B感同身受C设身处地D身临其境【答案】D【说明】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语文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试题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文物原来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现在却走近了大众。如果用诗句来描述这一现象,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A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B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材料三有的博物馆认为保

15、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

16、81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

17、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取材于黄洋、祝越、周龙等的相关文章)【试题6】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B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C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D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答案】C【说明】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依据文本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试题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8、(2分)A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B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C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D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答案】A【说明】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分析和理解能力。【试题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6分)【答案要点】含义:要点一: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内涵。要点二:把文物拿出来,在展厅或线上展示出来,有些可以用起来D要点三: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D作用:要点一:发挥文物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要点二:使更多文物得以展示,使文物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并理解。要点三:有利于一些文物的保存与保护。

19、说明】考查考生综合多个文本材料,对文本重要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对文本重要段落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试题911】(2013年第1416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苍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词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飞行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是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他们就是蜉蝣。蜉蝣这种生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好繁殖,便爬

20、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几十小时的蜉蝣们再次回落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一片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

21、飞行是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昆虫与其他其他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开

22、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烧”,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直小小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冲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取材于王冬御风飞行)【试题9】根据文意,下列说话不支持“昆虫的翅膀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

23、( )(3分)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B不需要脊髓肌肉的支撑C柔韧性可比碳纤维的复合材料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答案】C【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中句子、分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试题10】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A昆虫最初驾驭“风帆”在水面上滑行。后来逐步从滑行演变到在空中飞行。B蜉蝣有翅后即升空飞行。虽然飞行时间不长,但由此实现了生命的延续。C昆虫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可以使空气滤过翼面时产生升力。D昆虫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作为“燃料”,从而大大提高了飞行的“经济性”。E昆虫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家族,很多昆虫都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答案】B D【

24、说明】哲査考生分析筛选文中信息、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试题11】根据本文和下列材料,说明苍蝇的飞行和鹏鸟翱翔有哪些不同(5分)逍遥游中“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绝云天,负青天。然后图南”这几句话。是对鹏鸟翱翔九天的精彩描述,生物学家认为。鹏鸟翱翔是要借助上升气流,翅膀就像固定的机翼。【参考答案】苍蝇飞行时必须高速扇动翅膀,鹏鸟翱翔时可以不扇动翅膀。苍蝇飞行时借助自身扑翼产生的升力,鹏飞翱翔时借助外界的上升气流。苍蝇飞行时可做出急转弯的动作,鹏鸟翱翔时无法做到。【说明】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之二:语言基础样题【试题1215】(2014年第14题

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日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rn)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gi),深受人们喜爱。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甲 (题写题签)的楹(yng)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 乙 (蕴涵内涵)与品位。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 丙(吟咏涵咏)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jn)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

26、乏艺术精品。【试题12】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秋稔(rn)冬祥 意蕴B楹(yng)联 齿颊留香C言简意赅(gi) 撰写D镌(jn)刻 锒锒上口【答案】D【说明】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试题13】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2分)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答案】【说明】考查考生理解、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常识的了解。【试题14】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A题写 内涵 吟咏B题签 内涵 涵泳C题写 蕴涵 涵泳D题签 蕴涵 吟咏【答案】A【说明】考查考生理解、运用现代

27、汉语词语的能力。【试题15】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答案】D【说明】考查考生分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试题16】(2013年第5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答案】A【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词语、鉴赏文学语言的能力。【试题17】(2014年第5题)下列

28、句子中加点的俗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界上热点问题不少,按下葫芦起了瓢。解决这些问题要得理又得法,一味示强施压不行,外部武力干预更要不得,政治解决是唯一出路。B河北省的领导在签约会上表示,为京津冀整体协同发展,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河北将全力建好永清服装城,确保北京的服装商场如期迁入。C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进入4G时代,抢占市场的“搏杀”已见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D“今天请各位老同学来,为咱们县的发展献计献策,我只备下清茶一杯,君子之交淡如水嘛!”县长话音一落,老同学们报以一片笑声和掌声。【答案】C【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熟语的能力【试题1

29、8】(2014年第6题)日常交际中,“得体”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完成题。下文是一份请柬中的四句话,其中表述不得体的一句是(2分)(甲)我校文学社定于本月1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民俗文化报告会”。(乙)您是著名民俗专家,对民俗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丙)今诚挚邀请您莅临会议,为我社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出认真的指导。(丁)敬请届时光临。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C【说明】综合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准确、得体。午宴上,某中学生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下列回应得体的一项是(2分)A下午还有两门考试呢,别劝了,行不?B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C不喝,

30、不喝。中学生不是不能喝酒吗?D谢谢,谢谢!我年龄还小,不能喝酒。【答案】D【说明】综合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语言表达的准确、得体。【试题19】(2014年第7题)“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题。 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D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答案】B【说明】综合考查考生语言运用和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

31、分)A烟笼寒水月笼沙 B明月楼高休独倚C一夜飞度镜湖月 D夜吟应觉月光寒【答案】A【说明】综合考查考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能力。 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吟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分)A史湘云B林黛玉C薛宝钗D妙玉【答案】B【说明】综合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学经典的了解。之三:文言文阅读样题【试题2025】(2014年813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5题。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32、”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

33、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取材于

34、欧阳文忠公集)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试题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参考答案】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来往者/皆欲为腾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试题2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愿有所记 愿:希望 B覆溺之虞 虞

35、:料想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 使:假如 D常显用之 常:曾经【答案】B【说明】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试题2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予发书按图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答案】C【说明】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试题2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

36、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答案】C【说明】考查考生理解、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试题24】偃虹堤记写到“(滕侯)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请在方格里填写岳阳楼记中内容与之相关的文句。(3分)【答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说明】综合考查考生识记和理解名句名篇的能力【试题25】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

37、(200字左右)(12分)【参考答案】感悟角度(1)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3)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姓谋利,有所作为。【说明】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体察与阐发文本内容的能力,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考、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的能力。【试题2631】(2015年第914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631题。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

38、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墨者有钜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

39、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tn),均为人名。【试题2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至公也A到达B极、最C至于 D导致忍所私以行大义A忍耐B容忍C对狠心D抑制【答案】BC【说明】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试题2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A其谁可而为之B午非子之子邪 君知其难也今者有小人之言C而遂杀之D伤人者刑 后遂无问津者同予者何人【答案】A【说明】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试题2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0、)(3分)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答案】B【说明】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能力。【试题29】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答案示例】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说明】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试题30】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4分)晋平公 祁黄羊 腹【答

41、案示例】晋平公:从谏如流 择善而从 祁黄羊:出以公心 不念旧恶 腹:大义灭亲 铁面无私【说明】考查考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积累、运用熟语的能力【试题31】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平公曰:“善。”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3分)【答案】晋平公认可并批准祁黄羊的建议。国人对祁黄羊的荐贤、晋平公的纳谏以及解狐、祁午的称职表示赞赏。孔子对祁黄羊的荐贤原则表示赞赏。【说明】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试题32】(2015年第15题)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

42、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答案】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说明】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

43、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参考答案】不同之处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看法及理由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

44、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说明】考查考生基于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体察与阐发文本内容、领悟与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试题33】(2018年第13题)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参考答案】三次回答:孔子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