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2020学年福建省莆田二十五中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0分)1(12分)古诗文背诵(1)月下飞天镜, 。(2) ,千里殊风雨。(3)馨香盈怀袖, 。(4)大漠孤烟直, 。(5)素湍绿潭, 。(6) ,山山唯落晖。(7) ,松枝一何劲!(8) ,志在千里。(9)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10)黄鹤楼中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2(2分)修改病句,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原句: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修改句: 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感恩之心,既能幸福他人,也会快乐自己。生活在幸福的日子里,我的思绪总是飞得很远。
2、 如果我是红花,我会感谢绿叶无怨无悔的奉献;如果我是蜜蜂,我会感谢花朵慷概无私的ku赠; , 。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更是对责任的承担,对道义的坚守。感恩朋友,你才会肝胆相照,患难与共;感恩生活,你才会热爱生活,回报社会。请不要吝啬自己的感恩之情,因为,心存感恩,才会珍惜拥有,珍惜幸福。(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ku 赠 吝 啬(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结合语境解释划线词。坚守: (4)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面的画线句构成排比句。二、阅读(70分)4(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不初
3、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全诗以“行”为线索,以 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诗中的“钱塘湖“是指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5(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
4、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乙】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
5、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注释】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墙援:篱笆墙。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泰:安适。忧望:挂念,盼望。微之即元微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好友。瞥然:形容时间短暂。此信写于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年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期。(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猛浪若奔 窥谷忘反 修竹千余竿 去我万里 (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飞泉落于檐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尽在其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C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封题之时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鸢飞戾天者,
6、望峰息心。大抵若是,不能殚记。(4)根据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甲、乙两文中这一个字“ ”最能概括两文所描写的山水之景的共同特点。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美文,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具体分析。甲文表达的情感: ;乙文表达的情感: 。6(21分)请认真阅读文章为爱挺直,完成下列各题。父亲早早去世,为了生计,母亲在家乡摆了个水果摊,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张罗。到了七点左右,一切准备妥当了,于是用三轮的脚踏车,载着顺路的他和一车水果,在晨曦中一路奋进。母亲的背驼得很严重。到了冬天,在这个北方的小城里,北风裹着雪花,一路肆虐。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用力地挺直了背。躲在母亲背后的他,恍然发现母亲的驼背直了
7、不少。到了学校,他欢呼着跳下车,把这个惊喜发现告诉了母亲。他还沾沾自喜地叮嘱母亲,说不定蹬脚踏车有助于纠正驼背呢。母亲笑了笑,不以为意。可是懵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可是日复一日,他失望地发现,母亲蹬脚踏车时,脊背是直的,可一下车,却又成了驼背。于是,同学们的嘲笑始终伴随着他。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里。没过了几年,他娶了个漂亮的妻子,也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直到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送四岁的女儿去幼儿园。那天的北风格外地大,
8、刮在脸上竟有些生疼。女儿惊叫了几声,他于是下意识地挺直脊背,挡住迎风而来的寒风。风像刀子一样,在身上刮过,他却始终牵挂着后座上的女儿。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老家的母亲。他也终于明白,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雪。母亲的背,因为爱而挺直。可他不知道的是,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阵酸楚。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1)因为母亲的驼背,对他心理影响甚大。请认真阅读全文,结合文中相关词句和理解,
9、梳理他心理变化的过程,然后填写在下面横线上。因为母亲驼背他感到 ;冬天里,母亲用力踏车,挺直了脊背,他 ,继而又失望;母亲想过来看看孙女,他 ;他骑车送女儿上学,突然明白,心中 。(2)选文第段中说“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根据你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他的“希望”是什么?(3)“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结合选文,请你说说他“不断推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4)选文第段中说“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在文中“这样的戏”具体指什么?(5)文章结尾说“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
10、,那是一堵爱的厚墙。”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例,你的母亲对你也是无微不至的关爱,为你的学习生活遮风挡雨,请你叙述出来给大家分享。7(12分)阅读说明文并完成下列各题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靡已久,这就是面条。若问面条的问世时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面条横跨亚欧,它的普及与商贸密切相关。我国宋代的开封曾有“面条天堂”的美誉,这与其繁华开放的国际商贸大都会的地位不无
11、关系。有文字记载,当时阿拉伯商队长途跋涉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干面条就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后来,面条又以开封为起点,传播到蒙古、韩国、日本等国。商贸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普及推广。传说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条就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藏喇嘛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面条细长易煮,可干食,可汤食
12、,适合东西方不同的烹饪方法,因而能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成为人见人爱的美食。如今,全球50亿人口每年消费約100亿块现代版干面条方便面,如果用这些方便面来搭建埃菲尔铁塔,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些方便面足以搭建327座埃菲铁塔!在面条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赋予它丰富的象征意义。仅以亚洲为例:在日本,人们在农历七月初七吃素面象征着好运连连。在泰国,人们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象征着喜事不绝。在我们中国,生日吃面条的传统绵延千年,它象征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细长的面条蕴含着人们对好运绵长、幸福持久的殷切希望。一碗小小的面条丰富着我们的饮食文化。它是一种“美味粘合剂”,内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面条记录着人类几
13、千年的历史,它在不同地域间传递文化,连接起全世界。(1)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2)面条的普及与发展有哪些原因?用简要概括。(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出现在新疆。B阿拉伯人是最早发明干面条的。C全球年消费方便面100亿块左右。D人们经常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4)下列这段文字可以放在本文哪一段末尾?请具体阐明理由。 在一幅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油画上,有一名妇女正在揉面,而另一名妇女在把又细又长的生面条挂在架子上准备晾干。这表明距今1000年前,面条又神秘地出现在地球的另一端欧洲。8(10分)阅读下面非连续文本,完成下列各题。“全面二孩”来了,你怎么看【政策背景】
14、 计划生育政策自1980年开始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国出生人口数量,但近年来,一系列的人口问题使计划生育的目标和理论依据都受到质疑。男女出生比例节节升高,从1980年的107.4:100上升到2004年的121.1:100人口结构问题凸显,目前,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升,从2010年的13.3%上升到2014年的15.5%另外,我国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已经超过1.5亿户,独生子女养老负担沉重,而一些家庭的“失独”不仅成家庭灾难,也成社会之痛。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 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
15、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各种声音】 网友“初为人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今高养育成本时代已经到来,一个孩子,从怀孕到分娩,从出生到成长,直到学成后参加工作,的确是一笔很大的支出。我们这代人 太累了,养育一个孩子,尚且困难重重,再生一个简直难以想象。养而不教,教而不善,结 果是害了孩子害了自己。网友“平民布衣”:生个二胎是为了让大的有个伴,可有谁知道大的到底能不能接受?增加一个弟弟(妹妹)来分享父母亲人的爱,他(她)的心理平衡不平衡?网上不是报道了 一些孩子逼迫父母放弃生育二胎的事例吗? 大楚网:放开政策后,生育潮是否会如预期般出现,政策都不应该是鼓励生育的唯
16、一杠杆。“入园难”“入托难”的现实问题依然困扰着我国许多家庭;生得起养不起的顾虑也绝非喊几句口号就能消除。如果真想鼓励民众生育,就应该用社会保障和福利消除民众顾虑,让想生的人生得起、养得起,还要养得好。【漫画两幅】(1)请根据“政策背景”的内容,概括出“全面二孩”政策出台的原因。(2)观察漫画一,说说在“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父母为什么还纠结。(3)请结合“各种声音”和漫画二,说说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打消父母生育二孩的顾虑。9(5分)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 ,是 (作者)写的一部文笔优美的 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陕北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
17、作者采访和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客观地向全世界真实报道 的真实情况。三、写作(60分)10(60分)写作请以“把 (“坚强”、“理解”、“感恩”“责任”等)种在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补全题目,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不得抄袭。(4)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019-2020学年福建省莆田二十五中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20分)1(12分)古诗文背诵(1)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2)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3)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6
18、)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7)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10)黄鹤楼中抒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边诵边写,规范书写,认真检查,力求不出错别字。【解答】答案:(1)云生结海楼(2)八方各异气(3)路远莫致之(4)长河落日圆(5)回清倒影(重点字:倒)(6)树树皆秋色(7)风声一何盛(8)老骥伏枥(重点字:骥)(9)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重点字:鳞)(10)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重点字:暮)【点评】做好本题关键平时要扎
19、实积累课本中出现的重点诗文名篇。2(2分)修改病句,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原句: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修改句: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然后加以修改。【解答】该句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将“科研人员”移至“经过”之前。答案: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点评】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1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
20、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2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3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3(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感恩之心,既能幸福他人,也会快乐自己。生活在幸福的日子里,我的思绪总是飞得很远。 如果我是红花,我会感谢绿叶无怨无悔的奉献;如果我是蜜蜂,我会感谢花朵慷概无私的ku赠;如果我是大树,我会感谢太阳赋予我生命的能量。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更是对责任的承担,对道义的坚守。感恩朋友,你才会肝胆相照
21、,患难与共;感恩生活,你才会热爱生活,回报社会。请不要吝啬自己的感恩之情,因为,心存感恩,才会珍惜拥有,珍惜幸福。(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ku馈赠 吝ln啬(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慷概无私”,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慷慨无私”。(3)结合语境解释划线词。坚守:坚决地遵循(遵守)(4)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面的画线句构成排比句。【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字音字形、词语含义、补写句子。【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字形字音,平时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多加区分。(2)本题考查的是字形,平时对一些常用字词要加强积累,对形近字多加区分,偏旁是义旁,用偏旁来区分也是个不错的方法。(3)本题考
22、查的是词义,解释词语的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境。(4)本题考查的是补写句子,解答好此题,首先要审读全句,全句围绕的中心话题是“感恩之心,既能幸福他人,也会快乐自己”,然后再审视好被仿写句的特点,如句式,修辞等方面,再就是注意语意通顺连贯。答案:(1)馈 ln(2)慷概无私 慷慨无私(3)坚决地遵循(遵守)(4)示例一:如果我是大树,我会感谢太阳赋予我生命的能量。示例二:如果我是小河,我会感谢上苍赐给了我响亮的歌喉和永不疲倦的身躯。【点评】平时加强积累,多对语言方面加以训练,这些基础性较强的题难度不大。二、阅读(70分)4(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不初平云
23、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全诗以“行”为线索,以春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诗中的“钱塘湖“是指杭州西湖。(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
24、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首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春天里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诗中的“钱塘湖“是杭州西湖。(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描述。要注意扣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及特点来展开描写,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
25、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答案:(1)春,杭州西湖。(2)示例: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点评】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
26、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5(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
27、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乙】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选自白居易与元微之书)【注释】东西
28、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墙援:篱笆墙。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泰:安适。忧望:挂念,盼望。微之即元微之,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好友。瞥然:形容时间短暂。此信写于白居易在唐代元和年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期。(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猛浪若奔飞奔的马窥谷忘反同“返”,返回修竹千余竿长去我万里距离(2)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飞泉落于檐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B尽在其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C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D封题之时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大抵若是,不能殚记。(4)根据文章
29、的内容,回答问题。甲、乙两文中这一个字“绝”最能概括两文所描写的山水之景的共同特点。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美文,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具体分析。甲文表达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乙文表达的情感:作者对挚友微之的怀念。【分析】参考译文:【甲】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
30、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乙】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美景绝妙第一,喜爱得
31、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树,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像这样,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挂念,现因此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坐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下,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中的僧人,有的
32、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上谷中传来猿猴的哀号和禽鸟的鸣叫。平生老朋友,距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此时突然产生。【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句意为: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奔:飞奔的马句意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句意为: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修:长。句意为:距离我万里。去:距离。(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于:在/向;B其:代词,这/代词,他的;C以:连词,表目的/动词,认为;D之:助词,的/助词,的。故选:D(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
33、不遗漏、不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重点词语有: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息:平息。句意: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句重点词语有:大抵,大概;若,像;是,这样。句意:大致像这样,不能详尽记述。(4)本题考查文本的理解与信息筛选。阅读甲文,可知本文以总分式结构写作全文,文章第一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下文,接着后文分别描写所见的山与水,所以最能表现山水共同点的,即为总起句中的“绝”字。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题干要求结合原文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甲文,根据作者所描绘的
34、景色,以及文中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以看出委婉地表现出作者对追求名利者的蔑视,以及自己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乙文根据其中的“微之微之!”“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尘念,此际暂生”,可以看出主要表现作者对朋友微之的思念之情。答案:(1)飞奔的马 同“返”,返回 长长的 距离(2)D(3)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大致像这样,不能详尽记述。(4)绝甲文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乙文表达了作者对挚友微之的怀念(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点评】文言词积累:1
35、绝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猿则百叫无绝(断,停,停止)2上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边)3无直视无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不)6(21分)请认真阅读文章为爱挺直,完成下列各题。父亲早早去世,为了生计,母亲在家乡摆了个水果摊,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张罗。到了七点左右,一切准备妥当了,于是用三轮的脚踏车,载着顺路的他和一车水果,在晨曦中一路奋进。母亲的背驼得很严重。到了冬天,在这个北方的小城里,北风裹着雪花,一路肆虐。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用力地挺直了背。躲在母亲背后的他,恍然发现母亲的驼背直了不少。到了学校,他欢呼着跳下车,把这个惊喜发现告诉了母亲。他还沾沾自喜地叮嘱母亲,说不定蹬脚踏车
36、有助于纠正驼背呢。母亲笑了笑,不以为意。可是懵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可是日复一日,他失望地发现,母亲蹬脚踏车时,脊背是直的,可一下车,却又成了驼背。于是,同学们的嘲笑始终伴随着他。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里。没过了几年,他娶了个漂亮的妻子,也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直到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送四岁的女儿去幼儿园。那天的北风格外地大,刮在脸上竟有些生疼。女儿惊叫了几声,他于是下意识地挺直脊背,挡住迎风而来的寒风。风像刀子一样,在
37、身上刮过,他却始终牵挂着后座上的女儿。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老家的母亲。他也终于明白,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雪。母亲的背,因为爱而挺直。可他不知道的是,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阵酸楚。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1)因为母亲的驼背,对他心理影响甚大。请认真阅读全文,结合文中相关词句和理解,梳理他心理变化的过程,然后填写在下面横线上。因为母亲驼背他感到自卑;冬天里,母亲用力踏车,挺直了
38、脊背,他惊喜,继而又失望;母亲想过来看看孙女,他推脱;他骑车送女儿上学,突然明白,心中酸楚。(2)选文第段中说“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根据你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他的“希望”是什么?(3)“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结合选文,请你说说他“不断推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4)选文第段中说“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在文中“这样的戏”具体指什么?(5)文章结尾说“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例,你的母亲对你也是无微不至的关爱,为你的学
39、习生活遮风挡雨,请你叙述出来给大家分享。【分析】本文通过记叙驼背的母亲在风雪中挺直背为他挡风遮雨的情景,他成年后却不愿让妻女见到驼背的母亲,直到有一天他挺直脊背为女儿挡风,才感悟到母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解答】(1)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根据提示句,从原文看以找到“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让他看到了希望”“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突然涌进了阵阵酸楚”。(2)本题是对内容理解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
40、总结回答即可。通过原文第三段可以找到“可是懵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3)本题是对内容理解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总结回答即可。通过文意可以看出他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是为了不让妻子、女儿以及其他人看到母亲的驼背形象。(4)本题的考点是代词的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从上文可以找到: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寒;每次把他送到
41、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5)本题是开放性问题,结合文章的主旨,再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是文章的主旨句,表现出不管母亲再瘦小、再卑微,在子女的面前,都会激发出强大的力量。根据此意来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护即可。答案:(1)自卑、惊喜、推脱、酸楚(2)希望母亲能通过蹬脚踏车让驼背逐渐挺直,使自己不再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3)为了不让妻子、女儿以及其他人看到母亲的驼背形象。(4)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
42、了刺骨的风寒;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5)示例:每次下雨的时候,母亲都会把雨披披在我的身上,自己被雨淋湿。生病的时候,弱小的母亲整夜守护我,背我去医院等。【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记叙文的分析和积累。解答此题,注意要仔细阅读文段内容,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提炼答案。句段分析关键要注意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旨是,所以完成这道题的前提是弄清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注意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并从这种理解重拾自己的思想受到启发。7(12分)阅读说明文并完成下列各题在世界美食文化的大餐桌上,有一种面食简单而平常,却风靡已久,这就是面条。若问面条的问世时
43、间,科学的定论为时尚早。有资料记载,1991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新疆一处两千年前的墓葬里。发现器皿中盛有又细又长的食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面条。墓葬的主人是早在2500年前就定居在新疆的古欧洲人,他们可能是最早制作面条的先人。面条横跨亚欧,它的普及与商贸密切相关。我国宋代的开封曾有“面条天堂”的美誉,这与其繁华开放的国际商贸大都会的地位不无关系。有文字记载,当时阿拉伯商队长途跋涉穿越丝绸之路来到开封经商,能够保存6个月的干面条就是他们最喜爱的食品。在经商途中,他们将干面条技术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后来,面条又以开封为起点,传播到蒙古、韩国、日本等国。商贸的繁荣客观上促进了面条的普及推广。传说
44、中世纪初期,阿拉伯人征服了意大利的西西里,于是阿拉伯面条就随着伊斯兰文化传入西西里,促成了意大利面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一批西藏喇嘛为传播中国文化来到不丹,不久,不丹人的餐桌上出现了一种新的面食“面迟”。有学者认为“面迟”是对中文词语“面条”的异读,也是两国文化交融的见证。可见,面条的发展与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有关。面条细长易煮,可干食,可汤食,适合东西方不同的烹饪方法,因而能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成为人见人爱的美食。如今,全球50亿人口每年消费約100亿块现代版干面条方便面,如果用这些方便面来搭建埃菲尔铁塔,结果会怎么样呢?这些方便面足以搭建327座埃菲铁塔!在面条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人
45、们赋予它丰富的象征意义。仅以亚洲为例:在日本,人们在农历七月初七吃素面象征着好运连连。在泰国,人们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象征着喜事不绝。在我们中国,生日吃面条的传统绵延千年,它象征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细长的面条蕴含着人们对好运绵长、幸福持久的殷切希望。一碗小小的面条丰富着我们的饮食文化。它是一种“美味粘合剂”,内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面条记录着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不同地域间传递文化,连接起全世界。(1)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是指面条这种食物丰富了饮食文化,并在不同地域间传递文化,连接世界。(2)面条的普及与发展有哪些原因?用简要概括。(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出现在
46、新疆。B阿拉伯人是最早发明干面条的。C全球年消费方便面100亿块左右。D人们经常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4)下列这段文字可以放在本文哪一段末尾?请具体阐明理由。 在一幅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油画上,有一名妇女正在揉面,而另一名妇女在把又细又长的生面条挂在架子上准备晾干。这表明距今1000年前,面条又神秘地出现在地球的另一端欧洲。【分析】这篇文章开篇点明说明对象,接着介绍了面条的起源,接着介绍了促进面条普及推广的原因以及面条与文化融合的关系,然后介绍了面条的受欢迎程度,最后指出了面条的意义。【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抓住划线句中“粘合剂”的含义,理解其比喻意义,阅读所示文段,根据几个语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