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80KB ,
资源ID:120818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208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能力水平测试4 Word版含解析)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能力水平测试4 Word版含解析

1、第四单元能力水平测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敬畏伦理与和谐社会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某种意义上说,“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敬畏伦

2、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

3、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宏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

4、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含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之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

5、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使人类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这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1. 下列不属于对“敬畏伦理”这一概念理解的一项是()A. “敬畏伦理”促使人们有所作为,告诫人类有所不为。B. “敬畏伦理”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C. “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内在地包蕴着“畏惧”的内涵。D. 敬畏

6、伦理是以人类特有的敬畏感为基础的道德规范。解析:这是对“伦理”的理解,不是对“敬畏伦理”的理解,答非所问。答案:B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A. 敬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B. 敬畏感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C. 敬畏感始终处于生成性过程之中。当今一些人的敬畏感日趋淡漠。D. 对敬畏感的褒扬,不是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限制。解析:由原文第六段中“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

7、理规约”。可知,选项D中“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限制”不合文意。答案:D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慎独就是在独处无人看见时,也要警示、规约自身的言行,谨慎不苟,这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宏气象。B. 因为敬畏伦理是人类培养人格、安身立命之本,所以敬畏伦理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C. 当今时代,有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弱化,对这种趋势,应该辩证地加以分析对待。D. 培育公民的仁爱之心,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公民的道德境界,敬畏必然性律令,就能建构成和谐社会。解析:“就能建构成

8、和谐社会”太绝对了。答案:D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2013江苏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

9、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

10、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余积。(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B. 及即尊位及:等到C. 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D. 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解析:“疾满百日当解禄”,请病假满一百天应当解除俸禄,这本是一项制度,所以“制”,应释为“制度、规定”。答案:C5.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

11、3分)()在邺下名为清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有司籍其家,家无余积A. BC. D解析:第句李丰还未为官(白衣:平民百姓);第句是言李丰在曹爽专政时的为官态度,并不是讲其“不贪财”。答案:D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B. 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C. 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12、。D. 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解析:根据第一段明帝问吴降人闻名中国的江东名士是谁,吴降人说是李安国,再加上明帝左右的人都知道李丰就是李安国,说明李丰的名声不只是在魏国传播。答案:A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3分)译文:_(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4分)译文:_(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3分)译文:_答案:(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李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

13、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译文:李丰,字安国,是原卫尉李义的儿子。黄初年间,凭借父亲的职务被召为随军。李丰当初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十七八岁时,在邺城一带有清白的名声,品评辨别当时的人物,天下的人一致称颂,没有人不在意他。后来在许昌担任随军,声誉渐渐地兴隆起来。他的父亲不愿意他这样,就让人把门关上,命令他断绝与客人往来。当初,明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李丰是文学侍从。等到明帝当了皇上,抓到吴国的一个投降者,问他说:“江东听说过中原的有名之士是谁呀?”投降者说:“听说过有个叫李安国的。”这个时候李丰是黄门郎,明帝问身边臣子“李安国”在哪里,身

14、边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字竟然在吴越流传?”后来,李丰转任为骑都尉、给事中。明帝驾崩后,李丰任永宁太仆,因为他名过其实,很少被委以重用。正始年间,李丰升职为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尚书省任职,经常称病(不来工作),当时台省的制度是,生病(请假)满一百天应当解职。李丰生病(请假)没有满几十天,就暂时带病工作,不久又卧病,像这样好几年。当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和李伟,做官的几年间,都当过郡守,李丰曾经在众人面前公开告诫两个弟弟。等到司马宣王长期卧病,李伟当了两千石的官,他因为嗜酒荒废政务,使新平、扶风二郡治理混乱,但是

15、李丰没有召唤他,大家认为李丰是在凭着皇上的宠幸(而不问事)。曹爽专政,李丰在曹爽、司马宣王两派之间摇摆不定,没有表现出亲疏厚薄,所以在当时有批评他的文字说:“曹爽的权势像开水一样热,太傅父子的权势像浆水一样冰冷,李丰兄弟几个像飘荡不定的游光。”其中的意思是认为李丰虽然对外表现出无欲无求,但是内心图谋奸事,犹如鬼怪游光。等到司马宣王上奏给曹爽定罪,在宫门停下车,和李丰碰面。李丰害怕,马上昏厥,脚软得在地上不能站起来。到嘉平四年司马宣王死了以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的意见:“有谁可以补任?”有人提出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不是显要的职位,但是认为自己已和皇家联姻,该考虑依附皇上,因此领命而不

16、推辞,于是大将军上奏任用李丰为中书令。李丰当了中书令两年,皇帝接连单独召见他,和他说话,(别人)不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景王知道他们是在议论自己,请求李丰(告知询问内容),李丰不把实情告诉他,于是景王就杀了他。杀他这件事是秘密办的。李丰先后在两朝当过官,不在意家庭生计,依仗俸银禄米(过活)罢了。虽然李韬娶了公主,李丰总是约束命令他不能有侵占夺取财物的行为,李丰经常得到赏赐,他就把它们送去给宗族亲戚;如果是从宫中得到的赏赐,就大多送给自己的子弟,但是李丰都送给了外甥们。等到李丰死后,有关部门登记他的家产,家中没有余粮积银。(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89题。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

17、苏轼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8. 本词下阙运用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5分)答:_答案:下阙运用了“水”和“飞絮”两个意象(2分),烘托了凄迷哀伤的氛围(2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1分)9. 本词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6分)答:_答案: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分)。上阙写临别前夜,不知从何处传来悠扬的笛声,惊醒了自己本来心绪不宁的幽梦,再写醒后推窗远眺,但见新月一弯,愁烟满渚,江天迷雾,不禁触景生情,(2分)在脑中想象出送别的场面:落花飞絮的渡口,浩浩东流的江水,欲去难去而又不得不去的行人。(2

18、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而后人哀之;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2)以无厚入有间,_。(庖丁解牛)(3)_,时不利兮骓不逝,_,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之死)(4)纸上得来终觉浅,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答案:(1)秦人不暇自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2)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3)力拔山兮气盖世 骓不逝兮可奈何(4)绝知此事要躬行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 2014山西省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宣金学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人。她也是在该奖项设立的10

19、0多年里,第13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而在此之前,她3次荣获加拿大总督小说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还有布克国际文学奖等。门罗觉得,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在过去的大半生里,“我没有一天停止过写作”。她生活在加拿大西部一个只有3000居民的小镇,这是她第二任丈夫出生的地方。家境贫寒的门罗只完成了大学前两年的课程,随后就嫁给詹姆斯门罗,来到温哥华的郊区,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在随后几年里,她连生4个女儿。怀孕期间,门罗一直“像疯了一样”写作,因为她觉得,“以后有了孩子,就再也不能写作了”。写作对主妇门罗来讲变成一件奢侈的事。孩子们还没到上学年龄之前,门罗在她们睡午觉的时候写作。等孩

20、子上学了,她就在她们上学之后写。她和第一任丈夫开了一家小书店,去打理书店之前,在家做完家务后的空余时间也用来写作。她对自己每天的写作页数有一个定量,强迫自己完成,“这是一种强迫症,非常糟糕”。有一段时间,她要照顾4个孩子,她试过一直写到凌晨1点,然后第二天一早6点起床。在她有些绝望的时候,1968年,门罗37岁,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终于问世这部集子的写作时间差不多和她大女儿年龄相仿。而这本迟到的处女作一炮而红,为她第一次赢下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随着声名鹊起,她反而成了加拿大文学圈一个不折不扣的“逃离者”。她搬回了自己出生的安大略省,在克林顿小镇定居下来。有记者称她在避开与文学界的

21、接触方面是个“高手”。“我想我是个友善的人,但不好交际。”门罗淡淡地回答道,“如果不是这样,我可能已经丧失了自信。我会听到太多我不理解的谈话。”她从不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公众意义上的作家,她说:“唯一会阻止我写作的就是把写作当成一份职业。”门罗是个绝好的聆听者,她小说中的许多素材,都来自她听到的小镇上的故事。她写的基本都是在这个小镇上演的平民爱情、家庭生活。门罗共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我从不为寻找素材发愁。我只要等,素材就会冒出来,唯一让我犯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海量的资料。”她说她永远都不会离开这个小镇。 “她的作品地域性非常强,同时,她在小说中为我们呈现出这些地方人们

22、的普遍共通的人性。”纽约客小说编辑黛博拉特瑞斯曼评价道。但是很久以来,加拿大作家都不太敢触碰与加拿大相关的题材和小城镇的故事。“我们被告知这些题材在市场上销量惨淡。”加拿大作家联盟的执行主任约翰德根表示,“爱丽丝门罗则为我们照亮了这条道路,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写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这是她成功的秘诀。”门罗每天坚持走很远的路。门罗给自己定的目标是5公里,如果哪一天不能走这么多,以后必须在其他时间补回来。“你是在保护自己,这么做会让你觉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像每天坚持散步一样,门罗也从没停止写作。其实,门罗所害怕的“不是放弃写作,而是放弃那种兴奋,或者失去想要写

23、作的冲动”。她一直疑惑:一旦不需要一直工作了,大多数人会干什么?“我唯一用来填补生活的就是写作,我没有学会如何多姿多彩地生活。”面对法新社的记者,她谦虚地讲道,“我想我在文学方面成功,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天赋。”在出版最后一本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之后,门罗宣布封笔。该书获得了安大略省的延龄草图书奖。“在欢呼中离去,感觉很美。”门罗自我安慰道。获得诺奖,似乎又让她燃起了写作的冲动。门罗笑着说:“我实在工作太久了,我想也许自己该放松放松了。但是,获得诺奖或许会让我改变封笔的主意。”宣布门罗获奖的彼得英格伦评价道:“短篇小说一直处于长篇小说的阴影中,门罗选择了这种艺术形式,她将它很好地开垦,接近完美。

24、”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兹克曾称她为“我们时代的契诃夫”,“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很多人想知道,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对门罗来讲是否算是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10月16日)(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而在此之前,她3次荣获加拿大总督小说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还有布克国际文学奖等。 B. 门罗是加拿大文学圈一个“逃离者”,因为害怕听到她所不理解的谈话,失去自信;但她创作的许多素材又都是聆听来的,作者这样写有点前后矛盾。C. 门罗写作臻于完美,却不把写作当成

25、一种职业。美国作家奥兹克认为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D. 门罗认为如果你遵守了你认为的好的规矩和习惯,那么你是在保护你自己,因为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E. 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客观、直白、真实地讲述了加拿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门罗的故事,语言朴实,同时引用了许多名家的评价,使文章更具说服力。(2)门罗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答:_(3)门罗成功的秘诀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答:_(4)门罗为什么说“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对门罗来讲是否算是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请结合材料

26、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答案:(1)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D得1分,选A、B不得分。(2)素材取自她所在的小镇的平民爱情及家庭生活。作品地域性强,并且写的是这些地方人们普遍共同的人性。选用短篇小说艺术形式,接近完美。(每点2分,共6分)(3)善于聆听,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不受利益的诱惑,看轻作品的销量。发挥自己的天赋,不把写作当作一种职业,而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乐趣(使命)。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勤奋写作,且坚持不懈。独立创作,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任选3点,每点2分,共6分)(4)第一问:门罗之所以把“写作比作一场绝望的竞赛”,是因为在门罗看来,写作是没有终止的,且写作的最高境界是难以达到的。

27、(2分)第二问:观点一:门罗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2分)在她过去的大半生中,她绝望过,逃离过,但她从未停止过。她抽出一切时间写作,并且每天规定一定的页数,强迫自己完成。诺贝尔文学奖是全世界文学界最高的奖项,她获此殊荣,就是赢得了写作这场绝望的竞赛。约翰德根评价说:“爱丽丝门罗则为我们照亮了这条道路,这是她成功的秘诀。”可见他认为门罗是成功的。(或:彼得英格伦认为她的作品“接近完美”,可见他认为门罗是成功的。或:辛西娅奥兹克称门罗为“我们时代的契诃夫”,“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可见他认为门罗是成功的。)(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观点二:没有赢得这场绝望的竞赛。(2分)门

28、罗处女作一炮而红之后,她继续写作;在最后一本小说集出版后,她宣布封笔,但获得诺奖后或许再继续写作。彼得英格伦评价她的作品“接近完美”,但追求无止尽,“接近”并不等于完美。辛西娅奥兹克称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这表明她的作品还需要时间的考验。诺贝尔文学奖并不代表写作的最高境界,获此殊荣不等于赢得了这场竞赛。(四点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第卷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 蒂姆库克长期以来其实已在掌管苹果公司,乔布斯两次病休期间,实干家库克都临危授命,负责苹果的日常运营工作。B. 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亩产926.6

29、公斤,再创新纪录,用“大师”一词已不足以形容其贡献,称他为“活着的国宝”才是实至名归。C. 腾讯会把钱投入到网络游戏、即时通讯还是互联网新业务?尽管腾讯高层没有透露半点风声,然而来自业界的揣测却已经满城风雨。D. 购物能给女人带来幸福感,特别是面对打折等促销活动,那种以便宜的价格买到自己心仪的物品的快乐,更是男人所不可理喻的。解析:A.“临危授命”: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此处不合语境,可换为“临危受命”。 B“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符合语境。 C“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多指坏事)。不合语境,可用“铺天盖地”。 D“不可理喻”:

30、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此处望文生义。答案:B13. 2014郑州市第一次质量预测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A. 多日来中国东部地区持续严重雾霾天气,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达6级,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航班起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B. 今年“双十一”,淘宝24小时便创造出350多亿的成交额。在电子商务的攻势下,每年“双十一”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C. 嫦娥三号探测器12月14日在月球表面成功着陆,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枧器两部分组成,其中80%以上的技术和设备为我国全新研发。D. 有人批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

31、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解析:A项“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有歧义;B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或“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两部分组成”。答案:D14. 2014山东省潍坊市模块监测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生命燃烧的火焰是绿色的吗?我不知道。_,_,_,_,_:_,然而最终不但他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且他自己也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个人毕其一生,想要改变自然,在自然中留下一些个人的痕迹有的时候我感到它是死者生命的延续,灵魂的表白

32、那燃烧是无声的,唯其无声,方显执着而在他的墓上,绿草葳蕤地生长,如熊熊的火焰有的时候我又觉得,它只是自然在平静地昭示的一个真理一个人的躯体,不管化不化成灰,都要埋入地下,化成肥料A. B C. D解析:第句“埋入地下”与第句“墓上”相承接,“火焰”与第句“燃烧”相接,与句“有的时候”相接,第句中“昭示的一个真理”引出后面结论,第句“这个人留下痕迹”与语段最后的句子相连。答案:D15. 请用简明、平实的语言转述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5个字。(5分)影像是历史的眼睛,也是现实的摄魂术。它是对世界忠直的观察、记录、发现,而非对世界的提纯、美化,或者丑化。伍尔芙说图像“不是争论”,“它们就是

33、事实直接对眼睛所说的未经加工的声明”。这个由机器所作的记录,当然比文字更加中立、客观、可信,而我们能够将一些不该忘却的现实以影像的形式牢记心中,显然是对想象力的一种拯救。答:_答案:影像真实地记录生活,(2分)比文字更客观,(1分)能弥补、修正人们的想象力。(2分)16.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话。(6分) 鉴于有些学生在期末试卷上书写潦草,难以辨认,某大学教授给他的两个研究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寒假作业练字。对此,两人都赞成,但角度不同,各有道理。一个直截了当地说:_一个打了个比方说:_答案:示例:一个说:老师让我们练字,其实也是培养我们严谨认真的学风。一个说:研究生练字正如亡羊补牢

34、,重塑形象为时不晚。(每句3分,其内容2分,形式1分,答案中必须从不同角度说出道理。)五、写作(60分)17.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最近,社会上涌现出了更多的“最美”,从“最美妈妈”“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等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平凡而伟大的道德力量,以及对于民众的震撼和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最美”已成为社会上一道最温馨与和谐的亮丽风景。虽然,很多“最美英雄”都付出了沉重甚至是生命的代价,然而,在他们高尚的道德感召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众自觉加入“最美”行列。有评论说,“最美”绝非迸发于瞬间,而是孕育日久,犹如那蓦然盛开的鲜花,早已有阳光雨露滋养,含苞待

35、放多时。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本题是一篇现实型材料作文,材料的含意相对较为显豁,不像寓意型材料作文的含蓄。本题是多则材料的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求分析较多则材料在内涵上的异同之处,重点找到这几则材料内容上的共同点,并以此作为文章的立意。这三则材料内容的共同点是记叙“最美”的人的感人事迹,其中心为赞美、弘扬向善、行善的社会美德。据此,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平凡中也有伟大的力量;再小的善举也能显示出博大的爱心;不畏代价,追求高尚;美存在于有爱心的行动中;要善于滋养自身的真善美;向善、行善、扬善。【佳作欣赏】与人为善,

36、善莫大焉善,是埋藏于每个人心灵中的花种。一个真诚的笑容,一次伸手的搀扶,一碗清澈的凉水,一句真心的鼓励只是这些,只要这些,善的种子就会在心间开出最美丽的花,散发最甜美的香气,结出最丰硕的果实。与人为善,心灵得以慰藉。为善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讲的仁义道德,佛家讲的普度众生,道家讲的修身养性,都是一种与人为善精神的体现。古人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道”是什么,何以变化而生万物,恐怕其中的精髓就是“为善”。力所能及地行善,如果你指望从中获得回报,那么,它的回报是心灵的平静,它可以使我们活得坦然,活得踏实,甚至可以使我们活得骄傲。“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

37、”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他们并没有得到丰厚的物质回报,但他们的行善得到社会大众的普遍称赞,他们的心灵自然也就得到了最大的慰藉。与人为善,事业可成。善有善报,行善之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行善的同时,便为自己种下了“善德”的种子。“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有个著名的“圮下之履”的故事,他恭恭敬敬地替老人多次捡鞋并穿好,后来也因此得到一部兵书,继而成了一名优秀的军事家。张良正因为有指点江山、运筹万里的宏图,心中怀有济苍生于乱世的善念,才能行善而受益终身。姬昌初春打猎获得母鹿而不取,因“善”而闻名,此后所以兴周;反之,不善之人,即使一朝得势,也往往落得个千古骂名,为人不齿。与人为善,社会得以和谐

38、。社会是个整体,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者众人去维护,只要人人都献出一分善,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两根萝卜度一日,三十万元助学子”,这是海口善良教授陈启贤的真实写照!老人吝啬又大方,他对自己的生活吝啬,只为将那善良的帮助带给他人,让我们嗅到他那善良、那美丽的馨香!放眼望去,生活中,岂一个陈启贤?中国首善陈光标、信义兄弟孙东林、孙水林太多太多的善良人,释放着善良的馨香,可谓花香沁满园!在这样的馨香浸润下,社会岂能不美好不和谐?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那深沉的一跪,体现了日耳曼民族大气的善良;而此时的日本却还在篡改他的历史教科书,美化他的强盗侵略行径,不断给大和民族的善良蒙上尘埃。世界能否和平与稳定,其原因明眼人一看便知。为善是一种美德,无论修身还是治国,都应以善为先。与人为善,善莫大焉。【名师点评】本文的作者能抓住三则材料的中心立意:“与人为善,善莫大焉”。文章开头紧扣标题,用形象的语言对“善”进行了阐释。主体部分以“与人为善,心灵得以慰藉”、“与人为善,事业得以成功”、“与人为善,社会得以和谐”三个分论点来阐述中心论点。阐释时结合材料,举例丰富,内容充实。在语言表达上也简洁利落,不拖泥带水,是一篇不错的考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