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突破二 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 分类重识记,积累善旁通, 核心突破 落实比方法更重要,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理解必备知识 文化常识记忆方法,掌握关键能力 文化常识题的审答要点,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古代官职、姓名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等。其他如阴阳术数、星图占卜、兵法行阵等比较生僻、艰深或带有唯心色彩的可以不纳入复习范围。 面对内容广泛的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应该重视巧记。下面介绍几种巧记法: 1.分类串记法 (1)科举记忆法:明清时期科举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
2、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士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倘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理解必备知识,(2)雅号记忆法:“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囚”孟郊、“诗狂”贺子章、“诗奴”贾岛等。 (3)文体记忆法:教材所选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是按“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优选的文章。论语,语录体,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共20篇512章;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编年体,是按年代顺序编写
3、的史书;国语战国策,国别体,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二十四史”,纪传体,是以记载帝王、诸侯王、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的巨著,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他均为“断代史”。,(4)基数记忆法:殿试一甲等(状元、榜眼、探花);汉代二京都(洛阳、长安);政务三省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星宿四象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夜晚五时段(一更、二更五更);许慎六书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人有七情欲(喜、怒、哀、惧、爱、恶、欲);方位八荒地(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古国九州天(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儒家十义德(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父义、
4、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2.联想记忆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授官职 提升官职 调动官职免官或降职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分清易混法 文学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一定要分清,如“谥号”“庙号”“年号”等的区别。 常见“号”的区别: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美谥,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5、 恶谥,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 平谥,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
6、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的,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4.表格记忆法 这种方法系统、清晰、高效。如明清三级科举考试简表。,做文化常识题,不单单是依仗平时的文化积累,也依赖对原文的理解和对语境的把握。因为
7、该类题呈现出平时积累加语境理解的命题特点。建立起一套审题和答题规范十分必要。,掌握关键能力,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
8、因疏言:“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1)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解析 在表述“移疾”时,将个别
9、现象扩大为全部的内容。大多数时候,“移疾”是用上书称病的方式请求退职。,(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储意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B.太后是指皇帝的母亲,一般居住在中宫。 C.留中是封建社会皇帝对臣子的奏章采取的一种做法,即把臣子的奏章留在宫禁中, 不交议也不批复。 D.台谏,包括台官和谏官。台官,唐宋时指御史台的官员,明朝通称御史为台谏,其 职责是在朝规谏皇帝,出朝奉命巡视,主要是纠察百官之失。,解析 太后不住在中宫,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是万历五年(1577)的进士。授职鄢陵知县
10、,(因政绩好)被征召回朝授予御史。皇帝改派他巡视山西。陈登云回到朝廷,恰逢朝廷的大臣正在争论设立太子的事情。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由于贵妃家人暗中阻挠。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直言,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皇后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因为尊重圣德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扰乱设立储君,暗中谋划奸邪之事,以后还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奏章呈上,贵妃、郑承宪都大怒,同朝官员也替陈登云畏惧,但皇帝把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复。过了很久,陈登云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
11、,又奏告贬谪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朝廷的大臣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谏官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却让人轻视羞辱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希望他态度严正公平执法,为国家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当初进用的人选。”趁机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因长期驻守地方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却多次被搁置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樱持身廉,为政恺悌注公平,不畏强御。织造中官李实迫知府行属礼,樱不从。母忧归。服阕,起故官。进按察使,分巡福宁。十年冬,帝信东厂言,以樱行贿谋擢官,命械赴京
12、。士民以樱贫,为醵金办装,耆老数千人随至阙下,击登闻鼓讼冤。其后唐王称号于福州。令掌吏部,寻进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节选自明史曾樱传) 注 恺悌:和乐平易。,A.织造,明设立的专局,掌管丝织品生产,供官府使用。 B.服阕,古礼规定,父母死后,须守丧三年,期满除服。 C.登闻鼓,设置在朝堂之外,让臣民击鼓诉说冤抑之情。 D.文渊阁,即文渊阁大学士,是内阁长官,有宰相之权。,解析 织造是官署机构名称,也是官职名称,在文段语境中是指官职名称。作为机构名称源自明代,当时朝廷在江宁、苏州、杭州各地设立专局,管理织造各项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以供皇帝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作为官职名称,是指掌管织造
13、的提督中官。A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把官职名称和官署机构弄混了,二是把机构的功能说错了。,参考译文 曾樱,字仲含,是峡江人。曾樱保持自身清廉,施政和乐平易公平,不畏强暴。织造宦官李实迫使各知府行下属之礼,曾樱不服从。他因母亲过世返家。服丧期满,起用任原职。晋升为按察使,负责分巡福安、宁清二府。崇祯十年冬天,皇帝相信东厂的话,认为曾樱行贿谋求升官,就命令把他套上刑具送到京师。当地的士绅、百姓因为曾樱家里清贫,为他凑钱准备了行装,几千名年高德厚的人跟着他到京师,敲登闻鼓为他诉冤。后来唐王在福州称帝号。不久命令他掌管吏部,随即晋升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1.掌握命题特点 (1)题干特点 题
14、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颜色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选项的解说往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们精准掌握、细心辨析。 选项解说的“加颜色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关键词,而且是对这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选项可能是对加颜色词词义(包括文中含义)的解说,也可能跳出文本,不解说其本身的词义,只要与“加颜色词语”涉及的文化常识相关,都在解说的范围之内。,审答点拨,各选项解说的“相关内容”,在阅读的文本中可能会找到对应语句,也可能无法找到对应语句,因此不能仅凭文本内容就去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还要靠平时积累理解文本之外的相关古代文化常识,来判断
15、解说的正误。如2017年全国卷第11题B项中,有关“姻亲”与“血亲”的区别。 (2)设误方式 分析现有高考试题及模拟试题,了解命题者惯用的设误方式,并预测未来高考卷可能出现的新的设误方式,有利于识别陷阱,准确答题。 扩大范围。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说“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跳脱背景。如解说“嗣位”,本来是嫡长子继位,却说成“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忽略了嫡庶。,张冠李戴。如对“庙号”的解说弄成对“谥号”的解说。 以今释古。如将“中国”的今义说成“中国”的古义。 另外,还有望文生义、无中生有等设误方式,都需要特别注意。 2.掌握答题要点 (1)剖析语素,分析结构 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婉词、比喻义、引申义等。如“建储”一词,联系“建都”一词,“建”应是设立、确立,动词;联系“王储”一词,“储”应是已经确定继承皇位等最高统治权的人,名词。“建储”一词为动宾结构。,(2)利用语境,巧妙排除 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内涵比词典中的更丰富,故需结合语境才能具体理解。如“首相”一词,在“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中,显然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应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结合语境,才能知道“首相”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