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278KB ,
资源ID:114658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146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00所名校】2017-2018学年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7-2018学年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

2、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2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曾一度呈现出“八方来贡,万国来朝”的朝贡局面。对此表述错误的是( )A 处于官府的控制之下B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C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D 目的是宣扬国威3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道光苏州府志卷一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商品经济

3、推动人口流动B 聚居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C 政府放宽人口迁徙限制D 苏州府官员理念开放宽容4(2018年北京卷)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时间松江市镇数量1550年以前5915511722年11317231861年16718621911年369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 B C D 5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下列所述史实与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相背离的是( )A 1824年,英普条约规

4、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B 法国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C 1860年,法国与英国签订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D 航海条例规定: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港口的商船,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6马克思说:“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马克思认为( )A 资本主义制度是生产者贫穷和奴役的根源B 资本主义广泛应用使生产者逐渐成为奴隶C 机器是资本家增加财富和战胜自然的工具D 工业革命后机器广泛应用导致生产者贫穷7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

5、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B 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C 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D 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8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 缺少对欧洲其

6、他国家的观察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9苯胺染料、电动机制造等从理论到应用,德国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使得许多发明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全世界4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14名来自德国。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德国政府垄断科技发展B 德国成为欧洲经济中心C 德国工业发展氛围较浓厚D 德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1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 )A 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B 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C 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D 从戊戌变法到

7、清末新政11下面是18731930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时间(年)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合计机器及大工具原料建筑用品、设备(包括车辆船艇)、小工具、器材、半制品、材料、燃料等合计消费品原料直接消费资料18738181919858341893840678916130786190315007143850223627191017615011608241706541920285320225171516954619302693719213731173558A 经济结构已发生根本变化B 仍以进口工业原料为主C 国际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D 近代工业得到一定发展12英国布菜克本商会访华

8、团在18961897年的报告书中承认:“毫无疑问,普通衬衣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对此我们似乎无能为力。”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 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B 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洋布在中国的销售市场日益萎缩D 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13传统中国以礼教立国,服饰不仅仅是民族的外观,还带有深刻的礼的烙印,映衬出特权、等级和道德信念。据民国初年报载,“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这一变化反映( )A 西装已代替传统服饰B 服装款式多样缺乏审美C 儒家礼教思想的崩溃D 服饰的礼制限制被淡化141926年北洋画报曾刊登出中国人之福耶祸耶?的漫画。漫画中

9、最大的特征为“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英国烟酒”。对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中国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大为提高B 西化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C 当时中国成为西方的头号海外市场D 漫画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1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16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

10、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17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 万隆会议召开B 越南战争爆发C 苏共“二十大”召开D 朝鲜战争停战18以下是美国、德国和英国劳动力人口失业率变化对比表。这表明( )摘自罗

11、伯特W斯特雷耶世界之道:一部基于资源的简明全球史A 罗斯福新政后美国失业率持续下降B 德国在1932年以后就业率持续上升C 英国没有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D 三国均有效遏制了法西斯主义势力19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新现象:创纪录的长期繁荣、高增长,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主编斯蒂芬谢泼德指出,美国已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材料是在说明( )A 美国经济呈现虚假繁荣B 凯恩斯经济思想作用凸显C 世界多极化格局的保障D 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发展动力20下面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这反

12、映了“一五计划”( )A 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特点B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C 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的特点D 学习西方工业化道路的特点2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 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221979年美国西部时间2月2日,邓小平在西蒙顿竞技场的宴会大厅里握着美国企业家哈默的手说:“我们都知道你,你是在苏联需要帮助的时期帮助了列宁的那个人,现在你可要来中国帮助我们呢。”邓小平说这番话的直接背景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

13、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B “一国两制”构想正式提出C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31981年,我国在允许个体工商户以“请帮手”带徒弟”的名义下解除了对雇工的禁令。邓小平就1984年出现的“雇工数量较多的情况”指示“放两年再看”,1987年又说“可以再看几年”。中央的这些政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 公有制主导地位已动摇B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C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经济D 逐步放宽对个体经济的限制24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

14、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 消除城乡区域差别B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C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D 开启农产品商品化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而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

15、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材料二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

16、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和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并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2

17、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

18、的领地。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27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

19、,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

20、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2017-2018学年安徽省六安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 史 答 案1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

21、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物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干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较高。2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贡体系之下,对外贸易的格局由政府控制,故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故错误。朝贡贸易体系之下,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尝其价,所以不可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B项错误,符合设问,所以选B。朝贡体系之下,主要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以达到宣扬国威的目的,故CD项正确,但

22、与设问不符,故错误。3A【解析】根据材料“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速度加剧,随之而来的则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故A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进程的动因,而不是聚居,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政府政策的变化及苏州府官员的理念,故CD两项错误。4B【解析】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仅凭市镇数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升,故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故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年、1862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度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

23、知,这与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有关,故正确。明显夸大了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的作用,故错误。故选B。【点睛】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5D【解析】A项中“关税平等”,B项中“全面、大幅度地降低商品进口关税”,C项中“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说明西欧国家主动调整外贸政策,降低关税,实现关税平等,消除贸易壁垒。这有利于扩大国际贸易,促进国际经济交流的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故ABC三项排除。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目的是为

24、了打击荷兰的海上贸易活动,这说明英国是在实现贸易保护政策,这不利于世界经济的交流,故D项符合题意。6A【解析】根据材料“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可知马克思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就是生产者贫穷和奴役的根源,故A项正确。B项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信息,排除。材料主要强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CD两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排除。点睛:材料式选择题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这是解题的关键。材料是“因为而”结构,强调的是后半部分的内容。7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

25、关键信息“18001850年”、“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内容工业革命的成就及其影响。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D两项的表述,不太相关,排除。进一步可知,A项正确。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8B【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

26、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9C【解析】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欧洲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德国成为欧洲经济中心”,排除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材

27、料表明德国科学发达、理论转化为应用速度快,为德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科学技术氛围,故C正确;第D与材料无关,排除。10B【解析】依据所学,材料所言“战败”应是指的甲午战争的失败。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的洋务派进行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自救运动。但甲午战败表明单纯学习西方技术无法达到“新生”之目的。所以应选B。AC无法体现“自强运动”洋务运动,D无法体现战败,故排除。考点: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11D【解析】根据“1873-1930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表”可以得知,中国进口的机器及大工具等生产工具数量上升,消费品数量相对下降,表明近代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28、故D项正确。1930年,中国的经济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进口工业原料,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中国的进口数量,没有出口数据,无法得出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结论,故排除C项。点睛: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1873-1930年”“进口”“生产资料”进行分析,读懂图表中传达的信息:机器及大工具、设备(包括车辆船艇)获得迅速增长,得出近代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的结论。12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手工土布是用进口纱织成,这说明了鸦片战争后随着洋纱洋布进入中国市场,传统手工业“纺”“织”分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导,但A项没

29、有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普通衬衣布被手工土布所代替,而不是所有洋布在中国的销售都下降,故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采用机器大生产,而材料反映的是手工土布,故D项错误。点睛: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13D【解析】“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说明服饰变化逐渐走向平民化,等级观念逐渐淡化,D正确;A中取代说法错误;B中审美观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崩溃说法错误。14D【解析】注意漫画下边的文字:“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

30、国饰品”、“父吃英国烟酒”,反映出这个家庭推崇西方的教育和产品,结合漫画本身的特点可以看出这一漫画的主要讽刺的是当时的媚外现象,故D项正确;1926年中国经济落后,民众生活水平低下,能享受这种生活的绝对非普通民众,故A项错误;西化并非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也无法反映出中国市场在西方各国海外市场中的分量问题,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中国人之福耶祸耶?的漫画为内容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考查近代中国存在媚外现象,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识图、抓住关键信息“女爱日本玩具”、“子去美国学习”、“母用法国饰品”、“父吃英国烟酒”,结合漫画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理解。15A【解析】材料“规定

31、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没有涉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D项错误。16C【解析】苏联撤销几个全联盟部,设立地方经济行政区来进行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扩大地方的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上述举措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但是不可能从根本突破,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摒弃优先发

32、展重工业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经济所有制问题,故D项错误。17C【解析】万隆会议召开,亚非国家联合反对西方国家殖民主义,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A项错误。越南战争爆发反映出殖民国家对越南的侵略,与材料对斯大林的评价无关,故B项错误。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开始对斯大林进行批判,引起思想的混乱,所以出现材料中“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的结论。故C项正确。朝鲜战争停战与材料中对斯大林的评价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18B【解析】表格显示德国从1932年失业率逐渐下降,说明就业率开始上升,B正确;罗斯福新政是1933年

33、,失业率仍然上升,A错误;英国属于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受到经济危机打击,C错误;德国没有遏制法西斯势力,D错误。19D【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已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经济思想失灵,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世界多极化格局目前尚未形成,故C项排除。20B【解析】“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等字眼足以证明“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选B是符合

34、题意的,正确;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非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农、轻、重比例并不协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一五计划”是学习苏联工业化道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21D【解析】由材料信息“1953年”“资源勘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落实时空观念的考查,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试题比较简单,运用所学知识即可排除。全国卷高考

35、近几年趋于平和,这就启示我们平时备考不能忽略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22C【解析】根据材料“1979年”“你是在苏联需要帮助的时期帮助了列宁的那个人,现在你可要来中国帮助我们呢”可知邓小平说这番话的直接背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故C项正确。A是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B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正式提出;D是199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BD三项排除。23D【解析】材料阐述了1981年、1984年、1987年我国对个体户“雇工”政策的变化,表明逐步放宽对个体经济的限制,故D项正确。公有制主导地位始终未变,故排除A项。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显露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材料时间198

36、11987年我国已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允许雇工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24C【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计划经济时期控制“粮油关系”;因此2001年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是在粮油供给和消费关系方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与消除城乡区域差别、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开启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ABD三项排除。点睛:本题根据材料“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结合所学可知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取消“粮油关系”的目的就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难度较大。25(1)目的

37、:古代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奢惨生活的需求;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原因:为了战时需要(民族危亡局势的深化)和改善人民生活;当时美国经济危机严重,而苏联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利:为战争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弊: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制度约束;工人没有获得普遍的人身自由。(2)区别: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汁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而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官僚资本主义,美国则是国家全所资本主义。(3)区别:斯大林把计划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对立起来,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否定市场经济,不利于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落后面貌;而邓小平则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于

38、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贡献: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或计划和市场邵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这个根本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2分)【解析】(1)第一小问,关于中国古代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为了满足统治者奢侈生活的需求方面作答;关于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根据材料一“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可从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方面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一“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和结合

39、所学知识可从为了战时需要和改善人民生活、经济危机的影响、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等方面思考作答。关于利,根据材料一“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可从为战争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回答;关于弊,根据材料一“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制度约束、工人没有获得普遍的人身自

40、由方面思考作答。(2)关于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的本质区别,主要是从三个国家的经济体制的内容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而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官僚资本主义,美国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可知斯大林把计划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对立起来,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否定市场经济,不利于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落后面貌;结合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内容,可知邓小平则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1、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第二小问,即回答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方面思考作答。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 “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 “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等,这是解答试

42、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洋务运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经济建设、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经济体制改革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26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是全国

43、卷的亮点,也是广大师生最头疼的一道试题。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的出乎所有师生的意料,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考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小说中蕴含的历史现象,为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空间,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能力上说,在考查基本思维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启示性、开放性,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思维过程是,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如“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反映了黑奴贸易;“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座荒岛上整个小岛

44、都是他的个人财产”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反映了宗教改革等。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点睛: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一改观点论述类题目的限定,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出高考求新求变的思想。本题整体难度不太大,让学生感觉比较平和。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反映的历史现象。27(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2)举措:建

45、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信息“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可知,其准备主要有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等。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从日本侵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等角度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二信息“

46、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可以得出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等举措。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抗日战争、区域开发、工业布局以及民族经济等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点睛】本题以国民政府抗战的经济举措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国民政府抗战的全面把握。抗日战争是全国卷和各地方高考试卷命题的高频考点,该考点彰显了家国情怀,因此也是高考命题的长效热点,这启示我们复习备考时,一定注意高考的高频考点和长效热点,高考考查从不回避高频考点。从能力上说,本题主要是全面考查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素养上看,本题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来描述,第(3)问的“评价”要运用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