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452.81KB ,
资源ID:11419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141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 学案(含答案))为本站会员(可**)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15课 张中丞传后叙 学案(含答案)

1、专题解说古代散文中,序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序也作“叙”或“绪”,是依条理叙述的意思。书序是古代序文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所序的书籍或文章为寄托,生发出对人生、时政、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看法,因此,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时超过了所序的书籍或文章。书序的写作手法,或偏重议论,或偏重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因此,有一部分书序可以当做学术或思想评论来读。学法指导1.了解古代论文文体书序,了解书序的内容、特点及源流,明白该文体的特征。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

2、文言虚词,熟悉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3注意探究文本的思想和文学价值。第15课张中丞传后叙1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翌年就攻入都城长安,安氏称帝。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皆采以守势,但不为杨国忠所接受,被迫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马嵬坡

3、途中六军不发,有将领请杀杨国忠与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今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及后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在唐军的追讨下,另一叛将史思明投降。758年,由于朝廷一项暗杀史思明的计划外泄,史思明发动兵变,杀安庆绪并称“大燕皇帝”。至761年,史思明为其儿子史朝义所杀。翌年,唐代宗继位,并从叛军中收复洛阳。最后史朝义被李怀仙逼迫自杀,8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2睢阳保

4、卫战“睢阳据江淮之上游,为汴洛之后劲,南控江淮,北临河济,彭城居其左,汴京建于右,形胜联络,是以保障江南,襟喉关陕,为大河南北之要道”。睢阳素有“江淮之蔽屏,河洛之襟喉”之称。叛军想据睢阳南下江淮和江汉地区,以切断唐王朝的钱粮来源,掠夺其财富作为持久战争的资本。因此,对唐王朝来说,以兵力扼守睢阳不落入叛军之手是平定叛乱的基础。唐将张巡、许远率千百人,抗击叛军13万人,从正月到十月,大小共经400余战,杀敌12万,终因粮草匮乏、救援不至,致使睢阳失陷。但是保卫战誓死保卫了唐军给养的大后方江淮地区,为唐军重整旗鼓、平息叛乱赢得了时间和条件。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

5、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近7 000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36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诋毁张、许等抗敌英雄。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张巡传这篇补叙英雄事迹、批驳流言飞语、弘扬英雄精神、反对藩镇作乱的散文名作。张中丞,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开元末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

6、击,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护睢阳。殉难后被追封为御史中丞,故人称其张中丞。“序”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一般放在书前,也称作“叙”或“引”。“后叙”除具备“序”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1读准字音(1)蚍蜉(p f) (2)诟(u)(3)饿羸(li)(4)霁(j)(5)泗州(s)(6)须髯(rn)(7)帙(zh)(8)亳州(B)2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1)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

7、先受其病者:同“脏腑”,即内脏(2)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同“识”,作标记(3)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同“尝”,曾经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好像(2)将其创残饿羸之余:伤(3)士卒仅万人:近(4)弃城而逆遁:预先(5)巡因一见问姓名:凭借(6)具食与乐,延霁云坐:延请4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恨(2)志(3)穷(4)擅(5)以5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古义:透彻地了解,完全知晓。今义:把事项告诉人知道;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2)霁云慷慨语曰古义:情绪激昂。今义:大方,不吝惜。(3)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古义:

8、感动,激动。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4)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古义:追随,奉事。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5)吾于书读不过三遍古义:不超过。今义:表轻微转折的连词。(6)颜色不乱古义:容貌神色。今义:色彩。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使动用法,使断(2)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名(3)如巡、远之所成就:名词用作动词,建立功勋(4)城陷,贼以刃胁降巡:使动用法,使投降7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1)疑畏死而辞服于贼:介词结构后置句(2)其他则又何说:宾语前置句(3)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介

9、词结构后置句(4)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介词结构后置句(5)城陷而虏:被动句,“陷”与“虏”含被动意(6)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被动句,“为所”表被动(7)而贼语以国亡主灭:省略句,省略宾语“之”8翻译下列句子(1)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译文:_(2)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译文:_(3)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译文:_答案(1)人相互作为食物即将吃完,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计算日子而知道自己的死期。(要点:虽,即使;数,计算。)(2)当其危难之时,抛弃所守的城池而逃跑求生的人,绝不是少数;掌握着强大的兵力而见死不救的人,睢

10、阳城四周都是。(要点:图,打算;擅,据有,占有。)(3)坚守一座城池,捍卫整个天下,凭借千百名渐趋覆没的士兵,和数百万日益强大的大军作战。(要点:将,带领;滋,强大。)张中丞传后叙1文章中举出了当时社会上哪些诽谤张巡、许远的说法?作者是如何反驳这些诽谤之词的?答:_答案(1)“畏死而辞服于贼”“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责二公以死守”等。(2)作者用“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几个事实论据来反驳“畏死而辞服于贼”;用“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和“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比喻来反驳“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用正面分析、歌颂二公的行为和反面斥

11、责小人的行为的方法来驳斥“责二公以死守”。2简要概括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位英雄的性格特征。答:_答案(1)张巡:外在形象威武,美髯;记性好;文思敏捷,倚马可待;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有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2)许远:宽厚长者,表里如一;忠贞不畏死;容人雅量,大事为重。(3)南霁云:有义气,能患难与共;有勇气,强壮有力;恩怨分明;英勇就义不畏死;有谋略;服从领导。3第5段文字与上文在内容上有何联系?其与上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答:_答案(1)乍一看本节好像是另起一事,和上文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是金针暗渡,貌离神合,一气贯注的。因为这节是叙述睢阳危急,南霁云向临淮求救,贺兰进明拒绝发兵,坐视不救的

12、事实,正好证实了上文“擅强兵而观者,相环也”这句话;而且,写南霁云的英勇不屈也是前文对许远“畏死投敌”等诬陷的有力回击,因为作为这个英雄群体中的一员,南霁云和许远、张巡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写南霁云就是写许远、张巡,他们是相互映衬的。(2)在写法上,这段从上文的叙述、议论转为记叙、描写,给人耳目一新之感。4本文记叙了很多人物,为什么命名为“张中丞传后叙”呢?答:_答案本文是对李翰张巡传的补充,所以称为“后叙”,虽然记叙了李翰、许远、南霁云、于嵩、张籍等人或事,但这些人或事都是和张巡及张巡传有关的,所以命名为“张中丞传后叙”。1作者在驳论时,是怎样做到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的?答:_答案在驳论时作者

13、选择了由浅入深的次序:对“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城之陷,自远所分始”,张巡、许远应“弃城”而“逆遁”等种种论调逐一驳斥。作者先是列举事实,说明许远并不怕死;接着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的浅易道理证明“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非议的“不达于理”;最后以“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的事理分析来证明张巡、许远的别无选择。随着论述的层层深入,作者的感情也越发地激昂,由最初的较为平和发展到疾言厉色,对非难者的品质概括也由“材智下”“小人之好议论”发展到“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

14、,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至此,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已无处藏身,张巡、许远二人的英雄本色也已跃然纸上。这几节文字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堪称“辞理俱到”。2篇末为什么交代于嵩的死?这是否游离了文章的主旨?答:_答案(1)于嵩的结局相当悲惨,作者叙述这个结尾是有言外之意的。于嵩虽然在安史之乱中幸免于难,却在后来不明不白地被人杀死,这是对现实社会的强烈批判。由此可见,当时盘踞在多处的武人是多么嚣张。而这种混乱,正是思想舆论混乱的社会根源。于是让人在掩卷之余联想到张巡、许远所受到的冤屈。(2)这句话从张籍口中说出,恰好与开头“元和二年

15、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相呼应。这样,文章的格调就显得十分和谐,结构上也周密完整了。面色镇定自若。阳阳,安详镇定的样子。亳、宋:亳州(今安徽亳县)和宋州(今河南商丘)。武人:军人。诣:去、往。舍生而取义世界上的东西,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舍去一些东西,才能取得另一些东西。孟子面对选择,做出了舍生取义。可是,一定要舍生才能取义吗?舍生就是为了取义吗?舍生就能取义了吗?对于西楚霸王,他宁死不肯过江东的故事被人们当做大义凛然的真英雄行为,他用死成就了个人大义,而他,却看不到为他战死的千万士兵,把江山拱手相让给对手,失去了国家民族的大义。而对于越王勾践,他卧薪尝胆的故事为人们所

16、津津乐道,千古传颂。可他是在苟且偷生,为吴王做牛做马,受尽凌辱之后,才成就一番霸业的。他失去了尊严,却换来了复国的大义。由此可见,取义,不一定要舍生。生和义两者并不矛盾,只是我们要正确处理它们的关系罢了。正所谓“人为财死”,许多人舍生,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为了自己的物欲和享受罢了。多少贪官铤而走险,搜刮民脂民膏,最后落个被判死刑的下场;多少罪犯丧心病狂,杀人放火,只是为了一点钱财他们把钱看做是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不仅抛弃了生命,更抛弃了义。他们没有清楚认识到义和生的重要性,而把本不重要的东西放在首位,甚至把生和义都抛弃了,是思想的错位,人性的扭曲。所以,舍生,不一定是为了取义。而舍生,不一定就能够取义,而且,还有可能灭义。因为他们错把愚义当做大义,为了愚义而牺牲。正如陈宫效忠于吕布一样,吕布本是奸邪之人,而陈宫却对他忠心耿耿,到最后吕布被杀后,他抱着赴死的决心不投降曹操。他本是一个可以大展宏图的谋士,却因为愚忠愚义,把吕布当做明主,誓死效忠一个不义的人。类似的还有被谎言欺骗的德国人民,他们曾经支持拥戴一个疯狂的纳粹分子;还有无数个崇尚武士精神而白白战死的日本军人,他们能不怕死而成全义,只是他们错误地把义定位在愚义,而把大义给毁灭了。可见,舍生取义在今天的诠释不仅仅是舍去生命而成全道义,而是要明智地认识大义,明智地成全大义,不能白白牺牲,也不能效忠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