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 朋党论,专题一 论 辩,自学 预习区,互动 探究区,内容索引,拓展 提升区,自学 预习区,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庐陵(今属江西)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 领袖。一生写了五百余篇散文,成就斐然。他的政论文充分发 挥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国计民生的优秀成分,为政治斗争服务,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他状物写景及叙事的散文摇曳生姿,从容委婉。他的秋声赋,采取散文句法,把秋夜写得生动可感,且变唐以来赋的“律体”为“散体”,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他与宋祁一起重编唐书,还自著五代史,后人称之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欧阳修继承韩愈“文从字顺”的传
2、统,但避免了韩愈尚奇好异的作风,散文内容充实,酣畅淋漓;叙事简约明快,议论纡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又严密,语句轻快圆融而不滞涩。这种平实的散文风格在当时起了示范作用。,文史知识,1.芦荻画地与欧阳文忠 欧阳修4岁丧父,孤儿寡母,生活贫困。因买不起纸笔,母亲便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小时候的欧阳修知甘识苦、人穷志大,从贤惠的母亲那里受到了诗书传统的熏陶,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基础,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格。参加科举考试3次名列第一,24岁中殿试甲科第14名进士。66岁去世,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史称欧阳文忠公。 2.名联 安徽滁州醉翁亭有副对联: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即欧阳修
3、,“亭”本无名,因“醉翁”在此宴饮宾客,兴之所至,命曰“醉翁亭”。,3.六一居士 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六一”具体指什么?欧阳修曾作六一居士传自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一代文豪,爱好广泛,志趣高洁,俨然杰出史家之风范。,朋党论是欧阳修在庆历四年(1044)任谏官时所作。当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锐意改革政治,受到保守派的反对,蓝元震且有“朋党”之说,诬陷范、韩、富等革新派为“朋党”。 “朋党”,是中国古代政治术语,简单地说,是指朝廷政治斗争中的帮派。就中国古代政治特点和性质而论,“朋党”
4、是贬义词,因为它不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是为了个人的得失而结成的政治派别,并且在政治斗争中互相倾轧,乃至左右朝廷的政治,凌驾于皇帝之上。就中国历代政治历史而言,朋党之争败坏政治,贻害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典型的例子就是晚唐的牛党李党之争。因此,保守派称范仲淹、韩琦等改革派为“朋党”,,题目解说,是置之于死地的诛心之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欧阳修写此文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欧阳修支持改革派,当时曾上疏救护,并且针对“朋党”之说,再次上疏。因此,本文不能仅仅当做一篇论说文来看,而应看到欧阳修的政治态度及其仗义执言的公正立场。虽然不是就事论事,仿佛与现实中的那场政治斗争完全不涉及,但这正
5、是本文的一种写作策略。因为不涉及现实中的人事斗争,专就历史事实而言治国策略,也就仿佛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立论,而没有卷入现实中政治派别之争的嫌疑。也就是说,这样更使这篇文章超乎具体的人事而论政治大义,更容易从思想道理上打动皇帝,,也符合谏官论事的公正立场与口吻。也正因为如此,本文虽然是针对保守 派的“朋党”之说,但不在批驳上做文章,而是正面立论,以达到使所要批驳的论点不攻自破的目的。这样,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就可能对本文的写作艺术有深一层的理解,更准确地认识到本文的立论和论述中所隐含的深意。,基础梳理,1.读准字音 兜 兜 ( ) (2)稷( ),hun,j,qio,l,(3)不诮( )
6、(4)诛戮( ),2.解释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思 (1)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_ (2)暂相党引以为朋者:_ (3)尽解党人而释之:_ (4)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_ (5)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_,惟,只,不过;幸,希望,结为私党,互相援引,赦免,安定,讥诮,责备,(6)目为党人:_ (7)善人虽多而不厌也:_ (8)夫兴亡治乱之迹:_,看做,同“餍”,满足,史迹,历史事实,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治,则天下治矣:_ 故治国无法则乱:_ 不效则治臣之罪:_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_ 治学:_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_,安定,治理,管理,惩处,整顿,训练,医治,治疗,研
7、究,(2)亡,而唐遂亡:_ 窃计欲亡走燕:_ 暮而果大亡其财:_ 河曲智叟亡以应:_,灭亡,逃跑,失去,丢失,同“无”,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暂相党引以为朋者 古义:_ 今义:_,成为。,认为。,(2)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 古义:_ 今义:_,同时列位。,并排平列,不分主次。,5.说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然纣以亡国:_ (2)然皆乱亡其国:_ (3)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_ (4)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_,使动用法,使灭亡,使动用法,使动乱灭亡,形容词用作动词,赞美,名词用作动词,看做,6.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此自然
8、之理也:_ (2)此君子之朋也:_ (3)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_ (4)此辈清流,可投浊流:_,判断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2)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译文:_ _,(3)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译文:_,但是后世并不讥诮虞舜为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做君主的可以作为借鉴了。,7.翻译下列句子 (1)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译文:_ _,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互动 探究
9、区,结构图引,朋 党 论,立论:(第1段)君子同道为朋,小人同利为朋 论证: (24段) 结论:(第5段)以史为鉴,道理 (第2段) 事实 (34段),以利为朋,小人之朋 以道为朋,君子之朋,用君子之朋则兴,用小人之朋则亡 害君子之朋则亡,用君子之朋则兴,1.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是什么?请从性质、表现和作用三个方面加以比较。,答案,研读探讨,答案 性质: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表现:君子之朋守道义,行忠信,惜名节;小人之朋好禄利,贪财货,见利争先,利尽交疏相害。作用:君子之朋修身则相益,事国则同心共济。,答案,2.文章在第三、四两段大量列举史实,作用是什么?,答案 文章广泛列举史实
10、,从各方面论证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与上文开头的“朋党之说,自古有之”遥相呼应;对上文结尾的“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是有力的补充和论证。所列举的史实,正或反,正反对比,反复论证君子、小人之朋的进退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亡,使得本文举证多样,说服力更强。,品读赏析,1.课文后选录的吕祖谦评语说:“议论出人意表。大凡作文,妙处须出意外。”从本文的构思角度看,哪两处议论最“出人意表”?,答案,答案 第一处:“朋党”是贬义词,一般人认为君子无朋,而作者则说君子有朋,赋予“朋党”以褒义。第二处:一般认为小人有党,而作者却说小人之朋是“伪朋”,是“无朋”。,2.本文在对比论
11、证中善于使用转折句式,请找出文中的转折句,并说说这些转折句的表达效果。,答案,答案 (1)在对比论证中使用的转折句式: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 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 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
12、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 (2)表达效果:不仅突出了对比的效果,而且使论述的笔调趋于舒缓,使文章既明白晓畅,又委婉而耐人寻味。,拓展 提升区,君子同道为朋,小人同利为朋 (读史有感之十一) 结拜盟兄弟要慎行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的加快,一种结拜“盟兄弟”(俗称拜把子)的社会现象悄然风行,在社会各个层面比比皆是。在农村、在城市,无论私企老板,还是公务员,不同身份、不论年龄,(更多形成于年轻人)凭一时激情,即焚香叩头,结为“桃园”之好,即所谓的盟兄弟、干哥们、干姐们。或两三人或三五人,多的有二十几人一起结拜,,迁移“悦”读,一个人可以有几套盟兄弟。当然,还有认干女儿、干
13、儿子的。盟兄弟的组织比同乡会、同学会、战友会更紧密,聚会也多。一般不公开,有时,社会交往 中你不知道谁跟谁铁,背后议论人是非,可能第二天那人就知道了。这种社会现象的兴盛确实值得研究。存在就是合理的吗? 宋史欧阳修传中,欧阳修有一段“朋党论”,他老人家对这一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的解读,甚为透彻,很是高见。,他说:“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
14、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欧阳修的宏论切中时弊,令人警醒。结拜现象,有其历史渊源,桃园三结义传为美谈,那是为恢复汉室,肝胆相照君子之交的典范。解放前结拜是非常普遍的,连蒋介石都不能免俗,毛泽东将其作为“四旧”予以清除。老辈人于解放前的结拜,解放后特别是“文革”,使他们都不敢再声言,再有聚会行动。最近的死灰复燃,也就二十年的历史,笔者也在其中。结拜的目的大多像欧阳修所分析的,属“小人以同利为朋”,求得发挥各自优势,相互照应。这种异姓兄弟始于年轻时的激情,出于志同道合,这种志同道合阶段性、时间性极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地位、身份的不断变化,大多走向淡化。有的因为共事分利不均,或借债失信,或因情闹翻等等,反目成仇,自然消亡,有始无终的亦不在少数。,因此,年轻人要理性看待结拜问题,人惧孤独,需要相互帮助,需要朋友,特别是志同道合的真心朋友,这毋庸置疑。但是,要坚持君子之交淡如水,以同道为朋,此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