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周 高考模拟检测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散(sn)淡的午后,想喝一杯浓茶,想有一个明眸(mu)皓齿能说会道的人儿陪着谈笑,于是我便不加思索地拿起帽子和手杖,来到我们太太的客厅里。B星星很亮,每一颗都低低地俯下头来。溪水静静地流淌着,把灯影和星光的世界搅得一塌糊涂,此时空气中仿佛能嗅(xi)到那沁(qn)人的玫瑰花香。C当曹商带着秦王赏赐给他的一百辆车回乡向庄子炫耀时,庄子早已穷困潦(lio)倒,不过此时庄子的智慧与幽默依旧焕发且锐利无比,这反而使曹商显得龌龊(chu)了。D屹(y)
2、立在北极的观音像让人无比感动。是呵,只有体会过栉风沐雨、披霜挂雪的辛劳,才能真正体味人世的甘苦。远处的彩云,恍如猩(xn)红的袈裟,将山河点染得绚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5分)甲“诗人固穷”和“诗人高贵”这两种观念都在唐宋时期绵延甚久、影响甚广。乙到底谁是“诗人”呢?穷愁的寒士,还是高贵的艺术家?这个问题本无答案。对它的追问本身,就是一段精彩的唐宋士大夫精神生活史。丙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固穷”的观念,体现了士大夫对政治的永恒依赖;“诗人高贵”的观念,体现了士大夫对政治的自觉疏离。纯粹艺术气质的“诗人”形象在南宋诗歌中的普遍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士大夫精神生活的新动向他们不只
3、追求官僚、学者、文人三位一体的综合型士大夫气象,而是安然并合理地追求某一种身份,自觉地塑造某一类人格。这种新动向终究在明代蔚然成风,从而造就了一个“文人”与“官僚”分庭抗礼的文化时代。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绵延B不只C蔚然成风D分庭抗礼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对快递员这样一个群体,无论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行业协会,都应该看到法律背后的“人”,主动担负替他们维权、为他们争取劳动权益的保障。B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渐渐转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但这是阅读形式的变化,阅读还是无处不在的,
4、真正困扰我们的是“深阅读正在悄然离开”。C擦亮“勿撕破我的历史”的信条,坚定高远的理想信念与精神立场,我们才能在面对考验时保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做出问心无愧的抉择。D对青年人来说,收入和地位等现实因素也极大地影响了职业理想的选择。科学家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不如明星、企业家也是当下现实亟待政府解决。5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文化其实就是“吃文化”,如谋生叫“糊口”,工作叫“饭碗”,受雇叫“混饭”,如此说法无不与汉民族的民族心理密切相关,请你解释下面语段中与吃有关的词语意思。(3分)现在的青年人,多数吃惯了小灶,他们习惯于吃独食,甚至有的人工作以后还
5、在吃父母老本,这样的人,走上社会后,容易吃闭门羮,看到别人混得好,则容易吃醋。这样的人,注定不会吃香。答:_6请把“幸福就是这么简单”扩展为一段话,要求围绕中心,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语意通顺、连贯,不少于80个字。(6分)答:_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材料一:事实上,浙江文化史上虽然有浙东、浙西之分,但仅仅一江之隔,是不可能也不应该从文化上将其截然隔开或对立起来的。在浙江学术史上,浙东、浙西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如明末以刘宗周为首的蕺山学派属于浙东之学,但蕺山弟子中却有好几位渐西学者,其著名学者如陈确属于浙东王学,而张履祥
6、、吕留良则属浙西朱学。(摘编自吴光“浙学”的时代价值)材料二:在思想学术史上,第一次对“浙学”进行较系统的梳理、描述的是宋元学案。虽然宋元学案的作者黄宗羲在该书中十分了解朱熹对“浙学”的批判否定态度,但是大概由于自宋以后围绕“浙学”的言说环境逐渐起了变化,以至在宋元学案里,这种语境已发生了明显的转换,即由先前对“浙学”的贬低、否定转而为颂扬、肯定。所以尽管宋元学案里对“浙学”概念内容的理解基本上是与朱熹一致的,但是范围上却更宽一些了,而且显然对“浙学”采取了同情、肯定的态度。该书对“浙学”的兴起、演变及其内在的“学统”等都作了生动的解说,从而第一次在中国的思想学术史这一大的话语背景下展示了“浙
7、学”的一个基本面貌。(摘编自朱晓鹏浙学刍议)材料三:由于程朱陆王(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多谈心性义理,吕陈叶(吕祖谦、陈傅良、叶适)多谈事功实学,学者遂称程朱陆王为性理之学,称吕陈叶为事功之学。此是大概言之,若细究则缝隙颇多。宋元明清儒家,一般言心性义理必言事功,言事功必说心性义理;其言虽有轻重缓急、先后次序之分,其效果亦有远近高下之异,然其合心性与事功为一之宗旨却一致。如果把心性之学与事功实学人为加以割裂,非此即彼,使其对立,则难以窥宋元明清儒学之真相。而作为宋元明清儒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浙学,同样追求心性义理与事功实学之统一的宗旨。若考察浙学人物的具体行述就会发现,无论是倾向事功实
8、学的吕祖谦等人,还是倾向于朱子理学的金履祥等人,抑或是倾向于心学的王阳明等人,他们所讲、所行不外乎以实行经济事功,以各种方式推进儒学的社会化,使儒学上达为国家的主流思想,下流为一般的社会观念,并内化为人的良知心性。(摘编自王锟整体主义视域中的浙学)材料四:浙学的精神特质是什么?自近代梁启超以来,学人众说纷纭。该书试图将浙学的精神归结为事与心的统一,这是作者多年来从事浙学研究的“自得”之见。作者坦言,浙学所包含的不同思想流派在各自彰显事与心的过程中,虽然传递出某种历史与逻辑的关联性,但这种结果究竟是思想史的真实过程抑或是思想史家的“建构”,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在我看来,作者在解释浙学事与心相统
9、一的精神传统之际,其实已经含有作者的“重构”意图,即由宋至清,浙学的主要特质表现为事与心共生共成的精神传承。(摘编自吴震重建浙学思想传统)7下列对材料中有关“浙学”的论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浙江学术史上虽有浙东、浙西之分,但两派不是截然对立的,而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响的。B宋元学案对“浙学”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且书中对“浙学”概念内容的理解与朱熹的理解大相径庭。C虽然朱熹对“浙学”所持的批判否定的态度未被后世学者继承,但朱熹对“浙学”的影响不容忽视。D作为宋元明清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浙学”不仅追求心性义理,还追求事功实学,秉持合心性与事功为一的宗旨。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10、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些学者称程朱陆王的学说为性理之学,吕陈叶的学说为事功之学,材料中对这一观点持怀疑的态度。B宋元明清儒家对心性义理和事功的说法虽略有不同,效果也有不同,但一般都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理解。C宋元学案里对“浙学”作了生动的解说,从而第一次在中国的思想学术史上展示了“浙学”的基本面貌。D关于“浙学”的精神特质,学界历来有不同说法,而“事与心共生共成的精神传承”这种认识得到了专家的普遍认可。9概括“心性义理”和“事功实学”在文中的含义。(4分)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萨布素的信使安石榴杨阿福接过公文套封,上面赫然写着“马上飞递,60
11、0里加急”。杨阿福从上司的眼睛里读到了不容置疑的肃穆,他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肩膀。这正是北中国最寒冷的时候。“大烟炮”轰隆隆一阵紧似一阵地冲撞着驿站的窗户,它们从西伯利亚来,裹挟着野蛮霸气的寒流,一路横扫贝加尔湖、黑龙江、乌苏里江,可以在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里把人畜冻成冰坨。而且这些都不算什么。杨阿福两只穿着厚重靰鞡的脚摆成八字,皮腰带深深煞进腰间,把臃肿的驿服整饬得威武,公文套封扎实地捆在背上,他目光沉静地望着等待他的马。这时候,“大烟炮”骤然停止。那是一匹蒙古马,通体闪着枣红色缎子般光泽的儿马。它鼻孔喷出两股白气,忧郁的眸子对视杨阿福黑亮的眼睛。杨阿福一边的嘴角挑了一下,轻声说:“伙计,这一次是
12、600里加急,换马不换人。我阿福可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了,第一程怎么跑,你看着办吧。”枣红马立刻嘶鸣起来,健硕的肌肉水波纹般涌动。杨阿福飞身而上,高喊一声,马像离弦之箭飞出。“大烟炮”重新刮起,四只矫健的马蹄在暴虐的疾风中酝酿一股神奇的铁流,滚涌着向南,一直向南。官道上没有人车的影子,杨阿福在沉寂的莽林中疾驰。孤寂和恐惧随着耳边的风纷纷退去,他的心紧跟眼睛死死盯住前方,他不断地策马,奔向下一个驿站。远远的,驿站的屋檐在杨阿福的眼睛里起伏摇曳,杨阿福吞了一口唾沫,把前倾的身子挺直,声嘶力竭的喊声震颤着在寒冷的空气里传播:“600里加急,换马不换人!”立刻,驿站里跑出几个人,一名高大的驿卒挺身迎上,
13、双手牢牢攥住缰绳,整个身体倾斜着向后压下去,枣红马蹄下拖起一团雪雾,驯服地停下来,稳稳站住。四名驿卒迅速站到枣红马两侧,麻利地解开马鞍的种种绊扣,连同杨阿福一起高高举起,枣红马立即被牵走,一匹驿马随后补上,杨阿福重新落于马背。此时,他刚好吃完驿站送上的两块酱牛肉、一壶滚烫的烧酒。杨阿福心中的血气重新燃烧起来,他紧紧腰带,双腿猛的一夹,马儿飞奔而去。杨阿福继续在沉寂的莽林中、险峻的高岗上疾驰。对于他,黑夜和白昼没有分别,虎狼的吼声和暴躁的风声没有分别,他的心紧跟眼睛死死盯住前方。过几个驿站,喝几壶烧酒,杨阿福没有记忆,他只牢记他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现在,他的眉毛结了厚厚的霜花,脸上一层透
14、明的冰晶,驿服成了冰雪的铠甲。他的双脚铁钎般插在马镫里,两条腿没有任何知觉,持着缰绳的左手一点一点僵硬,右臂却异常灵活,他目视前方,不断地扬鞭策马。第七天。天际呈现一片雄伟的红云,浩瀚而庄重的紫气弥漫了整个东方。杨阿福长叹一声:“到了!”北京城已然在望,最后一个驿站映入杨阿福的眼帘,他看着驿卒奔向自己。在驿卒的眼里,杨阿福像一座大理石雕像凝固在高高的马背上,顷刻之后,又像一座冰山一样轰然倒塌下去。据史料记载,康熙二十五年(1686),康熙下旨,命萨布素迅速攻取雅克萨城,经过浴血奋战,清朝取得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的最后胜利。康熙二十八年(1689),萨布素作为清政府谈判代表参加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字仪
15、式,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使东北边境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他没有留下名字。“杨阿福”是我杜撰的。他可能是云南人。他一定是吴三桂的兵。“三藩之乱”失败后,吴三桂的部下全部流徙到黑龙江驿站充当“站人”。他可能很年轻很强壮。他一定思念家乡、想念父母和他的细妹子。他是萨布素的信使。(有删改)10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杨阿福的人物形象。(4分)答:_11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部分。(4分)答:_12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三次描写“大烟炮”的作用。(6分)答:_13联系全文,简要评价本文的结尾。(6分)答:_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
16、8题。(20分)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韩愈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
17、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于此。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愈再拜。(有删改)14对下列句子
18、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待命凡十有九日凡:总共B犹足以方于此方:相比C情隘辞蹙隘:狭隘D亦惟少垂怜焉垂:上施而下,赐予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之前已向宰相呈书,但等了十九天都没有得到回复,他感到惶恐却又不敢“逃遁”,只能再次上书。B韩愈自比为“蹈水火者”,认为在身边的哪怕是与自己有仇怨的人,自己也会大声呼救,以此表达期望被提拔的急切心情。C有人对韩愈说宰相之所以不提拔他是因时机不对,韩愈巧用比喻逐层剖析,运用强烈的反问语气,驳斥了这种观点。D韩愈信中自
19、认为比得上“盗”“管库”一类的人,期望宰相能够不拘一格提拔自己,情辞恳切,不卑不亢。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1)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4分)译文:_(2)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4分)译文:_(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920题。(8分)蝶恋花留别吴白楼明边贡亭外潮生人欲去。为怕秋声,不近芭蕉树。芳草碧云凝望处,何时重话巴山雨?三板轻船频唤渡。秋水疏杨,
20、欲折丝千缕。白雁横天江馆暮,醉中愁见吴山路。19古诗词中有些意象因长期反复使用而获得了固定的文化含义,譬如本词上片中的“_”和“_”两个意象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2分)20本词下片是如何写离愁的?请加以赏析。(6分)答:_(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礼记大学)曾子曰:“若
21、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21从上述材料来看,儒家为什么要推崇孝道?(2分)答:_22联系现实,结合材料,简述如何做到“为人也孝弟”。(4分)答:_(四)古诗文默写。(6分)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1)_,_;飞阁翔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并诗)(2)鼎铛玉石,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3)不然,_,_
22、,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张溥五人墓碑记)(4)但见悲鸟号古木,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5)子曰:“求之退,故进之;_,_。”(论语)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近年来各大演出及晚会上屡次出现“假唱”现象使用事先录制好的歌曲代替现场演唱,引发了网友极大的争议。有人认为,“假唱”是对观众的不尊重,是一种类似于贩卖假货的欺骗行为,应坚决抵制和杜绝,“真唱”应该是乐坛的底线;也有人认为,“真”固然重要,但完美比真实更加值得期待,只要歌手是认真的,观众能从中获得一份美的享受即可,不必太较真儿。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注意角度自选
23、,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答案精析1BA项加假。C项“潦”读lio。D项“猩”读xn。2BB项“不只”应改为“不再”或“不是”。A项绵延:延续不断。C项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D项分庭抗礼: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3A“绵延甚久、影响甚广”属并列成分共同作谓语,所以中间的顿号应改为逗号。4CA项成分残缺,“担负”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保障”后加上“的责任”。B项语序不当,应把“渐渐转变了”移到“习惯”后。D项成分赘余,“当下”“现实”语意重复,可以把“也是当下现实”改成“的问题”。5(示例)吃小灶受人宠爱;
24、吃独食不顾他人,只管自己;吃老本靠父母的积蓄;吃闭门羹没人理会他;吃醋嫉妒他人;吃香受人欢迎。6(示例)幸福就是一个新芽,或是一杯清茶,或是一幅国画。幸福就是和家人听一听经典老歌,幸福就是和同学晒一晒冬日暖阳,幸福就是和朋友聊一聊往日情谊。我们可以把它挂在嘴边,攥在手心,系在脚上。7B由原文“宋元学案里对浙学概念内容的理解基本上是与朱熹一致的”可知,“对浙学概念内容的理解与朱熹的理解大相径庭”错。8D“而得到了专家的普遍认可”错,认为“浙学”的精神特质是“事与心共生共成的精神传承”只是材料四中提到的“作者”的一家之言。9“心性义理”指使儒学上达为国家的主流思想,下流为一般的社会观念,并内化为人
25、的良知心性。“事功实学”指以实行经济事功,以各种方式推进儒学的社会化。10恪尽职守;忠诚勇敢;被历史遗忘。11描绘了一幅壮美的画面,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氛围;烘托杨阿福伟岸的身躯及其即将到达目的地、使命即将完成的豪情;表达了作者对杨阿福的崇敬之情。12第一处,“大烟炮”肆虐,渲染中国北方气候的苦寒、恶劣,暗示外来侵略者即将到来的事实,预示着杨阿福此次任务的艰苦凶险与紧迫。第二处,“大烟炮”骤然停止,衬托杨阿福出发前的镇定从容。第三处,“大烟炮”重新刮起,暗示杨阿福驱马奔腾的速度之快,烘托杨阿福一往无前的气势。13结尾交代“杨阿福”这一名字是作者杜撰,他“没有留下名字”,与前文杨阿福的英勇事迹形成鲜
26、明的对比,出人意料。结尾又在情理之中,像杨阿福这样的小人物很容易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这就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对杨阿福身份进行猜测等内容则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14C隘:窘迫。15CC项均为介词,在。A项连词,于是/副词,竟然。B项代词,他/动词,往,引申为得到。D项副词,大概/连词,还是。16C“巧用比喻”错,作者驳斥“时不可”时,没有使用比喻手法。17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18(1)即使与他有仇怨,只要是还不至于希望他死去的人,就会拼命跑去用尽力气,弄湿手脚,烧焦毛发,救起他而不会去推辞。(2)前五六年时,宰相向朝廷
27、推荐人才,尚且有从平民中被提拔的,那时和今天难道时机不同吗?参考译文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恭敬地拜而又拜禀告相公阁下。前些日子我曾呈上书信和所作的文章,等候您的指示总共十九天了,没有得到回音。我惶恐不安又不敢躲避,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我宁愿再次领受意想不到的责备,以求陈述完我的意见,并恳请您指示。我听说,陷入水火之中的人,求人帮忙免除灾难,并不因为那人对自己有父兄子弟一样的慈爱,才去呼喊他、指望他。如果有在自己旁边的人,即使是自己憎恶怨恨的,只要是还不至于希望自己死去的,就会大声而急促地呼喊,希望他对自己施行仁义。那在他旁边的人,听见他的呼喊并看见这种情形,也不会因为对他有父兄子弟一样
28、的慈爱才去保全他的生命。即使与他有仇怨,只要是还不至于希望他死去的人,就会拼命跑去用尽力气,弄湿手脚,烧焦毛发,救起他而不会去推辞。这样做是为什么呢?是因为那情形确实危急,他的心情确实叫人可怜。我努力学习且身体力行有好些年了。我没有考虑道路的艰险和平坦,一直前行没有停止过,以至于陷于穷困饥饿的水深火热中,那种情形既危险又急迫,我已经大声且急促地呼喊了,阁下大概也听见和看见了。您是前来保全我的生命呢,还是安稳地坐着不来救我呢?有人向您说:“有人看见被水淹和被火烧的人,虽然有可以救人的办法,却最终没有去救。”阁下您会认为他是个仁义君子吗?如果不这样认为,那么像我这样的人,也就是君子应该动心同情的人
29、了。有人对我说,你的话是对的,宰相是了解你的,但是时机不允许,怎么办呢?我私下认为那是个不懂说话道理的人,实在是他的才能不值得受到我们贤明宰相的推荐罢了。至于所说的时机,本来就是处在上层地位的人所造成的,并不是上天安排的。前五六年时,宰相向朝廷推荐人才,尚且有从平民中被提拔的,那时和今天难道时机不同吗?况且现在节度使、观察使和防御使、营田使等地位较低的官员,还能够自己荐举判官,而没有区分他是已经做过官的还是没有做过官的,何况是宰相,我们君主所尊敬的人,却说“不可”吗?古时候推荐人才,有的从盗贼中选取,有的从管理仓库的人中提拔,今天我这个平民虽然地位低贱,但还是足够和这些人相比的。我的情况窘迫,
30、言辞急切,不知道怎样斟酌才合适,只希望您能稍微施以爱惜人才的心。韩愈再拜。19芳草巴山雨20“三板轻船频唤渡”一句,以船夫催客行衬托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秋水疏杨,欲折丝千缕”两句,“丝”与“思”谐音双关,用友人欲折千缕丝来表达挽留之意,表现离愁之深。“白雁横天江馆暮,醉中愁见吴山路”两句,前句写景,后句直抒胸臆,进一步表现难以割舍的离情。21以“孝”齐家(调整好自己的家族),以“孝”治国,从而推行为政以德之道,实现“仁”的理想。22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胸怀天下;为人子女,要孝敬父母,但不是绝对的服从,父母有过错还得要谏诤。参考译文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
31、这种人很少;不喜好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原则就会形成。孝悌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孔子说:“读书人如果留恋安逸的生活,就不配做读书人了。”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夫子的教诲。我再冒昧地问一个,做儿女的顺从父亲的命令,能否称作孝顺?”孔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这是
32、什么话!以前天子有七个议政官员,虽然天子不能掌握治理天下的法则,但是他还不会失去天下,做父母的拥有会和自己争论的子女,那么做父母的就不会陷入不符合义理的错误。所以当面对不符合义理的事情的时候,做子女的就不能不和父母争论,做臣子的就不能不和君王争论。所以当面对不仁不义的事情的时候,应当要和父母争论。一味地顺从父母的意思,使得父母陷入不仁不义的错误之中,这样又岂能够称作孝顺?”23(1)层台耸翠上出重霄(2)金块珠砾弃掷逦迤(3)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4)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5)由也兼人故退之24.写作指导材料首先叙述“假唱”现象很多,引发了网友的争议,然后给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坚决抵制和杜绝“假唱”,“真唱”应该是乐坛的底线;另一种则认为只要歌手是认真的,观众获得了享受即可,不必较真儿。写作时,可以赞同其中一种观点,如可以就“假唱”发表看法,阐述“假唱”的危害,探寻“假唱”的根源,就如何根治“假唱”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也可以对“假唱”表示理解和宽容。参考立意:艺术贵真,掺水的酒不醇,纸糊的花不香;“假”不失度,有何不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假唱”是对观众的不尊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