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题材反传统、不合常规针对提升一题材反传统、不合常规高考新宠诗赏析指导近几年高考语文卷中的诗歌鉴赏,除了送别诗(词、曲)、咏物诗、羁旅诗、咏史诗、写景诗、贬谪诗等我们熟悉的材料外,又新增了题画诗、干谒诗、节令诗和酬赠诗等。这几类诗歌在阅读鉴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进行一番探究。一、题画诗: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题画诗,是指画家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有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或即兴,或酝酿,或自题,或他题,或题画内,或题画外。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画与诗歌联姻的产物,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
2、趣,相得益彰,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大致有四点:化静为动、变无为有、借题发挥、虚实结合。1化静为动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诗而是一首写景诗。如2006年全国卷的诗歌鉴赏题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如果去掉这首诗的题目和序言,简直就是一首描绘牧童骑牛场景的诗:石、竹、牧童、牛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峥嵘”写出了石的形,“绿”写出了竹的色,“倚”“御”更是赋予画面以动感;诗人以诙谐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3、,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后四句活画出诗人既怜石又爱竹的心理,让人忍俊不禁。2变无为有画面由于受画幅的限制,不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所画对象的内容,所以绘画的很多内容需要我们面对画面,展开联想,想象出画面应有而没有的景物。而题画诗恰好弥补了绘画的这一不足,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如2008年宁夏卷高考题题李世南画扇,回答问题时,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哪些是画外之景。其中对画外之景的描写运用了想象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画外之趣,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3借题发挥诗歌就是来抒发思想情感的,当然,题画诗也不例
4、外。不否认有个别题画诗的作者悟透了画作的意蕴,用诗歌来表达画作的思想情感;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也就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借画咏志,使画面更具生命力。例1:明人徐渭自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人买,闲抛闲掷野藤中。”自己题自己的画作,当然,诗意与画意浑然一体。作者把自己一生的怀才不遇、境遇的不平、郁勃之气,通过笔墨宣泄出来。读完此诗,再看画作,那点点撒落的,不知是墨还是泪。例2:元朝诗人王冕自题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借诗表达了
5、自身淡泊名利、一身正气的思想。4虚实结合题画诗毕竟是诗,是物象与心境的融合。题画诗贵传画外之意,在好的题画诗中,诗人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所谓实,就是指具体的景致物象;所谓虚,就是指抽象的思维活动。以虚补实,以情思突显景物,是题画诗的一大特点。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是实写;在惠崇这幅“鸭戏图”里,“春江水暖”用“鸭先知”移情于画,凭感觉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
6、表现了出来,是虚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实写;后者,写诗人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便想到以之做烹调佐料的河豚,合情合理,是虚写。这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而且又通过想象弥补了画面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题画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题画诗的共同特点是将静止的画写活写动,写得画中之物仿佛能跳出画外。画是诗的脸面,诗是画的神韵,诗是对画的提炼和概括,更赋予了题画者自己特有的观感和情思。 (2)题画诗多采用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即借景抒情,借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自己的感情,延伸画
7、意,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景致与情怀相互融通,达到和谐统一。 (3)题画诗在意境上一般有三大特点:一是寄寓主观情思,二是展开艺术联想,三是借题发挥、抨击时弊。 高考链接1(2019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题许道宁注画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
8、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解析:选C。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理解有误,“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意思是说,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作者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答案: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
9、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二、干谒诗: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干谒,就是有求于人,特别是向达官贵人、在上位者进行请求,使他们关照自己,为自己延揽声誉等。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干谒诗歌的风格类型:1温婉含蓄,如:朱庆馀 近试上张水部2真诚恳切,如: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3自负豪迈,如:李白上李邕4不卑不亢,如: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干谒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注意揣摩诗人的感情。虽然干谒目的不同,或
10、为求取科举而干谒,或为授官、铨选而干谒,或为入幕出幕而干谒,但古代文人都是谦谦君子,不会直接将才华外露。因此他们都通过作干谒诗的方式,既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又显委婉含蓄。例如: 东都望幸 章碣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唐以洛阳为东都。诗中字句,大意是说东都的宫女日夜盼望君王巡幸洛阳,自己有机会承恩受宠,转念一想,又陷入绝望:因为君王即使东巡,也会从长安带来他宠爱的美人,自己仍旧没有机会;以致懒于梳妆打扮,整日双眉紧锁,也不再上高台眺望了。表面上,这是一首宫怨诗,而实际上,据唐摭言记载,作者写这首诗乃是为了讽刺高湘。高湘回长安时路经连江,邵安石将自己写的诗文呈
11、献给他,很受赏识。高湘便将邵安石带到长安。后来他以礼部侍郎主持进士考试,邵安石就及第了(当时试卷不糊名)。章碣在诗中以望幸的宫女比作包括自己在内的不第举子,以君王比高湘,以美人比邵安石,暗寓褒贬,语含怨愤。然而话说回来,章碣的怨恨其实并无多少道理。高湘所为,也算不得科场舞弊,并未违犯什么原则。 (2)要注意分析诗人的表现方式和手法。在干谒方式上,有互利法、恳请法、激将法等不同手法。例如:上 李 邕 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四年游北海郡时写给北海太守李邕的。开头四句化用庄
12、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几句,诗人自比大鹏,字里行间豪气激荡。五、六句表现凡俗之人不理解自己,意在讽刺,也饱含着世无伯乐的感慨。宣父即孔子,唐贞观年间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末二句借此典劝李邕重视自己。此诗言辞颇为自负,乍一看犯了干谒诗之忌,却通过“时人”和“丈夫”、“宣父”和“丈夫”两两对照,巧妙地恭维李邕超越“时人”,有“宣父”之雅量。这样既无碍于干谒之体,也保持了自己略无拘束的个性,这也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的地方。高考链接2(2019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
13、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注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解析:选D。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受恩必报”错误,诗歌尾联表达的诗人对待恩惠的态度是,接受恩惠需要有理由,不能随便地接
14、受别人的恩惠。(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作答此题,需要结合颈联中两个具体场景,联系全诗分析其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颈联的两个场景,一是雨中垂钓引发乡思,一是秋夜中风吹木叶声阵阵传来,这两个场景将诗人孤高耿介的情怀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直观感受;结构上,诗人在直抒胸臆中穿插场景描写,可以使诗歌的节奏得以舒缓,使诗歌显得委婉从容。答案: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结构安
15、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三、酬赠诗: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赠诗,顾名思义,就是诗人赠送酬答之作,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特点是常用比兴手法,表达委婉曲折。酬赠诗产生于文学摆脱经学的束缚,走向独立,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之时,诗人们开始注意利用独立后的文学抒发一己之怀。他们融情于诗句,故语深情浓,真切动人,且诗格清逸出尘,自抒怀抱而思致深刻。酬赠诗的针对性很强,其酬答唱和从不同侧面反映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理想和内心情感,因而在漫长的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且长盛不衰。 酬赠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知人论世,熟悉写作背景,特别注意原诗后面的注释。 (2)要运
16、用联想和想象,能研读出比兴之外的深意。 高考链接3(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解析:本诗兼有酬赠诗和节令诗的双重特点。处士,旧指有才德而不肯出来做官的人。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九月九日即重阳佳节,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
17、、赏菊、怀远的习俗。诗人从“惊秋老”起兴,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的是,本文在抒写离情别绪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两种情感有机地熔铸在一起,使得整首诗苍凉沉郁,颇具老杜之风,抒发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答案:(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四、节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
18、滋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等的研究阐释,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很早就被纳入国家法定假日体系,因此节令诗也会越来越受人关注。 节令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鉴赏节令诗的关键是要对节令有所了解:如人日,即正月初七,古代诗人大多在这一天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寒食,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相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清明,是祭祖扫墓的日子,这一天也可到郊外踏青,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端午,五月初五,这一天要吃粽子、赛龙舟,相传是为了纪念屈原。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19、。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日子,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会思念亲人。重阳,九月初九,这一天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 (2)在有些古诗中,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字眼,鉴赏时要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中反映的节令。高考链接4(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壬辰寒食 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
20、果。 答:解析: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于富贵。在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壬辰寒食是皇祐四年壬辰,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所写。王安石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指代“官位爵禄”)不足乐、终欲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的感慨。诗人受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的触动,引发了潜藏于心中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全诗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答案:“雪”隐喻(借代)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
21、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的感叹更为深沉。 反馈练有效提升1(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答案: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形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
2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答:答案: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代表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用石砺角还是残竹,都是作者不愿看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 2(高考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注】李世南:北宋著
23、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答:答案: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答案:“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
24、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3(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黄庭坚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注】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1)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答: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
25、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2)古代有人批评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答: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之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
26、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答案: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幽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答:答案: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
27、成大的崇仰、敬佩与赞美。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成大的品格高尚。“人不到”更加衬托出环境的幽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苏轼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1)诗歌中有两个词语都点明了秋景,且前后相应,构成了秋象,这两个词语是_和_。答案:疏林黄叶村(2)首二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答案: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3)请说说三、四两句在本诗中的作用。 答:答案:读后引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在景物中融入人情,赋予画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28、,似与舟中人浩然长往,心情无限畅适。(4)题画诗内容丰富,或评论绘画的艺术价值而抒发审美观感,或借画抒怀寄寓家国身世之感,或分析画风而议论画理等。请赏析此诗的后两句。答:答案:诗人通过设问形式,想象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去?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使静态的画面充满动感,引发读者情思,也丰富了画面的意趣。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墨梅 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歌刻画了梅花的什么特点?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借以表现了怎样的志趣?请简要赏析。答:答案:刻画了梅花淡雅朴素、高洁清秀的特点。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赞颂了梅花的高洁品格,表
29、现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牧 牛 图 田锡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注】这是一首题画诗。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1)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分析。答: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之情。(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答:答案: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与 “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8阅读清代郑燮的两首诗,回答问题。渔家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拔来湿
30、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从这两首诗中看,作者是怎样一个人物?对“渔家”有怎样的情感?答:答案:作者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县官。作者对渔家的艰难生活有着深切的同情。(2)第二首是题画诗,诗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加以赏析。答:答案:(示例1)托物言志。诗人借画中之竹抒情,把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又由于这幅画是送给上司大中丞的,所以又有几分劝勉之意蕴涵其中。(示例2)虚实结合。画中之竹是实,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是虚;画上的一枝一叶是实,而它所关联
31、的百姓情感是虚。以眼前实的画面,点示出应该关注的民间疾苦,巧妙自然且意味深长。(从其他方面回答,言之成理亦可。如把竹之“萧萧”声比喻为百姓的“疾苦声”;用“一枝一叶”比喻百姓生活中的琐细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暗含着一个“当官应为民着想”的关心民生的问题。再如丰富的联想、婉转的讽喻等。)9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分析颔联中的“蒸”和“撼”两字带来的艺术效果。答:解析:颔联描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云梦泽水汽蒸腾,岳阳城受到洞庭湖波涛的摇撼。句式对仗工
32、整,意境灵动飞扬,表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一个“蒸”字写出了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如同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答案:一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一个“撼”字,笔力千钧,使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2)最后两联体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内心活动?答:解析:颈联诗人以比喻的方式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耻愧颜的心情。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诗人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进一步的深化。“垂
33、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作者恳请他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愿望,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使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总之,诗人那种有志难酬、不得已而为之的难言之情溢于言表。答案:诗人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耻愧颜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1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近试上张水部注 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酬朱庆馀 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
34、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1)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的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答:答案:都运用了“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2)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对此加以说明。答:答案: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的肯定,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赠阙下裴舍人 钱起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
35、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注】此诗为作者落第期间所作,献给在朝姓裴的中书舍人。舍人,是皇帝身边的职官。紫禁:皇宫。龙池:宫中之池。阳和:仲春二月。(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的图景? 答:答案: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秾丽的宫苑春景图:早春二月,在上林苑里,黄鹂成群地飞鸣追逐;紫禁城中树木葱茏,洒下一片淡淡的春阴;长乐宫的钟声飞过宫墙,又缓缓散落在花树之外;龙池里春意盎然的杨柳,在细雨之中越发显得苍翠欲滴了。作者通过这些景物烘托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地位。尽管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裴舍人,
36、实则句句都在恭维裴舍人。(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自己虽穷途落魄但却有为朝廷出力的一片忠心;十年科举失利的遗憾和惭愧;今天有幸遇到裴舍人,希望得到赏识的殷切之情。虽然是一番恭维、求援之意,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干谒之情,保留了自己的骨气。1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唐岑参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馀光。(1)诗中颔联写景有何作用?答:答案:描写了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烘托了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为下文言志抒情做铺垫。(2)简析诗歌颈联的妙处。答:答案: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3)诗歌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愿?答:答案:运用了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