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96.50KB ,
资源ID:108116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081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二文言语句翻译任务(六)强化语境意识提升翻译精准度教案)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浙江专版)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复习任务群二文言语句翻译任务(六)强化语境意识提升翻译精准度教案

1、任务(六)强化语境意识,提升翻译精准度任务情境文言语句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考生在这方面一直很困惑、很苦恼,训练了这么长时间,也做了很多文言语句翻译的题目,但就是拿不了高分。这其中固然有积累不够、不厚的因素,但更与考生在翻译时不好的习惯或者意识有关:总是把目光集中在题上,别的内容一概不看。这样做很不好,因为任何一句话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前后内容有一定的联系。这就要求考生有语境意识,而且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只有把要求翻译的句子放在原文中,联系前后内容,才能保证翻译得心应手,从而提高翻译的精准度。自主检测,自我诊断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嘉靖乙卯,侍御余姚周公,被简命来按吴中。

2、故事,御史巡行天下郡国,率一岁还报。公满岁且去,而吏民伏阙上书愿留者数千人。诏听复留。国家贡赋,仰给东南,异时承平无事,不幸遇水旱,有司犹不肯议蠲贷;而自顷岁岛夷为寇,兵兴,赋调滋繁矣。然盗瑜大海,轻行内地,数千里间,剽掠一空。岁复大旱,民嗷嗷无经宿之储。当时议者犹以国计为辞,而海上用兵,所急者财贿,闻蠲赋之语,往往相顾而笑。公独慨然上奏,尽停苏、松注岁入数百万,以死伤垂尽之民,而措之衽席之上。此皆卓然可称者。(节选自归有光送周御史序,有删改)注苏、松:今苏州市区和吴江区。(1)公满岁且去,而吏民伏阙上书愿留者数千人。译文:(2)当时议者犹以国计为辞,而海上用兵,所急者财贿,闻蠲赋之语,往往相

3、顾而笑。译文:答案(1)您时间到了即将离去,可是几千个官吏和百姓跪在台阶上向天子上书希望您留任。(得分点:“且”“伏阙”,“伏留者”定语后置,句意通顺)(2)那时候议事的人还拿国家大计作为说辞,可是海上作战急需的就是财物,(他们)一听到减赋的话,总是相互看着,暗自嘲笑。(得分点:“以国计为辞”“财贿”“蠲”,句意通顺)参考译文嘉靖乙卯年,余姚侍御史周公,被选派任命来巡视吴中一带。按照旧例,御史巡行全国的地方郡县,大多一年就回朝复命。您时间到了即将离去,可是几千个官吏和百姓跪在台阶上向天子上书希望您留任。国家的赋税,仰仗的是东南一带。过去太平无事,不幸遇到水旱灾害的时候,相关部门也不肯减少赋税;

4、而自从近年来岛上的少数民族成为匪患(侵扰百姓),兵事渐起,赋税变得更加繁重了。但是匪盗越过大海,侵入内地,数千里之间的土地,(都被他们)劫掠一空。那年天又大旱,百姓们饥饿难耐,没有粮食吃。那时候议事的人还拿国家大计作为说辞,可是海上作战急需的就是财物,(他们)一听到减赋的话,总是相互看着,暗自嘲笑。只有周公慨然上奏,把苏、吴之地的数百万赋税全部停止,在卧榻上制订计划,无数受灾将垂死的百姓解救了。这都是超出一般人的可以称道的啊。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予少时则好琴,尝学之而患无善师与之相讲说。虽时按谱求声,以涤堙郁而畅懑愤,心弗自是也。后闻冷君起敬以善琴名江南,当时学琴者皆赴其门。

5、予尤慕之,以为安得一听以偿夙昔之好乎?及入国朝,予既被命起仕,而冷君亦继至。时天子方注意郊社宗庙之祀,病音乐之未复乎古,与一二儒臣图所以更张之。冷君实奉明诏,定雅乐,而予豫执笔,制歌辞,获数与冷君游。抱琴为予鼓数曲,予瞑目而听之。凄焉而秋清,盎然而春煦。寥寥乎悲鸿吟而鹳鹤鸾凤追而和之也。予重有感焉。乐之为教也大矣。古之人自非居丧服,有异故,则乐未尝违乎左右。所以摄忿戾之气,通神明之德。其助岂为细哉?后世古乐浸久浸亡,今之所存若者无几。士大夫又鲜能而寡听之,虽如予之有志于学,犹有耄老无闻之悔。况不若予之志固者乎。(节选自宋濂太古正音序,有删改)(1)虽时按谱求声,以涤堙郁而畅懑愤,心弗自是也。译

6、文:(2)士大夫又鲜能而寡听之,虽如予之有志于学,犹有耄老无闻之悔。译文:答案(1)我虽然时常按照乐谱弹奏,想洗涤心中的阴郁,使心中的愤懑得以解开,但内心不认为自己能真正做到这样。(得分点:“按”“畅”“弗自是”,句意通顺)(2)士大夫们又很少有这样的音乐才能并且很少听到这样的音乐,虽然像我这样有志于学琴的,但还是有年岁已高却没有听到的悔恨。(得分点:“鲜”“虽”“耄老”,句意通顺)参考译文我小的时候就喜欢弹琴,曾经学琴但是苦于没有好的老师指点我。我虽然时常按照乐谱弹奏,想洗涤心中的阴郁,使心中的愤懑得以解开,但内心不认为自己能真正做到这样。后来听说冷起敬先生因善于弹琴而闻名于江南,当时学琴的

7、人都到他的门下。我尤其仰慕他,想着怎样能够听一次(冷先生弹奏)来满足自己一直以来的爱好呢?等到进入朝廷,我被任命开始做官以后,冷先生也随之来了。当时天子正重视宗庙祭祀的事情,担心音乐不能恢复古代旧制,与一两个儒臣探求用来改变的方法。冷先生奉诏定制雅乐,而我参与执笔,制定歌辞,得到多次与冷先生同游的机会。冷先生抚琴为我弹奏数曲,我闭着眼睛听。凄然如秋天的冷清,盎然如春天的和煦。寂寥如悲鸿的鸣叫,又如鹳鹊鸾凤追随应和。我非常有感触。音乐的教化作用是巨大的。古代的人除了服丧、有异常的变故,从来不曾离开音乐。凭借它吸纳愤懑乖戾之气,达到圣人的德行。音乐的作用哪里在小处呢?后来,古乐渐渐地消亡失传,现在

8、还留存下来的像琴谱这样的东西不多了。士大夫们又很少有这样的音乐才能并且很少听到这样的音乐,虽然像我这样有志于学琴的,但还是有年岁已高却没有听到的悔恨。况且还有不像我这般志向执着坚定的呢。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

9、讳,与此其戾也。”夫春秋之所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节选自曾巩书魏郑公传后,有删改)注亮:同“谅”,诚信。必:断定。(1)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译文:(2)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译文:答案(1)那么进谏的言辞没有流传下来,是这几个国君在后世更加暴露他们的罪恶的原因啊。(得分点:“谏诤”作名词,“乃”表判断,“之

10、所以”,大意对)(2)那么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的对错,而断定过错通常在君主,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自己,(这)哪里说得上爱他的君主呢?(得分点:“是”“之谓”,“岂欤”句式,大意对)参考译文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对君主恳切地劝谏,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这些)保存在尚书里,不曾被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是贤明的君主,伊尹、周公为优秀的辅佐君主的臣子,是因为他们的谏言还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的灭亡,他们臣子的谏词就看不到,不是当时史

11、官遗漏(没记),而是天下人都不敢进言的结果。那么进谏的言辞没有留传下来,是这几个国君在后世更加暴露他们的罪恶的原因啊。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你的说法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缺点,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缺点呢?“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的人为了博取一点点诚信而做的罢了,这种事情又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作替君主掩饰过错,来让后世的人传颂,那么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的对错,而断定过错通常在君主,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自己,(这)哪里说得上爱他的君主呢?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

12、画线的句子。洵闻之,楚人高令尹子文之行,曰:“三以为令尹而不喜,三夺其令尹而不怒。”其为令尹也,楚人为之喜;而其去令尹也,楚人为之怒。己不期为令尹,而令尹自至。夫令尹子文岂独恶夫富贵哉?知其不可以求得,而安其自得,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嗟夫!岂亦不足以见己大而人小邪?脱然为弃于人,而不知弃之为悲;纷然为取于人,而不知取之为乐。昔者,明公之初自奋于南海之滨,而为天下之名卿。及至中废而为海滨之匹夫,盖其间十有余年,明公无求于人,而人亦无求于明公者。其后,适会南蛮纵横放肆,充斥万里,而莫之或救。明公乃起于民伍之中,折尺棰而笞之,不旋踵而南方乂安。夫明公岂有求而为之哉?适会事变以成大功,功成

13、而爵禄至。明公之于进退之事,盖亦绰绰乎有余裕矣。且夫明公昔者之伏于南海,与夫今者之为东海也,君子岂有间于其间,而明公亦岂有以自轻而自重哉?洵以为明公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其尝之也盖已多矣,是以极言至此而无所迂曲。(节选自苏洵上余青州书,有删改)注令尹子文:令尹,春秋时期楚国官名,位同国相。子文,姓斗,名谷於菟,字子文。楚国内乱,子文自毁其家,以纾国难。三次被免去相位,毫无愠色。明公:对于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的尊称,此处指余靖,时任青州知州。(1)是以喜怒不及其心,而人为之嚣嚣。译文:(2)洵以为明公之习于富贵之荣,而狃于贫贱之辱,其尝之也盖已多矣。译文:答案(1)因此喜怒不触及他的内心

14、,而别人却因此议论纷纷。(得分点:“是以”“嚣嚣”,大意对)(2)我认为明公您习惯于富贵的尊荣,又拘泥于贫贱的屈辱,(这种体验)您品尝它们大概已很多次了。(得分点:“习”“狃”“盖”,大意对)参考译文我(苏洵)听说,楚国人认为令尹子文的行为很高尚,说:“三次任命他为令尹他却一点也不喜形于色,三次剥夺他令尹的职位他也不愤怒。”他做令尹,楚国人替他高兴;而他不做令尹,楚国人替他愤怒。他自己没期望做令尹,但令尹这个官位又自己来了。这难道是令尹子文厌恶富贵吗?他知道富贵不可以求得,便安然自得,因此喜怒不触及他的内心,而别人却因此议论纷纷。啊!难道这也不足以看出他的大度,别人的小气吗?被人抛弃也不放在心

15、上,也不知道抛弃他是悲哀的事;被人任用,整天忙忙碌碌,也不知道任用他是乐事。以前,明公您开始在南海之滨努力建功,成为天下的名臣。等到中途被罢黜成为海滨的平民百姓,大概这十多年间,您对人无所求,而别人对您也无所求。那以后,恰逢南方少数民族肆意放纵作乱,范围波及上万里,却没有人能够去解救这危难。您于是在百姓的队伍中奋起,折尺棰鞭笞他们,不久南方安定。您难道是有所求才做这件事吗?恰好是遇到重大事件而成就了您伟大的功业,功业成,爵禄自然到了。您对于出仕退隐之事,大概也是绰绰有余啊。况且明公您过去发迹于南海,而如今困窘于东海,富贵之人中哪里有混杂于其间的呢!而您也哪里会因为这个而自轻自傲呢?我认为明公您

16、习惯于富贵的尊荣,又拘泥于贫贱的屈辱,(这种体验)您品尝它们大概已很多次了,因此到了困窘的地步也不会自甘沉沦。诊断内容是否存在问题(有问题打“”,无问题打“”)对语境的理解与分析是否认识到语境对翻译的作用?是否会分析语境?翻译中如何紧扣语境翻译时有无结合语境的意识与习惯?是否会借助语境破解翻译重难点?总体印象审、读、答,精准突破(一)语境类型及作用1类型语境,顾名思义就是语言环境,指的是文言词句所在的句群和段落,还包括与该文言词句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信息。语境可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1)内部语境可分为语义语境和语法语境。所谓语义语境,指的是词语所在的句子有哪些意义内涵。语法语境主要指的是词语

17、在其所处的句子中充当什么语法成分,是主谓宾还是定状补。(2)外部语境可分为逻辑语境和关联语境。逻辑语境主要指从生活常理的角度理解相关语句,或分析相关语句在其所处的句、段中起什么作用,与前后句构成转折还是因果或其他事理关系。关联语境指的是文言文中对词、句的理解构成帮助或与词、句的内涵相关的其他的词、句,对于语句翻译来说,其中的对话语境极其重要。2作用(1)理解语义语境,对确定关键词语的意义内涵方向起着很大的作用。如在任务(五)中提到的2019年江苏卷译句“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中“此儿汗血,可致千里”对理解“蹀躞”一词的意思至关重要,构成了“蹀躞”的语义语境。(2)理解语法语境

18、,对确定词语的词性、句子的语法成分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古汉语中存在很多词类活用现象,且常省略句子成分,所以准确分析语法语境对理解词、句非常重要。如2016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中的“囊示登云”句,根据句中“示”后的人物名可以推测“示”有“给(登云)看”之意,词性为动词,但若把“囊”理解为名词“袋”,显然不够通顺。句子应译为“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囊”应理解为动词。句中有两个连贯性的行为动词,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3)分析逻辑语境,对从语脉角度、通常事理角度确定疑难词、保证文意通顺起着很大的作用。(4)寻找关联语境,对最终确定关键词语的含义起着很大的作用。关联语境散落在文中,阅读时须仔细圈

19、点勾画。(二)翻译语境的特点对于翻译来说,分析语境更多的是以句内语境为主,句外语境为辅。当然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还会有所变化。文言文阅读的文字不像现代文动辄一两千字,只有六七百字,再加上要命制好几道题,这就决定了翻译时的语境,尤其是句外语境范围极小,也就在译句的前后三两句中。理解、分析这样一个范围相对较小、相对独立闭合的语境还是比较容易的。(一)学会理解、分析语境1分析语境的要点(1)分析语义语境,就是要判断语义领域,如2016年上海卷第17题“皆计所侵”句,“侵”的对象是粮食,粮食与“侵犯”“侵害”“侵袭”不属于同一个语义领域,“侵”应理解为“侵占”之意。(2)分析语法语境,就是要进行语法分析,

20、确定译句的主谓宾成分,以此确定词性活用情况以及省略成分。(3)分析逻辑语境,就是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常理思考。(4)分析关联语境,就要全文搜索关联信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文章信息破解重点、难点词语。2全面考虑,由内而外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难理解、难确定的词句,要全面利用这四种语境,一般遵循由内而外的顺序,即先分析词句内部,再到词句外部,寻找有关联的各方面的信息。当然,这个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思考时可以同时综合各种语境分析,不一定有先后内外之分。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余衰年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汝及诸侄辈,身体强壮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

21、骈集之祥。今书此,老年用自儆惕,以补昔岁之愆。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相课,每月终以此相稽,以期有成焉。(节选自曾国藩家书习劳则神钦,有删改)(1)结合语境分别分析画线句子中“相课”“相稽”中的“相”字与“课”“稽”的意思。答:答案“相”字在这里应为放在动词前偏指一方(自己),不是“相互”义,因为句内语义语境中“各自”已暗指此义。“课”应为“督促”义。“稽”应为“考核”义。根据前面关联语境,曾国藩写此家书,有两个目的,一是警诫自己,二是告诫儿子。句中“以此”的“此”代指家书,意思是用此家书每夜去督促自己,每月考核自己。(2)翻译画线句子。译文:答案同时让你们兄弟二人各自勉励自己,每天夜里以这

22、些督促自己,每月月底以这些考核自己,希望能有所成就。(得分点:“并令”“勖勉”“相课”“相稽”)参考译文我年老多病,眼病越来越重,很难恢复。你们和其他的侄辈,身体强壮的很少。古代的君子,要想修身治家,一定使自己内心安宁、身体强健,然后才有振兴的现象,一定让人与神愉悦欣赏,然后才有福祉汇集。现在写下这封家书,对我这个年老之人而言,是用来自我警戒,以弥补往年的过失。同时让你们兄弟二人各自勉励自己,每天夜里以这些督促自己,每月月底以这些考核自己,希望能有所成就。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行,至京师,以疾在告。门下

23、侍郎耿南仲言安国意窥经筵,不宜召试。钦宗不答。安国屡辞,南仲又言安国不臣。钦宗曰:“渠自以病辞,非有向背也。”每臣僚登对,钦宗即问识胡安国否。(节选自宋史胡安国传)(1)结合语境分析画线句子中的“向背”是不是偏义复词。答:答案是,偏在“背”义。依据关联语境,胡安国多次辞官,侍郎耿南仲先向皇上进言胡安国意图高职,后又进言说他有“不臣”之心。宋钦宗认为胡安国只是因病辞官,非“不臣”。(2)翻译画线句子。译文:答案胡安国屡次辞官,耿南仲又说胡安国有对皇上不忠的心思。宋钦宗说:“他是因为有病而辞官,并没有背离我的意思。”(得分点:“不臣”“渠”“向背”,大意对)参考译文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靖康

24、元年,朝廷授胡安国为太常少卿,胡安国推辞没有就职;朝廷再授胡安国为起居郎,胡安国又推辞没有就职。朝廷多次下旨催促胡安国赴朝上任,胡安国到了京师后,因病休假。门下侍郎耿南仲说胡安国意在获取经筵之职,不应召试。宋钦宗没有理睬耿南仲的话。胡安国屡次辞官,耿南仲又说胡安国有对皇上不忠的心思。宋钦宗说:“他是因为有病而辞官,并没有背离我的意思。”每次有臣属上朝应对,宋钦宗都问他是否认识胡安国。边练边悟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吾闻扬州故城,跨蜀冈以连雷塘,则平山在城内。及柴周改作,始为今城。但故城亦不能尽包蜀冈,故杨行密攻毕师铎,并西山以逼城,西山即蜀冈也。陆孟俊攻韩令坤,亦屯兵焉。胡身之曰:“扬之东

25、南北皆平地,惟蜀冈诸山,西接庐、滁,攻扬者率循山而来,据高为垒以临之。”则故城特逾冈而已。及城既徙,则山竟在城外。故李丞相庭芝为阃使,鉴前此有据堂瞰城以施攻具者,乃逾山为城以捍之。即今山后所称堡城者是也。史亦言李全之攻扬,日坐堂上,俯临州治。以今之堂址、庙址、祠址按之,地势甚庳,安能远瞰?岂宋时山址尚高,其后岁久,渐夷而渐下欤?或有鉴于兵祸,故夷而下之欤?否则别有飞楼之属欤?是皆未可知也。(节选自全祖望平山堂记,有删改)(1)结合语境分析画线句子中的两个“夷”和两个“下”的含义是否相同。答:答案都不相同。第一个“夷”,根据句内语法语境分析,应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变得平坦”。第二个“夷”

26、,结合句内语义语境“有鉴于兵祸”可知,是人为因素让它变得平坦,与第一个“夷”是因年深日久、自然而成不同,应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理可得,第一个“下”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因自然因素变得很低;第二个“下”是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因人力而让它变得低下。(2)翻译画线句子。译文:答案难道宋朝时这里的山势还挺高,以后天长日久,变得越来越平越来越低吗?或许是借鉴(吸取)兵祸的教训,所以铲平它使它的高度降下来吗?(得分点:两处“夷”“下”的活用,“有鉴于”,“岂欤?或欤?”句式)参考译文我听说扬州旧城,跨蜀冈而连雷塘,那么平山堂是在扬州城内。等到柴周改建后,才成为现在的扬州城。但旧城也不能把蜀冈全包括在内,所

27、以杨行密攻打毕师铎,依傍西山而兵临城下,西山,就是蜀冈。陆孟俊攻打韩令坤时,也在此屯兵。胡身之说:“扬州城的东、南、北三面都是平地,只有蜀冈等山,西边与庐州、滁州相连,攻打扬州的人大都沿着山而来,占据高地扎下营寨来从高处看扬州城。”那么旧城只是跨过蜀冈罢了(并未将蜀冈全围在城里)。等到旧城迁徙后,那么山就全在城外了。所以丞相李庭芝任军职时,吸取以前有人占据平山堂俯视扬州城而攻打的教训,越过山修了个城来守卫。就是现在山后面叫作堡城的。史书也记载李全攻打扬州时,每天坐在平山堂上,俯临州治扬州城。从今天的堂址、庙址、祠址来考察,它地势很低,怎么能远眺俯视呢?难道是宋朝时这里的山势还很高,以后天长日久

28、,变得越来越平越来越低吗?或者是借鉴(吸取)兵祸的教训,所以铲平它使它的高度降下来吗?要不就是另有飞楼等建筑?这些都无法知道。3特别关注关联语境中的对话语境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要求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类语句的语境的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1)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的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2)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尤其要注意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

29、等。边练边悟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王彬字世儒。中兴建,稍迁侍中。从兄敦举兵入石头,帝使彬劳之。会周遇害,彬素与善,先往哭,甚恸。既而见敦,敦怪其有惨容,而问其所以。彬曰:“向哭伯仁,情未能已。”敦怒曰:“伯仁自致刑戮,且凡人遇汝,复何为者哉!”彬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敦变色目左右,将收彬,彬正色曰:“君昔岁害兄,今又杀弟邪?”先是,彬从兄豫章太守棱为敦所害,敦以彬亲故容忍之。及敦死,王含欲投王舒,王应劝含投彬。含曰:“大将军平素与江州云何,汝欲归之?”应曰:“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睹衰厄,

30、必兴愍恻。荆州守文,岂能意外行事!”含不从,遂共投舒,舒果沈含父子于江。彬闻应来,密具船以待之。既不至,深以为恨。敦平,有司奏彬及兄子安成太守籍之,并是敦亲,皆除名。诏曰:“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乃原之。卒官,年五十九。(节选自晋书王彬传,有删改)(1)此乃所以宜往也。江州当人强盛时,能立同异,此非常人所及。译文:答案这就是应该去投奔他的原因。王江州在别人强盛的时候,敢于表明不同的看法,这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得分点:“所以”,“同异”偏义复词,大意对(主要放在“江州”的翻译上)(2)司徒导以大义灭亲,其后虽或有违,犹将百世宥之,况彬等公之近亲。译文:

31、答案司徒王导大义灭亲,他的后人即使犯有过失,尚且要宽恕百代,何况王彬等是他的近亲呢。得分点:“违”“宥”,“彬等公之近亲”判断句,大意对(主要放在“公”的翻译上)参考译文王彬字世儒。中兴以后,逐渐升任侍中。堂兄王敦发兵入侵石头,皇帝派王彬去慰劳。正碰上周遇害,王彬向来与周友好,就先去哭周,非常悲痛。然后去见王敦,王敦奇怪他面有悲容,就问他为什么。王彬说:“刚刚去哭伯仁,感情还没有平复。”王敦生气地说:“伯仁自己招致处死,而且像一般人那样对待你,你这又是为什么!”王彬生气地数落王敦说:“兄长起兵造反,杀戮忠良,图谋不轨,灾祸殃及家族。”言辞慷慨激昂,声泪俱下。王敦变了脸色,示意左右把他抓起来,他

32、严肃地说:“你往年害兄,现在又要杀弟吗?”在此之前,王彬堂兄豫章太守王棱被王敦杀害,王敦因王彬是亲戚所以容忍了他。王敦死后,王含想投奔王舒,王应劝王含投奔王彬。王含说:“大将军平常和王江州关系怎么样,你还想投奔他?”王应说:“这就是应该去投奔他的原因。王江州在别人强盛的时候,敢于表明不同的看法,这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他看到别人衰危,必定产生怜悯恻隐之心。而王荆州墨守条规,岂能超越常规行事!”王含不听,于是一起去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投入江中。王彬听说王应要来投奔,秘密地准备了船等候。后来他们没有来,感到十分遗憾。王敦之乱平定后,有关部门上奏说王彬和兄弟的儿子安成太守王籍之是王敦的亲戚,

33、都应除名。下诏说:“司徒王导大义灭亲,他的后人即使犯有过失,尚且要宽恕百代,何况王彬等是他的近亲呢。”就宽恕了他们。在任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二)紧扣语境,破解翻译中的重难点1借助语境确定关键词、疑难词的含义对于译句中关键词、疑难词的推敲、翻译,可以通过字形推知字义,也可以通过组词猜测词义,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联系句内外语境推敲进而确定其义。例如窦参传中的一道翻译题:按狱江淮,次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令军吏传问,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江。考生在翻译这个句子时,往往对“蹇”“问”“促”三个词拿不准。因此在具体翻译时,我们可以先分析语境把握大意,句中的“窦参”与“陈少游”是

34、上下级关系,叙述两件紧紧相连的事:窦参巡视到扬州,陈少游未去迎接;等到陈少游后悔害怕了,再去见窦参,窦参已渡过长江离去了。从“参正辞让之”可以推知是因为陈少游“骄蹇”,“蹇”义既可以从邻字“骄”字推出,也可以从“让之”反推。“问”在这里不是“询问”,而是说陈少游没有亲自去迎接,只是派军吏传达“问候”。“促”在这里不是“催促”,从“悔惧”一词可以推出应是“急促”“急忙”。边练边悟5请结合语境推敲出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翻译全句。邢邵,字子才,河间鄚人。博览坟籍,无不通晓,晚年尤以五经章句为意,穷其指要。吉凶礼仪,公私谘禀,质疑去惑,为世指南。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证引该洽。帝命朝

35、章,取定俄顷。(节选自北齐书邢邵传,有删改)(1)推敲词义:(2)译文:答案(1)根据该句关联语境“博览坟籍,无不通晓”,及句内语义语境中的“事关典故”,主语“证引”,推知“该洽”意为“广博”。(2)每当公卿集会议论,事情有关典制掌故,邢邵拿起笔马上写出来,引证广博。(得分点:“会议”“援笔”“该洽”,大意对)边练边悟6请结合语境推敲出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翻译全句。夫形躯之寓于土,非吾能私之。幸而好求尧、舜、孔子之志,唯恐不得;幸而遇行尧、舜、孔子之道,唯恐不慊,若是而寿可也。求之而得,行之而慊,虽夭其谁悲?(节选自柳宗元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有删改)(1)推敲词义:(2)译文:答

36、案(1)根据“唯恐不慊”关联语境和句中对称的语法语境,推知“慊”为“满意、满足”义。(2)如果追求志趣又实现了,推行道义又满足了,即使短命又有谁会悲伤呢?(得分点:“慊”“夭”,反问句式)边练边悟7请结合语境推敲出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并翻译全句。臣等伏见从来天下之患,无过官冗,人人能言其弊,而不能去其害。流弊之极,至于今日,一官之阙,率四五人守之,争夺纷纭,廉耻道尽。中材小官,阙远食贫,到官之后,求取渔利,靡所不为,而民病矣。臣等伏见,恩榜得官之人,例皆垂老,别无进望,惟务黩货以为归计,贪冒不职,十人而九。伏乞断自圣意,明敕大臣,特奏名举人,只依近日圣旨指挥,仍诏殿试考官精加考校,量取一二

37、十人,委有学问,词理优长者,即许出官,其余皆补文学、长史之类,不理选限,免使积弊之极,增重不已。(节选自苏轼论特奏名,有删改)(1)中材小官,阙远食贫,到官之后,求取渔利,靡所不为,而民病矣。推敲词义:译文:(2)例皆垂老,别无进望,惟务黩货以为归计,贪冒不职,十人而九。推敲词义:译文:答案(1)“阙远”根据与“食贫”的对称语法语境、“到官之后”的语义语境,推知为“补缺之地偏远”。“病”根据句内语义语境,推知非“生病”义,而是“困苦不堪”。中等才能的小官员,补缺之地偏远贫困,上任以后,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无所不作,因而百姓困苦不堪。(得分点:“阙远”“病”,大意对)(2)根据句内语义语境,

38、“黩货”与“贪冒”是同义词语,均为“贪财”义。一概都将近老年,另外也没有仕进的希望(或上进之心),只是致力贪财来为告老还乡作打算,贪污财物不称职(或尽职)的人,占到十分之九。(得分点:“例皆垂老”“黩货”“不职”,大意对)参考译文臣等认为自古以来天下的祸患,无非在于官职冗余,人人都能说出其中的弊端,却不能去除这弊端。流弊达到极点,到了今天,一个官职空出,大概有四五个人去竞逐,争夺成一团,廉耻尽丧。中等才能的小官员,补缺之地偏远贫困,上任以后,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无所不作,因而百姓困苦不堪。臣等认为,通过恩榜得到官职的人,一概都将近老年,另外也没有仕进的希望(或上进之心),只是致力贪财来为告

39、老还乡作打算,贪污财物不称职(或尽职)的人,占到十分之九。恳请圣上,明令大臣,凡名列特奏名的举人,只能按照近日圣旨的安排,仍然下诏殿试考官严加考核,录取一二十人,确实有学问,词理出色的人,可以允许授职,其余的人都补任文学、长史之类的职务,不必在意选限,以免积累下来的弊端日深,增重不已。2借助语境补出省略成分(主要是主语)和代词的指代义(1)借助语境译出省略成分省略是文言文中突出而普遍的语言现象。考生如果对此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在翻译时只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就会导致翻译出的语句不通顺,自然难以得到满意的分数。为此,要强化补出省略成分的翻译意识。当然,要补出省略成分,只有借助

40、语境。要联系前后语境揣摩句意,找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和受支配者。文言文省略的成分很多,如“之”“于”介词的省略、宾语的省略,这些较容易掌握。这里尤其要谈谈主语的省略。主语省略尤其常见,而考生恰恰缺少补充主语的意识。翻译的要求之一就是语意的连贯,主语的悄然转换,如果不能及时补正,就会造成句意逻辑失当。因此,主语的补出直接关系到语意的连贯、通顺。(2)借助语境译出代词的指代义文言语句翻译中,经常会出现如“之”“其”“此”之类的代词,能否准确地译出代词的指代义,关乎能否准确地理解语意。要做到准确翻译,就必须借助语境,抓住上下文出现的人、事、物等。边练边悟8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注意补出相应的

41、句子主语,译准代词的指代义。聂昌,字贲远,抚州临川人。金人南侵,京师复戒严。拜同知枢密院,入谢,即陈捍敌之策,曰:“三关四镇,国家藩篱也,闻欲以畀敌,一朝渝盟,何以制之?愿勿轻与,而檄天下兵集都畿,坚城守以遏其冲,简禁旅以备出击,壅河流以断归路。”帝壮之,命提举守御,得以便宜行事。(节选自宋史聂昌传,有删改)译文:答案三关四镇是国家的藩卫,听说要将它们割给金人,(金人)一旦背弃盟约,(我们)凭借什么来抵御他们呢?(得分点:“畀”“渝”“何以”,判断句,句意通顺,补出省略的主语)参考译文聂昌,字贲远,抚州临川人。金人南下侵略,京城又宣布戒严。朝廷任命他为同知枢密院,他入宫谢恩时,就陈述抗敌之策说

42、:“三关四镇是国家的藩卫,听说要将它们割给金人,(金人)一旦背弃盟约,(我们)凭借什么来抵御他们呢?希望不要轻易将三关四镇割给金人,只能檄令天下军队集结在京城四郊,坚固城守来遏止敌人的攻击,挑选劲旅以备出击,堵塞黄河以断敌归路。”皇帝认为这是壮举,命令他统管守御,可以见机行事。边练边悟9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注意补出相应的句子主语。张雕武,中山北平人。好学,精力过人。帝甚重之,以为侍讲。何洪珍奏雕武监国史,寻除侍中。大被委任,言多见从。特敕奏事不趋,呼为博士。(节选自北史张雕武传,有删改)译文:答案张雕武很受重用,他的意见大多被听从采纳。皇帝特别下令允许张雕武奏事时不用快跑,又称呼他

43、为博士。(得分点:“大被”“见从”“趋”,补出省略的主语)边练边悟10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译准代词的指代义。安德裕字益之,一字师皋,河南人。三年春,廷试贡士,德裕与史馆修撰梁周翰并为考官,上顾宰相曰:“此皆有闻之士而老于郎署,周翰狭中,德裕嗜酒,朕闻其能改矣。”遂并赐金紫。(节选自宋史安德裕传,有删改)译文:答案这两位都是有名望的人,却长期在郎署任职,周翰心胸狭窄,安德裕嗜好喝酒,我听说他们二人都改正了。(得分点:“而”“狭中”“嗜”、两个“闻”,“其”译为“他们二人”)类题再练,即时巩固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语曰“为君难”者,孰难哉?盖莫难于用人。夫用人之术,任之

44、必专,信之必笃,然后能尽其材,而可共成事。及其失也,任之欲专,则不复谋于人而拒绝群议,是欲尽一人之用,而先失众人之心也。夫违众举事,又不审计而轻发,其百举百失而及于祸败,此理之宜然也。然亦有幸而成功者,人情成是而败非,则又从而赞之,以其违众为独见之明,以其拒谏为不惑群论,以其偏信而轻发为决于能断。使后世人君慕此三者以自期,至其信用一失而及于祸败,则虽悔而不可及,此甚可叹也。或有诘予曰:“然则用人者,不可专信乎?”应之曰:“齐桓公之用管仲,蜀先主之用诸葛亮,可谓专而信矣,不闻举齐、蜀之臣民非之也。盖其令出而举国之臣民从,事行而举国之臣民便,故桓公、先主得以专任而不贰也。使令出而两国之人不从,事行

45、而两国之人不便,则彼二君者其肯专任而信之,以失众心而敛国怨乎?”(节选自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为君难论,有删改)(1)然亦有幸而成功者,人情成是而败非,则又从而赞之。译文:(2)盖其令出而举国之臣民从,事行而举国之臣民便,故桓公、先主得以专任而不贰也。译文:答案(1)但是也有侥幸获得成功的,人之常情就是这样:事情成功了大家就认为是做对了,事情失败了大家就认为是做错了,便又随之赞美侥幸获得成功的人。(得分点:“幸”“情”“是”“非”“从而”)(2)因为他们发出政令,全国臣民拥护;他们推行国事,全国臣民都感到有利,所以齐桓公、刘先主能够专用他们而不会有别的念头。(得分点:“便”“得以”“专任”“贰”)参

46、考译文俗话说“做皇帝很难”,难在哪里呢?大概没有比任用人才更难的了。用人的方法,让他做事必须专一,对他的信任必须坚定,然后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干,才能与他共同成就事业。至于那不当的做法,如果太过专任一人,而不再与其他人商议,拒绝听取群臣的意见,这便是想发挥一个人的才用,却先已失去了众人之心。违背众人意见办事,又不审时度势而轻率出手,那样的人办一百件事就会失败一百次,并将招致祸乱败亡,这是理所当然的啊!但是也有侥幸获得成功的,人之常情就是这样:事情成功了大家就认为是做对了,事情失败了大家就认为是做错了,便又随之赞美侥幸获得成功的人,把他违反众人意见说成是有独特的见解,把他拒不纳谏说成是能不为各种论

47、调所迷惑,把他偏听偏信而又轻率蛮干说成是英明果断。假如后世的君主仰慕这三点,把它作为对自己的期许。等到他专信专用的人一失误就会招致祸殃,即使悔悟也来不及了,这是十分可悲的。有人反问我说:“这样看来,那么用人的人不可以专信一人吗?”我回答他说:“齐桓公任用管仲,蜀先主任用诸葛亮,可以说是专信一人,未曾听说齐、蜀的臣民非议他们。因为他们发出政令,全国臣民拥护;他们推行国事,全国臣民都感到有利,所以齐桓公、刘先主能够专用他们而不会有别的念头。假使发出的政令,两国臣民都不拥护;推行的国事,两国臣民都不感到有利,那么,这两个国君哪会专一任用并相信他们,以致失去民心而招来国人的怨恨呢?”2阅读下面的文段,

4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上宰相书宋朱熹六月八日,具位谨奉书再拜献于某官: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且以荒政论之,则于天下之事,最为当急而不可缓者;而荒政之中,有两事焉,又其甚急而不可少缓者也。一曰给降缗钱,广籴米斛。储蓄既多,缓急足用,政使朝廷别有支拨,一纸朝驰,而米夕发矣。此一事也。二曰速行赏典,激励富室。盖此一策,本以诱民,事急则籍之,以为一时之用;事定则酬之,以为后日之劝。旋观今日,失信已多,别有缓急,何以使众?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此二事也。(节选自朱子大全,有删改)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浙东发生饥荒,宰相王淮推荐朱熹任提举浙江常平茶盐公事。上任以后,朱熹即征购粮食,兴修水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