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199KB ,
资源ID:103491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034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第六单元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1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A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B主张推翻君主制度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D反思批判传统文化2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B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变法的舆论动

3、员极不充分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人数的统计,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江苏浙江广东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17515410877346312A政府鼓励留学政策呈现地区差别化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差异D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更有爱国精神4有学者指出,天演论一出版,一石激起千层浪。民报的撰稿人胡汉民评价说:“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这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报刊舆论推动了维新思想走向成

4、熟C进化论促进民生主义的普及D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5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6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了以“广联人才,创通风气”为宗旨的强学会后,不久又创办了中外纪闻,讨论“西洋诸国所以勃兴之本原”。这说明A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主流B清政府放开了言论自由C维新派注重营造舆论环境D维新派成为改革的主力7下图是一

5、位乡村知识分子1901年的日记,由此可见A儒学逐步被清政府废弃B西学已经成为社会主流C废除科举遭到基层抵制D传统华夷思想发生变化8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9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这一变化表明A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 B追求西学已经成为了社会主

6、流C“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 D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101892年,宋怒向李鸿章呈六斋卑议初稿,提出以“更官制”“设议院”“易西服”为基础的变法纲领。”当时的梁启超称宋恕为黄宗羲后反君主专制的第一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时人认识到旧体制的弊端B黄宗羲思想对近代有启迪C政治近代化是发展的主流D结束君生专制已成为共识111875年,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这一认识A是对中体西用的具体表述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C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D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121930年代中共对苏区教育高度重视,当时小学一

7、年级的语文教材三字经开篇即为“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这反映出当时苏区A重视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B提倡恢复儒学传统教育C推广白话文运动成就斐然D“左”倾错误影响基础教育13著名学者任鸿隽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据此可知,任鸿隽主张A民主制度必须与科学思想相结合B科学救国是近代中国的唯一出路C科学革命比政治革命更显得重要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开始发生转移14有学者认为,到1920年,中国完成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中国已名副其实是现代世界的一部

8、分了。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A批判封建文化促进了思想觉醒B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民主化C外国势力渗入密切了中外联系D民族工业发展加速了工业化1520世纪初,陈独秀说:“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自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据此可知其A主张实行人民民主政治B主张唤醒国民的政治觉悟C极力宣扬西方工业文明D全面地否定了传统儒学16下表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指向,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角度矛头政治层面批判孔子为帝王专制的“护符”思想层面批判孔子为思想专制的权威个人层面批判孔予之礼为伦理专制的先导A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否定B实现文化觉醒和思想启蒙C剔除儒

9、家思想的糟粕部分D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171919年前后,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新青年的影响下,新式刊物如新潮国民等也纷纷发行。上述现象主要反映出A五四运动唤起国人对政治的关心B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革命路径C政治运动的涌动D新文化运动唤起了民众的觉醒181920年5月以后,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劳动者、劳动音、劳动界等刊物,劳动音的创刊宗旨中指出“要排除那帮不劳动而食的人,阐明真理,增进一般劳动同胞的知识,研究些方法以指导一般劳动同胞的进行,以解决这不公平的事情,改良社会的组织”这些刊物的创办说明A五四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社会主流思想

10、出现变革C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D中共成立的条件已成熟191924年孙中山就土地问题指出:“如果我们没有预备,就仿效俄国的急进办法,把所有的田地马上拿来充公,分给农民,那些小地主一定是起来反抗的”。这表明他主张A完全放弃仿效俄国经验 B实行核定地价政策C谨慎实施“耕者有其田” D维护封建地主利益201906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这一言论的主要目的是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建立五权分立政府C实行民主共和政体D保障普遍平

11、等民权21下表是政论片复兴之路第一集千年局变的部分场景,据此可知A近代民主意识日益高涨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共识C民族意识已经全面觉醒D民族危机推动救亡探索22下表是某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笔记提纲,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毛泽东A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B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C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D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23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这主要反映了毛泽东A在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B没有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C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D形成

12、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24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工业化使人们不再相信中世纪神定的等级秩序,转而相信个人拥有天赋的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自由在民族或民族国家而非王朝国家内才能得到保障。在经济层面,民族国家可以提供没

13、有关税和配额限制的、他们可以在其中自由贸易的自由大市场,并因此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准。在19世纪的西欧,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在当时西欧人普遍认为,只有民族国家才能够或似乎能够满足民族成员相对安全、自由的要求和实现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扩充军备、对外殖民扩张、建立势力范围可以使民族国家更强大。民族国家越强大,民族成员的生存条件就越好,民族世代存续也就更有保证。摘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一些先进中国人的现代民族意识开始逐渐觉醒了。沿海的改革者属于近代中国人向民族主义转变的第一代,包括容阂、伍廷芳、王韬、郑观应等人。当殖民者夸耀西方的文明和强盛、贬低中国文化传统时,

14、个人和国家的羞耻感融为一体,成为民族主义激情的丰富来源;同时他们认为国家强盛的关键在于统治者与人民之间有一种密切的信任关系,而这种关系在西方受到代议制政治制度的推动。内地的改革者,如冯桂芬、郭嵩焘、薛福成等人在普遍接受了变革之后,也明显向民族主义方向发展。冯桂芬向同胞力陈要以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为耻,以此唤起国人自强的心理。郭嵩焘通过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比较,形成了民族主义的思想框架。薛福成则关注收回治外法权和提高关税等问题。到20世纪第一年,“民族主义”的概念由梁启超引入中国,在中国滋生蔓延半个世纪之久的民族主义意识第一次得到了正式、明确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华夏中心主义最终转化成民

15、族主义。摘自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说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民国初年。政府制定了一套教育政策,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19121918年全国开办为失学儿童创设的半日学校共1746所。通俗教育馆主要开展博物、图书、体育、音乐、讲演、出版等活动,民众在购票后即可入内。讲演一直是政府开展社会教育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讲演员定时到城镇公共场所讲演国家

16、观念、国民道德、公共卫生等内容。江苏通俗讲演最为兴盛,但其办理成绩优良的也不过三五处,几无成绩的则为三十一处,其他省份更不及此。民国初年,时人亲历的一次通俗讲演活动场景:听讲的大约不到100人的样子,其中以工、商、军、学界事业的人居多有许多人屁股还没坐热就跑了。这些人大多是商人、差役、街头失业的朋友,他们走累了,便借这里歇会脚。更有些失学的青年,他们不顾一切地大脚步踏进踏出,震动地板猛然回顾在座诸人中,竟找不到一位女性。据毛文君近代中国1911-1937城市民众教育馆述论等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采取“以民教民、能者为师”的方针,积极开展农村冬学运动和职工教育运动。据统计,仅19

17、52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一些大型的工矿业还办起了职工夜大。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有面对工人的,也有面对农民的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在运动中,一位普通解放军战士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据吴敏先、方海兴论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等(1)根据材料一

18、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通俗教育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农教育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影响。(8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体育思想,儒家思想在体育活动中强调思想以礼、义、仁为核心,在六艺之教中强调礼乐的教育,强调文武并重,在孔子思想中,仁,武二者并行不悖,武是行仁的前提,仁是行武的归宿;道家形成了道法自然、顺其无为的道家体育思想;墨家形成尚力、兼爱的墨家博爱体育思想;兵家形成攻防技击的体育思想;医家形成养生和体育结合的体育思想;阴阳家形成对立统一的体育思想等。薛文传从先秦时期

19、体育思想史演进视角看中国体育文化发展材料二 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明确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体育在吾人之位置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1942年,毛泽东特别提出“锻炼身体,好打日本”的口号。1953年,毛泽东指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强调了体育运动的大众性和重要性,之后他还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等。编自王程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大众特征和根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春秋战国体育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毛泽东体

20、育思想的相同内容并分析其意义。(8分)3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历 史 答 案第卷1【解析】依据题干梁启超分辨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的观点可以看出梁启超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发生在1898年,与题干时间“1902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维新思想的特点可知,并不是对儒家思想的根本否定,故C项错误。【答案】D2【解析】根据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可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急促的改革,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故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和进步的体现,故脱离国

21、情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排除C项。康梁维新派大力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排除D项。【答案】A3【解析】表格显示东南沿海和直隶地区留学人数明显增多,西部云贵地区的留学生较少,说明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关,故C正确;表格体现不出鼓励留学信息,故A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留学,不是革命运动,故B错误;爱国热情表格无法体现,故D错误。【答案】C4【解析】严复利用西方进化论思想为维新变法创造舆论基础,说明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故D正确;此时是维新思想,故A错误;材料中推动思想发展的是进化论思

22、想,故B错误;D中普及说法错误。【答案】D5【解析】材料“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反映了维新派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故B正确;维新派改革指导思想明确,即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维新派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维新派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错误。故选B。【答案】B6【解析】本题考查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活动,“救亡图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维新派的举措,而非清政府的举措,故B项错误;维新派成立强学会、创办中外纪闻宣传维新思想,旨在为变法营造舆论环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维新派在改革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

23、C7【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思想解放。材料反映的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对国家以西学洋务取士的担忧,但不能说明清政府此时已废弃儒学、且儒学一直是清政府的统治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一位乡村知识分子对国家以西学洋务取士的担忧,且认为这样会导致“士风日下,伊于胡底”,这就说明西学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故B项错误;1905年清政府才废除科举,故C项错误;清政府以西学洋务取士,说明一定程度上主动向西方学习,传统华夷思想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答案】D8【解析】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体现了当时张之洞不满现状、期待改革,在思想上与维新派有诸多相通之处

24、,故A项正确;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材料中没有体现戊戌变法,故D项排除。 【答案】A9【解析】材料反映了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在扩大,所以才有了“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的现象,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1862年等时间来看传统儒学仍未丧失主导地位,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社会主流仍然是传统儒学而非追求西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官绅阶层尚未接受了西“政”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答案】C10【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宋恕提出以“更官制”“设议院”“易西服”为基础的变法

25、纲领,说明了时人已经认识到旧的体制存在弊端,要对旧体制进行革新,故选A。黄宗羲思想对近代虽有启迪,但这不是材料所要强调的意思,故可排除B;材料只提到宋恕提出这种变法纲要,这不能说明当时大多数人也是这么想的,故C项的说法与材料的意思不符,可排除;D项的说法违背史实,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依然主张君主专制,故可排除D。【答案】A11【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涉及西方的政治制度,是对洋务派的思的突破,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主张“中体西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了洋务派而非顽固派的政治主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答案】C12【解析

26、】依据题文中教材三字经内容可知其宣传工农联盟、男女平等和社会不公平引发阶级斗争的观点,重视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故A项正确。B项与题意不符,题文中三字经宣传的是近代马克思主义思想,而不是传统教育思想;C、D两项在题文中没有表述。【答案】A13【解析】从材料中的“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来看,论者强调学术思想对于一国民主制度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表明论者主张民主制度的发展必须与科学思想进步相结合,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比较科学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重要性,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答案】A14【解析】根据材料“到1920

27、年”“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打击了专制主义,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基础,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动摇传统礼教的统治基础,故B项排除;鸦片战争后外国势力已经逐渐渗透,故C项排除;民族工业的发展虽然促进了中国工业化,但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排除。【答案】A15【解析】材料强调了国民政治觉悟、政治意识的重要性,即陈独秀主张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觉悟才能实现国民政治,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陈独秀不主张人民民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极力宣扬西方政治文明而非工业文明,选项C不符合题意,

28、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答案】B16【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三个“专制”可知,新文化运动对孔子思想中的封建成分进行批判,这不仅仅是剔除儒家思想的糟粕,而是通过批判传统思想文化的不合理成分,以达到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中的“全面否定”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D选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文化的觉醒和思想的启蒙,不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答案】B17【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由“1919年前后”“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可知不是五四运动的影响,故A项错误;“新式刊物如新潮国民”

29、不全是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内容,故B项错误;成立学生社团、发行新式刊物主要是文化活动,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的一场革命,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推动了学生社团和新式刊物的涌现,故D项正确。【答案】D18【解析】这些杂志由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从杂志名和劳动音的宗旨看,其深入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故C正确。这些刊物的创办无法说明五四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关系,故A错误;材料也无法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否成为主流,故无法说明社会的主流思想的变革,B错误。刊物的创办无法说明工人阶级成熟度与力量大小,也就无法说明中共成立的条件是否成熟,故D错误。【答案】C19【解析】“完全放弃仿效俄国经验

30、”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实行核定地价的政策,故B错误;“把所有的田地马上拿来充公,分给农民,那些小地主一定是起来反抗的”说明1924年孙中山并不主张立刻实施“耕者有其田”,故C正确;1924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并非维护封建地主利益,故D错误。故选C。【答案】C20【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说明孙中山所进行的制度设计,主要目的是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对将来新国家的制度设计,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通过五权分立形式保障实行民主共和政体,目的仍然是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排除C项;D项对材料信息认识片面,排除。【答案】C21【

31、解析】张之洞作为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在坚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不涉及民主意识,排除A;材料只是涉及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不能代表整个社会,排除B;C中“全面觉醒”太夸大了,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加大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力度,故选D。【答案】D22【解析】根据材料“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奠定中国特色民族制度的基础”等信息可知,该内容出自共同纲领,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为新中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与材料不符,排除A

32、。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排除B。D项是属于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答案】C23【解析】由材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可知,毛泽东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所以功绩比工人及军事的功绩高,故选C。材料以假设的方式突出农民在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未提到国民革命的影响,排除A;材料恰恰是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努力地将农民纳入到统一战线中去,排除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1927年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逐步形成的,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答案】C24【解析】材料强调中国革命要联合资产阶级以完成资产阶级民

33、主革命任务,意在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故选择C;材料中毛泽东认为中国与俄国存在不同之处,可见其意不在借鉴俄国经验,排除A;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联合资产阶级,是出于完成革命的需要并非为了扩大阶级基础,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对右倾错误的批判,且此时党内也并不存在严重的右倾,排除D。【答案】C第II卷25(20分)【解析】(1)根据“这种权利自由在民族或民族国家而非王朝国家内才能得到保障。在经济层面,民族国家可以提供没有关税和配额限制的、他们可以在其中自由贸易的自由大市场”、“只有民族国家才能够或似乎能够满足民族成员相对安全、自由的要求和实现他们对未来的希望,扩充军备、对

34、外殖民扩张、建立势力范围可以使民族国家更强大”可知民族国家的形成从政治上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从经济上有利于国内市场形成,对外则有利于对外扩张,壮大国家实力。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则被动的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2)根据“他们认为国家强盛的关键在于统治者与人民之间有一种密切的信任关系。而这种关系在西方受到代议制政治制度的推动”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推崇西方的政治体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审视,主张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推动了

35、中国的近代化,在挽救民族危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和思想解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答案】(1)原因: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影响: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2)内容:推崇西方政治体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等。影响:政治上,有利于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经济上,实业救国的思潮、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文化上,

36、有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6(16分)【解析】(1)特点:由材料一“政府制定了一套教育政策,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可知,由政府主导进行;由材料一“通俗教育馆主要开展博物、图书、体育、音乐、讲演、出版等活动”可知,教育形式多样;由材料一“讲演员定时到城镇公共场所讲演国家观念、国民道德、公共卫生等内容”可知,教育内容侧重培养国民的基本文化素养;由材料一“这些人大多是商人、差役、街头失业的朋友竟找不到一位女性”可知,教育对象范围较小,以城镇市民为主,女性参与较少;由材料一“有许多人屁股还没坐热就跑了他们走累了,便借这里歇会脚。更

37、有些失学的青年,他们不顾一切地大脚步踏进踏出,震动地板”可知,组织较为松散;由材料一“江苏通俗讲演最为兴盛,但其办理成绩优良的也不过三五处,几无成绩的则为三十一处,其他省份更不及此”可知,各地发展不平衡,成效不大(缺乏普通民众的认同)。(2)新发展:由材料二“据统计,仅1952年,全国农民参加冬学(农校)的人数就达到4885万,参加职工业余学校的工人也达到300多万”可知,教育对象范围扩大,以工农大众为主;由材料二“还有专门教城市家庭妇女的”说明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由材料二“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可

38、知,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由材料二“当时上到国家级出版社,下到县乡扫盲学校,各地出版了很多种不同文化水平的识字课本”及“扫盲学校的教师每天从报纸上和时事手册上找些有关国家大事的文章念给学员听,农校还请农林局的人来讲农业技术课。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说明组织相对完善、实践操作性较强。影响:开展识字教育及读书读报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由材料二“各地学校经常组织学员协助政府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如组织乡村抗旱大队、参加修路、进行社会服务活动等”,通过业余教育将群众组织起来,有利于重构基层社会和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社会改

39、革,促使社会风貌焕然一新,同时开展通俗教育也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巩固了人民政权)。【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进行;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内容侧重培养国民的基本文化素养;教育对象范围较小,以城镇市民为主,女性参与较少;组织较为松散;各地发展不平衡;成效不大(缺乏普通民众的认同)。(2)新发展:教育对象范围扩大,以工农大众为主;包括妇女在内的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文化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举;组织相对完善;实践操作性较强。影响: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质;通过业余教育将群众组织起来,有利于重构基层社会;增强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巩固了人民政权);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改革;促使社会风貌焕然一新

40、。27(16分)【解析】(1)特点:根据“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体育思想,儒家思想在体育活动中强调思想以礼、义、仁为核心,在六艺之教中强调礼乐的教育”“ 道家形成了道法自然、顺其无为的道家体育思想;墨家形成尚力、兼爱的墨家博爱体育思想;兵家形成攻防技击的体育思想;医家形成养生和体育结合的体育思想;阴阳家形成对立统一的体育思想等。”等信息可知道,不同的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时有涉及到哲学、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并形成了一定的理性认识。背景:根据所学,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等角度概括。(2)相同:根据“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体育在

41、吾人之位置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 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强调了体育运动的大众性和重要性,之后他还提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可从体育的地位、受众的人群、体育的功能等角度概括。意义:结合所学在近代主要从拯救民族危亡、提高人民体质等角度概括;建国初:结合所学,从全民健身运动、工业化开展、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全面发展等角度概括;【答案】(1)特点:不同学派从不同角度解读;对体育形成理性认识;同哲学、政治、军事、教育等思想交织互融背景:社会动荡,诸侯争霸的需要;学术繁荣,百家争鸣提供条件;礼崩乐坏,各国改革,士阶层崛起;小农经济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2)相同:强调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体育运动面对国民大众;体育为政治服务意义:近代:有利于拯救民族危亡;有利于提高人民体质;建国初:有利于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有利于工业化开展;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