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51.50KB ,
资源ID:103128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031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疆昌吉玛纳斯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疆昌吉玛纳斯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1、1.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 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2.公元前7世纪,齐晋两国均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兴兵起事。齐桓公北击戎狄,援救燕国,助邢、卫复国;晋文公兴兵勤王,护遭狄人驱逐的周襄王还都复位,继而灭掉潞、甲氏等狄人小国。这些行为A.加快华夏共同体的融合发展       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的争

2、权夺利C.导致各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       D.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 3.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4.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

3、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A宗法关系逐渐淡出两汉政治构架    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5.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      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      D.认为科举制

4、要优于察举制6.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7.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表明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5、        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8.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9.十八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

6、“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A以文治国    B公平竞争   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10.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        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7、;  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11宋真宗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包拯两次带头组织台谏官集体谏诤,阻止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仁宗说:包拯的唾沫星子都溅到我的脸上了啦,却不得不取消原来的任命。这说明宋朝A台谏制度已经相当成熟            B君权与相权矛盾很尖锐C皇帝知人善任心胸豁达            D文官政治制约君主专制12.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陚予

8、“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13.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乂被英国称“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 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   B.强调战争爆发原因  C.粉饰侵略战争性质 D.纪念这次战争影响14.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

9、,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 A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         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15.历史学家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A鸦片战争     &

10、nbsp;  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16.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这样评价太平天国的根本原因是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

11、朝换代的新尝试D.当时中国社会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17.袁世凯幕僚张一鏖曾说“清之亡实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孙中山则说庚子事变后,“同情革命的舆论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时人这一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清政府自我革新能力的丧失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民族和民主意识的逐渐觉醒18.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立法服从于政治   &nbs

12、p;            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19.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此,梁漱溟()A赞扬了“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精神     B.认

13、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肯定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主张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20.“必须想到,那个鲍罗廷(苏联人,1923年,苏联政府派遣他任中国国民党的首席政治顾问),他对中国的情况不够了解也不可能有足够了解不能要求他任何时候都会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中国共产党尽管发展迅速,(但)它终究只有六年历史,很不成熟。”这段论述可用于解释A.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B.

14、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必要性C.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D.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根源21.1929 年 2 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中写道:“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这说明A中共中央否定武装斗争的手段    B中共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C中共当时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D中共中央坚持走苏

15、俄式的道路22.1930 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23.1935年12月,中共领导人谈到政权性质时指出:“我们的政府不但代表了工农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民族的利益。但是现在的情况,使得我们要把这个口号改变一下,改变为人民共和国,促使这一改变的原因是 A. 西

16、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B.中共成功实现战略转移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国民党的国内政策转变24.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

17、命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25.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属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重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 试图消弱各地军阀的实力二、非选择题 (第26题16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0分。)26.(16分)阅

18、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一点。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                 摘编自

19、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后来,同盟会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位共和立宪国体”。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 一一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清帝退位诏等(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并简析这些趋势出

20、现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8分)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1分)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21、。(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3分)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2) 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4分)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象、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

22、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3)结合所学知识,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4分)2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材料 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加强了统一战线工作。与此同时,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方面先后在南京、上海、莫斯科秘密同共产党人商谈抗日问题。1936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信, 倡议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许多国民党上层人物表示赞同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经过反复谈

23、判磋商,双方合作形势渐趋明朗。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24、识,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5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8分)29.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

25、的新人。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冶”。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5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5分)高二文科期中历史试卷

26、答案1 选择题12345678910CAABCCDDBC11121314151617181920DBCACDDADA2122232425DBCAB二26. (16分)(1)趋势:从对地方政权的认同发展为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从政治上的认同到意识形态的认同;从上层统治者的认同逐渐向社会下层百姓的认同扩展;对本朝的认同逐步强化。(4分)原因: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相应表述可相应给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或“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统治者强化集权统治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因素(如民族对立、政权并存等)的推动等(4分)。(2)发展:突出主权在民;认同共和国,反对封建专制;强调对不同族群利益的尊重;平

27、等对待各民族。(4分)评价:立足于救亡的现实需要;代表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或“推动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强化了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保证我国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4分)27.(11分)(1)郡国并行制度(1分)。失礼仪,乱制度。(2分)(2)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2分)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2分)(3)价值: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2分)评价: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并不客观、充分。(2分)28(13分)(1)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及农村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红军改编。(5分)(2)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双方政策的调整与相互妥协;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社会各界的推动。(8分)29.(10分)(1)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5分) (2)简评: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5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