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2.01MB ,
资源ID:102928      下载积分:2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更优惠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77wenku.com/d-1029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学情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为本站会员(hua****011)主动上传,七七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七七文库(发送邮件至373788568@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100所名校】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学情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学情监测历 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2017年5月,春秋末年兵家孙子的祭祀大典在江苏省苏州市举

2、行,来自海内外的300多名孙子后裔按照中华传统礼仪和古代圣人祭拜的最高规格,施礼祭拜。这种祭祖活动主要反映出中国( )A 公民素养的开放性B 家国利益的冲突性C 宗法传统的延续性D 儒家文化的保守性2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 )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礼乐制3杨宁一曾说“总体看,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 )A 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 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C 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D 统治具有松散性4史记中“法令

3、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形容的是什么制度的特点( )A 三公九卿制B 皇帝制度C 分封制D 郡县制5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 宣扬托古改制B 承袭华夏传统C 突出个人功业D 标榜君权神授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7 “(某制度)所代表的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这

4、一制度指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皇帝制 D 郡县制8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 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 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9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A 以中御外,加强皇权 B 参与机要,取代相权C 位高权重,掌

5、控决策 D 废除丞相,皇权独揽10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 推恩令 B 察举制C 郡县制 D 封国制11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唐朝这一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 中书省负责封驳审议职能B 三省宰相拥有最终决定权C 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D 分割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12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

6、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 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 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13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加强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14通典选举中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具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由此可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 )A 选拔有

7、才德者为官B 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为官C 选拔豪门望族子弟为官D 优先选拔官宦子弟为官15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16“国初沿五代之制。量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宋史)文中的“”应为( )A 通判B 中书门下C 枢密院D 三司17宋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同

8、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这说明宋朝( )A 财政制度已成熟 B 相权被进一步分割C 皇帝知人善任 D 君权被相权所制约18公元1071年,枢密使文彦博对宋神宗说,“(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最能体现该主张的是(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B 由世家大族担任朝廷要职C 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D 抽调各地精兵去充实禁军19国学大师钱穆在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说:“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该制度( )A 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分裂割

9、据的因素B 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C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元朝重要的政治创新D 明确了宰相之间的职责分工,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20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此背离的是( )A 汉中外朝制B 唐三省六部制C 宋二府三司制D 元一省制21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据此推断元代行省制( )A 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B 彻底改变地方官的权力来源C 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D 致使相权削弱君

10、权强化22黄宗羲在原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二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下列制度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中外朝制度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二府三司制元朝的一省制ABCD23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中国古代的这一皇帝是( )A 秦始皇B 汉高祖C 唐太宗D 明太祖2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 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C 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D

11、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25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由此可知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因为( )A 宰相胡惟庸乱政B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C 朱元璋性格多疑D 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26以下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 中书省 B 内阁 C 军机处 D 礼部27“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清人著的军机处题名记),材料说明设置军机房的目的( )A 为了加强对地方行政管理B 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旨意C 为了加强西北的边防D 加强皇权,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2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 统领六部,处理各

12、种政务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29克利斯提尼时期,每一部族选出501人组成501人的议会,以代替梭伦之400人议会。议员的任期为一年,其产生系由抽签而非票选,凡年满30岁而以往并未曾两次出任议员者均有资格。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A 克利斯提尼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特权B 克利斯提尼改革否定了梭伦改革的原则C 雅典民主以短任期、轮流制为重要特征D 雅典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两种形式并存30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上,公民可以提议修改或废除旧法律、制定新法律;但若这种提议不能通过,提议人将被起诉,要受到非常严厉的处分。这表明( )A 公民大会只注重公

13、民形式上的民主B 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C 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D 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候之制王国维遗书殷商制度论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

14、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两种政治制度?依据材料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32仔细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后,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卷(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决定对外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15、。假如中国唐朝时对高丽用兵,其运作程序如何?这种体制有何作用?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初年是如何“尽夺藩镇之权”的?它带来了怎样的后果?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学情监测历 史 答 案1C【解析】据材料“孙子后裔按照中华传统礼仪和古代圣人祭拜的最高规格,施礼祭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祭祖活动主要反映出宗法制尊宗敬祖的传统,故C项正确;祭拜孙子与公民素养的开放性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家国利益的冲突性,故B项错误;尊宗敬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能体现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故D项错误。故选C。2B【解析】材料认为周朝由于实行分封制导

16、致诸侯割据最终自取灭亡,所以秦代吸取前代教训实行郡县制,选B;郡县制是秦代取代周制的制度,排除C;宗法制是西周按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排除A;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文化制度,排除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封制影响的理解,解题时要联系分封制的内容理解分封制影响的两面性。一方面分封制实现了两周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扩大了两周的统治疆域,另一方面也为地方合理合法壮大为割据势力埋下了隐患。3D【解析】根据材料中“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可知是指周王朝时期诸侯国带有很强的独立性,即该王朝具有分散性,故 D 正确; A 项中的“实现了权利的高度集中”表

17、述错误,排除; B 项中的“形成了诸侯国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格局”表述错误,排除; C 项中的“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高考中对西周的分封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西周的分封制的内容,西周的分封制的评价。根据材料可以分析出答案应为统治具有分散性。4B【解析】材料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都反映了皇权至上,这是皇帝制度的特点。5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过五帝、德高三皇”,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其并不仅仅满足于作

18、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A项说法错误;B、D项可体现,但与题意不符。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名师点睛】三皇五帝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历史人物。三皇,指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神农氏(农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道教则把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二是指历史时期。即“三皇五帝时代”,又称“上古时代”、“远古时代”或“神话时代”。6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的政治,旨在考查

19、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C两项的表述均与题目中的信息“军国大事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不符,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军国大事议于群臣”可知该制度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故选D。7D【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从材料中“新型国家之职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获取信息,“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说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垂直管理体系,故D项正确。A、C两项不是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不能体现“正在使人人直属于国”,排除。8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材

20、料阅读及史实再现的能力。依据材料中“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下虽无世禄之臣”可见秦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这从本质上说是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选D。【名师点睛】郡县制的建立,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打击了地方分裂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9A【解析】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削弱相权,A项正确;B项错在“取代相权”;C项“掌控决策”不符合史实;

21、D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10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联系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王国问题逐渐突出,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于是贾谊提出对此一削弱王国的实力;故此题应选A项。点评: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部分权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诸侯王的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推恩令11C【解析】根据

22、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的确分工明确,也提高了办事效率,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门下负责封驳审议职能,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三省宰相不拥有最终决定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2B【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有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3D【解析】本题考查了三省

23、六部制中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是皇权加强的一种措施,故选项AC不正确;三省六部制之下的行政决策体现的三省与皇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可以起到提高行政效率,尽可能避免决策失误的作用,但这种决策不能用“民主”来形容,它与近代民主在本质上存在区别,故B项不正确,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名师点睛】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是通过分权实现权力之间的监督与牵制;但其实质是根本不同的,三权分立的目的在于限制君主专制,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专制

24、。14A【解析】“有德充才盛者为之”足以证明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选拔有才德者为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选拔有才德的人而非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选拔有才德者而非豪门望族子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选拔有才德者而非官宦子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有德充才盛者为之”。1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两宋时期平民出身、明清时期贫寒家庭出身的进士所占比例很高,这表明了该选官制度有利于社会下层人员参与政治,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在

25、题干中没有体现;B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16D【解析】由材料中“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计省”、“宋史”可知该机构在宋代是掌管财政权的,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掌管财政的应该是三司。A是地方监察,B是最高行政机构,C掌管军事,D掌管财政。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二府三司制17B【解析】根据材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别削弱了宰相的军事、行政、财政权,因此相权被进一步削弱,B项正确;A项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皇帝的用人策略,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

26、是强调君权加强,故D项错误。18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共治天下也”意思是皇帝和士大夫共同管理治理天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行科举制,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反映的是文人治天下,B项是财政政策,故错误;A项正确,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体现了皇帝和官僚共同管理国家,符合题意; D项错误,不能体现皇帝和军队的关系。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19C【解析】材料所说的制度是指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是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制度,并且是元朝重要的政治创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行省制度不蕴

27、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郡县制而非行省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三省六部制而非行省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0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是皇权不断的加强,元行省制是加强对方方管辖的一个制度,而和皇权加强无关,也是与此基本规律背离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和加强皇权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和加强皇权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和加强皇权有关,排除;故本题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行省制21C【解析】根据“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

28、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表明中央控制了行省的军事和财政权,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故C正确;A不符合史实,错误;B与材料无关;D材料反应的是中央集权加强,和“相权削弱君权强化”无关,排除D。【名师点睛】材料主要意思为:行省的军事权、钱谷财赋权都由中央派出官员掌管,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2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思,即政治机构实行互相牵制。中外朝制度,使得重大事务避开三公,形成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分割宰相财权、军事权,因此正确,即C项正确;元朝实行一省

29、制(中书省),无法体现相互牵制的内容,排除含有的AC两项;D项不够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23D【解析】该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调用相关史实加以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中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说明此时的皇帝兼职了原先宰相大臣的职能,依据史实判断,该现象应当出现在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故D项正确。24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变迁,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故D项正确;不能通过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推断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排除A;B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与设

30、问“实质”不符,排除;不能通过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推断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排除C。25B【解析】宰相胡惟庸乱政是朱元璋废丞相的借口,排除A;结合所学,朱元璋废丞相主要是目的是要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C是从性格方面分析,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儒家主张仁政爱民,而非残暴手段对付臣子,排除D。故选B。点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两对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6C【解析】清代军机处负责皇帝下达谕旨的撰拟和参与官员上报之奏报文书的处理,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传达皇帝

31、的谕旨,有起草谕旨之权。故选C。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军机处27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因为“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可见设军机房的目的是加强边防故答案选C。军机处不是地方官制,排除A;B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2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内阁和军机处都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军机处29C【解析】“任期为一年”“由抽签而非票选”“未曾两次出任议员者均有资格”的信息说明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是轮番而治,任期较短等特点,故C正确;A项是按地域划分选区意义;B中否定不

32、符合事实;D中间接民主错误,雅典属于直接民主。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学生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突破。人民主权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轮番而治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权参政议政权,一个人统治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统治法律至上依据公民大会等机构制定的法律进行运作30B【解析】材料表明雅典修改法律的门槛很高,说明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并非说明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故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法律的修订,与民主程序和司法程序无关,A C两项均错误;材料中并非是言论自由,故D错误。【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特征人民主权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轮番而治公民内部每

33、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权参政议政权,一个人统治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统治法律至上依据公民大会等机构制定的法律进行运作评价积极影响重视全体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提高了管理水平,为经济和文化全面繁荣创造了条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狭隘性民主政治范围有限,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是少数人的民主民主性质非常原始,是小国寡民的产物就方式而言,抽签选举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31(1)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2)制度:郡县制度、行省制度共同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为后世沿

34、用(或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3)特点: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或从血缘世袭到皇帝任免);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解析】(1)制度:根据材料“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候之制”得出是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根据所学得出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一个是内在血缘纽带,一个是外在政治表现。(2)根据材料“废侯卫而为守宰”“ 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可得出是郡县制与行省制。影响:结合所学,从二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等角度概括。(3)结合三则材料的主旨可知,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体现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同时从其影响的角度

35、可得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32(1)措施:汉武帝:设置中朝为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设三省六部制,规定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设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 (2)方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 (3)兵:兵权收归中央 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 三衙统领,枢密院调兵,统调分离。 权:文官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监督。钱:地方财赋由中央掌握。设转运使。影响:积极: 改变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消极:导致“三冗”、“积贫积弱”。【解析】(1)措施:结合所学,根据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加强君权的具体措施概括回答。(2)程序:程序要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之下中书、门下、尚书的职能的内容概括。作用:结合所学,从三省六部制在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等方面的作用概括。(3)根据所学从宋朝削弱地方军权、行政权、财政权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概括。影响:主要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等方面概括